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辑-摘录精华篇
经文:【“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语译:【初亲近处的第二个部分,佛陀这么开示说:“文殊师利啊!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于一切女人身上,去执取能生细滑欲的想法以及法相,而去为对方说法,也不乐于看见女人。如果进入别人家里,不要跟小女孩,或者已经成长的处女,也不要跟丧失了丈夫的女人共同说话。也不要去亲近五种不像男人的人,去互相亲厚,也不独自进入别人家里;如果有因缘须要独自进入别人家里时,只可以全心全意地忆念于佛。如果为女人说法时,不应该露出牙齿来欢笑,也不应该示现出胸膛来;乃至于女人是为了法而来求你去她家说法,也不应该跟她们亲厚,何况是其余的各种事情呢?出家菩萨们不但如此,而且不该乐于畜养年少的弟子、年少的沙弥、年少的小儿,也不乐于和这些年少弟子、年少沙弥、年少小儿们,共同拜在一位师父座下修学。而且常常都要好于坐禅,总是在清闲之处修摄自己的觉知心,不乱攀缘。文师殊利啊!这就是出家菩萨们的初亲近处啊!”】今天讲到这里。
讲义:《妙法莲华经》,上一周把一二六页第一段语译完毕了。请欧老师把今天要补充的那一段经文在讲到第二行时播出来。这是〈安乐行品〉,世尊说:在后世想要为人演说这部《法华经》的人,“当安住四法”;在这四法里面,第一法是“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菩萨行处”在上一段经文中已经讲完了,在后半段也讲完了“亲近处”,是说某一些外道,或者那一些有权势的国王等人,以及恶律仪的屠户等等,讲《法华经》如来藏妙法的菩萨,都不应该去亲近;乃至于佛门中求声闻法的四众们,都是专修解脱道而想要求得自己可以永远离开三界生死,不肯永远留在三界中度众生,这对身为演述《法华经》妙法的菩萨而言,也不应该亲近。接下来这一段就继续讲解“亲近处”。
那一些不该亲近的众生讲完了,现在是反过来说应该跟众生如何亲近,又应该与妙法如何亲近等二个部分。这一段经文先谈到怎么样跟众生亲近,与众生亲近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佛陀告诉 文师殊利菩萨说:“凡是为人演述《妙法莲华经》的菩萨,不应该于女人身上生起欲想之相而为女人演说妙法。”也就是说,为人演述《法华经》的菩萨,若是为女人说法时,不看她是女人,只看她是如来藏。就只看她是菩萨,不看是女人。我们在早期也是这样,不管是哪一位女众,只要悟了我就称她为师兄,到现在还有几位女众我们叫惯了就沿袭下来;一遇见了,依于旧习惯就直接喊出来说“某师兄”,其实她是个女生。可是后来有人说,这样会外有人听了会说:“奇怪!他们正觉为何这么说?”所以后面再破参的师姊们,我就不再这样称呼了。
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二位师姊,我们一遇见了就脱口称呼为师兄,可是大家怎么看她都是个女生。其实我们只是奉行 世尊的教导,而 世尊的意思是说,你既然如实演讲《法华经》,那《法华经》所说的“此经”,跟《金刚经》所说的“此经”是一样的,就是讲第八识如来藏,是讲诸佛的自心如来,是讲三世诸佛教导的真如心,这才叫作“妙法莲华”;离此以外没有妙法可说,更没有出污泥而清净不染又能生诸法的莲华可说。
所以演述此经的时候,不管对男子、对女子都一样,不应该“取能生欲想相”。例如,假使你是个有情生,依你往世所发的愿,此世生而为女性菩萨;在人间一定会有两性,那你往世为了容易摄受众生,所以发愿生为女人之身;就像 观世音菩萨常常变化作人类母亲的模样,众生就很依赖他,这是一样的道理。假使你身为女人,那你想为人家演说《法华经》,可就反过来说了:“菩萨摩诃萨不应于男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获得欲觉而去为对方说法,而去讨好对方;所以为对方说法时“不起欲想相”,就是心中不生起欲想之相。
“亦不乐见”,不能像难陀尊者那样,一群大众在那边,他就先走向女人那边,先去跟女人讲一讲,等他欢喜了,才会过来跟男众说话。他是阿罗汉,已经回小向大了,可是那个多世以来的习气还改不掉。同样的,他如果上座说法时,一定先看女众,先把女众瞧一瞧,瞧完了再看男众。他绝对不先看男众,他的习气就是这样子。这是说他喜欢女生的习气状况会出现,但是现行终究是不会再有了。也就是说他不会再共诸女人行非梵行,他的贪欲现行已断,然而习气还是会继续存在而出现。
因此说,既然是讲解此经,这样的菩萨当然是摩诃萨,否则是没有办法为人讲此经的。那么他为人讲此经时必须要进入别人家里,因为一部经不是一、两个小时,或一、两个时辰就能够讲完的,所以讲经过程中间,暂停休息时,或者托钵的时候,他有时如果必须进入别人家里,世尊规定:“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这是说他单独一个人进入别人家里时,不应该这样子。这是指什么样的讲《法华经》的菩萨呢?是出家的菩萨!还有,这就是阶位上的限制,也就是三贤位的菩萨。
换句话说,三贤位的出家菩萨,证悟了成为摩诃萨;但是为人说法时,“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所以也不会一天到晚想要去看见女人。或者说,演述《法华经》的人,这位法主是个女人,结果她一天到晚想见男人而说《法华经》,那也不行。如果万一进入别人家里(现在是以比丘而言,是说三贤位的证悟比丘),他解说《法华经》的时期,有时进入别人家里时,不应该“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小女,就是说十几岁的小女生,处女是已经长成,但是尚未婚嫁;寡女,是已经婚嫁,但是丈夫过世了;证悟后的比丘,不单独与这三种人共语;因为要避嫌的缘故,所以他不得不这样子。这是说,你还在三贤位里面,佛陀就告诉你要预防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不用来限制入地以后的菩萨,因为现行已断的缘故。
那么例如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声闻人的事,还是菩萨的事?(大众答:声闻人。)欸!是声闻人,他们是要结夏安居的。可是菩萨就不一样了!说句俏皮话,菩萨就像流浪汉一样到处去。等他哪里流浪完了,像是倦鸟返巢,他又回到 佛陀座下来。可是声闻人每天依于佛身而住,每天都住在 佛陀身边的,正是声闻人,那些不回心阿罗汉们都是这样。可是你看诸地菩萨们,特别是四地以上的菩萨们,他们都是到处去,不一定窝在 佛陀身边。有时向 佛陀告个假离开,就是五天、一个月不等。
就好比 文师殊利菩萨,连告假都没有;当人家结夏安居时,他却是三处王宫结夏安居。人家是在道场里结夏安居,足不出户;结果他跑到王宫里面,而且是每一个王宫里住一个月;他在王宫里面干什么?为诸宫女说法,每天就是跟那些宫女们在一起,不停为她们说法。好了,那声闻人看到了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因为他们想:“你文殊也是出家菩萨啊!怎么可以这样子啊?”所以,解夏的时候,文殊归来道场了,那个定性声闻的大迦叶看见 文殊回来时,就问他:“你这三个月结夏安居,到哪里去了?”文殊菩萨说:“我啊!都在王宫里过夏。”“干什么?”“与诸宫女、淫女说法。”不得了喔:“哇!你竟然还跟那些宫女、淫女们混在一起三个月。”所以那个声闻大迦叶,拿著楗椎就要打云板了。打云板就是要集众嘛!想要在大众前责备文殊,他想要对 文殊师利菩萨作羯磨,把 文殊逐出道场。
但他没有想到,楗椎才刚举起来,都还没有打上云板,突然看见满天都是 文殊菩萨。遍十方世界都有 文殊菩萨,糟糕了,究竟要赶出哪个文殊?他现在不晓得该怎么办了!那楗椎就只好停在半空中,打不下来。这才知道菩萨不可想象啊!那 文殊是妙觉菩萨啊!如果要说到最究竟,他其实是成佛后倒驾慈航来帮助 释迦牟尼佛,是习气种子早已断尽的人,只因为五浊恶世众生难度才来帮忙的啊!结果大迦叶不晓得天高地厚,竟然拿楗椎要打云板来举发 文殊,没想到才刚举起来,看见满天 文殊,不晓得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他都弄不清楚了。
这时候 佛陀就冷冷地(我说“冷冷地”只是一个形容词,当然佛陀不会冷冷地)一句话说:“汝欲摈哪个文殊?”是说:“你想要把哪一个文殊菩萨赶出去呀?”大迦叶当场不知所措,那时楗椎举在半空中,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打下来也不是,要放下来也不是。后来有禅师就拈出这个公案来说:“假使换了老僧我,当时一捶就打下去,看世尊怎么办?”于是就变成一个公案了。但这公案里是另外一层意思,不是说 世尊不对,也不是说 文殊不对,而是把它拿来作禅门的机锋使用,可是大迦叶欲摈出 文殊的典故却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 文殊在王宫里过夏,与诸宫女们说法,令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声闻人根本不能想象。
文殊的境界毕竟是太高了,那我们来说说禅宗里的故事好了。这是有一点风流的故事啦!大家来看补充数据,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这个公案,提供给诸位参考。我先念一遍,这是《楞严经宗通》卷六里面的文字:
【“昔二祖尝混迹淫房酒肆间,人或嘲之,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不是大出脱人,安能入泥入水?百丈惟政禅师上堂:‘岩头和尚用三文钱,索得个妻;祗解捞虾摝蚬,要且不解生男育女。’直至如今门风断绝。要识奯公妻么?百丈今日不惜唇吻,与你诸人注破:‘蓬鬓荆钗世所希,布裙犹是嫁时衣。’怪哉!将谓是奯公妻,元来与我奯公面目相似。有僧问钦山:‘如何是和尚家风?’钦曰:‘锦绣银香囊,风吹满路香。’岩头闻得,令僧去云:‘传诚十八姊,好好事潘郎。’岩头大似说风流禅,而惟政借岩头指踪,风流更甚,总是腊月莲华耳。”】
这读起来好有意境,是不是?因为这是自心如来的境界,但是悟后就这样子显现出来说:菩萨摩诃萨怎么样过日子,如何亲近众生,如何亲近于法。前提一定是先亲近于法,然后才示现出这样子来亲近众生,与众生同事。这个记载里面是这么说,以前二祖慧可大师得法于达磨大师,那么达磨大师吩咐说一代只能传一人,代代单传,要传到第六祖以后,才可以一华开五叶,才可以广传。广传时当然不能在岭北,就是不能在京师所在广传,所以要到岭南去。刚好就有一个岭南来的、说广东话底獦獠,名字叫作惠能,五祖磨练了他,认为可以了,三更半夜传法给他。当然要先观察他那八个月心性怎么样,看他没日没夜苦拼,真是为了法而苦拼;虽然六祖惠能当时自以为开悟了,但是没有得到印证之前,他还是努力在拼。就这样,五祖经过八个月对他磨练以后,看这个人心性可以,就三更半夜传法给他,帮他开悟后,连夜把他送走,怕他被害。
那么追溯回来说二祖的事,二祖那时只是单传一人,只有五祖在四祖死后还度了个牛头山的法嗣,算在四祖的法脉下;这真是禅门唯一的一件怪事,不过五祖也得要卖四祖这个帐。现在话说回来,二祖慧可因为只能传一个人,他一天到晚闲著没事,干嘛呢?就得悟后进修啊!他要设法断除习气种子,所以曾经混迹在淫坊里。现在叫作绿灯户,就是妓女户啦!他混迹在淫坊,有时候又混迹在酒肆,也就是专门卖酒的店铺,在那边安住。若不是在妓女户里面住下,不然就在酒店里面往来,当然人家会嘲笑他说:“你不是从达磨大师那里得到达磨大师的精髓了吗?你已经得到了佛钵祖衣啊!为什么还干这种事情?”二祖慧可就回答说:“我自己调伏我的心,有什么事情是该你管的?”“何关汝事”,跟你有什么相关?
举出来以后,这《楞严经宗通》的著作人就说啦:“如果不是一个大出脱的人,怎么可能进入泥巴里面、进入水里面而不沾身的?”接著他又讲到百丈惟政禅师,不是指百丈怀海:“百丈惟政禅师上堂时,就开示说:‘岩头全豁和尚用三文钱,就乞讨得一个妻子,但这个妻子只懂得捞虾摝蚬。’”蚬知道吗?(有人回答…)欸!你们都知道,就好像蛤蚌一样,但是小小的,壳是黄金色的,当然也有黑色的,都叫作蚬。百丈惟政说:“‘岩头全豁和尚用三文钱乞讨到一个老婆,这老婆只懂得捞虾或摝蚬。’”蚬小小的,都在泥巴里面,要用东西把它筛过,所以说摝蚬,“‘她只懂得捞虾摝蚬,从来都不懂得怎么生男育女,所以直到如今,岩头全豁门风已经断绝了,没有传承下来。’”
这样讲完了,百丈禅师接著就说:“你们大家想要认识豁公这个妻子么?我百丈惟政今天不婉惜自己这个嘴唇了,我就说破了,”就是说“我要跟你们讲了”,所以说“我就跟你们大家注破了”,接著说:“他这个妻子就是‘蓬鬓荆钗世所希,布裙犹是嫁时衣;’”意思是说:“岩头全豁那个妻子啊,头发蓬蓬松松的,两鬓也是一样都没有梳理。虽然如此,她头上所穿戴的都是世间所稀有的,可是身上却穿著布裙,她所穿的布裙仍然是她当初嫁给岩头全豁时所穿的布裙。”这是在讲什么?岩头全豁可是出家人,是个很有名的禅师,怎会娶了妻子?而他的妻子是谁?
原来他用三文钱跟人家买东西的时候,自己就突然开悟了。就等于买到了那个妻子,所以说他三文钱就索讨到那个妻子了。这个妻子也真够便宜,三文钱就买到了!可是这个妻子只懂得帮他“捞虾摝蚬,不懂得生男育女”,所以岩头全豁就没有传人了。他其实是自参自悟的,而且是过牢关的人;他是每一世都可以决定要入涅槃就入涅槃的,他是这样的人。可是他一生并不度众,只是去找德山宣鉴安单,认德山宣鉴作他的师父。其实他的证量远超过德山,德山禅师跟他不能相提并论。那时德山非常有名,岩头全豁倒是默默无闻;而他的证量其实远超过德山很多,但他为何没有出世弘法,只是襄助德山而已?我们不知道,因为他没有说明。他并且还帮助德山解悟牢关,因为德山禅师那时不算是过牢关,只是解悟而已!你看岩头全豁厉害不厉害,真是厉害啊!
可是百丈惟政说他“三文钱,索得个妻;祗解捞虾摝蚬,要且不解生男育女”。说他这个妻子不懂得度人,所以不会在法上生儿育女。譬如现在,我生养了四百多个儿子,但问题是我娶得这个老婆,会不会生男育女?也不会啊!得要由我这个五阴来生男育女欸!所以今天才会有四百多个儿子嘛!“岩头的妻子也是一样啊,不懂得生男育女,所以直到如今门风都已经断绝了!”然后百丈惟政禅师就拿出来问大家:想不想要认识豁公的妻子?奯,现在都写作豁,这里是写这个奯字,就是几岁的岁上面加一个大小的大,其实岩头全奯的名字中,这最后一个字,现代都写成豁。百丈惟政就问说:“你们想不想认识岩头全豁的妻子啊?我百丈禅师今天就不珍惜这付嘴皮,我就说破了嘴,直接为你们注破算了:蓬鬓荆钗世所希,布裙犹是嫁时衣。”真的好奇怪,对不对?但这就是“此经”,就是《妙法莲华经》。你如果没有悟得,怎么读都读不懂,就说:“这些禅师说话真不象话哩!一点都不像佛法。”根本就不像佛法!可是这才是真佛法。
好呀!这个《楞严经宗通》的作者接著说:“怪哉!将谓是奯公妻,元来与我奯公面目相似。”他又点出来了说:“真的是好奇怪喔,本来还以为真的是豁公的妻子哩!原来她长得跟豁公的面目一模一样。”请问:你们的如来藏跟你们是不是一模一样?对啊!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差别,长得一模一样啊!所以我看见某甲的如来藏,我就说:“这是某甲的如来藏。”那你看见某丙的如来藏时,你说:“那是某丙的如来藏,不是某甲的。”你们都看得很清楚对不对?因为各人的“妻子”跟各人的丈夫都面貌相似,面貌全都一样。
老实说,你从世间法来讲,要是面貌完全不同,一定看不对眼,还能成婚吗?世间人为什么要相亲?如果面貌长得不一样,双方就不会认同,无法成婚了。有时往往对方长得很美,男方却说:“我才不敢娶她哩!”因为他有恐惧感啊!所以一般说来,去相亲时,那媒人婆都会挑选说:“这两个人长得蛮像的,可以约来一见。”才会来相亲嘛!如果两个人面貌长得完全不同,这媒人婆一定不会建议来相亲,因为知道不可能成功。
同样的道理,你的如来藏会把你生成那个样子,意思就是说你的如来藏就是那个样子。那有人又要问了:“奇怪!如来藏不是无形无色吗?怎么又会有样子?”可是,谁说没有样子?如果它那个如来藏不该去当狗,怎么会生出它那个狗身?所以它那个如来藏现模现样就是个狗身啊!有时候因为十善业道的修行,来世又到欲界天去,又出生了天身,那他的如来藏就是天身那个模样。变化万端,总是跟“豁公”相似。
------------------------
第十二辑-摘录精华篇
经文:【“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接下来说“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菩萨演述《法华经》时,善于修习这种安乐心的缘故,所以不管谁来听《法华经》,菩萨都不会故意去违逆对方的好恶,也就是不要让听经者生起烦恼。但这是在讲什么道理?对于来学法的人(不是对于破法者,这个分际要弄清楚,不然就变迂腐,成为拘泥于文字的表相了),要使他们觉得心安、觉得自在,才会想要追随你修学;然后当学法者“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当你演述《法华经》时,不管谁来向你质难或者提出他的疑问,你都不用小乘法来为他们解答,都要用大乘法来为他们解说。
这是因为你是弘扬菩萨道,不是弘扬声闻道,所以你要用大乘法为他们解说,而不要用小乘法来为他们解说,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走入大乘道中。所以菩萨三句不离本行,不管谁问什么法,菩萨讲的都是大乘道。假使有人提出来问:“我问的是阿罗汉如何实证啊!你为什么跟我讲大乘法?”菩萨会告诉他:“你只要好好学大乘法,将来就会有一个副产品,叫作阿罗汉果。”那对方当然会继续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修学大乘法就能证得阿罗汉果?”那你就有机会再为他说明:解脱果在菩萨道中是什么样的位阶,是如何成就的。你也可以为他作一个比较:“如果不学大乘法,证得阿罗汉果,最多只是菩萨五十二个阶位中的六住满心位,你都还比不上人家没有证阿罗汉果的明心菩萨。”这么一说,他心中就开始对大乘道有了好乐之心了。当他对大乘法有好乐之心,你不就度一个人成为菩萨了吗?只要度一个人发菩提心,你就胜过度一万人证阿罗汉果;那你要用声闻法答?还是用这个大乘法答他?(有人回答:大乘法。)对嘛!诸位都很有智慧。
所以阿罗汉虽然是人天应供,但是在菩萨道中不算什么。因此决定不回心的声闻人,简称定性声闻人,佛说这种人犹如焦芽败种。他的佛菩提芽已经烧焦了,他的佛菩提种已经毁败了,将来是不可能成佛的,因此叫作焦芽败种。想想看,人天应供欸!结果在佛菩提道中被说为焦芽败种。历史上的焦芽败种是哪些人?就是第一次五百结集的时候,那四十几位的阿罗汉,以及其余三果以下的圣者和凡夫们,那些人就是佛法中的焦芽败种,因为他们决定不回心。所以菩萨们听完了那一些不回心大乘,也未证得佛菩提果的阿罗汉与三果以下的声闻人诵出大乘经的时候,几乎要晕倒,当然要求他们修改经典内容,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结集出来的经典叫作《阿含经》啊!
“阿含”的意思就是“成佛之道”,可是四大部《阿含经》中共有二千多部经典,里面明明没有成佛之道啊!但他们都不肯接受菩萨的请求,都不肯修改。菩萨们听了知道大乘经典被结集成二乘法,于是所有回心大乘的阿罗汉们,大家跟随 文殊、维摩诘等菩萨们,当场要求结集四大部《阿含经》的声闻人修改,但他们都不肯改,竟然还要继续把那些经典叫作“阿含”,所以菩萨们只好当场放话:“吾等意欲结集。”是说“我们也要结集”。于是随后就有七叶窟外的千人大结集,那规模加倍了,因为大乘经典的内容很广大而且深远,得要集合更多人才能结集出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声闻人的心性,也可以知道声闻法不等于佛法──《阿含经》的内容不是成佛之道。因此,在佛菩提中说那些定性声闻,即使他们身为阿罗汉,是人天应供,佛法中依旧称他们是焦芽败种,不值得赞叹。
因此真正的菩萨遇到阿罗汉时都愿意供养,是拿他们当福田来种,从他们身上获得广大的福德。菩萨是这样看阿罗汉的:“你是阿罗汉,好极了!这个福田送上门来,我不种白不种。我就要种你这个福田,因为难得啊!人间很难得见到阿罗汉,我就是要种你这个福田,我就好好供养你。”那么阿罗汉心中无所谓被种福田,因为他舍报时就一定入涅槃,不考虑未来世有没有行道的广大资粮。这是因为他“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已经没有未来世了!所以他们也愿意坦然受供。
但菩萨就因此找到好机会了,供养了阿罗汉,未来世的菩提资粮就更加广大;因为种福田可以种到阿罗汉的身上,真的很难得。人间有几个阿罗汉?现在人间连一个初果都还找不到呢!除非是在正觉同修会中。那么在这件布施供养之中,菩萨本身叫作施主胜,因为菩萨从阿罗汉回心过来以后,证量不下于阿罗汉──解脱道的证量不下于阿罗汉;至于佛菩提道中的证量就不是阿罗汉所能想象的,所以叫作施者胜。然后菩萨用丰盛的饮食或生活用具来供养,这又叫作施物胜;而受供的是阿罗汉人天应供,那叫作福田胜;好啊!施者、施物、福田三者俱胜,那你说,菩萨未来世的福德到底有多广大呢?真是不得了啊!所以菩萨看见阿罗汉的时候,心里面虽然想著:“啊!这是个声闻人!”可是心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就种你这个福田。”菩萨是这样想的,所以菩萨不会对阿罗汉起“怨嫌之心”,一定会把握机会种这个福田。你们如果读过《优婆塞戒经》,谈到布施中的种种因与果的差别,你们就会知道菩萨这样作,才是真有智慧!
那么从这里就看得出来,菩萨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阿罗汉;虽然依旧恭敬他们,可是心中瞧不起,因为他们的佛菩提芽已经焦了、败了。所以宁可用大乘法为任何人解说,即使对方所问的是小乘法,也用大乘法来解答他的疑问,让他对大乘法生起欣乐之心;当他爱乐──喜欢佛菩提道的时候,你就是度了一个菩萨发菩提心了,那你就获得超过度一万人乃至更多人成阿罗汉的功德。所以,咱们正觉同修会弘法,只要度得一个人住在同修会里面发菩提心,永远不离开,就胜过度很多很多人成阿罗汉。假使你在同修会里面当亲教师,就算你那个班最小,只有三十个人好了,这三十个发菩提心的菩萨等于多少阿罗汉?
度三十个阿罗汉的功德,你算算看啊!可是度这三十个人发菩提心,超过度三十万人或更多人成阿罗汉;这个算盘要会打,这个算盘要时时刻刻背在背上,千万别丢了。所以说,度菩萨不容易,但是我们要设法去度。你度一万个阿罗汉,那一万人是因为你而变成阿罗汉,可是他们舍报后哪里去了?都入无余涅槃。当这一万个阿罗汉死后都入无余涅槃去,你来世还有弟子吗?一世又一世都如此度人,那你还能成什么佛?因为下一世再度一万个人成阿罗汉,他们死后又都入涅槃去了,那你都在作白工欸!全都是白作工了!所以不要度阿罗汉。
你如果要度他们成为阿罗汉,一定要先激发他们生起菩萨性,然后再让他们去证三果,到此就好了,不要让他们想要去证第四果,免得到时候也许心痒:“欸……我还是入涅槃算了!”他这么一念心动呢,舍报时入涅槃去了,你又损失了一分佛土啦!本来这个佛土,在将来、在未来世是可以很好用的,可以帮你作很多利乐众生的大事业,结果你让他入了无余涅槃,这不是大损失吗?这样说,诸位就懂其中的道理了!现在知道我说为什么不要度一万个人成为阿罗汉,宁可度一个人发菩提心:没有悟都没关系,就是不要度一万个人成阿罗汉。
那你从这个立场去看,那一些寺院里面,或者那些弘法的在家居士们,他们度一些人,虽然只有二、三十个人,五、六十个人,或一、两百个人,都没有断三结,但是都在修凡夫位的菩萨法,依旧远比你度一万个人成阿罗汉还要好,因为至少那一些弟子们都是菩萨。那么以这样来看,你就不会再去羡慕说:“在南洋,那一些人度了好多弟子。”他们不管度了多少弟子,都远不如大乘法中的法师们度一个比丘、度一个比丘尼,因为这一个就抵得上一万个以上的阿罗汉;可是他们却连一个初果人都没有,所以不论是斯里兰卡,或者泰国、缅甸,如果他们有人在弘扬声闻法,座下出家众有五十万人,你也不必看重他;因为不如我们台湾或者大陆随便哪个菩萨道场座下只有三个比丘、四个比丘尼,都远胜过他们五十万人。
那么由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 佛陀交代说:“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目的是什么?就是“令得一切种智。”就是要他们将来可以成佛,这就是 佛陀对众生利益的所在。你们很多人知道我讨厌声闻人,因为事实上就是这样。声闻人的本质我看穿了,那条路我也走过了;我在佛世已经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了,但我还是离开了那一条路,走上佛菩提道,都不犹豫。所以声闻人那一些东西,我还不知道吗?早都知道!但是不羡慕,一点都不羡慕。可就是有一些习气,因为你如果以前走过声闻道,具足修证以后,当然知道他们的习气还会存在,那个习气是什么呢?就是不贪名闻利养。
老实说,我这一世有生以来,从小就是胸无大志,只喜欢方外之术,所以接触到佛法以前,对那些修丹、练气、拳术等等,我从小都很有兴趣;但是提到赚钱呢,我没有兴趣。以前读高中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我当时想:“我这个人生来无路用”,当然也因为从小被哥哥敲脑袋说:“你这么笨!”而在事实上我也真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用处,我只有一个想法说:“这一生设法弄一个四公尺见方的小砖房,”四公尺见方不大嘛!我如果很大步来跨一步,就等于一公尺,长宽各都大跨四步,四乘四就是四平方米;“就只要这样一个小砖房,我一生就这样住下来啦!如果有人生病了,我可以治他的话,就免费帮他医治。”因为我学会了针灸,我可以帮他灸一灸、针一针,由著人家随意给钱或不给钱都行,我就这样子过一生也就算了。
我读高中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真的是胸无大志呵!人家都发愿说“我要当工程师、我要当总统、我要当画家、我要当老师”等等。但我胸无大志,本来就想独自一个人把这一生混过就算了,没想到后来老爸逼著说:“不行!你得给我成家。”所以我成家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讲起来真的是……,诸位会觉得很好笑:怎么有人是这样成家的!但这个跟法义无关,今天就不谈它啦!(大众大笑…)
不过,这表示什么,表示我没有贪求什么。我就希望这样子平平淡淡过一生就好。所以,说到当法主,我也没有那个意愿;我这一世出来弘法,一直是客座讲席的心态,我是随时准备要交棒退休下来的;因为对于当法主这件事,觉得没有喜乐,我没有这个兴趣,从来不想当领头。可是后来被时势所逼,今天只好继续坐在这里。老实说,坐这个位置并不舒服,从表相上看起来好像很风光的样子,其实坐这个位置不舒服,可是我今天不得不坐。这就是说,往世那个习气种子还会存在啊!因为你对世间法没有什么欲求,所以,可以赚钱而不赚;学佛以后,却弄了个正觉同修会,只懂得付出而不懂得获取什么。不久又听大家建议,开个正智出版社赚钱了,没想到赚来的钱也不要,就是拿来利乐众生,对钱财没有欲望;连望都没有,就别说是欲了,对于钱财生欲的希望都不曾存在过。
然后常常心里面打妄想说:“这一世好好把正觉的制度建立起来,把深妙法好好地传给大家,让大家证量都很好,我下辈子大概就可以不必出来弘法,可以躲在山里面‘翘脚捻嘴须’(台语)。”(众笑…)可是 佛说:“不行!”既然 佛都说不行了,那我就不行,就只好继续干下去!也只好这样,不然能怎么办?佛说的算数,我心中想的不算数;只要 佛陀说了,我就去作,我不会有第二个想法。这些习性一直都会存在,所以常常会想:“啊!归隐山林有多好!”可是 佛大概看到说:你这个人不能躲在山里面,还要好好继续作事。所以就只好继续作啦!如今就灭了退隐归乡的念头了。
本来这个弘法度众的事,往世是已经发过的愿,也应该继续作,但是我为什么会有退隐的念头?而那个念头始终不曾消失,至今一直都不曾消失。于是就去山里面买个房子住,我现在终于住在山林里面了,可是却比住在城市里面的人还要忙,这又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说,你将来度人的时候,只要帮他们证三果就好,千万不要帮他们证得四果,否则他们爱乐涅槃的种子存在,虽然再起一分思惑来润未来世生,继续行菩萨道,可是弘法时就不会积极。我出来弘法二十年,一直都不积极,只是因为大家拉著我不放,我又不是无情的人,就这样继续说法直到今天。
我弘法二十年来,从来就是像姜太公钓鱼一样:直钩钓鲤。人家鱼钩是弯的,但姜太公的鱼钩是直的,而且没有饵,并且还离水三寸。姜太公就这样,愿者上钩:“你愿意上钩让我吃,那你就咬著不要放。”就这样被拉上来,故事里说,真的有鱼愿意这样啊!因为有的鱼聪明,有因缘,也许是什么仙、什么神告诉它:“你让姜太公吃了,死后可以脱离鱼道啊!不必再作水生动物啦!”所以有的鱼愿意被吃啊!那我出来弘法时一直就是像这样:你们愿意被我吃,就咬著不放!(众笑…)我也是直钩钓鲤,离水三寸啊!所以一向是来者不拒,去者我也不追;想要请长假也可以,但我随时都欢迎大家回来。我一向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们将来度众生,千万别帮弟子证四果,不然他就会有一点消极;得要时势逼著他,他才终于不得不当起法主,否则他是不会当的,那么正法的推广就会很缓慢,规模也很小,然后就会被相似像法淹没掉。
那么我是六、七年前看到说:“走到这个地步,我想要放手,好像放不了手了!”因为我怕这一放手就四分五裂了,大家都很担心!正法的未来可能就没寄望了。本来我是打算十年前要归隐山林,已经预定在二○○一年要退下来了,结果没办法,亲教师会议时大家一致否决了。那,既然要继续作下去,不然就轰轰烈烈把它作好;所以我才拟订了计划:以二十年为凝聚期,二十年到了就是转入推广期。所以去年就是正式进入推广期,时势也是这么恰好,正好就是达赖喇嘛刚好来台湾,我们就正式进入推广期,一面广泛破斥达赖的密宗,另一面开始推广八识论正法。
但是我那个隐退山林的习气还是在啊!心里面想说:“好好把正法推广,令正法根基稳固了,我下辈子就可以归隐山林,不必出世当法主。”还在想著下辈子欸!这就是习气啊!也就是心中没有贪求。往世就只怕一件东西,那个东西叫作钵袋子,也就是装佛钵的那个袋子,好怕那个东西。你如果拿到了历代传下来的佛钵,那你要干什么?得要领众弘法呀!领众弘法真的很辛苦,当首座可就最轻松了,只负责说法,其他什么事都不必理会。说法是很快乐的事啊!当法主却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你们以后度弟子不要帮他们证四果,他们就会喜欢出来当法主,你就让他们去当啊!譬如需要广泛出去传法的时候,就吩咐说:“你往东方去当法主,你往西方去当法主,你往南方、你往北方。”然后你坐镇于中土,只出一张嘴说法就好了!
所以帮弟子四众发起菩萨性才是最重要的,帮人家证阿罗汉的事都不重要。因为当他们证了阿罗汉以后,如果不肯回心佛菩提,那你就失掉这个弟子了,你未来世成佛时就少了一分佛土。所以,帮弟子证阿罗汉果不值得庆慰,帮弟子明心,生生世世不入无余涅槃,永劫修菩萨道,才是你们应该作的事。所以你要去帮助弟子们未来证得一切种智,因此不是开悟就没事了,帮他们悟了以后,你还要传授他们一切种智,让他们在将来可以分证一切种智,就能使他们未来世一个一个都能入地,乃至将来他们都可以成佛。当他们有人成佛的时候,你早就已经成佛了,不是吗?这就是你身为一个讲《法华经》的人,应该要认知的大前提。所以有时候电视报导说南洋哪个寺院香火鼎盛,信徒有多少,我一点点都不羡慕,因为我们会里面随便哪一个人就抵得过他们那些人了!那我们现在会里面有这么多人,他们拿什么来比?对不对?你们每一个人都抵得过南洋的一万个阿罗汉,不只是抵得过,还胜过很多喔!所以你们都别小看自己,更何况南洋现在连初果人都没有,就别说是阿罗汉了。这就是说,当你对佛门内的佛弟子演述《妙法莲华经》时,你得要有一些分寸,这就是你应该遵守的第二个“安乐法”,否则你讲《法华经》时不会平顺,会常常出事情。
这个第二法就是“安乐行”,这第二个“安乐行”就是说,不乐去寻找或者去演述别人的身口意行的过失,或是说哪一部经典不圆满等等。也不要去轻慢其余的法师们,也就是对演述正法的法师(不是演述相似像法的法师们,例如以六识论来取代八识论正法的人,那都叫作相似像法),对于演述正法的法师们所说的法义,不要加上负面的评论。也不要说别人有什么好恶、长短,就是不说他们身口意行方面的过失。若是对于声闻人,虽然你不把他们看在眼里,因为声闻人不值得赞叹;但是也用不著当众指名道姓说他们是声闻人,说他们有什么过失。
也不必因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阿罗汉,就称其名称而赞叹他;虽然如此,也不对他们生起“怨嫌之心”,因为你必须留著一分余地,让他将来可能回心成为菩萨,这个余地要预先帮他们留著。假使你一直赞叹,或者一直嫌他们不好,这两者都会使他们未来不想回心大乘,所以你要先预留这个余地给他们。如果能够这样善修这个“安乐行”,听法者就不会觉得你每一次说法都违逆他。说法时,不管有谁提出质难或是质问,你都要用大乘法来回答他们,引导他们往大乘法的方向前进。
这第二个安乐行,好像就是不许批评别人?可是我还要说明的是,我在目前也不想要破斥外道,为什么不破斥呢?因为现在的时空背景是要讲求宗教和谐,我如果一天到晚指著道教骂:“你们道教不究竟,只不过是欲界境界,如何、如何、如何。”那道教信徒一听到佛教时会怎样想?一定是反感与抵制。那如果你一天到晚说:“你们一神教如何如何、如何如何。”那一神教会不会跟你对立?会!当你这样作的时候,得罪了所有外道,有无量无边的外道来跟你找麻烦时,你还能安定佛教内部吗?那时佛教自己内部的无量无边问题,你还有时间去解决吗?你没时间了!
现前看见的问题是:佛教内部弊端无量无边。你必须要先解决这个问题,何苦去招惹那些外道?眼前佛门里面的相似像法等外道,以及外道法渗透进入佛门的事情很多,你应该要先处理。就像儒家说的“事有轻重缓急”,你要有智慧去衡量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次要;什么事情是需要马上处理,什么事情是可以等未来慢慢再来作。这轻重缓急,你得要先衡量。
所以我不破其他宗教外道,目前我只破佛门内的常见外道等,为什么要这样作呢?除了表面上,在现在这个开放时代、多元化社会讲的宗教和谐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说,你先要把佛门里面的腐败状况消除掉,让佛教的了义正法可以永续传承,要先把了义正法的势力不断地扩大,深植于人心,使相似像法的势力随著缩小,佛教的复兴就可以渐渐成功。那些外道们又没有自称他们是佛教,既没有冒充是佛教,何苦去破斥他们?他们很清楚宣称说:“我是基督教,我是天主教,我是道教,我是回教。”大家都可以自由选择,不必强迫别人一定要信佛教。
可是如果有外道自称是佛教,然而他们的本质却里外都是外道,那我就要处理他们,不管那个外道势力有多大。如果有外道自称他们也已证得佛法,可是他们那个佛法是错误的,对于那个外道,我就要处理他,我不管他势力多大。我这个人虽然生来胸无大志,可是我有一个长处,就是不怕死,我只讲道理: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他们不能拿仿冒品来说是真品,又来否定真品、压制真品。所以,如果外道冒充是佛教,我发现他们确实不是佛教,却拿著佛教的幌子一天到晚给佛教惹麻烦,那我就必须要处理他,所以我主动处理的外道就是密宗。
我是主动去处理密宗,他们并没有招惹过我。往世的不谈,因为往世的帐算不清,那个帐真的太大了,他们也还不清。我只说他们现在是在破坏佛法。其他的外道没有来破坏佛法,他们明确宣称说:“我是回教,我是基督教,我是天主教。”那么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如果他们有一天宣称说他们的上帝是有开悟的、是有亲证佛法的,那我就要处理他们了。或者说,一神教徒老是在事相上抵制正觉同修会,弄到我觉得烦了,我就会开始破斥他们。因为他们来招惹我呀!我本来是一潭清水,你弄了些碱啦、又是塑化剂(大众笑…)(编案:此时台湾正好查到很多食品中被恶心商人加入塑化剂,成为社会大事件),来抹我的脸,我受不了呀!那我当然要处理。他们不要来染污我们佛教,大家便相安无事。如果他们是仿冒的假佛教,混入佛门染污了佛教,我当然要取缔他们。
所以对外道,如果他们虚妄地说他们最究竟,那我就要辨正一下:谁才是最究竟。如果他们不说比佛教究竟,我们就不跟著谈,我们不主动招惹他们,我们会尊重他们,这就是我的原则。所以,不来招惹我,我就不会破他们;可是一神教若是有谁要来招惹正法道场,我总有一天就要破斥他们,让他们无法响应,这就是我的立场与习惯。
------------------------
第十三辑-摘录精华篇
经文:【“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语译:世尊接著以偈颂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是最尊贵的,是众经之中层次最高的一部,我释迦牟尼佛永远守护这一部《法华经》,不在虚妄、不恰当的场合作出开示,而今正是时候,所以为你们大众来演说。
我灭度以后,一切佛弟子若是求佛道的人,想要获得安隐,来演说这部《法华经》时,每一个人都应当要亲近,我说的这四个安乐行处。
阅读这一部《法华经》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忧愁烦恼,也不会有什么病痛,并且他的身体颜色是鲜白的;
未来世也不会出生于贫穷之家,他不会是卑贱而丑陋的,众生都乐于看见他,犹如看见所仰慕的贤圣一样;而诸天的童子们,都愿意来为他作供给奔走之人。
凡是演述《法华经》的人,刀杖不能加诸于他的身上,各种毒物也不能侵害他;如果有人出口要恶骂他,骂不了几句,口就不得不闭塞起来。
这位讲解《法华经》的菩萨,游行于人间是无所畏惧,犹如狮子王一般,他的智慧光明,如同日光照耀于天下一样。
如果是在梦中,他只会看见胜妙的事情;他会梦见如来坐于狮子座上;有众比丘围绕著如来,而如来正在为大众说法。
有时又会梦见龙神,以及阿修罗等,其数犹如恒河沙一般,全都恭敬合掌;而会梦见自己坐在那个地方为大众说法。
有时又会梦见诸佛,身相是紫金色的;放出了无量光明,照耀于一切有情,以殊胜的梵音声,来演说诸法。”】
讲义:这是说《法华经》是最尊贵的,因为它总摄了横及十方、竖及三世的诸佛境界;是从横剖面来演说十方诸佛境界,也从无量劫前说到无量劫后的如来境界,所开示悟入的内容也函盖了诸佛如来所证的如来藏,所以这一部经是最珍贵的,因此成为众经中最上。释迦如来宣示说:“我常守护,不妄开示,”这部《妙法莲华经》是永远被 如来守护的,时机若不恰当,演说此经的因缘还不成熟时,一定不会虚妄地提前开示。然后宣示说:“如今正是时候,所以为汝等大众宣说。”但是也吩咐大众说:“我释迦如来入灭度以后,凡是追求成佛之道的人,”也就是指菩萨,“想要安隐无忧地演说这部《法华经》时,应当亲近这四个菩萨安乐行处。”也就是遵循这四个安乐行法,才有可能安隐地为大众演说这部《法华经》。
今天我们要把这四个安乐行法再复习一下,让大家可以更具足菩萨性,可以把菩萨性更具足发起:
第一个“安乐行”法就是“菩萨行处”,有两个亲近处:第一是“众生亲近处”,另一个是“法亲近处”。“菩萨行处”不能远离法,不能远离众生;所以演述《法华经》时不论众生怎么毁谤,菩萨都要安忍。不论什么样的众生,你都要有善念来摄受他们,不要斥责、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凡众生有一念之善,即使他是穷凶极恶之辈,你也要设法摄受他,要教导他如何去恶修善,要教导他把恶法舍了,同时教导他修习善法,如此摄受他,不要拒他于千里之外,这就是“众生亲近处”。第二就是“法亲近处”:你要为人宣演《法华经》,必须在三乘菩提上有所实证,不能空口白话,不能笼罩人,这就是“法亲近处”。这两个亲近处,就是菩萨的行处,凡是要为人在末后世宣演《法华经》,必须要有这两个菩萨行处,这是第一个“安乐行”法。
第二个“安乐行”法是“不自赞毁他,要赞叹大乘法”,意思是说,不能赞叹二乘法,而要赞叹大乘法;在弘扬大乘法时,可以同时弘扬二乘法,但要让众生了解大乘法是函盖二乘法的。在弘法的过程中不自赞毁他,不可以宣扬说:“我的证量多么高、多么高,你们大家全都不行。”对于凡夫,你可以说他是凡夫,但人家若是实证了,你不可以比较说:“他的证量远不如我。”但是对于那些误导众生的凡夫,你可以明指说:“他是凡夫,他是在误导众生。”因为这是救护众生,不是自赞毁他。但是当人家有所实证的时候,你不可以贬低说:“唉呀!他的层次距离我还那么遥远啊!你别信受他啦!他没什么可恭敬的。”至少人家证得声闻初果了,至少人家明心了,就不应该说:“欸!我是到第十住了,他还只是七住位而已。”不可以这样讲,否则就是自赞毁他,因此不可以说:“我已经到十回向位,我已经到十行位了,他才不过是七住位。”不能这样讲,否则就是自赞毁他。但是可以作法义辨正,因为法义辨正无关自赞毁他,不牵涉到果位的问题,而是在救护众生,所以千万不要自赞毁他。
但也不要赞叹二乘法,一定要赞叹大乘法,这是第二个“安乐行处”。你如果不赞叹大乘法,一天到晚赞叹二乘法,那你怎么为人如实演讲《法华经》?因为《法华经》全都是如实宣演大乘法。这是第二个安乐行处。如果不能遵守第二个安乐行处,一定会被人质疑:“你讲《法华经》赞叹诸佛的境界,结果你都不赞叹大乘法,一天到晚赞叹二乘法,那你不如去赞叹阿罗汉,又何必来演讲什么《法华经》?”一定会被质疑吧?这一被质疑,《法华经》可就讲不下去了,那就不是“安乐行”啰!所以必须要有第二个“安乐行”,就是“不自赞毁他”,使一切实证的人都认同你;接著只赞叹大乘法,不赞叹二乘法,这就是第二个“安乐行处”。
第三个“安乐行”法是要恭敬十方一切大乘三宝,并且还要有“大慈悲心,摄受一切众生”,这就是第三个安乐行法。换句话说,你不能够只赞叹 释迦如来一尊佛,也不能够主张说:“在宇宙无穷无尽时空之中,只有释迦如来成佛。”必须赞叹十方三世一切大乘三宝,为什么呢?想想看:你演讲《法华经》时所讲的内容是什么?讲的是从本初佛一直到未来无量无数之佛,纵贯过往未来的无数劫而曾经有无数佛出现过;结果你竟然说“只有释迦如来,没有其他诸佛”,那你《法华经》又怎么讲下去?一定会被人质疑,当然没办法继续再讲了,因为一定会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时候,如何能够自圆其说呢?无法转圜(读作圆)啊!既没办法转圜,就无法再讲下去;讲不下去而中途作罢了,还会有安乐吗?并且还要慈愍一切众生,要愿意摄受一切众生,不能说:“我只摄受某一些有情,其他的人,我都不摄受。”有新的佛弟子来了,不想度他,就说:“你的缘不在这里,不要来听我讲《法华》。”就赶人,那是不对的。不管什么人来听你讲《法华经》,你都要接受;即使他抱著持疑的态度来听,你也得要接受他啊!
一定要设法说到让他产生信心,否则你未来成佛之道要怎么走?这个人你也讨厌,那个人你也讨厌,那么请问:你讲的《法华经》是应该要摄受一切众生,现前看见的却是这个人你不摄受,那个人你也不摄受,那么请问《法华经》你要怎么讲下去?人家会提出来质疑:“师父!我来听《法华》,只不过是有一点怀疑,提出来请问,你就不摄受我,就排斥我,那你将来要怎么成佛?你自己讲《法华经》时,经中也说要摄受一切众生,为什么你就不摄受我?不摄受我也就罢了,你还不摄受某乙,对某丙你也不摄受,那你讲《法华经》只是嘴上这样讲,你自己表现却是另一个样子,那你讲经叫我如何信受?”人家当众提出来质疑,那么你还能讲《法华经》吗?没办法讲了。这时若是还勉强讲下去,你自己就不安乐了!所以这第三个“安乐行”法,是一定要赞叹十方三世一切大乘的三宝,不是赞叹三藏教的三宝,而是要赞叹别教、圆教的三宝;否则你《法华经》就不能开讲,因为一定会自相矛盾。同时也要摄受一切众生,《法华经》所讲的道理,跟自己的身口意行才能相契合,这样来讲《法华经》才是“安乐行”啊!
最后第四个“安乐行”法就是要有“大慈心”,也要有“大悲心”。大慈心用来面对一切菩萨种姓的在家二众、出家二众,要为他们施设方便,让他们实证而得到法上的力量,然后为大家讲《法华经》。不可以一出世弘法就讲《法华》,先要帮大家有所实证,再观察因缘成熟,可以演讲《法华》了,你才能开始演讲。以前有人建议我:“老师啊!我们可以讲《法华经》,那是经王。”我说:“时候未到。”总得要有人实证了,并且实证的人已有一定的程度了,才能讲《法华》嘛!所以说,一定要有大慈心为大众演说《法华》,但是你演讲《法华经》的对象一定是菩萨,不是为声闻人说《法华》,这就是“大慈心”。 可是第四个安乐行法中说,还要有一个“大悲心”,因为你讲的《法华经》是纵贯三世的;不但包含过去的无量劫,还含摄到未来的无量劫,那你得要有“大悲心”,即使有人来听了以后心中生起烦恼说:“喔?你讲这部《法华》好像天方夜谭,我不能接受。”他当场站起来走人了,这时你不可以厌恶,要有“大悲心”,觉得说:“这个人好可怜,我愿意在未来世为他说《法华》。”不歧视他,不生起瞋心。因为你生起瞋心的时候,他未来世见了你,如来藏中印象不好的种子流注出来,跟你就不相应了。
所以当人家听到中途,心中不能信受而站起来走人时,你知道他不是要去上厕所,一看就知道他是要走人,你也不可以生起瞋心,要当作不知道,让他可以自在而不尴尬地走人;可不要一直盯著他,要让他自在地走人,这样子,他未来世跟你相见的时候,不会有负面感受的种子流注出来,那么未来世他的菩萨性若是已经发起了,他对大乘三宝的信力也发起了,那你讲《法华经》的时候他就会接受了;那时你在讲《法华》时,跟他就不会有不好的觉受出现了;否则,那时他会产生不好的觉受,负面感受的种子就会流注出来。因此你必须要对那一些人──非菩萨人,要生起“大悲心”,要有一个作意存在:“这些人目前不闻、不知、不问、不信《法华经》,何况能生解?这一些人好可怜,我未来世一定要设法让他们信受《法华经》。”你要有这样的作意存在。所以当他们站起身来走人,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听了起烦恼,对你很不满而走人,也不要盯著他们看。
假使他们站起身来走了两三步,你看了已经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人,但是要当作没看到,别继续盯著他们,更不要心中起作意说:“这些人真笨!”以免未来世有负面感受的种子相应。种子是很厉害的,种子的流注,你们有许多人没有体验过,那是很厉害的!所以对非菩萨种性的人要有“大悲心”,要如此对待那些不信《法华经》的人。因为你演述的《法华经》不是依文解义,而经中法义及诸佛境界都很难令初机学人信受;那你如果具有“大慈心”,来对菩萨种姓者演说菩萨法,乃至演说《法华经》,这第四个安乐行法你就具足一半了。对于那些“不闻、不知、不信、不解”而不能接受的人,你却要有“大悲心”,愿意在未来世摄受他、利乐他,那你就具足第四个“安乐行”法最后一半的功德。这时,第四个“安乐行”法具足了,前面三个“安乐行”法也具足了,那你就可以为人如实演讲《法华经》了,这样来为人讲《法华经》时,才能够得到安隐。所以你如果发了愿,未来世要为人讲《法华经》,应该要具足修习这四个“安乐行”法。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像这样子亲近这四个“安乐行”法以后,当你阅读《法华经》的时候,永远不会有忧愁烦恼;这是因为这四个安乐行法你已经具足在修了,所以你读《法华经》时不会有问题;因为若是具足了这四个安乐行法时,即使出来为人演讲《法华经》时,都不会有问题,何况你只是阅读?所以你阅读《法华经》时永远都没有忧恼,也不会有病痛,而且“颜色鲜白”,不会面容暗淡;所以说,演讲《法华经》的时候要具足这四个安乐行法。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只要具足这四个法,就不会有横难发生,不但如此,未来世不生于贫穷之家、卑贱之家,也不会长得丑陋,让人家一见了就怕;长得很丑陋,让人家才一看见就吓到说:“唉哟!鬼喔!”(大众笑…)就赶快逃了,对不对?有的人确实是会这样,因为一般人不管怎么丑,人家不会见了就怕,不会见了就以为是见鬼;可是如果丑到让人家一见了就会觉得是看见鬼,就会害怕而逃走,显然他往世对这四种安乐行法,一定是一法也无。并且过去世还造过恶业,所以人家不会想要亲近他,一见了就以为是见鬼,赶快就跑。这就是说,往世有好好修这四个安乐行法的人,不会生为一个贫穷者,不会成为很卑贱者,也不为成为极丑陋者。如果你具足这四个法,有好好去修,未来世若不是很富贵,至少也会生活无虞,不必每天都打伸手牌;也不会是生在卑贱之家,也就是不会生为乞丐;也不会成为极度丑陋之人,都因为有修了这四个安乐行法。
所以这四个安乐行法很重要,诸位想想,我刚刚复述了这四个安乐行法,这四个安乐行法的果报是什么?你修了这四个安乐行法,未来世一定会有可爱的异熟果报啊!果报是什么?一定是资财自在!也会是于世间自在,没有敌人!一定是这样。也许有人回过头来一想:“那你萧平实今生不也是树立了一堆敌人?”但问题是,我其实无敌啊!(大众笑…)诸位想想看,如果我哪一天下了帖子;帖子的闽南语叫作“门刺”,有没有听过?也就是在一张帖子写上说:“我某某人在某时要前来拜见。”这个帖子投到人家(以前没有信箱),都从人家的门缝里面投进去,这叫作“门刺”;那是要用刺的方式刺进门缝里去,所以闽南语管它叫作门刺。近代流行印名片当面给对方,就改个话,叫作“名刺” (导师以闽南语说这个名词) ,有没有?但古时是要从门缝刺进去对方家里,所以台湾古时便把它叫作门刺,其实就是拜帖。 如果我哪一天写了帖子,托人到某某山头的山门,从他们山门的门缝刺了进去,他们敢跟我为敌吗?不敢嘛!(大众笑…) 所以我是无敌的啊!为什么呢?因为我是能够公开为人如实演讲《法华经》的菩萨,我不是卑贱之人。我既不是卑贱之人,所以他们收到我的名刺之后,就要开会讨论:“这萧平实要来拜访我们干什么?”对不对?对呀!所以我不会成为贫穷者,也不会成为卑贱者,而我也不会是丑陋者。有没有谁看见我丑就吓得落荒而逃?没有!我没有生得很丑陋。虽然看来很平庸,但也不会很丑陋嘛!但是如今当我去到哪里想要弘法时,大众想要见我的时候,一定会怎么样?“如慕贤圣”,所以我如今是“众生乐见”,证明 世尊所说完全正确。除非是那些密宗外道们,他们当然就痛恨我,可是那些外道们敢当面来跟我论法吗?也都不敢!所以你只要真的如实修学了这四个“安乐行”法,将来演讲《法华经》时就不会有问题。因此大家回去以后,要把这四个“安乐行”法复习一下。今天就讲到这里。
------------------------
第十四辑-摘录精华篇
经文:【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懃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懃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语译:【这时世尊说完了以上的偈之后,告诉弥勒菩萨说:“我如今在这里的大众之中,宣示告知你们大家。慈氏啊!这无量无数阿僧祇的菩萨摩诃萨们从地踊出,是你们往昔所不曾见过的;我在这个娑婆世界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以后,教化而且开示引导这一些菩萨摩诃萨,调伏他们的心地,令他们发起佛菩提道的坚固意愿。这一些菩萨摩诃萨们,都在这个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中安住;他们对于各部经典已经能够读诵通利,也能够思惟和分别,并且还能够正确地忆念不忘。慈氏啊!这一些善男子等,都不乐于大众之中常常有所言说;他们永远都爱乐于安静之处,精勤地修行,都是一直精进而不曾休息啊!他们也不依止于人类或者天界的境界而安住。他们总是爱乐于深妙的智慧,对这一些深妙的智慧他们心中并没有什么障碍;也常常爱乐于诸佛所说之法,一心专精精进修习,想要求得至高无上的智慧。”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示这个义理,就说了偈:
“慈氏!你们应当要知道,这一些大菩萨摩诃萨们,从无数劫以来,修学熏习诸佛所说的智慧;这些大菩萨们全部都是我所教化,我令他们发起了大道之心。
这一些人都是我的儿子,依止于这个娑婆世界,永远都行于头陀苦行等事,他们的志愿是爱乐于清净之处,舍离了大众和愦闹的场所,不曾爱乐于种种言说。
像这样的无数儿子,他们都学习我的佛菩提道妙法,不论白天或者黑夜,始终都在精进修行,为的就是求证佛菩提道的缘故,他们都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下方虚空中安住;
他们的志向,以及从胜解所产生的念力都非常坚固,永远都精勤地追求佛菩提的深妙智慧,他们也能够为人演说种种妙法,在他们心中都无所畏惧。
我在菩提伽耶大城,郊外的菩提树下端坐,得能成为究竟的最正觉之后,运转了无上法轮;
然后才开始教化他们,令他们初发道心;如今皆住于不退转住,未来也都会成佛。
我如今为诸位说真实语,你们要一心专精来信受而不要怀疑,其实我从久远劫以来,就已经在教化这一些大菩萨们了。”】
讲义:这一段开示是在告诉大家,“从地踊出”的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数量那么多而难以计数;他们全都是“从地踊出”,都是 释迦如来在人间一生弘化的过程之中不曾出现过的;这显示诸佛如来的智能力、功德力不可想象!令人无法猜测。对一般人来说,释迦如来一生所度化的就只有人类,以外无别众生;那么在智顗大师写的《四教义》里面,他比较聪明而区分出来:三藏教的佛,以及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他比较聪明,懂得这样区分。因为这样讲就比较不会被局限住,否则就会被表相给局限了。例如他曾经这样解释过说:三藏教的佛,在菩提树下,坐在吉祥草上成佛;成佛以后,草衣木食。也就是说,三藏教的佛,是坐在吉祥草上,参究二乘菩提而成佛,不是参究真如佛性而成佛;那么成佛以后草衣木食,就是用田里的植物去制成丝、线,然后织成的布料来穿;吃的则是草木所长成的植物。
他谈到“别教佛”时,他说的是“锦衣玉食”,说穿的是锦缎织成的衣服,吃的是玉一般精细的食物。其实智顗大师这种说法不太好,他对三乘菩提并不精通,因为他连证真如的明心智慧都还没有。别教佛讲的其实就是“究竟佛”,别教诸经说的就是报身如来与应身如来的境界;请问,报身如来 卢舍那佛,穿锦衣似乎讲得通,其实并不通;那么吃的是“玉食”,好像也通,其实也不通。为什么呢?诸位想想看,庄严报身 卢舍那佛,祂是在色界天、还是在人间?(大众回答:色界天。)好啊!请问色界天人需要饮食吗?不需要嘛!那色界天的天人就不需要用锦来织成布料再裁剪穿在身上,因为欲界天人的衣服就已经是天生的“天衣”了,还需要穿锦衣吗?根本就不需要。何况是色界天人呢?连色界天人都不需要锦衣了,何况是报身佛 卢舍那?所以他施设“别教佛锦衣玉食”,其实也真的不通!但是有人敢出来讲话吗?没有人敢,因为他一向被推崇为大师!可是如果你以道种智来看,就知道那根本就讲不通。所以这一些菩萨是什么佛之所度化的?当然不可能是通教佛,更不可能是三藏教的佛!但他这个判教,至少超脱于一般世俗凡夫大师们的见解,也还算好。对世俗凡夫们来讲,可以增长他们对于佛法胜妙的信心,所以基本上还算是好的,我们就不要详细专门去评论他。
那么 如来在人间示现成佛,大家只看到表相:如来是来人间投胎受生成佛,示现八相成道,总共弘法四十九年,然后就入灭了,所度弟子主要就是一千两百大阿罗汉,然后这一些阿罗汉们也度了不少弟子成为阿罗汉,就只是这样而已。然而应身佛可以化现无量无数化身佛,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众生心量太小,不能信受应身如来的功德无边广大,所以只看这里人间的表相;因此他们的看法是“阿罗汉就是佛,佛就是阿罗汉”,他们对于别教佛的道理就完全不懂了。他们最多只能想象说:通教佛是永远不入涅槃,继续利乐众生永无穷尽,最多只是这样的认知。
但是藏通别圆定义中的别教佛,所悟跟通教佛、三藏教的佛有什么不同?他们可就无法了解了;因此再要谈到应身如来以无边化身度化无量有情的事,他们打从心里就不信受。那么既然《法华经》要显示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就必须把应身如来以种种化身,教化无量无边菩萨的事迹显示出来,所以《法华经》讲到一个阶段了,当然就必须要授意这一些被教化的菩萨们,“从地踊出”来法华会中示现。那么诸位这样来反观自己:现在确实开悟了,能不能跟诸佛如来相提并论?老实说,连妙觉菩萨、等觉菩萨也都不敢想要跟诸佛如来相提并论,因为根本无法想象佛地境界,但达赖集团那些凡夫们,却是个个都自认为自己比 释迦如来的应身佛境界更高,真是不知死活。
那么三地满心跟三地住地心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界限;因为三地满心菩萨可以用意生身,到千佛、万佛世界去随缘度化有情;可是三地未满心之前,这就作不到啊!因此,三地未满心前的菩萨们,所能度化的就只有数得清楚的很少数人类,这就已经不能相提并论了。所以三地菩萨在人间度化的人类,即使可以度到几万人开悟,也不算什么;因为一旦满心了,他晚上讲经之前,或白天吃过饭经行一会儿消消食,然后座上一坐,神游诸方国土,在那一种状况下广度他方世界的众生,不必像我们这样要买一层又一层的房子当讲堂,也不必由行政组义工菩萨们,去买扩音机、喇叭来拉电线,都不需要,大家都听得见,那么他一个晌午说法可以度化多少人?你很难想象。
然后他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他家里的法座上面,听著自己的化身在他方世界为好多好多众生说法,听在自己这边的耳朵里,正是犹如谷响的现观。这是三地住地心的菩萨们作不到的,满心时就能作到了。那你想,满足三地心的菩萨可以度化的众生,比起未满三地心的菩萨来,那就多出很多很多倍了!可是有谁曾经理解过这一点?佛教界几百年来没有人理解过这一点。然而为什么他们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对于无生法忍完全不懂。且不说无生法忍,单说诸位之中有人是才刚明心证得七住位的无生忍,他们可就不懂啦!连第七住位大乘人无我都已经弄不清楚,如何能了解三地住地心跟三地满心之间的这个区隔呢?真的无法了解。
那么再往上去,一地胜过一地;想想看,对于诸佛来讲,变出化身去度无量众生,是稀松平常的事;所以十度波罗蜜中的每一地,各有不同现观的境界,然而这一些现观的实证有多少人知道?很少!古时无著菩萨听闻 弥勒菩萨所说,记述在《瑜伽师地论》里面,玄奘菩萨也写在《成唯识论》里面,可是到末法时代都已经失传了,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连这一些现观的名称也都没听过,更不要说去解释它,直到我们正觉同修会出世弘法才讲出来。那么从这里来看,佛陀所说的就值得信受啦!因为初地、二地、三地的现观都已经显示如此了,那么十度波罗蜜修完时,竟然都还不能知道的佛地境界,就显然是可以相信的。就好像以前我们刚出来弘法时,我们讲出如来藏的妙义竟没有人相信;但是我们不断加以宣扬、加以阐释、加以广泛地批注,而且配合著见道报告逐渐披露出来,所以佛教界渐渐相信了,开始有一些古时正法时期的现象了;然后又加上我们会里有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跑出来否定第八识正法,结果否定不了,因为我们把更胜妙的正法写出来证明为真,那么佛教界才终于笃定信受:如来藏妙法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却已经是我们正觉弘法二十年后的事了。
诸位想想看,光是弘扬明心与见性这粗浅的法,在多元化社会的台湾都已经这么不容易了,前后得要历经二十年的努力奋斗;而这还只是见道位的功德而已,都已经这么困难。何况诸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连等觉、妙觉菩萨都无法想象的境界,我们当然不可以要求那些凡夫大师们一定要相信。如果《法华经》所讲的这一些境界,连凡夫大师们都能了解、都能相信,那就无法显示出诸位的尊贵,更无法显示出诸佛如来的尊贵了。你们这样听著,觉得“心有戚戚焉”,这是真的、是应该的啊!因为《法华经》这样的妙义,不是那些凡夫大师们能够信受的;而诸位愿意信受,并且是从深心之中发起信心来,这个不容易啊!假使像我这样子如实说法,而诸位都是第一次来听的,不必听到一个钟头,一定心里早就开骂了,心里就说:“下回不来听了。”其实不用说下回,根本就没有下回。可是因为诸位在会里面一步一步熏习上来,从无相念佛、看话头等定力功夫的建立,到基础知见的熏习,然后又读了许多我的书,终于每周二来听经时,就可以听得懂、信得及,愿意留下来继续修学。
所以一般人第一次来听我讲经,以前若没读过我的书,也没有无相念佛的功夫或禅定的功夫,又没有了义法上的正知见,当他们第一次来听我讲经时,心里一定很烦恼。可是诸位不会,这表示什么?表示诸位跟那些大师、凡夫们迥然不同。那些凡夫、大师们,叫他们留下来听个五分钟、十分钟,他们都会觉得我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支利刀,当我每讲出一句话,他们身上就像是被割掉了一块肉一般。因为我讲的法义,都不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啊!身为大师,坐在这里却是痴痴呆呆听不懂,你想他们心中会有多痛苦?可是诸位不会有任何的不悦,并且还听得欢喜,有时往往会心而笑了出来,这当然显示诸位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常说,诸位都是佛教界的稀有动物,值得细加保护。所以正觉同修会一定要保护这些稀有动物,因为我们还要借著诸位再生出更多更多的稀有动物!当然要好好保育,也就是要保护跟养育。假使像诸位这样的菩萨摩诃萨越来越多了,我不信大乘、小乘佛法不能复兴,也不信中国佛教会没落。所以一定要期待于诸位,因为我一个人作不了多少事;如果有很多人,而且都是破参明心的人,那么能够为正法所作的事情就非常多了,正法延续到九千多年后就不会有问题。
所以诸位能够听进《法华经》,并且不是依文解义的《法华经》,这真的不容易。也就表示说我解释出来《法华经》中隐含的究竟义理时,诸位可以信受;而实际上呢,也应当要信受,因为诸佛如来的智慧力、功德力,绝对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老实说,连一生补处的 弥勒菩萨都无法想象啊!像这一些“从地踊出”的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弥勒菩萨几十年跟在 佛陀身边,也一样不曾见过,所以他才要请问啊!那诸位经过我的说明以后,了解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当然对 佛陀的开示就会信受不疑了。
------------------------
第十五辑-摘录精华篇
〈 从 地 踊 出 品 〉
所以说,很多事情要如实了解并不容易;但是今天诸位要了解,正因为是五浊恶世,所以我们要在这里修行;也正因为我们福德不够,越发要在五浊恶世修行来度别人──自度也度他人。如果你的福德够多了,就可以跟他们在娑婆世界下方虚空中住,去学更深的法;因为福德不够,所以我们就留在人间继续努力。至于该怎么样成为他们那个境界呢?就是先要作到前面两句“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就是心性该怎么样去转变:“我要把所有的时间,除了生活中谋生上面必须使用的时间以外,全部用来修集福德,帮助我成就菩提道。”能够这样作的时候,福德够了,你的心性就跟他们一样啦:“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
接著说下面这两句:“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这样是不是有冲突?没有冲突。因为前面这两句是讲他们的心性,也在讲他们的证量;后面这两句,是说他们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中住。也就是说,在娑婆世界下方虚空中,那一些带领大家进修的菩萨摩诃萨等人,他们的证量不是八地就是九地,不是九地就是十地。这是当然的,三地满心以上的菩萨继续留在人间,他们能跟谁学法?是人间的众生要跟他们学,不是他们跟别人学,所以没有人可以利益他们啊!那他若是想要再提升,或是想要快速提升无生法忍,当然就要跟随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修学;可是那些菩萨通常不在人间,所以他们就跟著那些菩萨摩诃萨们在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中安住,跟随他们修学。所以说这些菩萨们,至少得要三地满心。
“常好在禅定”,这禅定到底是在讲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证得无生法忍,世尊已经讲过,大家都熟知了,可是这里特地要指出来说“常好在禅定”,是什么原因?如果没有原因就不必特地指出来啊!因为像这样的菩萨既然“忍辱心决定”,法忍已经有了,还要有具足的禅定证量及五神通,才可以到那里去,否则你想去,都没门。那么禅定是通外道法的,菩萨所修得的禅定虽然跟外道相通,可是功德就大大不同,就是因为有“无生法忍”,所以使得禅定的功德增益了。因此,外道不敢想象同样的四禅八定在菩萨身上到底威力如何?
那么这就要先谈到禅定了,可别以为说:“佛法修的只是智慧,跟禅定无关吧?为什么要讲禅定?”有人也许会这样想。其实不然,如果时节因缘到了,你也得修禅定啊!不能偏废的。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禅定的修行大略上来讲,究竟是要怎么修?因为关于修学禅定的境界与法门,三、四十年来在佛教界已经是错得一塌糊涂,不是只有离谱而已。禅定无非就是指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空定,也就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这个禅定的修行先要去修证未到地定,因为每一个禅定,前面都有一个中间禅,就称为“未到地定”。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未到地就是未到达那个境界的定。比如初禅前的未到地定或者二禅前的未到地定,乃至四禅前的未到地定,都是未到地定。可是无色界相应的四空定的定境之前,就没有未到地定了。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末法时代有很多人,宣称说他们已经开悟般若证得三果、四果。在正觉同修会出现之前,所谓修学佛法的证果,竟然都是声闻果,都是初果到四果;打从我们开始弘法以后,才提出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个阶位,原来他们错把声闻果当作佛菩提果,也将佛法修证内容贬低为离念灵知意识境界。这还不打紧,荒唐的是他们把声闻果的修证内容还弄错了,那我们暂且不谈它。当他们宣称证得阿罗汉果、三果的时候,他们为何没有那个本质?是因为他们对于证果的内涵不了解。所以当我们《阿含正义》写好印出来说,证得三果的人一定要有初禅;若没有初禅,就不可能是证三果的人。我们还怕他们没注意到,特地用颜楷粗体字写在那一章那一节的最前面: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或阿罗汉。因为到末法时代,这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当我们提出这个说法之后,渐渐没有人敢自称是阿罗汉或三果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初禅,还没有离开欲界爱。我们《阿含正义》印出去以后,有人开始在宣称有初禅的证量,他的目的是在告诉大家什么意思?说他至少是三果人啦!但初禅是怎么回事?既然他自称证得初禅了,总得为大家讲一讲吧?就算没有亲自体验或者有体验而没有具足,至少也该依文解义为大家讲一讲吧?可也从来没听他讲过啊!这就表示他对禅定也是不懂的,就是没有实证而只是想象。而不懂的情况最严重的是藏传的假佛教,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禅定的修证原理讲出来;方法就先不谈,等将来正觉寺建好了,那时再找时间来说。
禅定的实证,得要先修得深厚的未到地定;修得未到地定之后,才能修得初禅。那么未到地定要怎么修?当然得要用方法。这方法有的人是从九想的“不净观”来除掉烦恼,因为他贪欲特重;有的人是因为他的瞋心很重,必须要修“慈心观”,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心就容易得定;有的人心中很掉散,他的攀缘非常重,妄想一大堆,心定不下来,就叫他修“数息观”;那有的人是愚痴,放不下烦恼,就叫他修“因缘观”来对治烦恼;我们会里则是运用“念佛观”。就是用对治的方法,把他的烦恼先给对治下来,虽然没有断三缚结,但至少先对治下来,心可以定下来了。心定下来之后,接著就是继续保持不攀缘的状态,让他的意识觉知心住于一个不摇动的境界之中,也就是住于离念灵知的境界里面,就是修定。所以那些所谓证得离念灵知就是开悟的人,其实是“以定为禅”,错将禅定当作是禅宗的禅!这样修行久了以后,每天静坐,让心保持不动、不起语言文字妄想;用不同的对治方法,看自己需要哪一种方法,就选用可以对治的方法来对治,让自己制心一境而不移动,不再生起语言文字妄想。时间渐渐久了以后,就会进入未到地定中,也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断地继续安住。
接著就是谈到会有一些变化了:有的人因为往世的善根,所以他在修未到地定的过程中──未到地定还没发起之前,他会先产生一个“欲界定”。当他有了欲界定的时候,就会开始喜欢打坐了,他每次一坐下来都不必用力,身体就很安定地坐住了。以前都要用腰力保持住,当他欲界定发起的时候就不必用力了;即使坐时弯腰驼背都没关系,反正他就自然地安住了。那欲界定发起,也不能空口白话,得要有那个实质啊!也就是说,当他欲界定发起的时候,他突然间会感觉到,身体表皮好像被一层薄薄的膜包住了,好像什么膜呢?譬如龙眼、荔枝,一般人都是一捏、破成两半,撕开了就吃;会看到果皮内层亮亮的、光光滑滑的;可是有人剥的时候是一小片、一小片剥,只剥除粗厚的外皮,里面一层很薄的皮还在,好像膜一样包住果肉。
那个膜其实都还算粗糙,但就像是那样子,如同有那种膜包住你的身体而不会动摇。那层膜,你一旦把它撕破,荔枝的甜汁就会爆出来;你若不把它撕破,整颗就蛮扎实的,这表示那一层细皮是可以巩固那个荔枝的果肉。欲界定发起的时候就像这样,好像有一层薄膜把你很稳定地巩固著,你根本就不会摇动。这时你不会生起粗的有语言的妄念,这就是欲界定的发起啊!这表示说,你死后一定有资格往生欲界天啦!因为你的善根足够,你的福德足够了,才会发起欲界定;那你将来就可以往生到欲界六天去了,都不必求爹爹、告奶奶,更不必去一贯道搞什么天堂挂号。你自己已经在天堂挂号了,不必靠别人。一贯道说要帮你挂,其实也上不去,得靠你自己的善业才能上去。这就是欲界定啊!
那接著继续修,过个几天,也许一、两个月,那个状况会消失,不要去执著它。消失以后就开始把那些感觉排除掉,只是一念不生地安住下去,安住到最后也忘了自己一念不生,也忘了自己存在,然后渐渐的外面声音没听到了;等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可能是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出定以后的事了。你还坐在那里,突然听到声音了,然后知道说:“啊!原来我刚才在定中。”因为在定中你不会生起一个念头说:“我现在是住在未到地定里面。”这才是“未到地定”的实证。
像这样的未到地定就算是很深厚了。如果你打坐的时候,眼睛是半闭的,留著三分眼看著地上,当你没有听到声音的时候,就同时没有看见地上;可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没有看见地上的时候,表示你已经又有看见了。当你“知道”你没有听到声音的时候,你一定已经重新听到声音了。你住在那个当下是不知道的,那才是深未到地定。浅的未到地定至少也要一念不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不生起语言文字,那才叫作未到地定。你们无相念佛功夫好的人,那就是动中的未到地定:还不是很深啦!算是一般性的动中未到地定,有一般的功夫了。如果无相念佛功夫很深,坐久了你就会离开五尘,就是深未到地定。而这个只是未到地定,还不能称为二禅,因为还没有初禅善根发,哪来的二禅?
这样子终于有“未到地定”了,凭著这个未到地定的功夫,然后一心想要努力精进提升道业,在人间或者欲界天的五欲已经不想要了,不是只有你意识觉知心不想要,是你意根真的也不想要了。不管是欲界天的五欲或者人间五欲都不想要了,然后已经心得决定了,这种决定力产生了,再过一段时间初禅就会自动发起;如果没有把欲界爱─财色名食睡─舍弃,或者身口舍弃了,但心中未得决定,意根层面还有爱乐,那你每天在那边坐等初禅也是等不到的。所以修初禅不是在练腿功、练心功一念不生,而是要先把欲界定修成之后,接著要在境界上离开欲界爱,进入深的未到地定中;如此深心离开了欲界爱之后,以深未到地定为依凭,初禅就会自动发起。你不必运用什么功夫去帮助它,而是它自动会发起。
那么发起的时节是有种种的不同:也许你正在慢慢地走路,也许你正在切菜,用心在定上面;也许正在读书或者正在蹲马桶,都不一定;也许你刚好闲著没事坐在椅子上继续保持你的定心,然后它就突然发起了。但初禅的善根发有两种:一种是一般人运运而动的善根发;第二种是大梵天王都一定会经历的,就是刹那间“遍身发”。那么第一种运运而动的善根发又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由上而发,从头部渐渐往下遍满全身;另外一种是由下而发,渐渐往上。那么,由下而发是从会阴开始产生了一种乐触,你心中都没有淫欲之念,可是那个乐触就在那里产生了。你是离欲了,但它在那里产生了,有一种缓慢蠕动的感觉,伴随乐触;随著蠕动的范围渐渐往上升,有一点水平的模样渐渐往上升,最后会到头顶,那就遍身都有乐触,但是心中没有欲望──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细滑触。
这一种由下而发的善根发,大部分只要有继续在离欲上面用心,有继续在未到地定上面用心,这一种善根发渐渐会圆满具足;可能要两个月,可能要半年,有人得要一年、两年不等,最后会全身都具足。另外一种是由上而发,是从头顶百会穴开始产生,它会渐渐地蠕动往下发展,大致也是水平式的往下;可是这一种善根发大部分都会退失,很难得有人能够遍身具足,所以“由上而发者多退,由下而发者多进”。
那么第二种善根发是刹那间遍身发。也就是说他也许正在打坐,也许正在吃饭,也许正在作一件什么单纯的事,突然间全身皮肤好像通电的感觉;就好像遇到静电一样,但静电没有那么强,它那个比静电还要强;那阵感觉才只有一、两秒钟就过去了,接著是从头顶到脚底每一个毛孔都有乐触;那时会附带著天眼,因为这时是你的色界天身发起了,所以在那个当下你同时会有色界天的眼根功能,你可以看见自己身体里面,也可以看见身体外面的境界。那你看见自己身体里面的时候看不见什么东西,只看见身体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可是却空而不空,因为里面“如云如雾”。
你如果在浓雾里面,比起这时所见的初禅天身中,所看见的雾还太稀薄,不够浓;可是比起大晴天很高的白云,那又太浓。就介于雾跟那个白云的中间,把它们混合一下,那个浓度就恰恰好,当时你会看见身体里面如云如雾。智顗法师写的论里面说,初禅遍身发是看见身体里“如云如影”,我说他讲的不对,是如雾,因为没有影啊!哪来的影?那时是天眼同时存在的,根本没有影可说啊!所以看见身体里面是如云如雾。当下每一个毛细孔都有乐触,为什么会有乐触?当时你会好奇,会再观察:原来身体里面的那些如云如雾,好像很浓的雾气一样,可是你没有感觉到它有水分,就好像你在雾里面没有感觉到它是水一样。那些如云似雾的空气在每一个毛细孔进进出出,这时你的每一个毛细孔就都有乐触──每一个毛细孔都觉得快乐;也许这时你就不想作事了,坐下来继续向内观察,闭起眼睛来看看身体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也许正好有人来跟你讲话,你恐怕那个境界会消失掉,所以你就保持著、很温柔的慢慢地跟人家应答,然后你会发觉它不会消失,这就是初禅善根发的遍身发时的状况。
------------------------
第十六辑-摘录精华篇
《妙法莲华经》上周讲到一百五十四页,第二段第五行,世尊开示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接下来说,像这样来受持书写以及教导别人书写此经,有这么大的功德,远胜过造作高广庄严而数目极多的殿堂来供养众僧,进而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以外,又加上精进的修行六度,“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因此他的功德是最殊胜的,而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这里 世尊所讲的受持此经以外所修行的六度,跟一般佛弟子所讲的六度有些微不同;这里讲的布施当然不是如同三贤位中所说的初机菩萨的布施,而是悟后能够现观布施时三轮体空的六度万行。因为三贤位中的初机学人还没有实证般若,只能作财施以及无畏施,法布施其实还谈不上;但是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既然懂得如何书写此经,也懂得教人如何书写此经,表示他是通达第一义的人;否则便只能在文字上抄写,在口头上念诵当作受持,并不是如理的受持;那他所修的布施就不可能是如实的法布施,就只能是一般所谓的布施表义佛法,也就是只能作依文解义式的法布施,其实不是真能受持、自书、教人书的人所作的法布施,所以这里说的布施跟以前说的并不一样。
同样的道理,“持戒”也不是只像凡夫菩萨一样,只作戒相上的受持而被戒相绑死了,导致许多应作的菩萨道的实行反而产生了遮障,因此这个持戒是跟凡夫菩萨的持戒有所不同的。凡夫菩萨避之唯恐不及的某些犯戒行为,他可能奋勇直前而去作了,因为对众生的此世有利益,也对众生的后世有利益,而不是只有考虑到当前大家对他的观感。所以这个持戒,是包括护持正法时即使犯戒也要去作。包括众人皆斥责说“你这个如来藏法是外道神我”的时候,你也应当坚持到底,绝不放弃。也就是说,他除了事相上为众生、为正法的根本目的所在,不惜犯戒来护持正法不灭,成为真正的持戒者;除此以外,他还有法戒要持,就是依于法毗奈耶而判定应该要如何受持戒法,而不是只看眼前,是从整体的现在世和未来世的总和来看待,所以不管人家对于“此经”如何毁谤,他继续受持读诵,不受影响,这才是妙法戒。那么这样的持戒,跟一般人所知的持戒并不相同。
接著忍辱,对于一般凡夫菩萨而言,他们修的是对于有情要如何接受,是忍受有情对他所作不平等的事相上的待遇,但在法上他所能够修忍的部分,也就只有信受大乘法,不排斥二乘法,但不以二乘法作为他的归命所在,最多就只是如此。可是当他信受大乘法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说:“大乘法就是解脱道,成为阿罗汉以后不入无余涅槃,依于解脱道继续在人间利乐众生,最后福德圆满时就能成就佛道。”他会接受,因为他在法上的忍,就只能到这个地步。
但是如果你告诉他:“大乘法不只如此,还包括如来藏的实证而现观实相般若智慧。此外还要进修一切种智,灭尽五阴的习气种子,历经《华严经》所讲的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佛。”你这样说完了他却是不信,因为他的凡夫师父不是这样教他的,所以他对这部分的忍辱──法忍,也就作不到了,那么他对大乘法的忍辱是没有修习成功的。可是如果已经实证了,这部分就随著你的体验多寡而能够少分、多分修这个法忍,这才是大乘法中真正的忍辱行。
也许有人想:“修证大乘法,证第八识如来藏,这是天经地义的,为何还须要忍?”然而诸位要想想看,你们学佛以来,是何时有听闻到人家说“要证第八识才能算是佛菩提道的入门”?你追溯的结果,就是第一次看见正觉同修会的书,或是读到正智出版社的书,才第一次对自己作了这样正确的教导。以前是没有人这样教导的,所以大家学了二十年、三十年,对于佛法的内涵与次第依旧是渺渺茫茫。而且还常常听到六识论的法师与学术界人士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不是佛法。”他们认为只要有六根来触六尘就能生起意识等六识觉知心,落入龙树《中论》所破的“诸法共生、无因生、他生”的邪见中,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落处,学人也都不知道他们的邪见与错误,所以学佛三、四十年以后,依旧觉得渺渺茫茫,不知从何下手修证。
在以前,人家告诉你说:“佛法浩瀚无边,根本无下手处。”你一定认同,因为你也不知道佛法该怎么修、该如何证。可是你接触到正觉的法以后渐渐才信受,渐渐知道佛法的实证是该从哪里下手,然后终于也了解成佛之道的次第与内涵是什么。可是回想一下,刚接触到正觉的妙法,那时有一开始就信受吗?十个人倒有八个人一开始是抗拒的:“这正觉讲的都跟人家不一样,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而且,问来问去,诸方道场都说:“正觉所证的如来藏不是正法,人家开悟都是证得离念灵知等等,他们竟说要证如来藏,难道大家都错了,只有他们正觉才对吗?”
我相信诸位都听过这样的话,可见刚开始时,正觉的第八识正法也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也许又有人想:“我在正法悟了以后总没问题了吧?”也不尽然,想想看,我弘法以来经历过三次的内部法难事件,那些都是从我们会里面发动的;他们已经知道如来藏是什么了,结果还来否定,这表示什么?表示如来藏这个妙法,实证了以后不容易安忍,所以他们失去了法忍而退转。不容易安忍的原因当然很多,有些人因为是新学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以来不过十劫、百劫,所以他们很容易退转。
就像无量劫前净目天子法才跟王子舍利弗,他们那时自己开悟了,可是没有善知识摄受,无法忍于这个无所得法,于是又自行否定;否定以后又找不到万法的根源,就无法信受自己所造的业种都会存在自己的如来藏心中──因为他们把如来藏否定而当作是五阴的功德,所以他们心中认为也没有什么因果可说;因此而退转之后,十劫之中无恶不造;直到无量劫后才终于被 释迦佛所度,又修学很久以后直到二千五百多年前,才在 释迦佛座下入地,生起本来无生的大乘法忍。那是在退转之后沦堕很久才终于能够重新再悟入,已经比较有智慧了,也有善知识摄受了才不退转,才能够走到今天的境界。
若是新学菩萨,学佛以来不过十劫、百劫,提早帮他们证悟以后大多无法安忍的。所以,以前会外总是有人说:“他们正觉的法有问题,才会一次又一次常常有人退转。”但是我们有一位同修很有智慧,他说:“正因为正觉的法没有问题,才会有人退转。因为这是无所得法,善根不够的人无法安忍于无所得法,表示他们还没有这个法的法忍,因此退转了。如果是一般的法,大家都一样,同样是离念灵知,‘悟后’都继续住在我见之中,都不会被人家否定,他们都同样落在离念灵知里面而不必否定自我,不必断我见更不必断我执,永远把握自己、作自己,众生最喜欢了,因为众生本来就住在五阴我的境界里面执著自我,他们当然不会退转。”
你在路上随便找几个人谈一谈,叫他们否定自己,看他们要不要?他们当然不要。认同五阴我的境界时,连凡夫都不会退转的。不退转于什么?不退转于我见。因此说,新学菩萨很容易退转于无所得的如来藏妙法,然后回到我见去,继续认定五阴我是真实的我,这都是正常的。所以会有人退转的法才是正法,永远没有人退转的法一定是外道法,不然就是常见法。
所以这样看来,证悟以后要安忍也是不容易呀!假使有人还在外道法里,但是有一天从我们的书里面去阅读,自己去作功夫,自己去参禅开悟了,并且智慧深妙而不退转;虽然他还是外道之身,我仍然要说他是菩萨,因为他的本质就是菩萨,而他心中也一定会认定佛法僧三宝是他的究竟归依处。只是因为当前的局势使他无法在三宝门下归依,但是你叫他退转,叫他不要信受佛法僧,他打死也不退转。这种人古时候就有了,大萨遮尼犍子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若有这样的外道也是正常的,本质还是菩萨,但他已不归依原来的外道天神。
如果他还在归依原来的外道天神,还在推崇一贯道前人创造的老母娘,我就说他还是外道;他只是知道表相密意,仍然不是菩萨,因为他的慧眼还没有生起,显然就不是菩萨了。所以说,对无所得法生起法忍不容易的,因此这个忍辱是要函盖众生忍,也要函盖法忍的;否则的话,受持“此经”以后,结果他修的六度竟跟凡夫菩萨一样,又怎么能称为“受持此经”?显然他根本不懂得如何书写此经,更别提教人书写了。那么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也能现观了,就说这样子就是能够修忍。
第四度是精进,也就是一世又一世都于这个胜妙法永不退转;举凡所应修的法与次法,都不懈怠而精进修学。如果有时心中怀疑,退失了一天两天,那就是懈怠;如果有时一念生疑,那就是一念之间的懈怠。真正精进是实证以后转依成功,永不生疑,才是真正的精进。像这样真正精进的人,在法与次法上面用功修学,函盖整体的佛菩提道,而不是单单在法上或者单单在次法上面精进,这才是真精进。这个精进,并不是劳役其身、苦其心志,称为精进;而是依于佛菩提道“此经”如来藏的修学、所应该有的法与次法,全部一体皆修、无一偏废,并且从不生疑,才是真精进。
可是这样的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所修的却是“一心”,不是禅定,不是静虑。说禅定、说静虑,那是凡夫菩萨们所应该修的,所以破参前教你要作无相念佛的功夫,要作看话头的功夫,但是不急著告诉你证悟之目标是第八识真如,要你去作功夫制心一处,把心猿意马收束好、调教好了,然后才能安于正法中来实修。可是当你这些功夫完成而实证“此经”以后,懂得“受持此经”,也懂得“若自书、若教人书”,接著这个第五度就是要教你“一心”。
“一心”并不是教你静坐除去妄想杂念,而是教你在唯一的一个心上面用功修学,当然诸位都知道这个“一心”就是指真如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可是不要忘了,唯识学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心说,唯通八识。”不管是谁,如果他要说众生就只有一个心,那么这个“一心”的说法,一定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这个一心说,不能作别的解释,就是以阿赖耶识来函盖全部八个识;所以七转识也函盖在阿赖耶识里面,为了方便说明,为了让众生区分清楚而容易证悟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把祂分成八个识来说,其实众生就只有一个心,叫作如来藏阿赖耶识。要这样子受持,才是真正的修学第五波罗蜜“一心”,所以这样来修学这个“一心”的法,也就是先修学实证阿赖耶识的法,悟后学习如何安住阿赖耶识“一心”之中。祂是总共有八个识,因此在“受持此经、若自书、若教人书”的时候,不是只有一个阿赖耶识,还是要函盖前七识的;因此是八识心王的一一法中所应修者就应该修,所应断就应该断,这样才是真正的修习第五度“一心”。
最后就是智慧第六度了,为什么这时候要讲智慧?因为前五度的修习目的就是为了发起智慧;可是这个智能是指佛菩提智,不只是解脱智,也不是世俗法中的智慧,而是函盖解脱智、世俗智的佛菩提智;因为这个智慧又称为无智慧,无智慧是因为:所证的真实心如来藏的境界是证悟者所应当转依的,当你转依了真心如来藏以后,你深入观察如来藏的境界时,发觉如来藏的境界中没有智慧可说;你懂得而且是现观了如来藏的实相境界中没有智慧时,你这个意识就能够发起很胜妙的智慧;这样的无智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佛菩提智;依于这个智慧继续进修,最后才能成就究竟解脱、究竟实相的佛果。
也许有人刚一听到说:真正的智慧是无智慧的境界。心里面起了个大疑问,其实不必。只要把《心经》拿一句出来念过,就会想起来了:“无智亦无得。”因此,所证得的心如果是会有智慧的,那么依于那个心而发起的智慧一定只是世间智慧,就不是佛菩提的智能。所证得的心是没有智慧的,依于这个心的境界观察,知道实相法界中是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的境界,他才可能发起胜妙的智慧,所以实相智慧的根源是没有智慧的“此经”如来藏。依于这样子来精进修学六度波罗蜜,以这样的目标来修六度,要圆满这样的目标,也就是圆满究竟无所得的智慧来修这六度,才有可能在未来成就佛道。
------------------------
第十七辑-摘录精华篇
经文:【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并诸余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语译:【这时佛陀告诉常精进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他或者读、或者诵、或者解说、或者书写,这个人将来会得到八百的眼根功德、一千两百的耳根功德、八百的鼻根功德、一千两百的舌根功德、八百的身功德、一千两百的意根功德,以这样的功德来庄严他的六根,进而修行而使六根全部清净。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当他六根全都清净了以后,可以用父母所生的清净肉眼,看见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内以及三千大千世界外的所有山林河海,他的所见往下到达阿鼻地狱,往上乃至有顶天;同时也看见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以及这些众生业、因缘、果报和所出生的处所,都能全部看见、全部了知。”这时世尊想要重新宣示这里面的义理,就以偈颂重新说道:
“如果在大众之中,以无所畏惧之心,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你听我解说这位法师的功德:
这个人会得到八百具足之数,具足功德的殊胜眼,以这个庄严的缘故,他的眼睛非常的清净。
他能以父母所生的肉眼,直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的全部,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的全部弥楼山、须弥山以及铁围山,还能看见世界中其余的山林、大海、江河其中的水;往下可以看到阿鼻地狱,往上能够看到有顶天,这其中的一切众生,全部都看得清楚分明。
虽然他刚刚下生人间,尚未出家修道而还没有得到天眼,他的肉眼力量已经可以这样子。”】
讲义:先要请问诸位:“你们信不信?”信?真的吗?我不相信你们真的信啦!(大众笑…)大约是为了安慰我,所以才说“信”。实际上可能是一面说信,一面脑海里面有一个钩钩的标点符号生起了。这就是《法华经》难解之处,所以这部经典真不是容易了解的,因为它的密意很难了知,所以要把这部经文详细地、如实地、如理地演述是不容易的。否则的话,凭什么能得到 世尊所说的这些功德?那么讲到这里,诸位一定会想:“欸!不晓得萧老师他有没有用天眼看到?能不能这样看见?”一定在打出这个问号了!对不对?这也是人之常情,并不奇怪。老实说我也会这样想啊:“我萧老师能不能这样看见?”连我自己都怀疑了,你们怎能不怀疑!(大众笑…)
可是不必怀疑啦!因为这其实有理上的说法,也有事上的说法可以解释清楚,所以大家都不需要怀疑。就好像大乘经典里面往往 佛的说法很奇怪,末法时代的佛弟子们往往读不懂;例如天魔波旬来请求 佛陀赶快入涅槃,别再度众生了;他常常会来请 佛入涅槃,经常想到了就来请求。他请 佛入涅槃是很殷勤的,有一次 佛陀演说《不退转法轮经》,结果连他的魔宫都大大震动了,他心里面就很担心:“不晓得又要度走我多少魔子魔孙啊!”所以他很担心,发动了四兵来压制,想要阻止 佛陀继续宣讲。
这是因为 佛讲的《不退转法轮经》,是要使所有的人都不退转于正法轮的。这是天魔波旬的最大痛处,那还得了?听闻 佛陀讲经说法的人,都还只是全体人类中的极少数,若是要说到鬼道那些有福鬼、大力鬼,以及天界的那些天人们,那数量可就多了,如果全都被度而不退转了,可就不再是他所管辖的眷属了,所以他觉得受不了啊!就会想要来请求 佛陀停止度众生。可是他知道这个请求是不通的,因为 佛陀讲经说法一定不会接受他的阻止,他也是没办法说服 佛陀而阻止下来,所以他就发动所有的兵将,严整器杖,就向 佛陀这里来进逼了;没想到他们所有兵将靠近以后,才刚听到 佛陀说法的音声,大家全都动不了,个个都变得很衰老而且体弱,连走路都没办法了。
这天魔波旬倒真是魔王,于是撑著柱杖一步一拐地拐到 佛陀面前来,要求 佛陀不要继续说法度众生。佛陀说:“我不能不说法,为众生说法是我来人间示现成佛的目的啊!”可是天魔波旬讲了一句话,使得 佛陀不得不听,他说:“佛陀您怜愍一切众生,我波旬也在众生数中,您难道就不怜愍我吗?” (大众笑…) 他又说:“世尊演说这部《不退转法轮经》,害得我现在连想要一个人来扶持,都作不到了。”欸!他真的很聪明,懂得用这一招。但 佛陀是什么样的智慧,哪能够用这句话就把 佛陀给阻止了呢?佛陀就安慰他:“好啊!你别担心,我不会度尽一切众生啦!就算我每天度恒河沙数的众生入涅槃,尽我形寿每天这样子度化,众生也是度不完的。你安心吧!回去啦!回去啦!”
但天魔就是赖著不肯走,就说:“佛陀您就不怜愍我,您看我现在变得这么老,连正常走路都没办法,如今连一个可以来扶我走路的人都没有了。”他想要有一个人当作手杖一样来扶持,也都办不到了,因此又说:“那您大慈大悲,是佛陀,难道都不怜愍我吗?”佛陀就说:“好啦!我说一切佛法时,都不度众生入涅槃,也不度众生断我见;不度众生得解脱,也不度众生成佛,一切众生都不会得度,你现在可以回天宫去啦!”他这一听,世尊对他作了承诺,他认为这样就不会使他的欲界眷属减少了,心中很欢喜,因此又回复年轻力壮的模样,神通也全都回复了,而他的那些徒众也就全部跟著回复神通,也都像原来的那样强壮了;于是大家都很欢喜,他也就领著魔宫的徒众“归依三藐三佛陀。”(编案:经文是“我今心欢喜,救世三佛陀,佛所说无异,真实不虚妄”。)那时他可是真的归依了,就告别说:“世尊真的怜愍我,我现在欢喜回天宫了!”就回复为盛壮之身,回魔宫享乐去了。这也是 世尊的方便善巧,把成佛的种子为他种下去了,所以他未来也会成佛的。
可是 世尊说的是什么意思?难道会是语言表面上的意思吗?从表相佛法而言,一切众生都应该灭尽五阴,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要大家实证的。可是 佛陀竟然告诉天魔说:“我不教一切众生灭尽五阴入涅槃,你可以回去了!”不灭尽五阴,那就是继续在三界中流转生死啰?那永远就会当天魔的子民!“我也不教一切众生离欲,所以你放心啦,他们都会继续活在欲界里面。”那就是继续成为他的子民啰!他以为是语言表面的意思。可是他不懂 佛陀在讲什么,佛陀是依第一义而说的啊!因为度一切人成阿罗汉才会入涅槃,可是 佛那时说的是第一义法,所以度一切人证道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教一切人不灭尽五蕴,永远不入无余涅槃,继续迈向佛地,这就是菩萨道,当然是证得如来藏以后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不会灭尽众生。
欸!天魔听了很欢喜,误会了就认为欲界众生不会被 佛陀所度而进入涅槃去,他就可以继续拥有欲界中的一大堆有情,永远可以由他来统治。那么 佛陀说:“我也不度一切众生成佛。”对啊!哪有谁成佛?当你证悟以后,以及证得佛地境界以后,你从第八识来看时,有谁得度、有谁成佛?一切众生后来成佛的时候也都没有成佛,因为你是从如来藏来看,当然没有一人成佛。那天魔不懂,只从语言文字上面来看、来听,所以他认为 世尊应许他,继续说法时不会度众生离开他管辖的欲界境界,所以他心中很欢喜,回复身强力壮就回天宫去了。
这意思是告诉大家什么?世尊对他演说的好像是一种承诺,但其中的理说跟事说,天魔当时听不懂,他只从语言事相上来听 佛陀所说,误以为 佛陀允诺他不再令众生得度了,认为是承诺给他:使得听受 佛陀说法的众生都不能得度。但是从实相法界如来藏的境界来看时,得度的菩萨们其实都没有得度啊!因为菩萨们得度的时候,还是住在自己的如来藏境界里面,哪有被度到哪里去;是依旧住在自己的如来藏中而没有度到另一个彼岸,这样才是真正的得度。所以 佛陀并没有说谎骗他,是他误以为 佛陀答应他不使众生得度,其实 佛陀是在为他宣说甚深第一义谛,是在度他啊!
即使将来他来责备 佛陀,佛陀会告诉他:“等你悟了,你再来责备我,现在不接受你的责备,因为我说的是如实语。”等他有朝一日真的开悟了,他就当菩萨了,他就会知道:“啊!佛陀是那么慈悲对待我,佛陀真的没有骗我,只是我自己当时听不懂其中的真义,只听到表面上的意思。”所以 佛陀没有说谎,佛陀是从第一义来告诉他、来开示给他,恩德比山高、比天大;但他只从事相上来听,认为没有妨碍他继续拥有欲界眷属,所以色身回复强壮而且很欢喜回天宫去了。从表面上看来好像 佛陀骗了他,其实 佛陀没骗他。佛陀对他说的这些法,是把了义、究竟的法种到他心田里面去,当然他未来就会有因缘修学正法,所以后来 佛陀也授记说,魔王波旬未来也会成佛。那你想,事说跟理说如果听不懂,那差异就很大了。
那我们来看这一品,这一品是〈法师功德品〉。佛陀告诉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读、或者诵、或者解说、或者书写,”好!先来谈这些。诸位当然知道 佛所说的不只是字面的意思。受持《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称为《妙法莲华经》,主要就是在人间受持,因为莲华得要在人间污秽之处才能生长,才能长得具足美好。当然也包括欲界诸天,但主要是在人间,欲界天中生长的莲花不是很具足圆满。就是在人间这个污秽之地,“莲华”生长出来的“妙法”,才能圆满具足。为什么称为“妙法”?因为具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也具足第一义谛妙法。人间是具足三界一切法的,这些法却是成佛时所必须全部了解的,所以便叫作“妙法”。
那么这个“妙法莲华”本身却是清净而没有污染的,并且是本来就清净、本来就没污染,不是修行以后才清净离染的,所以才称为“妙法莲华”。那么《妙法莲华》这部经讲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是大家各自都有的如来藏妙心。而这个如来藏,你如果去读的时候该怎么读?你请了经本来读,那就是读啊!这还不够简单吗?太简单了。然而同样一种读,却有两样心情。有的人真是读,有的人却只是从文字表面读。那真正去读才是“此经”所说的“读”啦!因为正在读时,都知道究竟这里面在讲什么道理。例如《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还有《无上依经》、《解节经》等经典;又如我们已经讲过的《维摩诘经》、《胜鬘经》,全都在这里面,都叫作“此经”。这些经典,当你去阅读的时候,你都可以如实理解,那就是 世尊在这里所说的“读”。如实理解而精进去阅读,那就是“读”啦!
那么如果是“诵”呢?诵就是你可以把祂发挥出来,就是“诵”啊!你一个人在读经的时候,不是默默地读吗?可是早课、晚课作课诵的时候,成为定课而诵出来的时候,人家都听得见,对不对?嗯!别人都听见了,可是听不懂。因为你也没有解说嘛,那就是“诵”。诵出来的时候,就显现在外了。同样的道理,当你悟了《妙法莲华经》,一定会不知不觉地显现在外;即使你不说法,学佛人看到你,一眼就知道了:“欸!这个人和别的学佛人不太一样。”当他跟你接触了,他就会发觉你不一样啊!那就是你已经在为他“诵”这部经典了。
“诵”了之后有些人对你开始有兴趣,甚至央求你为他解说;百般央求之下,你当然不好拒绝,于是就为他略讲了,所以你就有这个“解说”的事情出现了。那么“解说”久了,人家也希望你把它写下来,让大众可以反复去阅读,那不就是“书写”吗?对啊!所以对这部《妙法莲华经》,你能够“读、诵、解说、书写”,那你就显示已经得到“八百眼功德”。当然,这只是从见地上面来说,与《楞严经》所说实修的八百眼根功德还是有差异的,这且暂时不说;想要真正了解眼根八百功德的人,可以直接去阅读《楞严经讲记》。
现在先说后面这个部分。眼有八百功德、耳有一千两百功德、鼻有八百功德、舌有一千两百功德、身有八百功德,意就是一千二百功德。为什么如此?也许诸位有读过《楞严经讲记》,也就了解了。可是我想现在有很多明心的人不太想读了,因为读到第四辑还行,到了第五辑还觉得马马虎虎,勉强还可以读懂;读到第七辑、第八辑时觉得很吃力,到后面讲五阴尽、五十阴魔时想:“呵?那在讲什么?”不懂了!是不是?是喔!
老实说,有的人明心后读到第五辑、第六辑就不再读下去了:“前面讲真如佛性,那我很有兴趣,我有明心了,可以读懂啊!后面太艰深,我就不读了。”会内如是,会外更如是啊!所以我们出版社曾经有一个月收入最低的时候,总经销那一个月结算时才只有台币七万多块钱,那段时间出版的正是《楞严经讲记》,因为太深,多数人就不请购了。可是到后来又开始增加了,是发行到第十四辑、第十五辑的时候,又变回到十二万多了,好奇怪喔!这表示说,后来读者们多读了几遍,觉得说:“嗯!这真是妙法,还得要好好读。”可能也觉得古来没有人把这部经典批注得这么深入明确,讲得太好了,于是又珍惜起来了。那《楞严经讲记》里面就讲到这六根的功德。
------------------------
第十八辑-摘录精华篇
上一周我们讲《妙法莲华经》一百六十八页倒数第二行,“得千二百意功德”,谈到从《楞严经》引述出来的一段经文,我们讲到第一句“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这句已经解说完了,那么接著说:“唯圣与凡无不包容,”也就是说意根对于十方三世一切法,不论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全部默容,所以有一千两百功德。因此不论是圣者与凡夫,所有的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意根所默容的。
譬如凡夫,以欲界来说,人类平时的意根所默容的,全都是欲界中的世间法,然而凡夫位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点,因为连意根是什么都没听过,更不知意根何在,都只知道大家有一个心,叫作觉知心;可是不因为他们不了解意根,就使他们没有意根,而他们的意根仍然默容著人间种种诸法。这只是在表层上面依平时状况所说,如果要讲稍微深一点点,有不少的凡夫修行人往往梦见过去世,生在天上如何享福;又有人梦见往世在色界天中,为什么都没饮食呢?身体怎么不一样呢?这表示说,人类意根表面上所包容著的是人间诸法,其实暗地里也包含著往世经历、熏习所留下来的色界种种诸法。
甚至于有一天他修行更清净了一些,所以他又梦见了往世在鬼道,甚至在地狱中受无量无边苦而吓醒过来,可是他的意识从来不知道他有这一些经历,而意根不会反观自己曾有这些经历,当境界现前时意根却会相应;这表示他们的意根其实也默容了往世所曾经历的三界诸法,不仅仅是欲界法或单单人间的法。这一些是凡夫之人类意根所默容的,但只是在现行中而不是在种子上了知,只有修行好的人才会知道一点点中的一点点,而有情们的意根默容的三界法种,其实也是各不相同地容受著三恶道之法、人间之法、修罗道之法、天道之法,而这样的默容现行诸法之中,同时也默容了他们往世所曾经历的三界诸道之法。这是凡夫有情的意根所默容的世间法,这就包括现在世和过去世!但是未来世充满著往世在天界的种种法以及下堕的种种法,都不是当世的意识之所默容,也不是当世意识之所夤缘,然而他们的意根无妨继续夤缘这些法,这就是三界中的凡夫有情意根默容于三世一切世间法。
可是当他们默容三世一切世间法的时候,其实所默容的这一些世间,不是只有一个小世界或者大千世界里面的法,因为三世的一切经历,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必然是十方世界到处流转的,所以这意根所默容的其实是函盖于十方世界,这就是凡夫众生的意根默默地含容了十方三世一切世间法,这就是凡夫的意根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世间法无不包容。然而他们的意根默默地包容这些法的时候,意识并不知道,修行了以后也不知道;求天道而真的生天了也不知道,因为他们的教主上帝也不知道。
一直到进了佛门修行三、四十年了,觉得佛法渺渺茫茫、浩瀚无涯,无从入手实修,所以连意根是什么也都还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这些内涵;直到进了正觉同修会,或者有缘遇到诸佛诸大菩萨听受开示,才终于知道原来还有一个意根,原来是这样默默地含容十方三世一切诸法。然后进而熏习三乘菩提,渐渐地才又了解到意根默默地含容的诸法,不只是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世间法,其实也包括十方三世一切出世间法。
那么出世间法就有四圣法界的差别,凡夫的意根是不能缘于四圣法界所默容的十方三世一切出世间法,因为尚未熏习、尚未亲证,所以不能了知,但依旧默容了往世很多的法种。在究竟了义的佛教道场中才终于有机会熏习,后来才终于有机会实证;首先证得声闻菩提,从见道位经由思惟、观行,然后证得阿罗汉果,这些出世间法也就开始被他的意根所含容。后来舍报回小向大,发起受生愿而不入无余涅槃,又再来受生于人间,就是大乘法中的通教菩萨;当他再来人间,未离胎昧,所以重新出生时,顿然若忘,但是他的意根仍然默容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声闻菩提出世间法一切种子,而他的意识并不知道。
但意根默容了这一些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出世间法种子时,他的意根自己并不了知,因为祂只会容受而不会了知,祂更不会跟意识说:“意识啊!咱们上一辈子可是阿罗汉欸!你可别忘了呀!”因为祂是默容而不是明容;而祂也从来不说话,没有谁的意根是讲过话的。也许有人不服我这一句话,心里面想著:“不对啊!当我在那一边思惟:‘我既然学佛了,我要不要素食啊?’然后有两个我在争执,有一个我说:‘既然学佛了,不是学罗汉啊!那我应该要慈悲啊!不应该吃众生肉啊!’可是另外一个我又站出来争执说:‘不行啊!肉这么好吃啊!我如果不吃肉,身体会衰弱、营养不良啊!然后父母亲、配偶、子女可能都会反对,所以还是得要继续吃肉啊!’我这样在心里两个人讨论了老半天,你怎么可以说我的意根是默容一切诸法?”
这样怀疑好像有道理,我说的可是“好像”喔!那么问题来了,他心里有两个人在那边思惟的时候,有没有语言?有啊!一个觉知心说不应该吃肉,一个觉知心说应该吃肉,都有言语!这两个人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啊!这两个人有没有都在语言境界里面?有啊!其实就是同一个觉知心在那边挣扎而已!有时候这边想是应该断肉,有时候从那边再想过来是应该吃肉,只是这样子,都是意识自己在思惟,哪来的两个人?但是意根不参与讨论,意根只是在旁边看著,看最后结论应该如何?
那意识心往两边思惟后,结论认为:“应该要素食,否则我学什么佛?”结论出来了,那么意根就下决定了,可是意根下决定的时候不会跟意识说:“好啊!你这个说法才对,你那个说法不对,我们就采取这个说法。”意根从来都不这样讲,祂下了决定就是决定了,都用不著语言文字,所以意根从来不说话。不说话就是不说话,会说话的都是觉知心,都是识阴,特别是意识。所以意根还是默容的,因此下一世重新出生的时候意根不会说:“意识啊!咱们往世是阿罗汉欸!”祂不会说话,而祂也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知道自己往世曾是阿罗汉,祂只是把往世的一切种子抓得紧紧的,只知道不能放弃,可是祂不会讲也不加以了知;祂也不会拿出那些出世间法的种子来给意识看,也不会讲道理给意识听。纵使意根能把往世的出世间法种子拿出来跟意识说,这一世的意识也听不懂,因为意识不是从上一世往生过来的。
一个刚出生的六个月、一岁、五岁的幼儿,他的意识能听懂什么?所以往世证得圣道的种子仍是意根所默容的,而意识是这一世才出生的,不能接触到意根所含容的那一些往世的出世间法种子;得要等到因缘成熟了,又遇见了通教菩提,于是又开始听闻解脱道,使他今天证得初果,明天就证阿罗汉果了。这是因为意根把往世的种子从如来藏中勾出来了,意识遇到正确的解脱道正法而思惟的结果说:“啊!应该如此!所以应该舍尽一切成为涅槃。”于是他第二天就成为阿罗汉了!但是意根呢,在意识今天闻法而得法眼净、证初果的时候,意根也不会说话;可是意识得法眼净、证初果后下去思惟时,意根就把所默容的往世出世间法种子供应给意识了,所以意识整夜不断地思惟的结果,第二天就成为阿罗汉,于是马上就到 佛前禀报:“世尊!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世尊问清楚了就说:“如是!如是!你不受后有,是阿罗汉了!”佛世大部分阿罗汉都是如此。当然,也有人是闻法当下就成阿罗汉,那更是往世曾经证得阿罗汉果,这一世是追随 世尊来人间示现的。例如初转法轮五比丘,或是后来其他的“善来!比丘!”道理都是如此。
所以意根从来不讲话的,祂是默容的,觉知心在自己心里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意识自己切割成两个部分,自己在演练、讨论;那意根在旁边只是看著,等候看最后结论是什么,然后意根就下决定了;意根下决定的时候没有宣示说:“我决定了喔!”祂就只是直接下决定了,所以祂是默容的。这个默容不单是世间法,包括声闻种子,祂也是默容。
那么“唯圣与凡”的这个“圣”,我们讲了第一个声闻菩提了;只要往昔曾所实证,那个种子都会在,就由意根所默容著,未来世遇缘又会现行。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 佛陀看到这里许多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就来这里示现;往世所度的弟子们,例如五比丘,因为还没有离开胎昧,所以 佛陀得要去寻找他们,为他们说法,然后大家闻法的时候得到法眼净,佛陀再度演说一遍劝修,最后再讲第三遍要他们实证。
世尊对那五比丘,也就是憍陈如等五人,亲自前往鹿野苑的鸡园中为他们说法,是四圣谛、八正道连著演说三遍,所以叫作三转十二行法轮。连著说三遍,第一遍是说明四谛八正的道理;第二遍是说明应该要这样,劝他们要实修;第三遍说明因为这样,所以应该要证。所以第一遍听完的时候憍陈如得法眼净、证初果,第二遍听完时,另外四个人得法眼净,世尊演说第三遍时五人都成为阿罗汉。那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因为意根默容一切出世间法。他们往世已曾追随 佛陀修学过了,所以第三转十二行法轮的时候,意根就把他们往世所熏习、所证的种子全都从如来藏中流注出来,于是他们意识当下就相应,意根当下就断了我执,因此成为阿罗汉,这表示他们的意根在往世已经默容了所学所证的出世间法。
那么如果有人心中有慢,他不愿意让人家认为他是在 佛的座下证因缘法成辟支佛,他希望在未来无佛之世,自己独觉成为辟支佛,所以在佛世听闻 如来演述因缘观的时候,他不肯努力观行,因为不想在那一世证得缘觉果。接著他就转到未来世去,佛陀也已经示现入灭了,然后他自己去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最后他成为独觉,叫作无师独觉,就是辟支佛,这时才具足因缘观。那么你来看看,他未来世出生以后并没有修学因缘法,而他能够实证因缘观,就是因为他的意根默默地含容往世所熏习的种子,所以当他未来世开始修行的时候,那种子由意根的作意而从如来藏中流注出来,意识相应了,于是使他成为独觉,正是意根默容往昔所修学的出世间法。
这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第二种辟支佛法界!那他在未来世的意识是新生的,并没有闻熏过因缘法,可是意根含容了那些因缘法,因此当他的意识开始修习因缘观的时候,意根就从如来藏中引出了那个种子,意识相应了,他就当生成为独觉,就是辟支佛了!所以四圣法界中的这个因缘法,也在他闻熏之后由意根受持默容了,但却是等他在未来世自己观行的时候才加以实证。可是没有慢心的人,他在 佛陀说法的时候,就顺便取证因缘观了,于是他既是阿罗汉也是缘觉,但因为是闻 佛说法,是经由音声闻 佛说法而悟入因缘观,所以不称为独觉,仍然称为声闻缘觉。
那么佛世那一些大阿罗汉,既证阿罗汉果得声闻菩提,也证因缘法具足因缘观成为缘觉,但是又回心修学佛菩提,于是又把他们往昔多劫亲随 释迦如来所闻熏的、在佛菩提道中所实证的佛菩提种子,经由当时意根陪同意识闻熏之后,从如来藏中勾引出来。于是 佛陀说般若诸法没多久,施予教外别传的机锋时,他们又重新证悟了!可是他们的意根并没有站出来告诉觉知心说:“欸!咱们过去世听过释迦如来讲过这个法,我们以前就是祂的弟子了,所以你现在赶快要悟回来啊!”意根是永远都不会讲话的,但是祂会直接从如来藏中把那一些种子勾引出来,如来藏就配合了;这一流注出来,于是他很快又实证了,很快地又往前快步进发,这也是意根之所默容。
虽然意根从来不表示意见,但依旧默默地含容著往世所熏习的佛菩提道种子,这就是“意根默容十方三世”四圣法界中的菩萨法界诸法。然后继续进修菩萨道,未来世可以成佛;成佛之后仍然不入灭,只是示现有入灭,其实是转到十方世界继续示现八相成道,利乐有情永无穷尽!那么这一些以前成佛以来所受持的一切佛法,同样也是由意根默容,须要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了,这就是函盖了四圣法界的最后一个法界,叫作“佛法界”。所以 世尊说“唯圣与凡,无不包容”,真是 释迦如来的诚实语!这一种现象其实在诸位身上往往都可能遇见。
------------------------
第十九辑-摘录精华篇
经文:【“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语译:诸位有没有忘了一件事情,要提醒我说明为什么这一品 世尊要以 得大势菩萨作为缘起者?好!在这一段一开始,世尊还是呼唤 得大势菩萨。世尊说:
【“得大势!这位常不轻大菩萨,供养了像我所说这么多的若干诸佛,都是恭敬尊重赞叹,而且在诸佛座下种植种种的善根;在这各两千亿佛之后,又值遇了千万亿佛,同样也都在诸佛法中为人演说这部《法华经》,功德成就,未来即将要作佛了。得大势啊!你的意下认为如何呢?当时的常不轻菩萨难道是别人吗?其实就是我释迦牟尼的前身。如果我在过往的无量世中,不受持、读诵这部《法华经》,不为别人演说的话,就不可能这样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在过去诸佛座下受持、读诵这部《法华经》,为人演说的缘故,所以很快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得大势!当时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有的人由于瞋恚的作意并且轻贱我的缘故,在那之后二百亿劫之中一直都不能值遇诸佛,不能听闻正法,也不能看见菩萨僧,并且千劫之中在阿鼻地狱里面受到了非常大的苦恼。直到这些罪业已经消灭了以后,才又遇见了常不轻菩萨,教化他们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得大势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当时佛门四众中常常轻贱这位常不轻菩萨的人,难道是别人吗?如今法华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位菩萨、师子月等五百位比丘、比丘尼,以及尼思佛等五百位优婆塞、优婆夷,现在都已经在无上正等正觉法中不退转的人,正是他们。得大势!你应当知道这部《妙法莲华经》,大大的饶益了诸菩萨摩诃萨们,能够促使这些大菩萨们到达无上正等正觉。由于这样的缘故,诸菩萨摩诃萨们,于如来灭度之后,永远都应该要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这一部《法华经》。”】
讲义:佛陀又开口呼唤说:“得大势啊!”世尊不断地呼唤“得大势”,诸位想一想,在人间谁的势力最大?(有人说:总统。)总统?可是总统如果有一天读了佛书说“这个好,我要的是这个”,于是命令属下到处去问:现在佛法修证谁修得最好?终于问到了,人家说:“唉呀!这某某山大和尚修得最好。”于是赶快去求见了,因为说来说去都说这大和尚很厉害。可是有一天突然间有人又来说:“总统啊!人家说那大和尚的法都说错了。”“啊?都说错啦?”“那是不是有人比大和尚更厉害?”“好像是喔!”“那你去找找他的书,我来看看。”结果一看:“喔!条条有理,头头是道,大师们都无法反驳,那他最行,我去找他。”结果听完了开示时说:“你到底在说什么?我都听不懂欸!”于是师父说:“那你就放下总统的架子,好好来学啊!”
也许他不是总统而是皇帝,假使他是皇帝,你想他会怎么样作?“你不告诉我,我就砍了你的头。”菩萨说:“要头,有一个;要法,没有。你就来砍吧!”头就伸出去等他砍啊!但他不敢砍。等到有一天想一想:“法得不到,砍了他以后更得不到,那不然就低下气来,再去拜访谈一谈。”菩萨就告诉他说:“你在人间有生杀予夺之大权,可是我无量世以来,已经当过很多世的转轮圣王,我对所有国王有生杀予夺之大权,但我早已弃如敝屣。”这皇帝一听,感觉如何?如果他的缘熟了,这时一定吓出一身冷汗:“好在去年我没有杀他!”如果他的法缘都没有一丝丝成熟,听了误以为是在威胁他,使他很生气,就想:“我就把他请入宫中供养,把你变相圈禁起来。”菩萨心想:“行啊!你就圈禁吧。”既然不敢杀,只能圈禁在皇宫里而名为“供养”。
被供在宫中每天问法,也就是国师;虽然贵为国师,可是往往一生不许出宫,永远都住在皇宫里面,每天就等著皇帝前来问法。这也行啊!菩萨当然没奈他何,可是他能得法吗?一样不得。这皇帝每天来见了禅师礼拜,当然照样要礼拜,因为他认人家作师父了。菩萨当然会侧身说:“啊!礼佛、礼佛!”可是一谈到法呢,依旧让他觉得高深莫测,永远得不了法,皇帝也是无可奈何。那你说是禅师菩萨比他大,还是他比禅师大?因为他每天见了菩萨也得要礼拜。即使皇帝不礼拜菩萨,至少每天要奉养衣食,还要供给佣人;但他也不敢杀害菩萨呀!因为人家说的是实话,言下之意:“你不过是个人间皇帝,菩萨往昔可是当转轮圣王而舍弃不想要了。往昔天下诸国见了铁轮、铜轮、银轮、金轮,莫不降伏啊!可是人家都不要诸国的国土钱财。他只不过是人间一个皇帝,人家已经都把转轮圣王弃如敝屣了,他哪能相提并论呢!”这样看来是谁最有威势?还是证悟的菩萨啊!
假使皇帝有一天听到说:“某某比丘好厉害,证得阿罗汉果,而且是三明六通,飞来遁地而去,无所不行。”可是这个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来到一通也无的菩萨面前,永远都开不了口,他也只好恭恭敬敬听菩萨说法,只能应对说:“是!是!对!对!好!好!”都只能够讲一个字。他不能回两个字的“不是,不行,不好”,他只能讲是、对、好,那你说,到底谁才是“得大势者”?依旧是菩萨摩诃萨。
明心而不退转,断尽三缚结、断尽五利使,再也没有邪见、边见、见取见、身见等。这样实证的菩萨,即使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也得信服。所以他是“得大势”者。极乐世界 大势至菩萨,正因为这样子而次第进修,后来成为 得大势菩萨,又名 大势至菩萨。将来 阿弥陀佛示现入涅槃,由 观世音菩萨继承极乐世界法主之位;但 观世音菩萨无量万亿阿僧祇劫之后也会示现灭度,就由 大势至菩萨绍继为极乐世界的法主。那你看看啊:为什么讲到常不轻菩萨这一品,要以等觉位的 得大势菩萨作为缘起人?正因为他往昔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永不弃舍,现在成为等觉菩萨。所以,想要说明此经的伟大时,就是要说明如来藏妙真如心的伟大,这可得要借用 得大势的名号来为大众演说。
如同前一段所说,因为已经在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前,于 威音王佛座下证得“此经”,所以世世都尽形寿为大众演述此经。在演述之前还设法灭掉往世所有的一切罪业,同时设法去灭掉一切习气种子。为何能够如此?都因为转依于此经如来藏才能作得到啊!所以证得此经的人就是“得大势”,阿罗汉们都很恭敬证得此经的菩萨们,反而是五浊恶世之中证得此经的菩萨们,自己不觉得尊贵。在这里,我再重新提醒大家一个典故: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背著行囊出门,走了几步就把它交给弟子背,因为“有事弟子服其劳”,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出世间法中?弟子当然要为和尚背行囊啊!在路上走著、走著,这弟子想一想,思惟思惟;因为他听过《法华经》,听说行菩萨道将来可以成佛,那是多么好啊!所以他心中想著、想著就发了一个愿:“我一定要行菩萨道,将来可以成佛,我要作菩萨。”他想著、想著,但他师父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以他心智而知道他在想什么,知道他现在发心当菩萨了,菩萨性已经发起来了,于是转过身就把行囊拿过来自己背,这徒弟当然想不通为什么师父又拿回去自己背。继续走著,这徒弟想:“师父怎么还不休息?走这么久了,好累喔!”于是回头一想说:“不行!跟著我师父这样子修声闻道,现在都这么累、这么辛苦了,若是要行菩萨道,那可是无量世欸!不断地为众生作事,那不累死人吗?不行!我不能去当菩萨!”于是这师父立刻就把行囊交给他背。他觉得奇怪:“师父!您为什么刚才拿回去,现在又还给我背?”师父说:“因为你不当菩萨了,我当然就还给你背,你是我的弟子啊!”
只是发菩提心、愿行菩萨道,都还在凡夫位中,阿罗汉们就很敬佩了。所以度很多人成阿罗汉,还不如度一个人成为发菩提心的菩萨,何况是行菩萨道而在人间证悟了。所以诸位千万不要小看自己,因为未来无量劫后成就佛道的依凭,就是如今所证的此经如来藏。既然要告诉大家,以前常不轻菩萨这样子永不轻视于任何人,他就是依止于此经如来藏,所以能行他人之所不能行,忍他人之所不能忍。因此他的这种力量之所从来,就是依止此经如来藏。但是在事相上却要告诉大家说,理上是依于此经如来藏,事修上面却必须要依此经如来藏而继续去修,并不是悟得此经就没事了。所以才要以 得大势菩萨作为对象,来演述〈常不轻菩萨品〉。
世尊开示说:“得大势啊!这位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像我所说的两千亿日月灯明佛,然后又供养两千亿云自在灯王佛之后,”这时还没有成佛,所以不要起慢心喔!“追随两万亿威音王佛之后,又得值两千亿尊日月灯明佛,再追随两千亿尊云自在灯王佛之后,由于在这四千亿佛座下恭敬尊重赞叹,并且最重要的是种诸善根,而且一样都是要帮助诸佛演述《法华经》。”接著又说:“常不轻菩萨此后又值遇千万亿佛,”不只是一万佛、一亿佛,而是千万亿佛,“也都在诸佛的正法中演说这部《法华经》,使他的功德具足成就了。”世尊说他这时已经将要作佛了。
接著 世尊又呼唤说:“得大势啊!你的意下如何?当时常不轻菩萨难道是别人吗?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啊!”那么听到这里,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能力像祂这样子作到?如果这个作不到──往世作不到,至少此世也能作个十年吧?否则就不要开口说“我成佛了”,否则他修到下一世时连凡夫都还不是,因为他连人身都保不住了。世尊就特别吩咐我们,让我们了解为什么祂能够那么快成佛。如果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世以来,都不愿意受持第八识如来藏经,也就是不愿意读诵第八识《妙法莲华经》,也不愿意为他人解说《妙法莲华经》如来藏,就不可能快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也许有人想:“是什么经这么厉害?”我就告诉他:“是《法华经》啊!”“那《法华经》不过就是这些文字写出来的经典啊!哪有那么厉害?”我就反问他:“那你说说看,什么是《法华经》?”也许他好奇就问:“那就请问您,什么是《法华经》?”我就告诉他:“如来藏经。”“那到底什么是如来藏经?”“就是《金刚经》,就是《心经》。”如果他要作无穷问,我就把所有经典的名称,一部一部拿来回答他,最后说:其实就只是一部经叫作“如来藏”。
所以一定要为人解说如来藏妙义呀!《法华经》这一些语言文字不过是将 释迦世尊三时之教作一个总结,而 世尊的三时之教所说一切法,都是在演说如来藏,所以才会在《法华经》中说“此经”就是如来藏。世尊又特别吩咐说:“我在过去佛的座下,因为受持此经、读诵此经、为人演说此经的缘故,快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世尊说祂很快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表示说,世尊这一世是应化而示现,不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在前面〈如来寿量品〉中,第一百四十三页,世尊说祂“成佛已来”多久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你没有办法以现代的数学单位去计算,对不对?那由他劫的单位是以百千万亿来计算的,而且这个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是以无量无边来标示的,那到底是多久以前?可以说是成佛以来无量久远啊!
因为祂在两万亿 威音王佛的第一尊佛时,是在像法时期就已经证悟了;而第一尊 威音王佛成佛是什么时候?比 释迦世尊更早,而且早很多,是“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成佛的。所以人寿百岁,其实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不过就是百岁而已;而 释迦如来是那么早之前就已经成佛,成佛的原因则是因为受持此经、读诵此经、为人演说此经,此经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就是说有一个胜妙之法,清净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却能生万法,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因为世世不断地受持如来藏、读诵如来藏、为人演说如来藏,所以“疾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菩萨们应该见圣思齐,我们当然是要效法 释迦如来的往世,也就是效法往昔的常不轻菩萨,才能设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别老是在那边混日子。因此大家都不要怪我三句不离本行:“啊!不管说到什么法,导师都是说如来藏。”可是我说,以此一经贯通终始,一直到将来成佛时,还是受持《妙法莲华经》如来藏妙心,都因为这样就可以“疾得无上正等正觉”。好!今天先讲到这里。
------------------------
第二十辑-摘录精华篇
〈 如 来 神 力 品 〉第二十一
七宝塔就这么盖啊!这样就盖完了!所以有一回 世尊在路上走著,突然间拿了树枝在沙地上画个圆圈说:“此处宜建梵刹。”追随 世尊身后的释提桓因听了,他心里想:“我知道释迦老爸在干什么。”他就去路边摘了一根草来,往沙地上那个圆圈圈一插就合掌启禀 世尊说:“建梵刹已竟。”这么一来,一所清净的佛刹已经盖好了。同理,当你看见你的“经卷”在哪里时──你悟了就是找到如来藏,这时看见你自己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卷”所在;那你走到了园中想起来说:“《法华经》是这么说的,所以我应该在这里建个宝塔。”于是你就看旁边有树枝或者有什么,或者甚至于刚好开了一朵花,弄些泥土来园中地上,再用手掌在四周侧面拍一拍,拍到一堆土尖了起来,就把那朵花摘来插上去说:“供养宝塔。”应该如此啊!
那如果你家祖上留下的祖产是一大片园林,今天想起来说:“十月了,有柿子可吃。”不管是毛柿、红柿都好,走进去园林摘柿子,摘了一篮子,你又想起来:“这里也有《妙法莲华经》,这部经卷所在之处应该造塔供养。”所以你就把那一些掉下地来,烂掉一半的,或者全烂、或者烂一点而不能吃的,都把它们收集起来弄成一堆,然后你又留下一个好的放在那顶上,就开口说:“供养宝塔。”那么如果来到了树下,这里也有《妙法莲华经》的“经卷”,树叶扫一扫,扫成一堆,把它尽量堆高,然后看看树上有没有一朵花;若是没有的话,草花也行,不一定要树上的花,什么花都行,摘一朵来放到上面说:“供养宝塔。”因为“经卷”在此。行不行?行啊!正应该如此。
接著假使你是出家人,回到了僧坊,也许在后面院子,才在那边摘了菜刚刚回到僧坊中来,走过大殿时,心想:“这大殿里应该要造个七宝塔。”那你该怎么造?刚好有一个花盆在大殿里,你就把刚摘回来的菜,掰下一叶来,插上去说:“供养宝塔。”然后再上伙房去。那么如果在殿堂,譬如你当皇帝,坐在金碧辉煌的金銮宝殿,或者你在皇宫里面的议事大堂,都行!于是你召见群臣,请群臣们把茶喝完了时,你要干什么?叫他们一起来盖宝塔:叫他们把茶杯拿到你的案上来迭罗汉,迭好了,身上随便看有什么金饰或什么东西,拿下来放到最高那个杯子里面,随即合掌说:“供养七宝塔!”那时殿下群臣惊怪起来说:“皇上今天为什么如此?”你就说:“这里有《妙法莲华经》,所以我得要供养。你们得要好好端详端详,看经卷在哪里?给你们三年为期,参不出来时,每一个人打一杖。”让他们好好学佛,这样子你在殿堂也造了宝塔供养。
不但如此,假使你出外办事,若山谷、若旷野,好生瞧一瞧“妙法莲华经”的所在,你可别哪一天爬山或者在旷野瞧来瞧去说:“什么《妙法莲华经》?”我说的可不是那本语言文字印刷成的经本,我说的是你自己身中的“经卷”,你爬了一天的山头,真的可以好好阅读啊!你只要每天好好读祂,将来智慧跟我一样好;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或是二十年、三十年,那时我很老了,那时我老人家没力气了,换你上来讲经,你就可以上来讲啊!因为你有那个智慧了。所以你那一部经卷真的可以读诵,越读诵以后智慧就越好;那么请问,你去到旷野、去到山谷中,迥绝人烟,有没有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卷”?(大众答:有!)当然有啦!诸位都知道每一个人身中都有这一本经,只是很难念而已。
那么 世尊就说:“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起塔的方式百千万种,你就观察当时的因缘,是哪一种塔比较适合,就用那个方法来造塔;当这七宝塔起造好了,合掌也是供养、赞叹也是供养、点头也是供养、礼拜也是供养,那就随便你要怎么样供养都行。也许你想起来说:“不然,我唱一首赞佛偈来供养。”也行!你就唱啊!也许你说:“唉呀,我已经三十年没有唱世俗的歌曲了,想一想有哪一首还记得起来?”我好像都记不起来,都忘光光了,啊!有:“当我们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喔?这一首很容易记,因为就是那么几句话一直重复。“好啊!我就唱这一首来供养。”等到唱完了,也就是供养完了,你就说:“我可不想跟‘你’分离,我很想继续跟‘你’同在一起。”这才是真供养,这叫作画龙点睛。因为你供养了那么多,不如这一句:“我要继续跟‘你’在一起,永远跟‘你’同在一起。”
所以每天都要唱(平实导师唱了起来):“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有没有道理?(大众回答:有!)有啦!学佛应该是很快乐才对,“当‘我们’同在一起,我们就很快乐”。(大众笑…)假使你跟《妙法莲华经》的“经卷”分开了,我告诉你,一点都无法快乐得起来;所以学佛一生最快乐的事,就是跟《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卷”同在一起,这样就是供养啊!
所以说,起塔的方式有百千万种,供养的方式也有百千万种;至于如何起塔、如何供养,可就存乎一心,都看诸位用什么样的创意来造塔、来供养,都行!只要有那个实质,不在于表相。例如有一天薛平贵当了大将军,家乡兄弟们有的送好酒来,有的送什么好东西来;其中有一个人因为穷,家里没钱,他从家乡挑了一担水来,薛平贵好感动,说了一句话(在台湾,以前这一出戏很流行的),当时薛平贵说:“诚意食水甜啊!”(台语)只要你诚意够了,人家即使喝你的水都是甜的。所以只要你的诚意够,如来藏不跟你计较说:“你为什么都是弄这种供养?”祂不会跟你计较说:“你又不是用金银珠宝供养我。”祂从来都不计较,祂是你最好的兄弟。
所以这样看来,世尊吩咐我们的是什么?你看看这里说的“若‘经卷’所住之处”,不管有什么样的不同地方,或是园中、林中,不是闹哄哄的地方;山谷、旷野则是只有你一个人;僧坊是在寺院里出家人的所在,白衣舍则是你在家人住的家里;殿堂是当国王、宰官所待的地方,这代表什么?代表说,能够证得“此经”的人,不一定出家、不一定在家、也不一定要当高官、当国王,平民百姓也行啊!也不一定要有年纪、比较有智慧才能证。假使有因缘的话,像以前有一位高官讲的:“儿(路)童也可以!”(大众笑…)对啊!那四祖道信遇见一个栽松道人,那栽松道人恳求说:“我来请领受法,我想要证得你的法。”四祖嫌他说:“你年纪这么一大把,我度你干什么?你都比我还老了,等你下回再来时我再度你。”所以他去找了个人家投胎,说好要借住一宿;结果那一宿是在人家的肚皮里借住十个月,终于出胎了,他还记得这事,才不过五、六岁的年纪,在路上走著又被四祖遇见了,所以度了他,那他不是儿童吗?他正是儿童!这就是后来的禅宗五祖弘忍。
意思是告诉我们说,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贵贱,不分在家出家,没有说女人就不能证得,都没这回事。声闻法中比丘尼见了年轻比丘一样要行八敬法,但在菩萨法中都没这回事;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身分,只要你有因缘就能实证。所以 世尊告诉我们,菩萨之道平等平等毫无差别,因此我们奉行这样的原则来利乐有情、推广法务、救护众生;所以我们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男尊女卑的事,我们弘法的时候也不管男众女众,只要有因缘就可以证,就可以出来接引众生、度化众生。不管男众女众,只要你适合,就可以出来接引众生。有的寺院里面清一色都是女众,有的寺院清一色都是男众,就只有一方可以接引众生,其他的都不行;但我们不理会这个,只要你的因缘适合,你就出来接引众生;你的因缘适合,你就可以证悟,所以我们是奉行 世尊的教诲。
而且从实证上来看,男众的如来藏并没有比女众好,女众的如来藏也没有比男众好,大家全都一样啊!甚至于我们还打破另一个籓篱:人类的如来藏没有比蚂蚁的如来藏好,天人天主的如来藏没有比我们人类好,都是那么平等。所以 世尊告诉我们,在园中、林中、树下、僧坊、白衣舍、殿堂、山谷、旷野,一视同仁;只要你走到哪里突然想起来:《妙法莲华经》的“经卷”在不在这里?一看!在!既然在,那就当场起塔。那么起塔一定要怎么起吗?那可不一定!也许你刚好旁边都找不到树枝、杂草,你想:“我宝塔往下盖。”行不行?行嘛!就把手指往沙地上一戳,就有一个往下建的宝塔,然后就供养那个七宝塔说:“此经太胜妙了。”那你就是 世尊说的“如法修行”的人,这样就是有奉行 世尊的教诲啊!这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嘛!然而到底是容易、不容易?有的人一定想:“不容易。”有的人却想:“是很容易啊!”可是有许多人想:“真的不容易。”因为先得要看见“经卷”的所在啊!问题来了,这么多的地方,到底哪里比较能够找得到“经卷”?我告诉你:全都一样。不管到哪个地方,“经卷”都同样分明显现,不会在哪个地方特别分明,另一个地方就不分明。
世尊这样开示完了,你就要记住这一点:不管是在乡村、城市,有人之处、无人之处,只要你到了一个地方看见那里有“经卷”,你就起塔供养。要不然还有一个办法,譬如你说:“我不想沾到或碰触到什么东西。”不然就这样,你走到一个地方一看,还是有这一本“经卷”,那你就这样供养(导师以读书、翻书示范,大众爆笑…)也行!不过那个人读的是一神教的《圣经》(大众爆笑…),而我们读的是“妙法莲华经”,对不对?对!
不管什么人,他讲的是什么内容,他读他的《圣经》,我们读我们的圣经;他的《圣经》是世俗法中的圣经,我们读的是世出世间的圣经“妙法莲华经”,一部永不毁坏的圣经。他们的《圣经》被火一烧就没了,我们这部圣经则是水泼不湿、火烧不著,而且一丝不挂,因为祂不是物质。那你说这部圣经妙不妙?妙啊!所以因为这样的缘故,你就要设法了,要赶快把这部“经卷”找出来,否则你这部纸本的《妙法莲华经》是永远读不通的。那你如果找出来了,你就可以读通了!
接下来 世尊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如果你要依文解义,这几句话你能怎么“于此”?这些文字你要怎么讲解?让你“于此”不了,你想要解义时也解释不了;所以依文解义者,不敢把《法华经》拿来这样详细地逐段逐句解说的,因为当他想要演讲之前,总得要先读过一遍吧?当他阅读了以后,在这部经中读到很多地方时,譬如就像这几句经文,他就想:“我要怎么讲?无法解释哪!我能讲解此经吗?”心中可得要先斟酌!而且还是很慎重的斟酌。
因为这时他心里在想:“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我要怎么跟人家讲经?”很斟酌啊!斟酌再三之后,还是换别部经来讲吧!因为依文解义而想要讲解“此经”时是讲不通的!如果是依文解义的方式,咱们就来试试看说,有这一部经卷的地方就是道场,假使有人请了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卷回到家里,他是一生辛苦工作,很不容易积攒了一生的钱财才能够买到大楼里面的一间八、九坪的小套房(八、九坪大约是三十平方米以内),这可糟了!把这部经典请回家时,这个小小的套房就是道场了,既是道场就得行道、弘法呀!“那我要怎么弘法?”扣掉洗手间,扣掉厨房,剩下的就只是床铺,也没有正式的客厅,剩下的只是放小沙发的地方,那么小的地方要怎么当道场?
当道场就是要讲经说法,要让人家一起来共修的啊!这时糟了!怎么办?没得办法了。这解释不通欸!于是妄想说:“喔!我知道了,原来《妙法莲华经》不可以请回家里,只能请到寺庙里面去。”谁说道场一定是在寺院里面啊?可是问题来了,佛没有说在家人不许请《妙法莲华经》回家;如果不许请回家,佛陀会交代的。可是 佛明明说这部经要广为宣扬,而且也说在“白衣舍”、在“殿堂”都可以,那当然要印出来尽量给人家带回去,可是又说这部经典所在之处就应该起塔供养。这可糟了,这一句经文又该怎么讲解?起造宝塔时又是应该在何处起造?
这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接著 世尊又说诸佛“于此”得无上正等正觉;完了,这是不是说诸佛在园中成无上正等正觉,还要到林中成无上正等正觉,然后到树下、到僧坊、到白衣舍、到殿堂,再到山谷旷野去成无上正等正觉?这要怎么解释呢?所以说,《妙法莲华经》依文解义是讲不通的,必须要从理上来解说才能通。也就是说,这一部经的“经卷”讲的就是你自己的如来藏经,是你自己的第八识金刚心“妙法莲花”;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如来藏,你就可以阅读祂;也就是说,你可以不断地观察祂,亲见自己的五阴十八界等万法全都是从祂出生的,而祂有许多自性,这就是真正的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