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萨戒花絮二(二之二)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色想,灭‘有碍’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彼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无所有处成就游。彼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犹去村不远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树,破作片、破为十分、或作百分,破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叶叶不见彼节,况复实耶!”】
语译 佛又说:“为什么会提升境界安住呢?比丘解脱于一切色,不再执著色身,认为‘色身’是障碍法,是应断灭的法,不欲忆念诸法,攀缘于虚空无量,无有边际;空无边处定便成就了。比丘依止空无边处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以后,安忍于‘觉知心’虚妄不实,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便可得到‘漏尽’功德。假设比丘不得‘漏尽’功德,也必定会提升境界安住。为什么会提升境界安住呢?比丘舍弃无量虚空之想,攀缘于识心,领受识心无量无边之想;识无边处定便成就了。比丘依止识无边处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以后,安忍于‘觉知心’虚妄不实,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便可得到‘漏尽’功德。假设比丘不得‘漏尽’功德,也必定会提升境界安住。为什么会提升境界安住呢?比丘舍弃无量识想,作一无所有之想;无所有处定便成就了。当比丘感受到‘似乎有所觉受’,似乎是乐受、似乎是苦受、似乎是不苦不乐受,似有若无,非有想非无想。比丘观察这种‘觉受’还是无常、观察觉受的兴衰、观察应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应灭、观察觉受应断、观察觉受应舍;比丘如此观察这种‘觉受’确实无常、观察觉受有所兴衰、观察已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已灭、观察觉受已断、观察觉受已舍已,便‘不再受此世间有’。‘不再受此世间有’后,已不再恐怖于断灭‘有’,因不再恐怖于断灭‘有’,所以有能力立刻‘般涅槃’。轮转生死的法已经尽头了,修清净梵行已经完毕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也完成了,不再受生下一世的正理已经如实知、如实见。就好像在村落附近的大芭蕉树,如果有人持斧头砍断芭蕉树,不论是砍成一段、十段、或是百段,砍成十段、百段以后,一张一张剥开树皮,终究连个节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能找到实木啦!”
【“阿难!如是比丘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语译 佛又说:“阿难!就像这位比丘感受到‘似有若无的觉受’,似乎是乐受、似乎是苦受、似乎是不苦不乐受,比丘观察这种‘觉受’还是无常、观察觉受的兴衰、观察应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应灭、观察觉受应断、观察觉受应舍;比丘如此观察这种‘觉受’确实无常、观察觉受有所兴衰、观察已更无欲‘有’,观察觉受已灭、观察觉受已断、观察觉受已舍已,便‘不再受此世间有’。‘不再受此世间有’后,已不再恐怖于断灭‘有’,因不再恐怖于断灭‘有’,所以有能力立刻‘般涅槃’。轮转生死的法已经尽头了,修清净梵行已经完毕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也完成了,不再受生下一世的正理已经如实知、如实见。”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
语译 于是,阿难尊者叉手向 佛禀白:“世尊!真奇妙!真特别!世尊为诸比丘依据涅槃施设修行方法,说:‘舍离烦恼法’,说:‘过渡烦恼法’,然而诸比丘却无法迅速成就无上涅槃;所谓:成就‘永尽无余之地’。”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甚奇!甚特!我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所以者何?‘人有胜如,故修道便有精粗;修道有精粗,故人便有胜如。’阿难!是故我说:‘人有胜如’!”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 世尊回答:“如是阿难!如是阿难!非常奇妙!非常特别!我为诸比丘依据涅槃施设修行方法,说:‘舍离烦恼法’,说:‘过渡烦恼法’,然而诸比丘却无法迅速成就无上涅槃;所谓:成就‘永尽无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根器有利钝之分,所以修行便有快慢的差别;因为修行有快慢的差别,所以人的根器便有利钝之分’。阿难!因为这个缘故,我说:‘人的根器有利钝之分啊!’”
佛如此解说后,阿难尊者,及诸比丘,听闻佛说都很欢喜的奉行。
除了五下分结应断,尚可细分五上分结,然而五上分结已经在本经后段略说了。如《长阿含经》(卷8) 佛说:“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当“舍念”的功夫成就至第四禅,“掉结”就断了。当空无边处定成就了,“色爱结”就断了。当灭尽定成就,“无色爱、无明、慢”等结也都断了。如此断结的圣人,已经是俱解脱大阿罗汉。
本经佛说:【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佛说:“这位比丘依止禅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依止禅定,观察‘觉知心’的兴起乃至于终究会消失的事实以后,安忍于‘觉知心’虚妄不实,终究会消失的事实,比丘便可得到‘漏尽’功德。”如果有比丘观察色、受、想、行、识虚妄无常,是应舍弃之法,又乐于灭尽诸有“涅槃”,如实地思惟观行,如佛说而行,终究能得“漏尽”;不在禅定中得“漏尽”即属于慧解脱阿罗汉,必须等到舍报才能“般涅槃”,不同于俱解脱阿罗汉。这就是二乘解脱道修法的粗略外观,如实依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而行,就可以很快完成解脱道的修证。
“世俗人”如果读到这里,想必无法认同“断灭诸有”!大约会恐惧“涅槃”!因为被“我见”所缠绕的缘故,所以心生恐怖,身毛直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当今佛教界找不到真正的“阿罗汉”乃至“须陀洹”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误会佛说法的真义,不知烦恼的意思内涵。若要“求解脱”、“成佛道”,就应该思惟“闻、思、修”的正理:闻法应该比对、查证是否符合“佛意”,不能照单全收,若有所疑问也应依佛语如理思惟,或者寻求善知识说明,再依照佛所教如实修证,就算不能断我见,也离道不远了吧!
《增壹阿含经》(卷20)(七)(分段白话解释说明):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有似黄蓝花沙门,有似邠陀利华沙门,有似柔软沙门,于柔软中柔软沙门。”】
语译 我阿难如此听闻: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有四种人出现在人间,是那四种人呢?有一种像黄蓝花的出家人,有一种像邠陀利花的出家人,有一种心性柔软的出家人,有一种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
【“彼云何名为似黄蓝花沙门?或有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经七死七生。或复家家一种犹如黄蓝之花,朝取暮长。此比丘亦复如是,三结使尽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种,便成道迹,是谓名为黄蓝花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呼他为好像黄蓝花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人,不再从佛法中退失,终究能到达涅槃,最慢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便能入涅槃。就好像家家都有一种黄蓝花,早上刚采,到了晚上已经又长出来了。这位比丘也是如此,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人,不再从佛法中退失,终究能到达涅槃,最慢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便能入涅槃。如果比丘能得方便,而且勇猛精进地求涅槃,就好像家家都有的黄蓝花一般,一生中就得漏尽,所以称为黄蓝花出家人。”
【“彼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呼他为好像邠陀利花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断了三缚结,贪欲、瞋恚、无明也都淡薄了,成为二果人,将在人间断尽一切苦。最慢从兜率陀天回到人间断尽一切苦;如果他勇猛精进地修行,这一生就在人间般涅槃。就好像邠陀利花,早上才开花,到晚上就枯萎了,所以称为邠陀利花出家人。”
【“彼云何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即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是谓柔软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为心性柔软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舍报生于五不还天,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人间受生,所以称为心性柔软的出家人。”
【“彼云何柔软中柔软沙门?或有一人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
语译 佛说:“为什么称为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呢?如果有一个人烦恼断尽,于烦恼已解脱,于断烦恼的智慧也解脱,于这一世中,自己为自己作证,安住于解脱的境界中,轮转生死的法已经灭尽了,清净梵行已经成功了,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也完成了,不再有下一世的入胎,已如实知如实见,所以称为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出现于世。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 佛说:“诸比丘啊!这就是我所谓的有这样四种人出现在人间。所以比丘们应当精进,勤求方便法,成为心性柔软中,又更为柔软的出家人,就像这样!诸比丘应该如此地修行。”当时,诸比丘听佛所说,都很欢喜奉行。
当世俗人见到学佛人有“喜、怒、哀、乐”,也贪求“财、色、名、食、睡”,常会加以诃责:“学佛人怎么可以贪财、骂人……”等等,不知道学佛人有种种不同差别,所以误会一些学佛人。相较于此,佛门中也常常有人如此认为:“开悟”就成佛了!不知道“开悟”后可以是“成佛”了、“开悟”后也可以是“初地”菩萨、“开悟”后也可以只是“七住”菩萨……等等;不知过去世种种福德、智慧的修行差别,导致这一生“开悟”以后,也有种种不同层次差别;所以,常会诃责“开悟明心”之人还有“贪、瞋、痴”(明心断结之人终究会自我反省改正),常常以释迦佛、观世音菩萨的标准,来要求已“开悟”之人,这都是因为“误解”佛法的缘故。更是有人不能深入“佛经”探求佛理,碍于面子,也不敢向善知识“求解”,不信佛的缘故,所以又把世间法当成了佛法。以致于敢诽谤:“弘传‘开悟明心’的在家居士为不如法!”
因此,正平引述以上《增壹阿含经》(卷20)(七)作为证明。佛说:“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人。”所以正觉同修会的学人,“开悟明心者”在解脱道上只是初果人,还有“贪、瞋、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佛说:“二果人尚有微薄的淫、怒、痴。”这也有四阿含有多处经文为证。所以二果人(又称一来)舍报生欲界第四天,就是因为薄“欲”、薄“瞋”的关系,才要再生于人间般涅槃。如果有人见到:“正确的引述佛经做为证明”,还敢诽谤为“不如法”,那这个人不会是佛弟子!佛弟子的修行,当然要依据佛的“开示”才称为“佛弟子”嘛!所有的出家在家菩萨,解说佛法,都不能离开 佛的开示,才能称为佛法,才能称为佛教, 佛才是我们的根本师父嘛!所以正平引述《增壹阿含经》(卷16) 佛说:“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用以左证萧老师一再强调“断我见”才能到彼岸的事实。正觉同修会四众,有许多明心断结的菩萨,包括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失在家身分,也能断结证果。现在举证别译《杂阿含经》 佛回答犊子梵志说:“在家人也能证果的事实!”经文如下: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九八)
【犊子又问:“除彼比丘及比丘尼,颇有一优婆塞度疑,彼岸以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诸优婆塞度疑、彼岸,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不还欲界。”犊子又问:“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除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除于疑悔、度疑、彼岸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不还欲界。”犊子梵志复白佛言:“置比丘、比丘尼并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是佛法中颇有优婆塞,独在居家受五欲乐;度疑、彼岸不?”佛告犊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如斯等人:乃与男女群居,逼迮共住、香华璎珞、著细缯衣、用好旃檀众妙杂香以涂其身、受畜金银种种珍宝、奴婢僮仆其数众多;处斯愦闹逼隘之中,能断三结得‘须陀洹’。决定必至于‘三菩提’尽诸苦际,极钝根者;任运七生不至三恶,人天流转,自然得尽诸苦边际。”犊子又问:“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又置‘优婆塞,在欲得须陀洹’,颇有‘女人’在佛教法作优婆夷,‘在于欲中度疑、彼岸者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诸优婆夷,‘在欲度疑’,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诸优婆夷虽处居家;如优婆塞,断于三结得‘须陀洹’。”】
白话解释如下:
犊子梵志问佛:“除了那些比丘及比丘尼之外,可有一位优婆塞,已经过渡‘断灭阴、处、界我’的疑惑,到达彼岸吗?”佛告诉犊子梵志:“在我所传的法中,有许多优婆塞过渡‘断灭阴、处、界我’的疑惑,到达彼岸,数量不只一位、二位、三位乃至不只五百位,其数众多,已经断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舍报生于五不还天,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欲界受生。”
犊子梵志又问佛:“除了那些比丘、比丘尼及优婆塞修梵行者之外,可有一位优婆夷,去除对 佛的怀疑乃至向佛悔过,过渡‘断灭阴、处、界我’的疑惑,到达彼岸吗?”佛告诉犊子梵志:“在我所传的法中,信受于佛得四不坏净,过渡‘断灭阴、处、界我’的疑惑,到达彼岸的优婆夷,数量不只一位、二位、三位乃至不只五百位,其数众多,已经断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舍报生于五不还天,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回到欲界受生。”
犊子梵志又问佛说:“暂置比丘、比丘尼和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在佛法中可有优婆塞,不和人同修梵行,而与家人居住摄受五欲之乐;却于佛不疑到于彼岸吗?”佛告诉犊子梵志:“在佛法中,不只一位、二位、三位乃至五百位其数众多,就好像这一类人:乃至与一群男女同居一处,被亲属所迫与女人共住、受用香花璎珞、穿著丝绸细软衣物、使用上好旃檀等微妙香涂抹庄严其身、聚集种种金银珍宝、拥有众多奴婢僮仆;处在喧闹所逼迫的境界,却能断‘三缚结’成‘须陀洹’人,必定成就‘三种菩提’尽于诸苦的边际;即使最钝根者,随业受生,不堕于三恶道,在人间天界中流转,自然能到达诸苦的边际。”
犊子梵志又问:“暂置比丘、比丘尼和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也不论优婆塞不离五欲,却得到须陀洹果,可有‘女人’在佛教里作优婆夷,在‘受用五欲’当中,‘于佛不疑’也到于彼岸吗?”佛告诉犊子梵志:“在我佛法中有许多优婆夷,能‘在五欲中不疑于佛’,不只一位、二位、三位乃至五百位其数众多,诸多优婆夷虽然身处家庭;也如同优婆塞受用五欲,却断‘三缚结’成为‘须陀洹’人。”
佛说:“乃至于为家庭亲情所系缚下,受用五欲,于喧闹所逼迫之处,尚能断‘三缚结’成初果人,而且数量很多。”所以同修会的学人,学会“无相念佛”,乃至“明心开悟”断“三缚结”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有人说:“末法时期无法‘开悟、证果’。”那显然这个人“不懂佛法”!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佛说:“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当世尊遗法灭尽以后,须陀洹人极尽七有(或斯陀含人一来)生于人间时,人间没有佛法,这位修行人自己修行,尚且得证“缘觉”辟支佛果,而般涅槃!现在虽属末法,尚且有“正法”可学,怎么反而无法证果呢?如果修学“三乘菩提”不能“开悟、证果”,那佛世尊演说这种法岂不是没有意义了吗?佛所传法必定是可知可证,如果不可证,佛岂不成大妄语人了吗?有这种道理吗?现在的佛教界无法“开悟、证果”,不外乎:“知见错误(把离念灵知当成真如),对烦恼无知(只在财产、眷属、名声……等等‘我所’烦恼上用心,无法触及‘我’这个烦恼),不知如何‘观行’,自限于‘师父’或大师的施设;怀疑是否有佛,怀疑自己所看到的是‘伪经’,怀疑是否真有‘开悟’这个法,也怀疑自己能不能‘开悟、证果’。”在这种情况下,疑见不除,不能“开悟、证果”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末法时期邪见横流,是不容易遇见正法!但是!若能遵守经中佛语开示,如说而行,欲求断结也不是不可能!一旦出现大善知识“摧邪显正”,“开悟、证果”就不只是一个人的专利了!现今萧老师弘扬世尊遗法,为人示道、断结、如说而行,众生感激都来不及了,怎能诽谤“不如法”呢?印顺法师说:“我见是生死流转的根本,人间苦乱的根源。”这句话讲得很贴切,原本应该值得赞叹!但是他因为自己不明白佛说“三乘佛法”的差异性,就断然认定大乘经典“非佛口亲说”,然后说:“‘演化而来’的‘佛法’也是‘佛法’(意思是后代佛弟子说的法更胜于世尊;因为‘后出’的大乘佛经无法推翻的缘故)。”这话表面看来是在护持佛教,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砍了佛法的根啦!佛经三大无量劫修证成佛,若要仔细对佛弟子演说分明,岂不用经无量劫才能说尽吗!短短四十九年当然要提纲挈领,才能圆满说完!然而解脱道只有一小部分,所以才讲得比较细,令众生易于解脱啊!有智慧的菩萨造论:皆依佛语加以细说,并非自创建立,也不可能超越于佛。在阿含经中也常常见到这种事啊!
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页9:【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说,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经“初期大乘”的演化而来。“佛法”而演化为“大乘佛法”,根本的原因,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 】同书页16:【我觉得,探求如来藏思想渊源的学者,一般都著重在“藏”,而不注意到“如来”,这对如来藏思想的渊源,以及如来藏在佛法中的真正意义,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对如来是神我的异名,这一世间神教学者的见解,有必要将他揭示出来。 】同书页19:【应该是:正由于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的某些思想,启发了如来藏说,使如来与藏相结合而流传起来。所以如来藏的研究,从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经中,探索可能引发如来藏说的思想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同书页20:【自释尊涅槃以后,如来不再见了,由于信仰及归依的虔诚,永恒怀念,被解说为与如来藏为同一内容的法身dharma-ka^ya,渐渐的在佛教界发展起来。】
以上只有短短几页,正平就举出四小段,从文中不难发现: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印顺法师根本就不相信“如来藏法”是佛口亲说。我从大正藏大概找了一下,有关“如来藏”的经典列举如下:《No.157悲华经、No.94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No.120央掘魔罗经(阿含部)、No.671入楞伽经、No.397大方等大集经、No.353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No.159大乘本生心地观经、No.310大宝积经、No.212出曜经、No.376佛说大般泥洹经、No.67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No.261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No.672大乘入楞伽经、No.667大方广如来藏经、No.666大方等如来藏经、No.273金刚三昧经》。这么多佛经讲“如来藏”,都还不相信“如来藏”是佛说,还称为“佛弟子说”,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无奈的是:多少佛学院用印顺法师的著作作为教材?您知道吗?佛学院的学生,未来都可能是佛教的中流砥柱,将来要负起弘扬 世尊遗法的重责大任,现在第一步路就走错了,将来如何为众生示道、断结呢?
就算我不提如来藏,经中施设的异名,亦如:我、识、法、界、如、道、空、藏、法身、真如、涅槃、众生界、非心心、菩萨藏、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清净法界……等等可能上百种名,想必印顺法师还是无法把“祂”连贯起来,是否也一并否定?只承认自己认可的名相吗?譬如:一所学校有前门、后门、侧门,进入这些门不都是同一所学校吗?又譬如:台北县有二十九个乡、镇、市,及数百、千条街路,这不都在台北县境内吗?依此类推 佛开八万四千法门,进入这些门以后,不都是同一佛法殿堂吗?如果不同一佛法殿堂,那八万四千法门,岂不成就八万四千种佛!八万四千种佛都不一样内涵,那佛还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吗?当舍利弗知道 佛将要般涅槃时,向 佛禀白“入涅槃”的请求。 佛尚且希望舍利弗能住世一劫,或超过一劫,难道 佛没有慈心,自己般“涅槃”却不愿舍利弗“涅槃”吗?有这种道理吗?
《增壹阿含经》(卷18)(九)
【……是时,世尊默然不对!时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时,欲取般涅槃!”是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过一劫?”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从世尊闻,躬自承受:‘众生之类受命极短,极寿不过百岁!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若当如来住寿一劫者!我当亦住寿一劫!’”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然复此事亦不可论!所以然者: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誓愿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当于尔时,人寿八万岁无有中夭者,彼善念誓愿如来当成佛时,即其日便化作无量佛,立无量众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转地住者,复立无量众生在四姓家,复立无量众生在四天王宫、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无色天!亦于其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而今舍利弗言:以众生寿短,故如来寿命亦短!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说:如来当住一劫至一劫!我亦当住一劫至一劫?然复众生不能知如来寿命长短?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世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是谓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议!”】
白话解释如下:
当时,世尊静静地没有回答!而舍利弗再三向世尊禀报:“现在正是时候,我要入无余涅槃!”这时候,世尊告诉舍利弗:“舍利弗现今为什么不住世一劫度化众生?乃至住世超过一劫度化众生呢?”舍利弗禀白世尊说:“我亲身从 世尊这里听闻,也能自我体验认知到:众生的生命非常短暂,再怎么活也不过一百来岁,因为众生的命极为短暂,所以感应到的如来,示现生命也很短暂!如果如来能住世一劫!当然我也愿意住世一劫度化众生啊!”
世尊回答:“如同舍利弗所说:因为众生的命极为短暂,所以感应到的如来,示现生命也很短暂!然而这件事并非就这样论断啊!为什么呢?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称为善念誓愿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人间。当时,人的寿命八万岁,而且没有夭折的人,当善念誓愿如来成佛时,就在当天化身为无量佛,令无量众生修‘三乘菩提’之行,其中有众生已断三结于佛法不再退转。又令无量四种种姓众生修学佛法,乃至无量的四天王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天人等,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诸天众,皆能修学佛法。而且也在当天,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如此不可思议呀!”
佛又说:“然而今天舍利弗却说:因为众生的命极为短暂,所以感应到的如来,示现生命也很短暂!为什么舍利弗还要说:如果如来住世一劫寿命!我也愿意住世一劫寿命这种话呢?舍利弗应当知道:如来有四种不可思议的事,不是你们这种小乘人所能了知啊!是那四种呢?能令世间成、住、坏、空的道理不可思议(注一)!众生能随所造业受生轮转五趣的原理不可思议(注二)!大龙世尊不可思议(注三)!佛所化国土及无住处涅槃境界不可思议(注四)!所以舍利弗!有这四种不可思议,是你们这种小乘人所无法了知的啊!”
注一:“世不可思议”之“世”,指阴、处、界之内在世间,以及日、月、国土之外在世间。阴、处、界皆为如来藏所出生,生生世世不断直到无余涅槃。世界国土皆为共业众生的如来藏所共同产生,为如来藏所执持,所以每个众生所造善恶业,都会影响三千世界的成、住、坏、空,这种道理确实不可思议!
注二:“众生不可思议”之“众生”,此处指“众生界”或称“如来藏界”。众生所造善恶业种,皆由其如来藏所收藏,随众生之善恶业报,如来藏或在天界,或在地狱,为其制造五蕴身享受天福,或受纯苦恶报,如来藏同众生享受天福时,如来藏本身却不自知、不觉受天福。如来藏同众生下堕地狱受苦恶报时,如来藏亦不自知、不觉受纯苦恶报,如此无厌无爱。如来藏本有种种功德,而随业受报丝毫不差,这种道理确实不可思议!
注三:“龙不可思议”之“龙”,意指大龙世尊或“如来藏”,而不是单指畜生道之龙。 大龙世尊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所修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及无量好,布施国、城、妻子、无量财宝……等等种种外财;亦布施头、目、脑、髓……等等种种内财。修十波罗蜜、十八不共法、四种涅槃……等等智慧。所修福德、智慧具足不可思议!《增壹阿含经》(卷21)(六)云:【云何龙界不可思议?云何此雨为从龙口出耶?所以然者,雨渧不从龙口出也!为从眼、耳、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雨渧不从眼、耳、鼻出,但龙意之所念,若念恶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须弥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众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从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雨。如是,比丘!龙境界不可思议!】
《首楞严经》(卷3)也说:【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毘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珠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陷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增壹阿含经》 佛说:“雨水不是从龙的口出来,也不是从眼、耳、鼻等出来,皆由龙‘如来藏’有神力的缘故。”《首楞严经》佛又对阿难说:“……你尚且不知道‘如来藏’中;有一分水大的体性才是真正的空‘有’性、空‘有’性才是真正‘水大’的体性,水大;体性清净能遍及法界出生,都随众生心所应了知的程度而出现;所以一个地方持珠,水就出生在那个地方,若能遍满法界持珠,水就遍满法界出生;遍满世间皆能出生水大,那有什么地方是水大的处所呢?这都是‘如来藏’随众生的福业多少而出生水大的道理。世间人愚痴无知,为此迷惑;认为水大是因缘而生,或是自然而有,都是意识心分别造作的妄想,只有语言说说而已,都不能了知真实的道理。”这两部经有相通的道理,所以《增壹阿含经》表面上是说龙雨的神力不可思议,然而意含密意乃一切神变皆是不可思议,皆由“如来藏”出生的缘故,所以“龙界”即意指“如来藏”界;确实不可思议啊!
注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议”之“佛土”,指佛所摄受之众生国土世界,及佛所自住之清净国土。佛所摄受之众生国土,由三大阿僧祇劫和众生结缘,与众生之如来藏共同变现。佛之清净国土,乃是佛所证无住处涅槃的境界。佛自住的境界,不是俱解脱大阿罗汉所能想象,阿罗汉只知自己灭尽十八界,一切无余不还于世,然而佛证四种涅槃,般涅槃仍能利乐众生。因为不同于阿罗汉,所以不可思议!
以上佛说四种不可思议的事!想必印顺法师也无法想象,是否也要说这是后代佛弟子自己编造而来?这可是他们口中的“原始佛法”呀!诸方大师于佛怀疑不断,印老可要负一大部分的责任啊!像这些大师,别说是初果人!就连“初果向”都谈不上!不及默默无闻的小法师对佛的信受啊!
如果有人尚未“开悟明心”,也还没有断“我见”,但是于佛不疑,佛所说法欢喜信受,相信必定有四向五果;相信一定有“明心、见性”;相信有三贤、十地、等觉、妙觉;相信可以了生、脱死;相信佛戒是为“断恶修善”趣向涅槃,所以不“非戒取戒”,这种修行人不论是在同修会内,或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弘法,不论出家在家,他已在初果向位,也在僧宝之数,是可归依者。萧老师为我等诸已明心者印证:已成为七住位菩萨,已成解脱初果人。不但如此;正平亦有能力,为自己印证“我”已断“三缚结”成“须陀洹”人。然而法师切莫以此责于正平!如佛所说:“所谓须陀洹即非须陀洹,是名须陀洹。”这个道理;“我”已如实知、如实见的缘故啊!
诸方知识不都强调“信、愿、行”吗?如果于佛、法具足信心,不就断了“疑”结了吗?清楚、明白佛戒的施设,了知这是为“断恶、修善”,为趣向涅槃作准备,不就断了“戒盗”结吗?依佛所说法如实观行,“我见”这个结也不是断不了!关键就在“信心”啊!所以法师可以得见:“信”断了,佛法就灭啦!那可知断人“信心”,他的罪业有多大了!
正平只在“七住”或“初果”位,可能无有足够的福、慧,令法师生信于正法,却也祈望 法师能如理思惟,切勿参与抵制、诽谤正法,断人“善根”的无间地狱罪报难以消受啊!唯恐文长,于此停笔!最后
祝 法师
道业增长 到于彼岸
佛弟子正平合十敬书公元2005年6月12日
受菩萨戒花絮二(二之二).......... 正平
2020-07-08 浏览:1010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