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8、入不二法门【共130集】
第116集 正士菩萨
2020-02-24  浏览:1083
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这集要略谈的是:正士菩萨。这集有三个重点:一、法药与众生病,二、正士菩萨的难行能行与 佛陀的期勉,三、是了解 佛陀开示“尽、不尽解脱法门”的弦外之音。
  我们先进入第一点:法药与众生病。佛陀开示: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维摩诘所说经》卷3)
  这是 佛陀呼应 维摩诘大士对“病苦”的开演,总结“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意旨,这段经文分三点来说:
  第一个、集法药故不住无为。菩萨为了修集佛法妙药来对治种种的烦恼,所以他知道要常常在人间,因为人间的烦恼是最多的,而且人间具足了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既然是烦恼最多但又刚好不是非常苦的地方,所以适合修行,也因此在人间就能够引发一切种智的相应——能够现观所有的因缘,这在天界并不具足,所以菩萨成佛之道大部分时间要在人间修行。但是在人间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从利乐众生上面去著手,而不是每天住在禅定中;如果常常住在四禅的不动无为中、或者常常安止在真如无为的境界当中,不肯起心动念去为众生做事,那么这个常住无为法中就很难得到法药的现起。菩萨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为了修集法药的缘故,他会常常地去做利乐众生的事业,藉著利乐众生的过程当中降伏自己的习气烦恼;藉著利乐众生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善巧方便,因此菩萨不住于无为法中。
  第二个,随授药故不尽有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利乐众生,在不同于修集法药的自利修行过程中,也会为了随著众生的根性不同、福德因缘的不同授与众生种种的法药。为了授与众生种种不同的法药,所以菩萨不能灭尽一切有为法;如果灭尽了一切的有为法,您就不能善观众生的因缘、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授与众生法药,所以说: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第三,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这个部分我们也可以分三点来说明:众生有种种病,所以菩萨到了四地、五地开始,不但要治众生的生死病,同时也要能够去治众生的色身疾病、还有因果病。所以菩萨到了四、五地开始,他也要学习医术,也就是医方明,也因此到了这个时候菩萨是更忙、更辛苦;不但弘法已经很忙了,每天还要拨出时间为众生看色身上的病苦、或者是因果上面所承受的苦。可是菩萨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利乐众生呢?因为知道众生身心有病,也知道众生的身病、心病的根源所在,了知如何对治。其实属于色身的病治疗这算是比较简单的,时间也花得比较少。但是如果要治疗众生的心病、烦恼病,那就要多花很多时间才有办法治疗。光说最简单的“我见”好了,菩萨不但是要详细地说明,甚至有的时候要陪伴著一个众生,让他能够断除我见;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劝说、诱导、开示,有的时候还不得不用怒目金刚,硬逼著众生去断我见、我所的这些执著,而这都是要在有为法当中来运作,离了有为法是完全无法运作的。如果进一步要对治众生的无明病,那就要花更多的时间了;因为众生的无明,除了一念无明以外还有无始无明,也因此菩萨会发十无尽愿一直陪伴著众生。或者是 佛陀纵然证悟了、纵然已经解脱了、纵然已经得到了究竟果还是依著祂的十无尽愿,来到这个世间来利乐有情。因为众生的无明病、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如果没有善知识的陪伴、或者藉由种种方法的示现来帮助众生消除,众生自己是很难看到自己的无明病的。
  第二点,我们说到,正士菩萨的难行能行和 佛陀的期勉。佛陀开示: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维摩诘所说经》卷3)
  接著 佛陀作了一个总结,祂说:“诸位正士菩萨因为要修学这个胜妙的成佛之法,所以不灭尽有为法、所以不住于无为法中,这就是尽、无尽的解脱法门,你们这些菩萨们应当要好好修学。”正士这两个字显示菩萨之中也有非正士。非正士的修行人我们随处可见,很多人受了戒以后往往连基本的三归依戒都无法很严谨的看待,更何况重戒、轻戒,总是以小聪明来合理化违戒的行为;更有以创新异说来自高而毁佛谤法都不知道。所以极乐世界要广设七宝池、广种莲花,让这些非正士的人先请进去广大宝莲花宫,在里面享受闻法之乐,免得再造恶业、再受苦果。只有不谤正法、不犯重戒,谨慎律仪正向佛菩提的人,才能是 佛陀所说的菩萨正士。若您是向著佛菩提道而学戒、摄行,可得稍堪安慰;如果发愿在这个世界利乐有情,您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这个五浊恶世,非正士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之所以称为五浊恶世的正常性,您是属于少数稀有者;如果您有这个心理准备,您就不会怕自己会在娑婆世界,遭遇到这么多的非正士来刁难您。而且 佛陀也有跟我们说: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度众生,那个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的广大;在这个时候度一个众生开悟,比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度一千个人开悟功德更大,就像 佛陀所说:在这里行善学法一天,比在极乐世界行善学法一百年的功德还大。所以有智慧的菩萨,他会选择继续留在娑婆世界来度众生。
  第三个,我们来看一下 佛陀的弦外之音,在经典当中这么写著: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 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维摩诘所说经》卷3)
  这是说:佛陀把“尽、无尽法门”开示了以后,众香国的菩萨们,他们听了就非常地欢喜以种种的妙花来遍撒娑婆世界,供养 释迦牟尼佛并且赞叹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是我们众香国所未曾听闻的妙法。”这样赞叹了以后他们就回去众香国了。佛陀开示“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尽、无尽解脱法门是有很深的用意,其实也比对出:在香积国修行生活过得很快乐,没有任何的逆境,大部分都是在无为法中,住在有为法的时间很少;那么想要具足一切种智就会很缓慢,因为一切种智所应具备的种种现观的引发因缘很难得、很难具足,因此有智慧的您要懂得 佛陀的弦外之音。佛陀除了期勉众香国的菩萨外,更是期勉这个世间一切发大心的菩萨:不必羡慕众香国,只要能够依如来实义,就能无畏于各种度众的烦忙而“不尽有为法”,心转依无为解脱中而能够“不住于无为”中;这是 佛陀开示迅速成就佛道的微妙殊胜法门。
  假使众香国的菩萨回去后跟香积如来重述 释迦牟尼佛的开示,香积如来一定会为他们点出弦外之音。因为诸佛都没有眷属欲,祂们不会说:“你们是我这个国家的人,你们不可以到其他的世界。”;释迦牟尼佛也不会这样说:“你们只能在娑婆世界,不可以到众香国去。”所以 佛陀也都有授记有一些弟子会生到哪个国土去,可是纵然生到其他的国土去,这些弟子们也都会记得 佛陀曾经开示:在娑婆世界成佛是最快的;因为在娑婆世界能够得到种种的现观——能够得到最具足的善巧方便,所以有些弟子到了其他的佛国以后,也都会发愿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人他一心向往求生净土,但是在他的发愿当中都会加上一句“要回入娑婆、要利乐有情”,所以到极乐世界只是留学,在那边希望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让自己的智慧能够快速地成就;当自己已经有得到自己所预想的现观以后,就可以跟阿弥陀佛请假、或者跟阿弥陀佛说:“我要回到娑婆世界,继续我在娑婆世界所发的要广度众生的心愿。”那么 阿弥陀佛也会加持您回到娑婆世界,而当回到娑婆世界以后我们会发现:为什么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修行人,也会随著 佛陀来赞叹阿弥陀佛;因为佛佛都是会互相赞叹的。在《阿弥陀经》当中,我们就有看到上方下方、东西南北方的佛,也都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但是祂们也更赞叹 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广度众生。所以诸佛之间都是能够依于弟子们最适合的法、依于弟子们的愿来加持这些弟子们,往生到他心里最想去的佛国;但是当这些弟子们去了他最想去的佛国以后,其实只要心中忆念著佛,佛的加持是永远没有离开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说我们在娑婆世界度一个众生,那么就好像是说:一个人他正在悬崖或者正在大海,命在旦夕你把他救回来;那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或者你只是丢出了一个绳索就把一个人救了回来,这样的功德和你用你一世的时间去利乐一百个人,他们都是无忧无虑的。那么哪一个功德大呢?纵然你是帮助一千个人,一世的生活都无忧无虑;但是另外一方面,你是救一个人于生命垂危,这两个功德其实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有智慧的菩萨们听 佛说完尽、无尽解脱法门以后,都会非常地庆幸:幸好我在娑婆世界修学,幸好我没有很快就离开了。如果您有智慧遇到一位戒行清净、又不著世间名闻利养、又无偿地帮助许多人明心见性,但不是这样就完了,他更教导这些已经见道的菩萨们增上修学,教导他们地地增上的修学法门;那你可以算算在娑婆世界三、五年,大不了花个十年就可以明心了—一大无量数劫已经过了三十分之七-从初住位到七住位就那么快。如果又依于护持的是正确的了义正法、摄护众生是正向佛菩提道那福德就更大了,因为你护持的是正法;你度一个人见道了,那么那个人他又会再去度许多的人,这样子灯灯相传,那功德真的是无量无边。因此能够依于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法要来将导众生、来让众生不会走偏;又能够成就佛地的功德知见,那么这一世的见性就很可能会完成。如果如幻观瞬时成就,那就已经过完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那不是更快吗?可是如果我们再算一下:两千年前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如果他是上品中生或者是只是在中品中生的人,现在都还在莲花当中都还没有出来,当然更没有开悟,所以算一算,苦还是有苦的回报。
  希望在这一集,正在听闻的您能够相应到 佛陀开示的弦外之音,能有更大的心量——愿意接受、摄受娑婆世界的恶劣众生,来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土;更能够体谅到:佛陀辛苦在娑婆世界示现的这一分的悲心。如果能够弄通这个道理,就不枉费 佛陀苦口婆心的开示尽、无尽解脱法门,也不枉费维摩诘大士一场病的示现。这集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