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四目 奢摩他趣世间道
《广论》389~390 页说:
于相续中引发如此妙三摩地,是为引生能断烦恼毘钵舍那。若不依此,令生毘钵舍那,任如何修此三摩地,尚不能断欲界烦恼,况能尽断一切烦恼,故当更修毘钵舍那。此复有二,一.能暂伏烦恼现行,趣世间道毘钵舍那。二.能永断烦恼种子,趣出世道毘钵舍那。除此更无上进方便,如〈声闻地〉云:“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如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或欲修习世间道毘钵舍那,或欲修出世道毘钵舍那,皆于先得奢摩他道应多修习。
宗喀巴依旧是言语颠倒,况且妙三摩地不能引生毘鉢舍那,毘鉢舍那也不能断烦恼。事实上:奢摩他、毘鉢舍那是能引生妙三摩地的方法,妙三摩地则是由止与观所获得的结果;所以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前因,而妙三摩地是后果,怎能错乱地说由果来引生因呢?宗喀巴实在是太颠倒了!在修证禅定三摩地的过程中,是透过观察而以世俗慧来压伏贪等五盖烦恼,令心得止于所观静相中,因此而获得三摩地,于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所缘境界中使烦恼不现起。故修世间道奢摩他与毘鉢舍那,只能使烦恼暂不现起而无能断烦恼,是依于世间道的智慧来作观察而压伏欲界贪等五盖烦恼。由于五盖烦恼不现起,心得决定故而证得禅定的妙三摩地,非如宗喀巴所说用世间毘鉢舍那来伏断烦恼现行。否则 世尊说外道们证得四禅八定而自称已证涅槃时,其实仍未断解脱道所摄的烦恼,仍非证得涅槃,所以宗喀巴主张止、观能断烦恼,是愚痴不解佛法的凡夫。
阿罗汉断诸烦恼,也是以意识等七转识的配合,依出世间道的智慧来观察而断除烦恼,把烦恼障的现行断尽才能入无余涅槃;但是并非能断尽所有的无明烦恼,因为尚有无始无明所知障的上烦恼未能断除,也因为还没有证真如而没有般若慧的缘故。如果要真正断除烦恼,必须要用般若慧,开悟明心、打破无始无明,成为七住位菩萨,证得根本无分别慧,初分相应所知障上烦恼灭除,从此转依如来藏来渐修止、观,发起增上慧力故而渐断烦恼障与所知障,最后永断二障,福慧圆满而成佛,这样才是真的永断烦恼。非如宗喀巴所说,以他自己所发明的所谓“出世间毘钵舍那”来永断烦恼,因为毘鉢舍那若不依止般若慧作观行,必然无法成就毘鉢舍那所成的果,而宗喀巴正是既没有解脱更没有般若止观的凡夫,他连世间禅定初禅的实证原理及境界都还不懂。
宗喀巴又截取根本论〈声闻地〉中之片段语句,谓:“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整部《广论》之中,大量引用《瑜伽师地论》的开示,却难得有如此段文字般一字不易者。虽然此处文句宗喀巴未恣意窜改,但依旧是一贯地断章取义恣意妄言,曲解 弥勒菩萨圣意。〈声闻地〉中此段开示在第33 章,乃是衔接前文第32 章中所开示的不净观修业。故于此说:“已得不净观相应作意的学人,如果已经有如是少分乐断欲界诸不净法,此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者如外道修行人,修离欲行而趣入色界;另一条路就是修出世间道(包括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然而宗喀巴却妄说为:有世间毘鉢舍那道与出世间毘鉢舍那道,皆要先得奢摩他道。他真是胡说八道!况且,宗喀巴所认知的奢摩他与毘鉢舍那,都只是世间修四禅八定之法,是意识、意根之心行;菩萨证得如来藏,转依世出世间法如来藏,以般若慧来修止观,而悟后进修禅定止观,所得的三摩地还是世间的四禅八定,没有所谓的“出世间四禅八定”。纵使宗喀巴远离双身法而修世间禅定,也真的证得初禅的止观了,也仍然是意识心的境界,与般若中说的止观无关;如果像宗喀巴一样认定意识是常住心,那并不是出世间毘鉢舍那与奢摩他;只有断我见、我执这样的解脱道止观,才是出世间毘鉢舍那与奢摩他;只有亲证空性心如来藏的参禅过程,这种止观才是世出世间的毘鉢舍那、奢摩他,才是究竟真实的出世间止、观。但这二种出世间止、观,与四禅八定的修止观并不相同,因为这是智慧上的功德受用,是亲证者与未证得如来藏者之智慧与功德受用有所差别,与禅定的止观无关,宗喀巴对此依旧混在一起而分不清楚。
根本论〈声闻地〉所说“少分乐断”,为远离作意与摄乐作意所摄,其意是修止观者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可趣入,与宗喀巴所说不同。换句话说,在观欲界诸不净中,就已经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可以趣入了,只是要看修学者自己的选择:是选择世间的四禅八定呢?还是选择出世间的解脱?或是选择大乘世出世间的大般涅槃?有智慧者一定会选择后者。但是,菩萨想要求证世出世间解脱者,必先断我见并证得真心如来藏乃至见性,再来修世间的四禅八定,则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才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前已说。但是,若不曾先证得未到地定的定力而求悟,纵使悟得真,性障也是无法消除的,功德受用就很小,甚至导致退转及谤法。
前已胜解下界粗相与上界静相,故知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可趣入上界之乐往世间禅定之道,或修除烦恼可得解脱之乐往出世间道。又前说过,止观之修法必定是止观双运,无论任何定地都必有止修与观修,虽然二禅以上等至位是无觉无观三昧,但于等引位、等持位仍要观修,否则绝不能转入上一地的定位。故若说必定先修奢摩他者,如是之人必定是不懂止观自性才会如此说;不幸的是《广论》修学者所宗奉的宗喀巴,正是这种不懂止观自性的人。
所以根本论的〈声闻地〉说:“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毘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1凡夫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想要证得身心轻安、心一境性,修习期间必须让此作意增广坚固相续强盛,于清净所缘境界,发起殊胜了解,即是具有胜解作意。再依众生根性不同,于止观品中各自善取其相应之道,或乐往世间道,或乐往出世间道而发起加行。
注1、《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33,页465,中9-14。
《广论》390 页说:“外道瑜伽师一切得如前说奢摩他者,然于无我无观察慧观择而修,彼于无我不信解故,或唯修此无分别止,或更进修粗静行相毘钵舍那,故唯能往世间之道。”宗喀巴认为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之分际,在于有无观察慧来修一念不生的奢摩他。其实所谓观察慧者,是毘鉢舍那所缘有分别影像,以世俗智慧作观察思惟分别,谓之观察慧;无我者,乃是断除我见、我执者,是彻底否定五阴自我及灭除五阴自我而得灭度,不是宗喀巴讲的双身法中一念不生时的不觉有我。今且不论宗喀巴所说的无我是何者,以宗喀巴说“外道无观察慧修无我”来看,其实一切凡夫外道也是以观察慧来修的,只是如同宗喀巴一样断不了我见,永远都是有我;都将意识误认为是常住不坏我,于我见中坚固执著,当然绝对是不能断我见,除非后来有因缘转入佛门中,而且亲遇真正的善知识。
常见外道大多与宗喀巴一样,都认为觉知心是真我,认为只要觉知心继续存在而不对自己执著,就是实证无我,这只是继续努力保有觉知心自我的存在,其实仍是我见的坚固者。等而上之,有人认为觉知心灭了就是无我,因此以为灭了觉知心而入无想定就是出三界,但是却仍然保留著色界天的天身不灭,因为害怕会成为断灭空,这也是未断我见的人,落入色阴我之中;或者以为进入无色定中,觉知心不生起了别五尘的作用,就是涅槃解脱。但这些人就算能够修至无想定或无色界定,仍然是以意识的观察慧来修的,此类人犹如外道诸仙,同是乐往世间道而自以为是乐往出世间道者,宗喀巴正是这一类常见外道中人。又宗喀巴说以观察慧而修无我,想要灭除欲界中的粗觉知心,只剩下极细微的意识,作为生死流转的主体识,或是留下恒受淫乐的抱身佛极粗糙意识境界,但这都是意识及身识等识阴境界,只是他的虚妄想,因此他是常见外道,永远离不了三界(事实上是连欲界他都离不了),所以也是他自己所说的乐往世间道。断见外道也以意识的观察慧修“无我”,断见外道观见一切法缘起性空,故说一切法空无真实我,此类断灭外道譬如假藏传佛教—密宗应成派中观的所有行者也都是属于此类。
依根本论〈声闻地〉说,乐往世间道者有四种人,如云: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何等为四?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
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2
注2、《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33,页465,中14-20。
此中所谓根性羸劣者,乃是指于真正的三乘佛法中智慧迟钝,不善于思惟观察、整理者,此类钝根补特伽罗,于三乘佛法无简择力、更无慧力断除烦恼,故无能得解脱,只能于世间表相佛法中努力修集福业,落入相似像法中希求未来世得欲界人天或色、无色界天等世间福业之果报;故〈声闻地〉说应先修正行,此类人譬如现时的慈济、佛光山……等诸大山头的相似佛法团体,专门弘传“人间佛法”广建寺院或广在世间法上利乐众生者,都是乐往世间道的人。又,利根补特伽罗,虽具世俗观察慧,但于贪等烦恼不求远离,故说根性虽利而善根未熟,此如自诩为佛学学术研究者,不事真修实证的在家或出家等众,或希求名闻利养,或好乐他人恭敬赞叹,如是人等也是乐往世间道的人。又,菩萨为自利利他故,发愿生生世世出生于人间广度一切有情行菩萨道,修行波罗蜜多,故说菩萨也是乐往世间道,是乘愿而行世间道。至于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一心行于男女贪爱淫欲法而不愿弃舍,虽然打著佛教的旗帜,冒用佛教的名称,抄袭佛法的名相语句,但骨子里全都是违背佛菩萨教示的外道法,根本连表相佛法都沾不上边,就只是摄属一切外道中的一支,属于附佛外道,当然都是乐往世间道的,乃至彼等所说所行更是乐往世间下界三恶道的人。
《广论》391 页说:
又大小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三摩地,即大乘中若显密乘诸瑜伽师,一切皆须修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观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又咒教所说奢摩他,唯除少分所缘差别,谓缘形像或缘三昧耶相,或种子字等,及除少分生定方便差别而外,其断懈怠等三摩地五种过失,及能对治依止正念及正知等。其次获得第九住心,从此引发妙轻安等,一切皆共。
先且不说《广论》法义内涵之邪谬,而从宗喀巴把毘鉢舍那自性说为奢摩他自性,就是完全不懂止观的错误说法;所以他在这一段文字中教导喇嘛教徒众,以观的方法来观想佛的形像、种子字……等,这些全都是毘鉢舍那的功能,他却说成是奢摩他(止)的自性。毘鉢舍那之所缘为有分别影像,譬如密咒乘所缘之佛像、双身法的三昧耶相或种子阿字、本尊身、法器等,皆为有分别影像,纯属观的所缘,并非奢摩他所缘也。而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缘“抱身佛”像之法绝不能得般若三摩地,连凡夫所证世间禅定的三摩地都不能得,前已多次举证破之,不再重复。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之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都有不同的三昧耶相,而这些三昧耶都是以双身修法为主,当然与显教的戒律不同。而其无上瑜伽所缘种子及阿字等,都是隐晦的喻指双身修法所得的不净物,及其乐空不二的男女细滑触觉感受,都是淫秽不堪的染污法,当然与清净的三乘菩提不共。而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的生定方便,是于双身修法中,男女同时达到而谓之等至,保持不舍即谓之等持;如此染污破戒之法,三乘学人是绝不会去修学的,也都与佛法的修证无关,所以喇嘛教的法当然与佛法不共。
还有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不作功用、行思等五过失及其对治品正念正知,表相上虽然象是显、密共法,但在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说的内涵却是指双身修法,故所得之果不同,其对治品内容当然也不同,宗喀巴论文中所说的行法、对治、结果,都是与佛法完全无关的。再说九住心,于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来说也是多余的,因为修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谓的三摩地,是不必经过九种住心次第来修的,世俗男女直接交合就可以获得淫乐中的心一境性故,此亦是宗喀巴亲自说的,如《广论》392~393 页说:“故修无上瑜伽观行师,虽不必生缘所有粗静行相毘钵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然必须生一正奢摩他。”宗喀巴说的“必须生一正奢摩他”,正是双身修法的等至、等持(男女双方平等到达、平等持住),故说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不须九住心的正奢摩他,所以宗喀巴抄袭大论而说九住心就像鸟学人语,所教授的内容对喇嘛教徒众来说当然也就成为无意义了。
又身心轻安为显教正奢摩他觉受,这是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无能有者,因为这是初禅的境界,是离欲者方能证得的境界,一心专求触觉的宗喀巴误以为自己已得,是错误认知;因为他误认为安住于中保持不退就是正奢摩他,但佛法的正奢摩他是安止于解脱智慧、实相智慧、种智智慧中,世间禅定的正奢摩他是住于离欲的初禅等定境中,与宗喀巴的安止于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修男女的乐空不二(明白的说也就是世俗男女的一心淫乐境界),是完全相异的,故正奢摩他是宗喀巴等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喇嘛所无有的。
《广论》392 页又说:
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义虽多种,然主要者是为引发毘钵舍那之证德。毘钵舍那又有二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毘钵舍那,二.唯佛弟子内道别法,毕竟断除烦恼种子,修习无我真实行相毘钵舍那。前是圆满支分,非必不可少,后是必不可少之支。故求解脱者,应生能证无我真实毘钵舍那。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若未通达未能修习无我真实,仅由前说正奢摩他,及依彼所发世间毘钵舍那,断无所有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然终不能脱离生死。……故预流一来,一切能得圣道毘钵舍那所依之奢摩他,即前所说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如是当知一切顿证诸阿罗汉,皆依前说正奢摩他而勤修习毘钵舍那证阿罗汉,故若身中未得前说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缘如所有或尽所有毘钵舍那真实证德。
如前已说七种作意,并非宗喀巴所说只是奢摩他所缘,而是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缘的无分别及有分别影像,只是奢摩他、毘鉢舍那随顺作意。而此七种作意主要也是在引生正三摩地,不是宗喀巴所说的引发毘鉢舍那之证德。又宗喀巴说毘鉢舍那有二:一为内外大小乘所共,二为内道特别法;此说是为了圆成他自创的“毘钵舍那为般若慧”这个错误的说法而说。
其实奢摩他与毘鉢舍那二法,不但均为修证世间四禅八定之法,也是修证般若智慧之法。依于奢摩他而以意识观察慧作毘鉢舍那观行,于观行中以观察慧来压伏烦恼,让烦恼不生起就不会障碍止观之修习,因而证得三摩地。故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不但是世间道之禅定修习法门,也显示正确的止与观都只是引生解脱慧或般若慧的方法;但止与观并不等于解脱慧、般若慧,宗喀巴若稍有智慧就不该说“毘钵舍那为般若慧”。
是故,对一般未断我见的人而言,若要压伏烦恼的生起,应以世间道的意识观察慧来压伏,并非用毘鉢舍那来压伏,因为凡夫外道于三摩地的止观行门,是在禅定的修证上来说的,不是在解脱慧或般若慧上来说的。只有在正确的解脱慧或般若慧上所作的止观,才能压伏或断除烦恼的现行乃至随眠;若是未断我见的人修习止观或随顺修习,都只是帮助压伏烦恼而已。修解脱道者,于止观或止观随顺作意中,以出世间道的意识观察慧来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已断三缚结的初果人,名为预流,亦名见地;再以此意识的观察慧力继续进修,使贪瞋痴淡薄,称为二果人,名为一来,亦名薄地;再继续以此观察慧力进修,断除五下分结,离欲界地而发起初禅,称为三果人,名为不还,亦名离地;更继续进修断除五上分结,分段生死已断,出离三界,此时能自知自作证:“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称为四果人,名为阿罗汉,亦名毕地。这就是出世间解脱道修习法门,是要由意识以出世间道的观察慧来修。因此不论是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都是以意识的智慧力来压伏或断除烦恼,而一般人所修的奢摩他、毘鉢舍那或其随顺,都只是为证得禅定而修的基础法门。所以〈声闻地〉中说:“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毘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间道发起加行。”于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缘发起胜解作为基础,喜欢世间道的人就开始修世间四禅八定,喜欢出世间道的人就开始修断烦恼、证得解脱,不是宗喀巴所说的以毘鉢舍那来暂伏烦恼。故宗喀巴说:“故求解脱者,应生能证无我真实毘钵舍那。”虽然由具正见的佛弟子来看这句话是正确的说法,但是经过宗喀巴解说出来的内容却是错误的。这也再次验证了祖师所言:“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的道理。
再观《广论》所说:“毘鉢舍那又有二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毘鉢舍那,二.唯佛弟子内道别法,毕竟断除烦恼种子,修习无我真实行相毘钵舍那。”此处宗喀巴的谬论虽然是源于他将毘鉢舍那错解为般若所致,但是他在此错误中又更增上错误,因为从大乘证悟实相般若的菩萨转依如来藏来说,毘鉢舍那没有所谓无我的毘鉢舍那或有我的毘鉢舍那,也没有所谓出世间的毘鉢舍那或世间的毘鉢舍那,乃至三地菩萨所要具足修证之四禅八定的奢摩他、毘鉢舍那,虽然说是世间的四禅八定,但是菩萨修证四禅八定的智慧基础,以及所证得的禅定境界与功德受用,则非阿罗汉、辟支佛所能相提并论者,更何况是连阿罗汉的证境尚且不能了知的外道诸仙。宗喀巴又自创“无我真实毘钵舍那”来圆他所说的“毘钵舍那为般若慧”之谬论,而说无我真实毘鉢舍那能断除烦恼随眠,那也是乱说。一者,他自己都无法断我见,一心弘扬色阴识阴境界的双身法,至死都还认定意识心是常住法,尚无法脱离识阴境界故不能如实知无我,又怎能有无我真实毘鉢舍那可说?二者,要断除烦恼随眠,必定是用菩萨所修的道种智才能断除,因为随眠是极深细之法,连二乘圣人都不知道,何况未断我见的凡夫宗喀巴,又怎能了知?此理前已说过,不再重述。
宗喀巴又说:“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此处若谓不一定要具足证得四禅八定才能得解脱,则此说尚无大过,因为慧解脱阿罗汉只需要圆满的初禅来佐助解脱智慧就够了,不一定要具足证得四禅四空定。然依宗喀巴此说的前后文及彼等以双身修法为根本来看,他的意思则明显地是说:“只要证得双身法中大乐等至而能一心不乱,就是初禅前未到地定之一念不生的正奢摩他无我境界,所以就算没有获得初禅或初禅以上及无色界等正定,但是只要修成于双身法大乐中一念不生的胜观,同样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这样他就能将喇嘛教中“即身成佛”的乱伦邪淫性交成佛之邪法合理化,并且大力弘传以及实修了。所以他接著下句就说:“如果不能通达一切法空,就不能修学无我真实,而只是如前所说修一念不生的正奢摩他而发起世间毘鉢舍那,就算能够达到断除无所有处以下一切烦恼现行,证得非想非非想处的三界有之顶境界,但是终究还是不能脱离生死。”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就是以这种转移焦点的手法,大声嚷嚷著别人这也错、那也错,而让人误以为他说的是对的;这正是狡诈的贼人所常使用的技俩─作贼的喊捉贼─用非议他人之无明来遮盖自己更粗重的无明。因为大喊捉贼的人可能就是贼,评论他人错误者更不代表他一定对,学人应当提高警觉,一定要冷静地如理如法思惟简择,千万别再被喇嘛们给蒙骗了!
盖凡夫所修奢摩他、毘鉢舍那之法,最高只能得无色界顶而已,不可能出三界;因为不知或不信有涅槃本际,故不能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欠缺无我观的慧力,都无能断我见、我执烦恼故。虽然宗喀巴等喇嘛们也学著说“五阴十八界虚妄”,但是却一味认定识阴等六识是常住法,才会一心追求淫乐境界而大力弘传乐空不二的邪法;他又否定有如来藏─涅槃本际─这个常住不灭的诸法本母,而执一切法空故落入断灭见中,还说那是“正奢摩他”;他也跟著说如来藏、阿赖耶识,但却是将五阴所摄的某一妄想所成之法,譬如“中脉明点”妄说那就是本心如来藏,又堕于常见妄想之中。宗喀巴不断追逐五欲乃至最粗重的淫欲乐触,分明被最粗重的欲界淫欲系缚,却大言不惭地妄说已得解脱乃至成佛。当知欲破除烦恼求得解脱者,必须以解脱道或佛菩提道智慧上的止观作为基础,于五蕴十八界或法界实相上多作观行,增长慧力,才能破除烦恼,才能出离三界之系缚。
然后宗喀巴又说:“初果、二果乃至四果圣人能证解脱毘鉢舍那所依的奢摩他,就是依于前面说的初禅未到地定所含摄之一念不生的正奢摩他。就像这样应当知道一切‘顿证’的阿罗汉们,都是依前面说的一念不生之正奢摩他而勤修习毘鉢舍那才能证得阿罗汉。”前已辨正修习解脱道的正理,故宗喀巴对解脱道修证方法的谬说,读者已当明了,不更赘述。然此处他竟然说阿罗汉是“顿证”的,在此之前他才学著说要观“五阴十八界虚妄”,既然要一一现观才能成就,那怎么会说是“顿证”,可见说宗喀巴是拾人牙慧而不知其理,一点也没冤枉他。修证解脱道没有顿证者!即使是佛世之时,依于 佛之
一句“善来比丘”实时证得阿罗汉果者,也是在此之前已经一一现观诸有为法生灭不实,而降伏了大部分的三界贪爱,只是对于识阴的虚妄不能、不愿、不敢承担,故而无能出离三界生死之系缚;但是于见 佛之当下,承 佛之威神力方能舍离对识阴的执著成为阿罗汉,从表相上看似“顿证”,但本质上依旧是次第渐修而成,何况这类阿罗汉都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所示现者。所以,学人千万不要被宗喀巴等喇嘛们的错误见解给误导了,否则依喇嘛教的错误知见盲修瞎练,住于一念不生的未到地定中,或者双身法中无妄想的一心境界中,而想要能够忽然“顿”证阿罗汉或得初禅,那就是在非因计因的缘木求鱼,就算哪天驴年真的来到了,也还是无法成就解脱果或是得初禅。
再者,宗喀巴说:“若身中未得前说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缘如所有’或‘尽所有’毘钵舍那真实证德。”其意是说:“要先得奢摩他,然后才能得毘鉢舍那,有毘鉢舍那才能生起缘如所有与尽所有的所证功德。”其实,“如所有、尽所有”并非只有毘鉢舍那所缘,而是奢摩他与毘鉢舍那俱所缘的。如《解深密经》卷3 说:【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毘鉢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3 经文说“事边际”即是如所有与尽所有,为奢摩他、毘鉢舍那俱所缘境事,所以宗喀巴又说错了,显然他是完全不懂止观的。《解深密经》之开示为菩萨法,唯有证悟的菩萨修止观时,才能如实缘于如所有与尽所有;这是专讲实相般若中的止观,不是世间法中的止观,更不是宗喀巴说的双身法中的止观;未悟得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的人,绝对不可能缘于此二智的。
注3、《大正藏》册16,〈6 分别瑜伽品〉,页697,下24-27。
“如所有”的境界即是阿赖耶识本体,“尽所有”即是阿赖耶识所生出之蕴处界诸法。宗喀巴等人既已公然否认有阿赖耶识心体,因此他们一定都是未证得如来藏的凡夫,当然就不可能了知阿赖耶识所显示出来的真如体性,如何能有“如所有性”的观行?当然不可能获得“如所有性”的证境。而蕴处界诸法是依于阿赖耶识而说缘起性空,蕴处界虽是缘起法,但必有因亦有缘,才能生起;缘即是父母、四大、业种、无明……,因即是阿赖耶识心体也!宗喀巴既公开否认有阿赖耶识心体,已成为无因论之断灭见者,落入龙树《中论》所破的诸法无因生、共生的邪见中;如此断灭见者修解脱慧的止观,如何能把蕴处界的“尽所有性”当作所缘境事呢?他一生追求淫乐中的四喜境界,必定是不肯断除我见的人,又如何能知“尽所有性”的灭尽、无所有的智慧呢?因为他必定会恐惧坠入断灭中,所以不得不将生灭有为的意识心建立为常住不坏法,来成就双身法乐空双运的“报身佛”说法。然而,若否定了第八识心体的存在,一定都无法证得“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的;因为如所有性是指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尽所有性是七识心王及其余诸法都是因缘生灭的应尽法;若是否定了第八识心体的真实存在,就一定无法断我见,也一定无法实证第八识心体的“如所有性”,这是世、出世间法永远不易的定律。《广论》的学习者,纵使能把论中文字倒背如流,也永远都别想要实证“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因为《广论》所说的都与解脱道及法界实相完全相违故。
又奢摩他者,于所缘境事不起分别,此乃凡夫所修的奢摩他。菩萨修奢摩他则不一样,菩萨转依阿赖耶识修奢摩他者,谓:菩萨修奢摩他时,所缘境事“如所有性”,即是缘阿赖耶识心体本身的真如自性,是因阿赖耶识心体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自性,于六尘境相都不理会,无始劫以来于六尘境相从来不分别,无时无刻不是安住于奢摩他中如如不动,法尔如是非修所得,故说阿赖耶识心体的“如所有性”为菩萨修奢摩他的所缘境事。又菩萨修奢摩他所缘的“尽所有性”,即是观蕴处界诸法;蕴处界诸法本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是生灭法,有生有灭故无常,无常故体性是空,空故无所有,无所有故无所分别,故说“尽所有性”也为菩萨修奢摩他所缘境事。因此菩萨修奢摩他,究竟转依于所缘境事的“如所有、尽所有”二性
以后,从来无所分别。
毘鉢舍那者,于所缘境事起有分别影像,这是凡夫所修的毘鉢舍那。菩萨修毘鉢舍那则不一样,菩萨转依阿赖耶识修毘鉢舍那者,谓:菩萨修毘鉢舍那时的所缘境事“如所有性”,即是缘阿赖耶识心体在所缘境中显现出来的真如自性;阿赖耶识心体无形无相,犹如虚空相,但在这若虚空相中却有其专有的体性与功能,于犹如虚空的空中却有自体性,故说为空性;是空而有性,并非空无。菩萨修毘鉢舍那,以意识对所证的如来藏心体作更深入的思惟、观察、分别,而了知阿赖耶识的体性: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等,乃至由如此体性所衍生一切法都是“如所有性”,故说“如所有性”为证悟的菩萨所修毘鉢舍那的所缘境事。又菩萨修毘鉢舍那时,所缘境事中的“尽所有性”,即是阿赖耶识于无分别中却能作广大分别;前说阿赖耶识于六尘境不起分别,但是却能了知众生心行,众生心即是七转识;阿赖耶识出生七转识,再与七转识和合运作而生出三界一切法,众生应当需要什么种子,阿赖耶识就给什么种子,从不错谬,因此说阿赖耶识于无分别中能作广大分别。而阿赖耶识心体所生的蕴处界一切法,若入无余涅槃时,都必须灭尽,因为都是生死法、有为法、招苦法,故都应灭尽,所以阿赖耶识所生的蕴处界等万法都是“尽所有性”;但菩萨虽不灭尽这些虚妄法,却也不受此等虚妄法掌控,已灭尽对此等万法的执著,亦说为“尽所有性”,故说“尽所有性”也是菩萨所修毘鉢舍那的所缘境事。因此菩萨修毘鉢舍那后,对于所缘境事的“如所有、尽所有”二性,都能为众生作广大分别,这不是否定第八识真实存在的人所能了知的;故说否定第八识的宗喀巴对此当然也无所知,因而于《广论》文中讲出如此多的荒谬说法。
(待续)
广论之平议(连载56)----正雄居士
2020-07-09 浏览:911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