第107期
般若中观(连载9)----游正光老师
2020-07-09  浏览:1106
第五点:菩萨修行时是在欲、行欲,却不为五欲所染。
  亦即菩萨身在五欲中,不离五欲,却能超出五欲发起初禅等禅定而超越欲界─ ─ 梵行已立,住于人间五欲之中而不为五欲所染。二乘人恐惧五欲,深怕为五欲所染,所以想尽办法赶快断除五欲,并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菩萨了知真心无所著、离诸觉观,也了知真心藉缘出生了自己的蕴处界,而由所生蕴处界我向外分别诸法境界;因此正知五欲六尘都是由真心如来藏所变现出来,再由自心自己去作种种分别,了知苦、乐、不苦不乐等境,本来就不真实,如《大乘入楞伽经》卷3 开示: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1注1《大乘入楞伽经》卷3〈集一切法品第 2〉,《大正藏》册16,页603,上9-13。
  佛开示:“大慧!我释迦牟尼佛究竟了知诸法都是由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如来藏本身无能取与所取。因为有真心如来藏的缘故,诸法才能藉著种种缘而出生、现行、变异及消失,所以诸法并不是无因生,也不是藉著其他因缘由他自己出生,都是从如来藏出生,因此没有无因生及单由其他因缘共生的过失 2。大慧!如果无法了知诸法是如来藏藉著种种缘而出生,因此计著有能取的分别心,与所取的种种境界相,就会执著外境或有、或无的种种虚妄分别,这是有过失的。像这样计能取与所取而错误执著的说法,不是我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正理。”从经文的开示可知,所谓的诸法,包括五欲六尘、蕴处界诸法等三界一切法在内,都是真心如来藏变现出来的。由于众生不了知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藉种种缘而从如来藏出生,所以在一切法当中虚妄分别或有或无,因此落入常见与断见二边,乃至落入邪淫外道密宗的双身法之中。
  由于二乘人仅对蕴处界及其所引生的诸法,于苦、空、无我、无常之缘起性空加以现观,不了知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都是由如来藏藉种种缘所变现出来,所以觉得一切法真实有,觉得真实有外境存在,深怕被五欲六尘所染而轮回生死不已。由于畏惧为五欲六尘所染,因此缘故,在未入无余涅槃之前,于行住坐卧当中,都是威仪详序、端视平涉 3,都是藏六如龟、防意如城 4,以避免被五欲六尘所染污。譬如在佛世,比丘在行走时,都是眼看前方地上几尺的不远处,摄心安住地走著。当比丘走到施主家门口,即振锡杖哐啷、哐啷响著告知施主,但仍然是自摄意端,不会到处攀缘。当男施主或者女施主布施食物于鉢中,也不敢随便正眼视施主,仍然专心一意摄心著。于施主布施之后为施主祝愿毕,便摄心走回精舍用斋。于用完斋后,不是在树下、山洞里专精禅思,就是听佛说法、入禅定中等等。从上面种种事相可知:二乘人视五欲六尘为毒蛇猛兽,深怕为五欲六尘所染,因此,想尽办法要把五欲六尘灭尽,于灭尽烦恼后,就心得决定要入无余涅槃,不再于三界受生。注2 龙树《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不共生、不他生、不无因生。诸法是指蕴处界等万法。单由父母、四大诸缘即能出生蕴处界,排斥“以如来藏为因、以父母及四大为缘”而出生五阴的说法,正是龙树所破的诸法“无因生”、诸法“共生”的外道见。注3《杂阿含经》卷5,《大正藏》册2,页35,上25-26。注4《法句经》卷上〈心意品第 11〉,《大正藏》册4,页563,上18-19
  菩萨则不然,深知一切万法,包括五欲六尘等法在内,都是自己真心如来藏变现出来的,都是七转识见分的自己在作种种分别,因此才有苦、乐、不苦不乐等事,乃至有种种行(身行、口行、意行)出现。由于菩萨了知种种境界、种种心行,都是如来藏自己变现出来的,种种分别也都是由如来藏所生的七转识分别而了知,不曾自外于如来藏,因此不畏惧五欲六尘,乃至可在五欲六尘当中打滚而世世利乐众生永不停歇。譬如,菩萨在路上走著,虽然也同样能摄心安住著,但也不妨路边有好风景就随缘欣赏一点、品味一点。在吃饭的时候有好吃的菜,不妨品味一下而不影响食量,既不贪爱更不畏惧,照吃不误。听到好听的歌时,也不妨随之歌唱,乃至随兴起舞等等,同样不贪不惧。
  这是因为,菩萨如实了知一切五欲六尘、一切所见闻觉知的诸法、一切诸行等等境界,都是自己真心如来藏变现似有外境的内相分存在,再由见分的七转识自己去分别相分而有苦、乐、不苦不乐等事及种种心行出现。结果都是自己在玩自己,都是自己内在所行的境界,从来没有外于自己的如来藏!所以,有什么好恐惧的?有什么好排斥的?譬如坐云霄飞车,因为速度快的关系,让人感觉到有“害怕”的这个心行出现;然而事实上是自己的七转识虚妄分别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似有外境的内相分,见分的七转识自己分别相分后,认为云霄飞车快速行走的境界真的会让人很害怕、很恐惧,所以就有了害怕、颤抖等畏惧的心行表现于外,才有世间人所认知“害怕”的现象出现。究其本质,根本是自己在玩自己、自己在害怕自己,不是吗?因此,就算菩萨去坐云霄飞车也不会觉得害怕,反而会用来观察及了知这个自心内住境界。同样的道理,“高兴”等事不也是自己在玩自己、自己在高兴自己吗?又何曾外于自己的如来藏?所以,菩萨当在应该高兴时,也会觉得高兴;但高兴过了也就过了,不会去牵挂及执著。
  这里举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众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外境的事实。第一个例子:以国外各种比赛的现场转播来说明。当国外摄影师用摄影机将比赛的现场情景一五一十地拍摄下来,然后透过讯号传输到转播车、卫星,由卫星将讯号传播到国内的电视台,再由国内电视台传播到观众的电视机前,让国内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实时观赏比赛,如同国内观众亲临国外现场一样,并且与比赛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然而,在观赏比赛当中,国内观众到底有没有到国外现场呢?显然没有嘛!观众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乃是透过国外摄影机、讯号、卫星、国内电视台以及电视机等工具,将国外现场的实际情形显现在国内观众的电视机前面,而让国内观众看到了真实的现场一般。其实观众们根本没有亲临国外的比赛现场,这就是说,众生所接触的外境,乃是我们的如来藏透过眼根摄取外境(如同摄影机摄取比赛情景一样),然后透过视神经传导讯号到大脑(如同比赛影像透过讯号传递到广播车、卫星,再从卫星将讯号传递到电视台、国内观众的电视机前一样),然后将外界影像显现在大脑中,让众生七转识的自己去作种种分别(如同国内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国外比赛的影像,就像自己亲临到国外现场一样);其实根本没有接触到外境,可是众生一直都是误以为真实接触到外境,不是吗?
  第二个例子:譬如航空业训练机师,常常用飞行模拟器来作模拟训练。当机师坐在飞行模拟器里面,其设备与真实飞机驾驶舱设备一模一样;所差别的,乃是眼见种种训练的影像,都是事先拍摄,或者是用动画等显现在机师的眼前。当机师遇到某些模拟训练的情形时,飞行模拟器将预设的影像显现出来,有如外在真实发生的情景一样,让机师模拟真实碰到外境时该如何因应。然而,这些机师训练的时候,真的有接触到外境吗?显然没有嘛!只是飞行模拟器所模拟出来情景影像而已,却可以让机师如同真实接触到所模拟的外境一般,就在这些模拟的外境中作种种分别,其实根本没有外境,不是吗?
  由上面二个例子可以证明:众生所接触的外境,只是如来藏像镜子一样,很忠实地将外在的相分境界,于大脑中显现内相分境界,让见分七转识的你去分别,以此来连接外境,让众生误以为真实接触到外境,其实根本没有接触到外境。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后,知道蕴处界及展转所生诸法都是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再由七转识虚妄分别,起种种如理不如理、可爱不可爱等等心行;因此,菩萨转依无我的如来藏,在日常生活中,不再虚妄分别似有外境而起种种烦恼与执著,专心在佛法上用功,不再到处攀缘,虽然菩萨身处在五欲中,却不为五欲所染。如是了知以后,渐渐地将自己的烦恼断除,乃至究竟断除。这个道理,就好像一样,历尽世间种种五欲六尘后,一旦改头换面,对于世间种种五欲六尘自然会平淡看之,这是因为已经在五欲六尘走了一回,已经有了免疫力、抵抗力,当然不容易被世间种种所束缚,所以菩萨在欲、行欲,不为五欲所染而发起色界定。
  第四节三乘不共道:菩萨明心见性、发起般若智慧(二)
  第六点:菩萨能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菩萨不仅断一念无明现行,而且还断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二乘仅断一念无明现行,不断习气种子随眠,更不能断无始无明随眠。无明有二: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
  一念无明是指前念甫灭已,后念又生,如是念念相续不断,众生不知道阴界入我有生有死的虚妄性,导致堕入三界境界中,执之不舍而无法出离,因此在三界中不断流转生死。像这样,将刹那生灭的阴界入当作真实不坏我而遮蔽众生的智慧,导致众生于三界不断轮回生死的无明,叫作一念无明。又,一念无明可分为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我见、身见)、欲爱住地烦恼(欲界爱)、色爱住地烦恼(色界爱)、有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
  所谓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众生执著能了知诸法的意识心为真实我,或者执色身为真实我,也就是执著五阴中的任何一法为真实我不肯舍弃,是众生轮回三界最主要原因。譬如法国笛卡儿曾提出:我思故我在 5,认为这个能思量的“我”是真实存在的,就是落在能够思惟的意识心上,当然我见就不可能断除。又譬如在佛门中,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以及“假藏传佛教”所谓的法王、仁波切等,各个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打坐到一念不生”、“对境不分别,但了了常知”、“常寂常照”、“能知苦乐觉受的心”、“没有妄想的心”、“活在当下”、“把握自我,作自己的主人”、“开悟就是在前后际断之下,无念之真心现前而清楚明白”等等,全都是落在意识心相应的受想行中!为什么?因为这些都不离六尘境。既然不离六尘,妄心的七转识当然会在其中分别,不会不分别,否则怎么会知道有“我”的存在,而且还反观知道“我”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呢?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8 曾开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别,一旦分别就已经落入意识的想阴境界中,也就是落在我见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当中。所以说,这些人所说的内涵,都是落在识阴当中的意识,误以为这是真实不坏我而不肯舍弃,导致我见不断,因而在三界中流转生死。注5 法国笛卡儿提出的哲学命题:“I think, therefore I am”,翻成中文为:“我思故我在”,以此来证明“我”的存在。在佛法上,能作种种思惟的心就是意识心,因为意识有思惟、分析、归纳、整理的特性,因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说法,完全落入意识心行中,不离意识我的境界。
  又譬如,有人认为在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就是佛所说的无余涅槃境界,然而在非想非非想天,意识心仍然存在,仍然有微细的了知,只是意识不反观自己,已无证自证分故,仍然是意根、法尘、意识所行的境界,如《杂阿含经》卷9 佛的开示:【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6经中开示:不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境界,譬如欲界粗糙的意识:五俱意识 7、独头意识 8;中如色界的意识:超越粗重的欲界不离五尘的意识境界,乃是安住于定境法尘根本禅定境界(初禅到四禅)的意识;或者细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的极微细境界,意识已经不反观自己的存在,亦是佛在《楞严经》卷 1所开示的境界: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9,仍然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意识境界,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认取种种境界中的意识为常住不坏时,即是具足一念无明中见一处住地烦恼者。
  注6《杂阿含经》卷9,《大正藏》册2,页57,下20-21。注7 五俱意识,是指在醒时,意识出现,前五识也一定出现,因此称与前五识同时俱行运作的意识为五俱意识。注8 独头意识,是指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行运作的意识,譬如在梦中,五根虽然仍在运作,但是意识仅缘内法尘、分别内法尘,不缘外五尘、不分别外五尘,所以前五识没有现起,仅有意识现起及分别。注9《楞严经》卷1,《大正藏》册19,页109,上10-11。
  欲爱住地烦恼,乃是对欲界五欲六尘的贪爱,贪爱欲界种种苦乐舍受,恐惧失去对六尘之觉受,尤其恐惧失去男女欲的受用。因为贪爱欲界法的结果,于是堕在欲界中,无法发起色界初禅而出离欲界。色爱住地烦恼,乃是对色界法贪爱不舍,譬如贪爱初禅等至位有觉有观,贪爱初禅等持位胸腔等的身乐不舍。又譬如贪爱二禅等至位的一心不乱,离于五尘,住于无觉无观的意识境界,贪爱二禅等持位心喜涌动之心乐不舍。又譬如贪爱三禅等至位的一心不乱,离于五尘,住于无觉无观的意识境界,贪爱三禅等持位所生心喜及身乐,较初禅身乐、二禅心喜更加微细胜妙,是为世间至乐。
  又譬如贪爱四禅等至位中,离微细念,离心喜、断息脉,无苦无乐,亦无极细之舍念、舍受的境界,以为这样就是无余涅槃境界而起贪著。如是贪著色界诸法,于是堕在色界中,无法发起四种无色界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出离色界。有爱住地烦恼,乃是贪爱四空定之微细离念灵知心,以为是常住不坏法,以为是无余涅槃境界,如是安住不舍意识境界,因而无法将意识灭掉而转入灭尽定中,因此堕在无色界中而无法出离。如是四种住地烦恼,能障碍学人取证二乘解脱果的无余涅槃,令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
  见一处住地烦恼又名见惑,于大乘菩萨一念慧相应见道时,不仅打破无始无明而明心乃至见性,而且于二乘所应断的见惑于当下亦断,是为见道所断惑。欲爱住地烦恼、色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名为思惑,是为修道所断惑。行者于三乘见道后,藉著修行渐次断除烦恼,单纯修解脱道的二乘人快则一世(成就四果以及三种最顶级的三果人于中阴阶段取无余涅槃),多者七世(钝根的初果人)。菩萨于见道时完成成佛之道的第一大阿僧祇劫之三十分之七,并于十回向快满心时,能断尽一念无明烦恼现行的思惑,可以取证无余涅槃,但是为了成就佛道而必须修证无生法忍道种智,故意留惑润生,一直到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七地满心时才不得不断尽思惑,以及断色阴、受阴、想阴之习气种子随眠,这也是释迦世尊在《楞严经》卷10 开示的道理:【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10这告诉大众:三乘所断烦恼及次第真的是有很大的差异,不是没差异的。因为,断我见之时也仅是一念决定心相应而已,属于顿悟,是见道断惑而有了见地。断我执、我所执,则是修道所断惑,属于事修、渐修的部分,二乘人快者一世,最慢七世即能断除。菩萨行者则不为求无余涅槃之寂静安乐,故于第一大阿僧祇劫圆满入初地时才断除此烦恼障之现行,菩萨是为了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故意留惑润生,一直到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七地满心,不得不将思惑断尽,而且是断除三界爱有漏习气种子随眠,以及一部分的无始无明。注10《楞严经》卷10,《大正藏》册19,页155,上8-9。
  无始无明就是对生命实相不了知所产生的无明,包括:不知自己所接触、所领受的一切法,都从自己的如来藏出生;不知道觉知心的自己、处处作主的自己,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出生;不知道一切法之根源就是如来藏;不知道所处的六尘境界及觉受都是如来藏所显现内六尘相分及见分,是由见分去分别相分,众生以为真实有外法可以接触而生苦、乐、不苦不乐等觉受;不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11的真实道理等等。这些烦恼包括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等过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修所断上烦恼,以致过恒河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上烦恼及所应证之法,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心皆不相应,却是从无始劫以来就在,所以称为无始无明。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三乘菩提所断的无明真的有很大的差异,二乘人仅断一念无明之见惑、思惑,菩萨不仅断见、思二惑,而且还断二乘所不能断的三界爱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注11 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都是由共业有情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所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 曾开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正藏》册10,页102,上28-下1。又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是由八个识和合运作而有的,故有万法唯识的说法出现。但是不论是一切唯心,或者是万法唯识,都是指陈第八识本体以及与所生七转识和合运作,才能为菩萨亲证及了知。
  如《胜鬘经》卷1 开示: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12注12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 1〈一乘章第 5〉,《大正藏》册 12,页220,上20-25。
  胜鬘夫人开示:四种住地烦恼之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是不同的,阿罗汉、辟支佛仅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仍然有离四住地的无明未断,就是指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的无始无明,包括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虽然阿罗汉已断除三界爱烦恼现行,可是仍然有三界爱习气种子随眠仍未能断除,但并不妨碍阿罗汉入无余涅槃而出三界。又阿罗汉、辟支佛从无始劫以来没有与无始无明相应,更不用说能够打破乃至能断除无始无明。然而,无始无明之存在乃至现行,皆不会遮障众生解脱三界之分段生死;因此,不回心的定性阿罗汉、辟支佛,虽然没有打破无始无明,也不知无始无明,无妨解脱于三界之分段生死。菩萨则不然,如果没有断除无始无明,就会障碍菩萨成就大菩提果,因此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与无始无明相应,于一念相应慧明心时,不仅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而且也打破了无始无明,如是再经过将近三大阿僧祇劫的精勤修行,不仅断除了一念无明现行之分段生死,而且也断尽一念无明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又二乘四果人仅断除见惑、思惑,也就是断了烦恼障的现行,可是没有断习气种子随眠,这除了在前举之《胜鬘经》中已明确的开示外,更有非常多的经论可为依据,说明如下:昔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所以尔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悲。佛习气尽,舍利弗习气未尽。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习苦行。以是因缘,鸽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也。13注13《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优波离品第 8〉,《大正藏》册3,页156,中9-15。
  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 6 开示:在佛世,有一只鸽子被老鹰所追逐躲入舍利弗影子里,它仍然恐惧颤栗不已,后来躲到世尊影子下,就没有任何恐惧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佛大慈大悲、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永断习气而成佛,所以鸽子入于佛影没有怖畏。舍利弗没有大慈大悲、未断习气、仅六十大劫修苦行,所以鸽子入舍利弗影仍然有怖畏。由此可知:佛永断习气种子随眠,所以众生依止于佛就不会有任何恐惧,二乘人未断习气种子随眠,所以众生若依止阿罗汉仍然会有恐惧。
  在经中还有一些例子,很清楚开示:佛永断习气种子随眠,阿罗汉仅断烦恼现行,未断习气种子随眠,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 开示:时提婆达多白阿闍世王言:“佛诸大弟子等今皆不在,如来单独一身,王可遣信,往请如来。若入宫城,即当以酒饮五百大恶黑象,极令奔醉。佛若受请来入城者,当放大醉象而踏杀之。”
  时阿闍世王遣使往请如来,佛与五百阿罗汉即受王请,前入王舍城。尔时,阿闍世王即放五百醉象,奔逸搪揬,树木摧折,墙壁崩倒,哮吓大吼,向于如来。时五百阿罗汉皆大恐怖,踊在空中,徘徊佛上。尔时阿难围遶如来,恐怖不能得去。尔时如来以慈悲力,即举右手,于五指头出五师子,开口哮吼,五百醉象恐怖躃地。14注14《大方便佛报恩经》卷4〈恶友品第 6〉,《大正藏》册3,页147,中 16-下1。
  提婆达多向阿闍世王进谗言,欲用五百只大醉象害佛。当 佛与阿难、五百位大阿罗汉入城后,阿闍世王即放出五百只大醉象,其所经之处,树木无不摧折、墙壁崩倒,以及醉象所发出咆哮大吼之声,众人听了无不恐怖。当时五百位大阿罗汉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恐怖,因为怕死习气的缘故,于是运起神通躲到天上,徘徊在佛陀的上方避开大醉象群。侍者阿难也觉得非常恐怖,却因为没有神通,只好躲在佛的身后,而无法离开。当时世尊以慈悲力,不疾不徐的举起右手,在五指头出现五头狮子,各个开口吼叫,五百醉象听了全都恐怖倒地不起。经中已明确开示:当醉象出现时,五百位大阿罗汉各个觉得非常恐怖及怕死习气的缘故,运起神通躲到天上避难。侍者阿难也因为害怕而躲在佛的后面。唯有 佛陀丝毫不怕,伸出右手,在五根手指头出现五狮子来威摄这五百醉象;也就是说,这五百位大阿罗汉,虽然已断除了三界爱烦恼的现行,可以了生脱死,但是未断习气种子的随眠。
  所以当遇到恐怖危难境界,譬如五百醉象咆哮大吼地冲过来,所经之处树木、墙垣无不摧折崩倒,这时大阿罗汉们的习气种子随眠相应而产生作用,所以显得很恐怖也畏惧,于是各个运起神通躲到天上避难。阿难因为没有神通,无法跟著躲到天上去,所以只好躲在佛陀身后。佛已断除三界爱烦恼习气种子随眠,遇到此种恶劣情形,不仅不为所动,而且还可化现五狮子来威摄醉象化解危机,这就是佛已断习气种子随眠,阿罗汉没有断习气种子随眠最好的案例。
  此外在菩萨论中,也举出佛已断习气种子随眠,阿罗汉没有断习气种子随眠的一些例子,开示如下: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转时,赞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提婆达多于耆闍崛山,推石压佛,佛亦不憎;是时罗睺罗敬心赞佛,佛亦不爱。阿闍贳纵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华缨络出供养佛,佛亦不喜。15注15《大智度论》卷27〈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60,下27-页261,上15。
  龙树菩萨开示:佛永断习气,因此遇到谩骂声、赞叹声、如意事、不如意事,乃至有人要诬赖佛、要杀害佛等,心都无所动,这也是佛不共二乘的三念住 16,不会像世间人,遇到赞叹事、如意事等或欢喜或高兴,遇到谩骂声、不如意等事或悲愤或不高兴,遇如意事或不如意事等参杂在一起,或时欢喜、悲哀,或时高兴、不高兴,完全被境界所转而不知,导致在三界轮回生死无法出离。注16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 27〈分别智品第 7〉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大正藏》册29,页140,下26-页141,上4。
  (待续)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