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期
般若信箱
2020-07-07  浏览:1178
一、建议购买摄影机,记录萧老师、亲教师等菩萨之菩萨行。
  答:目前平实老师周二上的课,将制成 VCD 在台中班与台南班播放,以节省中南部学员往返听法、舟车劳顿之苦。其余的课是否有必要录像,则视以后的因缘而定。
  二、闻萧老师说生活困顿,每餐以馒头果酱裹腹;其实营养健康的饮食所费并不多,建议由本会中西医师、营养师为开营养食谱,并在网站公开,令全体会员与大众同沾益处。
  答:这个建议很好,若有医药和营养专长的学员愿意发心,请将数据交给编译组汇整,公布于网站。
  三、我正在修学无相念佛和拜佛。所说的忆念成片是怎么回事?是必然现象吗?如果能做到成片时,是否就可以参禅了?还是一定要从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后,才可开始参禅? 还有,我早上要上班,时间很赶,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不拜了;在下班后再找时间拜佛一小时,这样可以吗? 平时为了不丢掉忆念佛的念,尽量想著此一念。人变得不爱说话,总是若有所思似的。这样正常吗?
  答:拜佛的时间可以依照个人的时间而调整。早上如果没有时间,可以少拜,但仍然不宜少于十分钟,全天的忆佛功夫才容易保持。晚上有时间,就拜久一些。功夫是由正确的方法长时间慢慢累积下来的,每天都要拜佛,不可轻易中断。是否拜多尊佛,因人而异,宜请教您的亲教师。 忆佛的功夫一旦成熟,即使没有刻意持守,也不会丢失,甚至梦中也继续忆佛不断,不只是成片而已。 成就忆佛功夫之后,便可以转为看话头,看话头半年以上,就有参禅的定力了。 说话容易导致散乱,闲聊时往往涉及是非,造作口业而不自知,所以修行人不爱多说话,再正常不过,于道业有益故。
  四、建议同修会多运用科技产品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答:目前同修会的事务繁琐,全靠执事、义工利用业余的时间处理,非必要的事务,总是能省则省;必要的事务,也是随顺因缘去做,不刻意、不勉强,引进科技产品与现代化管理技术亦然。古人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凡我同修,当以道业为重,与修行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不必太过在意;若能明心,当知对清净本心来说,并没有同修会,也没有兴盛、衰败的问题。反过来说,若不能明心,即使用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来提升效率,仍然是空花水月。
  五、有一位师兄的见道报告说:“明心的人是从阿赖耶识的相用,而推知祂的体性”,又说:“直到完全确认无疑为止”,请问这种推知是不是就是参禅?如果采用这个办法是否先要找到,或者推知到末那识,进而推知阿赖耶识?这种方法显然与参“念佛者是谁?”的思路和方法不同?两种方法是否都可试一试?如前者推知到阿赖耶识,是慧解吗?是否明心也可以慧解?而见性才真正须要功夫?因为就算告诉你,什么是佛性,没有功夫仍然用肉眼看不见?
  答:您所述的见道报告,系指找到阿赖耶识的相用之后,再去推知祂的体性,这已经是破参后的思惟整理,并不涉及参禅的方法。
  有的人是先找到末那识,才证阿赖耶识;有的人则是先证阿赖耶识,才找到末那识;并没有一定。
  慧解很强的人,往往没有基本的禅定功夫,也没有经过苦参,就找到阿赖耶识,但这种情形不值得羡慕,因为破参之后功德受用很小,容易退转。因此,行者仍应修习基本定力,再参究第一义。
  见性与明心不同,没有定力是不能成办的,这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得很清楚,也可以从正觉同修会见性者的见道报告当中得到证实。
  六、请问电子报将设什么栏目?能否开设不同需求层次读者的栏目?
  答:目前规划的有“师长开示”、“学法心得”、“法义辨正”、“般若信箱”和“布告栏”等版面。以后只要读者有需要,而编译组又有能力,都可以加进来。这不是商业性的电子报,因此在美工、编辑方面,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希望同修会的学员,有这方面的专长,能加入义工的行列,将《正觉电子报》办得更好。《正觉电子报》在美工、编辑方面,或许不如人,但它的内容保证符合佛法的宗旨;因为《正觉电子报》有多位胜义菩萨僧,参与撰稿和审稿,这是它最最稀有、难得之处!。
  七、我拿一张书有佛号之小张纸,看著它,然后手盖著,回忆它。在我体会出了忆佛之念的头两天,忆佛之念还比较清晰。但是从第三天开始,忆佛之念就变的不清晰了,不知是何因?如何转模糊为清晰?
  答:从您的叙述中,无法判断原因,但定力退失是难免的事,只要重新用功,就可以回复,不必太过介意。另外,您所谓的“模糊”,若是指“若有似无”,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刚开始练习忆佛时,意念多半放得很重,以便确定忆佛的念没有丢失,但这样很累人,不容易持久,慢慢的意念就会越来越轻,轻到好像没有忆佛,可是又没有丢失忆佛的念,所以说是“若有似无”。
  八、我在导师的著作《无相念佛》第 90 页看到“内摄外缘均等”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否是指:从现在开始,在行住坐卧中就要分一半心在外?或者在无相念佛成就后,在做事时,在忆佛的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做事?
  答:您才刚开始忆佛,不必理会“内摄外缘均等”,此时最重要的是确保忆佛的念不丢失。
  九、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书的第 154 页第 12 行,说在拜佛练习时不可穿短裙短裤。可我们内地现在天气炎热,我都是仅穿一条短裤练习拜佛的,请教这有没有关系?是否一定要穿长裤衣服?
  答:在没有佛像的地方拜佛,只要衣著宽松即可,不一定要穿长裤,但心意仍然必须庄严肃穆;若是团体共修,或是在寺庙、佛堂等处拜佛,即应注意穿著,免得引人非议。
  十、在我们内地的一个寺院出的一本《无相念佛》的书中,我看到:每天早晚拜佛练习之前要上香。请教是否一定要上香?如要上香,还烦请老师讲一讲上香的姿势?
  答:拜佛前上香,有奉请和供养 佛菩萨的意义,除非状况不允许,最好还是上香。上香最重要的是心意恭敬,姿势可以稍后再学。
  十一、拜读《明心与初地》,对于萧老师的见地以及文学涵养十分佩服,但觉得部分细节叙述得不是很完整,例如:何谓轮宝?何谓庄严报身?如果以天眼观之,是否与未证者不同?佛经上菩萨摩诃萨都有名号,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名号?佛菩萨或阿罗汉都有光环,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光环?种种细节,敬请明示。
  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在《成唯识论》课程中有极详细的解说,所以此书中只作补充的提示,因此较为简略。关于轮宝,请见《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载;轮宝的有无,与异熟果有关,如果菩萨生于天界,就自然会有轮宝,不生天界者则无轮宝。人间之菩萨得要修到三地满心,甚至有的菩萨须要到五地满心时才生起意生身,如《楞伽经》所说,要到那时才有轮宝。如果往生天界,十信、十住 … 等菩萨都会因为异熟果的缘故而有不同的轮宝。
  庄严报身请详《佛地经》所说,此处限于篇幅,不便细说;亦非因地菩萨所能知之,不便说之。
  各菩萨都有名号,人间的菩萨法名,通于天界、鬼神界 …… 等;如人以平实居士一名,或以正元居士一名,询于道教之正神、民间信仰之鬼神,或请示于 世尊、观世音菩萨者,皆得通用,不致误会为他人。各人所用名号,因胎昧故世世不同,到后来发起意生身以后,就会固定不变,直到最后身菩萨为止。成佛时或以同样名号,或因愿力而故意以原来本师佛之名号为其佛号,并不一定延用原来菩萨位时的名号。
  一切人都有光环,大小不一。心性狭劣者光环小,心性广大者光环大;心性污浊阴沉者,光环为绿、黑、蓝色,心性大瞋者为红色 …… 各有不同;证悟者之光环为金黄色光芒,有禅定者光环较强,定光为白光;有禅定境界而且已悟者,为白光中夹杂金黄色光;有种智者,则金黄色光芒夹种微妙之杂色光芒,如某鬼神所描述萧老师之光芒。但是这些光芒,都须有天眼才能见到;无天眼者,要在某一特定状况中才能见到,不是时时可见的;微细殊胜的妙光,也须有较高的天眼才能看得到。
  十二、以前我是学真佛宗,经过真佛宗上师超度的亡者,往往烧出舍利子,许多师兄弟认为这是真佛密法可以度众的证据。我曾向正觉的师兄提问过,他们总是说:“我们不修这种法。”言下之意,好像不肯定也不否定? 到底舍利子在佛法上有何意义?超度法有应验,是否表示行者已有佛法上的证量?
  答:同修会并不是以超度亡者之法为主修,为了避免不当或错误的评论,故多数师兄保持缄默,不肯定也不否定,以免误犯谤法的过失。
  舍利子是天竺尸骨之名,音译为舍利子。由于断烦恼者死后火化时,其尸骨异于常人,部份尸骨化成晶莹美观之颗粒状,所以有人将已断烦恼之亡者火化后之尸骨舍利子,作为圣物而收存纪念之。所以舍利子只是断烦恼者死后之表显物,并非真实佛法。 佛入灭后,故意将尸身化为碎身舍利,欲使多数人都可以分得纪念供养。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德,而是 佛的威神力所变现。尚未见道的凡夫,只要世间五欲的烦恼很少,有时也能烧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断我见以上的圣者才能烧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鸟类,被教导念佛数年以后,死后也烧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烦恼很少,虽然没有学佛,死后也烧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对世间的五欲贪著减少了,或者断除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还不是佛法中的圣者,死后也能烧出舍利子。所以舍利子的生成,是因为世间欲的烦恼少了以后,死后便会烧出来,与佛法的修证不一定有关。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正法;所以佛弟子应该以护持 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