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期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十)----黄正幸老师
2020-07-08  浏览:1601
第六目 再说禅宗的话头、看话头、参话头
  在中国禅宗里,看话头是很重要的功夫;如果没有学会看话头的功夫,竟说他也在参禅,大多是自欺欺人的话。懂得话头的意思是很重要的,知道话头的意思以后,才会懂得怎样看住话头、照顾话头。看话头、照顾话头时间久了以后,自然会渐渐生起参禅的疑情,才是已经真正进入禅门参禅的禅宗学人。如果连看话头的功夫都没有,还在教人参禅,都只是在耽误大家的法身慧命;他自己都还没有入门,怎能教人入门?当然更不可能帮人证悟禅宗的禅。因此说,看话头的功夫是禅宗的入门方法,古时祖师施设话头给徒弟们看,教导徒弟们要照顾话头不能失去,就是要使徒弟们整天都把心住在话头上面;在话头上面住久了,只要福德够了,也因为学习正确的般若而有开悟明心的正知正见(就是知道有一个第八识心如来藏要找出来),疑情就会慢慢开始生起来,就会自然演变为参话头的情况。就算整天在出坡 1、作功课时,心中都没有妄想杂念,也都没有所看那一句话头的语言文字出现,却都住在那句话头中。当有一天他开悟的因缘成熟了,就会突然悟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
  注1 在室外工作、除草、培土、种菜。
  所以祖师施设看话头的功夫,真的能够广利行人,因为很容易就可以开悟。而近代人对于话头大多是不懂或者误会的,连大法师们都不会看话头,又不肯承认或不知道禅宗开悟时所悟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禅宗的心法当然就全面失传了。近代复兴中国禅宗的人就是 平实导师,他创立正觉同修会弘法,把禅宗的法讲出来,从建立看话头的功夫,到开悟明心时究竟是要悟什么心;见性时,是怎样眼见佛性,乃至见性时是应该眼见所有众生的佛性;求见佛性时,应该要怎样去修集应有的福德,而且是与见性相应的福德,不是从世间法中修来的世间福德。这样一一教导,使大众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后,再引导出来,才能够眼见佛性。因此,近代讲禅宗的功夫与知见,讲得最多的就是正觉同修会。因为这些都是中国禅宗里真正开悟时应有的先决条件,如果没弄清楚,就不可能与开悟明心或眼见佛性的实证相应;因此还要在这里重新叮咛读者,让大家确实理解话头等内容。所谓话头即是一句话之前头,一个念之前头。譬如说“念佛是谁?”是一句话。这句话在心里出现,或口说出来即已成过去了,便是话尾。所以话头是此句话在心里没有念出来之前,叫作话头。因此当一个人想作什么事情之前,心里起思惟之语言文字,这个心中之语言文字,叫作话,叫作念,这些话之前头谓之话头。不管是讲出口或者未讲出口,都是一句话,都是话尾。念之前头,叫作念头,一个念头相续不断,就是话头。例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所说的净念相继,是一念相续,也是一个话头,念佛念到没有名相、声相、形像,那个忆佛之念就是话头。所以无相念佛本身亦是一个话头。当我们无相念佛或看话头时,是与世俗生活中的妄念同时存在的,是两个念并行,非是一念不生。
  平实导师说:
  话头,我们把它粗略的分为两类。第一类它是从真心而入的话头。譬如说“念佛是谁?参禅是谁?打坐是谁?吃饭是谁?屙屎是谁?经行是谁?走路是谁?看东西是谁?拖著死尸走来走去是谁?”这一类都是话头。话头主要在这个“谁”上面。
  所谓话头是什么?话头就是话的前头,“忆佛念”之前头。我们忆一尊佛,心中未生起忆佛念之前叫话头,心中生起忆佛念则是话尾了。我们讲“拖死尸走来走去的是谁?”这是一句话,或者“念佛是谁?”这是一句话。这一句话还没升起来之前,就是话的前头。这句话在我们嘴巴出现,然后过去了;或者在我们心里面出现,然后过去了,那就成为话尾,因为已经过去了。那就是说我们心里升起一个念:“参禅的是谁?”心里这句话一出现,那就是话尾了。我们心里面这句话还没升起来之前,对一般人来讲称之为念的前头。所以念的前头就是话头;因此话头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一念已生便是话尾,这是对一般人来讲一念未生之前叫话头。而对于一个会看话头的人,这个境界其实是一念相续而不是一念不生。因为这“参禅是谁?”“拖死尸的是谁?”它这个意思很清楚的留在我们心里面,在这句话还没出现之前,心里面就牢牢的看见它。所以是一念相续,而不是一念不生。这是话头。第二类的话头,一旦悟了,佛性就现前了。譬如说:“千山鸟飞绝”,“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人老病生”,“三日风、五日雨”,“眼前灯色明”,“庭园桂花香”。这一些话头,若是开悟了,佛性就现前了。这是另一种话头,所以说,话头有两类。2
  注2 摘录自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上册,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 年。以下皆同一书。
  但是在正式进入看话头阶段之前,末学想要重新再请大家更深入了解定力与话头之间的关系,才不会在刚刚修得很粗浅的定力时,就想要开始参究佛性的内容,想要求见佛性,免得耽误了这一世眼见佛性的因缘。平实导师开示的意思是说:
  所谓的定力,是要随时随地与定相应,能够在动态中长时间都住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所以无相念佛、参话头、看话头、参公案,同样都不能离开定力。既然《圆觉经》告诉我们,没有障碍的解脱清净智慧,全部都是要依赖禅定,才能出生。所以禅定指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住在定境中,犹如外道住在四禅八定之中,却没有智慧生起而不能得解脱,更不能证得佛菩提的智慧,所以学佛人应该修定力而不是修定境。定境可以炫惑别人,但是对三贤位菩萨的解脱及佛法智慧帮不上忙。
  修定须要有善巧方便,要善知转折,能分别定境与定力,知道什么样的情形应取,什么样的情形应舍。定力从动中修易得,静中修不容易得。静中修来,多是一念不生,而进入定境,到了动中就无定力,就不能看话头。比较起古人,现代的学佛人慧解强,定力弱;所以有真修实证者皆知想要求见道的话,必须动中于未到地定得自在。这是过来人真实之体验,可谓一针见血。动中修得的才是一念相续的功夫,在参禅时才派得上用场。这个清净的念在动中和我们在饮食、穿衣做事时的那一些念并行,而没有妨碍。在一切境界和因缘上面,这个话的前头,始终不消失,不消灭。在念佛门称之为“净念相继”,在禅门里谓“骑声盖色”,我们也可以说“穿声透色”。这是二个念并行,所以我们强调:“无相念佛与参禅都应该是二个念并行而不违背。如果不能作到这个地步,那么动中就无法无相念佛,也没办法参禅。”必须要身心能在一切音声形色中穿梭来去,而不妨碍看话头,有这个动夫,才好参禅。
  观照心念妄想,是修定伏烦恼,不是修禅。数息七不是禅七,是修定七。不会看话头、思惟观,而在心中自问自答,用言语在心中思惟的是弄识神。这些都是非因计因。锅子里面煮的东西,要想成为饭,它必须是米,米是饭的因。锅子里面放的是砂子,要煮成饭,永远不可得,因为砂子不是饭的因。所以“思惟观”是疑情伴随著话头相继不断。要能在一切境界因缘上面,不须语言文字,就能思惟及分别,这一种思惟分别之一念相续不断,非一念不生,这才是禅法。如一念不生就会落入澄澄湛湛之中,那是一种定的境界,不是参禅。有人说:“排除妄想,自己在心里面用语言来思惟,来问‘参禅是谁’就可以了,何必要修思惟观的功夫呢?”这就表示他的定力不够,心仍然很粗糙。明心与见性,都是心地之中极为微细的事情,如果没有定力就不可得。
  《大般涅槃经》卷13 云:“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要思惟五阴生灭,尚且须入于定中思惟,何况明心见性这种更微细的事情呢?所以如果不修思惟观之功夫,而修一念不生之功夫,那么在动中就失去了定力,在静中就会进入邪定─所谓未到地定的定境,在定中暗无觉知。善知识虽然在动中和静中对这个人施设各种机锋,广设各种方便,也没有用处。因为他在静中入定,暗无觉知;机锋、讲话,对他都没有用。在动中却因不能与定力相应,善知识所施机锋及语言对他一样不起作用,所以他无法得到善知识的利益。而且善知识的提示引导,或施用机锋,通常是在动中作用。所以想要修这个,学禅的人必须要动中能够作思惟观的功夫,才能受用。功夫,最好先深入无相念佛的法门,那就容易得到这个功夫。
  我们要求参禅的人,须要具备参话头、思惟观的功夫,这个目的,主要在定力。如果有这个功夫,即使以语言、文字来参究亦是参禅。譬如禅门之中,师父与弟子间的问答及开示,都透过语言、文字在运作。所以有定力的话,虽然用语言文字,也是参禅。
  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而聪明伶俐的话,那么他阅读了义经典的时候,往往会错解,以为自己已经悟了;但是他不敢承担,也不敢承认自己开悟,这不是真实的悟。如果侥幸仍能悟入,也会成为解悟,因为他没有定力的缘故,不能够亲自体验。这是一念不生功夫的大缺失。如果不修动夫—一念相续的功夫。将来就没有缘由见到佛性。所以近年有善知识,在他的书里,一再强调,必须能够在动中,维持未到地定的定心,这是真实语,是一念相续的净念。到这个地步,就能够作思惟观的功夫了。如果有人还不具备此功夫,那么建议他去阅读《无相念佛》这本书、及《如何契入念佛法门》这本小册子,去尝试锻炼无相念佛功夫,只要无相念佛功夫练成了,自然而然就会看话头、参话头,也会思惟观的功夫。
  定力非常的重要。《大宝积经》卷57 云:“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因此这个功夫非常重要,既然大家准备要参禅,就要赶快把看话头、参话头,思惟观之功夫锻炼起来,接下来参禅的路子,才容易走。不然老是在经教、名相,语言文字上面,去思惟分析,要想证道,就非常的困难。
  平实导师又说:
  以定为禅之人,悉皆有志一同,都教弟子们静坐以求一念不生,求证离念灵知心之意识境界。如此类人,根本未曾破得初参,根本未曾证知自己之本来面目;谓彼所说如是境界者,只是意识心之境界相,未曾触及第八识如来藏心。觉知心坐至平静无波时,只是制心一处之禅定境界,犹是意识心,未曾悟得实相心;即使修至澄澄湛湛、犹如凝玉,从实相般若观之,也只是黑山鬼窟、冷水泡石头,还须大悟一番,始得亲见本来面目,方知中道实相。3
  注3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四刷2007 年5 月。
  平实导师于上课中曾经开示过:
  落入定境的人是无法明心的,也是无法看见佛性的,因为一定会落入未到地定中,成为离念灵知或是暗无觉知,无法探究真心如来藏在何处;或者落入初禅定境中,享受初禅一心不乱及身中的乐触,不懂得要去寻找真心如来藏,也不懂得要参究佛性。至于证得初禅为什么会有乐触?在这里为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懂得道理以后,就不会觉得稀奇,才能专心在动中定用功,才能真的参禅而明心或看见佛性。
  证得初禅时胸腔中随时随地都有乐触,乐处的发起有手掌、胸腔、会阴等不同处。由于初禅定心境界成就,初禅天身发起,你初禅天的天身在你的欲界色身之中出现,初禅的色界天身和欲界肉身和合在一起,两身的摩擦产生清净无淫欲的乐触,因此而有初禅乐的触觉。如果没有证得初禅境界,就不会有初禅天身发起;没有初禅天身,就不会有这个乐触。可是,当你发起初禅的时候,你不一定看得见这个初禅天身,你也找不到你身中的初禅天身,这是因为你的初禅善根发的境界相不够好,因为你不是刹那间遍身发起,所以就不能了知初禅天身的状况。初禅善根的发起,它有两种,第一种初禅的发起是运运而动的,第二种是突然间遍身发。但不论是哪一种善根发而获得初禅,都不是参禅时所需要的定力,而是定境;这种静中修来的定境,不打坐时就会渐渐退失;用这种定境所得的定力来参究佛性,悟得佛性而看见时,也不会很分明,很容易退失的。所以还是应该回到动中定来修学,就是从无相拜佛中修习无相念佛
  功夫,转为动中看话头的功夫,然后转进参话头的阶段来参禅,是最稳当的方法。
  接著还得要消除对于看话头境界的误会,平实导师说:
  看话头的问题,对各位才是最切身的问题。可是看话头的方法,有很多道场都在讲,但是大部分都说错了。我们问他说:“你看话头是怎么看啊?”他说:“我就是在那边打坐,打坐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问自己啊:‘到底打坐的是谁啊?’我这样一直问下去!这样叫作看话头、参话头。”好!我请问你:你在心里面自问自答“打坐的是谁?”这一句话在觉知心里面出现,然后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你这个觉知心是住在这一句话的前头?还是话的尾巴?是这句话的尾巴嘛!你这个叫作看话尾、参话尾啦!这叫作照顾话尾,不叫照顾话头。话头是一句话的前头才叫作话头。但是这个得要有功夫啊!话头要时时刻刻不断;我跟你们说话时我也可以看话头,我跟你们说法时,我也可以无相念佛。广钦老和尚就是有这个功夫啊!
  我一面跟你说话,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吗?你不知道!这就是无相念佛的好处。那么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去看住它,这个看话头的功夫如果没有作好,你将来就算是参出来什么叫佛性?你还是看不见佛性;一定要有这个功夫,要很纯熟,参出来时你才能看得见佛性。然后,这种定力退失了以后,你就算是已经看见了佛性,所看见的佛性也会渐渐的模糊消失,最后看不见了。要重新再把动中的定力练回来以后,才能够再看见佛性。
  那么要锻炼这一种功夫,让自己时时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譬如说:“参禅的是谁?”或者“念佛是谁?”这四个字在心里面都没有出现,它还没有出现时,你就把它看住,让这一句语言文字出不来,你要看住它,这才叫看话头嘛!可是看话头这个功夫,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作不到,那要怎么锻炼?有办法:无相念佛是最好的办法。……把无相念佛的功夫作好了,你自然而然就会看话头;你会看话头了,你参出佛性是什么,你就看见佛性了。可是你看见了佛性,仍然不会知道真如在哪里。真如的参究是在另一个方向,明心与见性,这两个法的方向是颠倒的,所以要具足修证这个法,非常的困难;要有善知识指导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这个法是无为法,是无境界法;明心完全无境界,眼见佛性有一点儿境界,可是那个境界又不算是三界中的世俗境界,跟一般世俗的法不同。4
  注4 摘录自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悟前与悟后别说》,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八刷2007 年11 月。
  综而言之,想要追求开悟明心的人,应该以看话头的宗门禅方法修行,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从话头以及看话头的境界,先深入去了解;然后进行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依照锻炼话头的方法与次第,一步一步老实去修练,才能有机会学成看话头的功夫,然后再进入参究的阶段去参禅。这样才是真正在禅宗里学禅、参禅,才有机会证悟明心;真正明心以后,再继续锻炼更深的看话头功夫,并且把见性应该具备的其他条件赶快修集具足,然后再参究佛性的内容,才会有眼见佛性的因缘。
  在这里还要重新再提醒大家,如果真的想要开悟明心,以及悟后真的想要进一步眼见佛性,绝对不要用默照禅的方法修行;因为默照禅的修行法门,一不小心就落入定境中,很难摆脱离念灵知意识境界,连想要断我见都很困难,当然是没有机会开悟明心的;想要用这种方法眼见佛性,更不可能。平实导师曾开示过,想要明心的人,要以看话头的禅法,在行住坐卧之中参究,最容易开悟,不要每天打坐默照自己有没有离开妄想杂念。平实导师也以自己这一世虽然在静坐中悟入的例子来告诉大家:是因为被邪师误导而每天静坐求悟,根本就悟不了;后来是舍弃这一世被人误导的邪见与方法以后,自己在静坐时离开定境,凭著定力体究而发起往世所修的智慧。因此说,平实导师虽然是在静坐中悟入的,是在静坐中眼见佛性,其实是舍弃别人的误导以后,以自己修成的功夫为基础,在舍离定境后依定力自己参究出来而明心及眼见佛性的,本质上并不是以静坐的方法而悟入的。
  这样看来,表面上 平实导师自己虽然是在静坐中悟入的,本质却完全不是默照禅,所以都不鼓励大众静坐求悟;原因就是静坐的时候很容易落入定境中,想要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读者如果不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不可能从静坐之中参禅而激发出往世所悟的般若种子,这就是 平实导师常常开示的法语。因此,末学在这一节中,还是要劝告大家远离默照禅的方法,还是应该以话头禅的方法来修学,等到看话头的功夫成熟以后,再运用参话头的思惟观方式来参禅求悟,比较容易开悟明心。求开悟明心时是这样,进而求开悟见性的重关眼见佛性,道理更是如此。末学诚恳的将自己经历过的经验,提供给一切有心想要眼见佛性的佛弟子,请大家参酌、互勉。
  (待续)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