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7、阿含正义(二)【共130集】
第125集 佛教结集史实
2020-02-23  浏览:1410
正雯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我们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佛教结集史实〉。
  上一集我们谈到有位法师主张:“唯识思想的源泉,应从《阿含经》去探索。”表面似乎在探索唯识思想的源泉,却是胆大妄评经典的真伪而否定大乘经典为佛说的事实,谤为部派佛教后的声闻法弟子演变、创造、编集出大乘经典;又将三乘妙义全都必须依止的第八识本识,谤为实无而假有的方便说。为何会有这种颠倒说法的现象呢?在大乘经以及二乘经中都有一种说法,表明了佛法背俗的事实,所以今人往往不信而轻易毁谤大乘经典非佛说。就如大乘法中的《大方等大集经》卷12所说的:“诸佛菩萨凡所言说,皆逆世语,是故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
  在二乘经典中也有同样的说法,但是却劝诫众人千万不要乱说佛法:
  “不知其义,慎无妄言;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罗云忍辱经》)
  世人总是喜欢生死流转中的种种法,不喜欢涅槃相应的无为法;口说想要解脱,其实心中不喜欢解脱,只喜欢相似解脱:以意识自我常住于一念不生境界中,误以为即是无余涅槃的实证。当菩萨再来人间,说出正确的解脱正理时,是不容易被喜欢与认同的,仍然是喜欢意识心常住于人间、天界,永远都不会喜欢把意识的自己灭除而说为解脱。所以 平实导师出道弘法初期,虽不评论任何人,全都加以赞叹,却仍然难免被一概否定;这都是由于法道不同的“清浊异流”而产生“邪常嫉正”所致。后来眼见善心相待及赞叹以后仍然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就只能指名道姓辨正彼此法义的正邪所在了。
  如果想快速地扩大弘法势力,只要随顺于世俗法,再加上营销手法辅助就可以达成了。所以有些相似佛法的本质正是世俗法,在套用佛法的响亮名相以后,配合世俗人所喜爱的求财、求眷属、求欲乐的法,就可以迅速地获得支持,其实根本不是佛法。另外,对于一般真正想要学佛的人来说,由于有些善于包装表相的相似佛法,又常以破斥魔说的作为,使人以为真的是正法;甚至有些公然宣称是比 佛陀证量更高的法门,一般人听了当然会直觉简直是丝毫不可评论的,在尚无道种智而无力简别的情况下,有谁胆敢出来否定呢?
  所以,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并非自己说是最高的就是最高的,不是自己说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一切都要经得起教证与理证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别人对法义的质疑,才是最胜妙、最究竟、最正确的佛法。同理,对于诸经中的义理,也要依凭正确的实证与深入地研读以后,才能评判其正伪与位阶的高低;不能一昧迷信经由营销手法获得大名声的表相佛法,所说的道理多属错误,因此学人们不能不加以简择,要有智慧的判断。而经典真伪的分辨,更须有大智慧—特别是要具有法眼—才能判定其真伪,才能判定结集时的背景与时机,这绝对不是凡夫大师所能了知的;乃至断除三缚结而又破参明心,生起了大乘真见道的般若实相智慧以后,纵使已有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在尚无道种智以前,也常常无法了知经典真伪与结集的背景及动机。
  因此这集我们将探讨:究竟佛教结集史的真相是什么?在 平实导师《童女迦叶考》一书中,提到以下的内容。关于声闻法教的结集,网站上已有现成数据可供参考者,胪列如下:
  第一次结集是在 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不久。这次结集相传共有五百上座比丘参加,由 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结集的地点是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这次结集的目的是把 佛陀一生所说言教诵出,以传后世,让众遵循。当时由 佛的堂弟,也是 佛的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 佛所说的“经”;由另一位弟子优婆离,诵出 佛陀为僧伽团体所制的律仪戒规,由此形成佛教的“经”和“律”。
  第二次结集发生在大约佛灭百年之后。这次结集的直接起因是:佛教僧团中对于戒律问题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争论。据说,当时印度东部跋耆族僧团中的一些比丘对传统戒律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遭到以耶舍长老为首的上座部长老比丘僧团的反对。耶舍长老于是召集了七百上座僧众,在毘舍离地方举行了大规模的经典结集,对经、律的内容进行重新确定,以便统一认识。这次结集参加者有七百人,所以称为“七百结集”;又因为这次结集的地方是在毘舍离地方,所以又称为“毘舍离结集”。“七百结集”确定了跋耆族僧团中流行的十件事不符合佛法,这些决议引起了跋耆族僧团比丘的反对,反对者另外针锋相对地举行了另一次集会,也用会诵的办法对经、律进行核定,确定十件事为合法。由于这次集会的参加者多达万人,因此被称为“大结集”,又因为参加这次结集的多为大众比丘,所以又称为“大众部结集”。第二次结集之后,统一的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关于第二次结集的情况,北传佛教的说法则略有差别:据北传佛教经典《异部宗轮论》记,第二次结集是因为有个叫大天的比丘提倡异说,特别是对“阿罗汉”果位的看法不同,即所谓“大天五事”,由此引起了争执,导致第二次结集的产生。
  第三次结集,据南传佛典记载,发生在佛灭后235年之际,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据佛教数据记载:阿育王即位之初,暴虐嗜杀;在他即位第九年,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以武力征服了羯陵伽国。残酷的战争场面触动了阿育王,在此次战争之后,阿育王宣布归依佛教,并大力扶持佛教发展。据说他在全国修建了数万座佛舍利塔,大量施舍佛教僧团,供养数万的僧众,相传仅在鸡园寺一处,就供养上万僧众。由于佛教在他的护持下发展迅速,以致当时许多非佛教的外道也混杂其中,佛教教义被搅乱。为了肃清外道影响,重新整顿佛教僧团和佛教教义,于是在阿育王支持下,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召集一千比丘众参加,对佛教三藏,主要是上座部的三藏,进行重新会诵、确认。这次结集后,由阿育王派遣传教师分赴印度各地以及周边地区宣教,所到之地有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从此佛教渐渐传播于世界各国。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 佛陀去世后约四百年,即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贵霜帝国的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迦腻色迦王是印度历史上,继阿育王之后又一位著名的护持佛教的国王。在他统治时期,部派佛教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派别。迦腻色迦王接受了胁尊者的建议,在迦湿弥罗,也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一带,举行了一次佛教经典的结集。这次结集由胁尊者主导,以世友为上座,共有五百人参加。这次主要是论藏的结集,相传迦腻色迦王命人以赤铜为牒,镂写论文,建塔封藏,以传后世。
  第五次结集发生在近代缅甸。1857年在缅甸贡榜王朝的明顿王主持下,召集了两千多名上座僧人,在首都曼德勒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结集。这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对巴利文经典原文进行校勘和考订,这次结集历经五个月才完成。这次结集的经文被全文铭刻于七百二十九块方形石块上,全部碑文现在还保存在曼德勒的一个博物馆中。
  第六次结集发生在公元1954到1956年,这次结集是缅甸联邦政府为纪念 释迦牟尼逝世二千五百年而发起,结集地点在仰光北郊五公里处的一座山岗上。参加这次结集的有: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各国的上座比丘两千五百人。这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校勘的经文为依据,并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各种巴利文版本,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了严密的核校;这一次结集完成的大藏,是目前为止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经》。
  由以上南传佛法的结集记录数据中,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一、真正的阿含解脱道经典结集,只有佛灭后不久即展开的五百结集。
  二、第二次的所谓结集,其实只是律法的决议记录,即是针对十事非法的决议加以记录,并非法义的结集;其时间已是佛灭后百余年的事了!
  三、第三次结集是佛灭后两百余年的事,是为了确认当时流传中的经典是否确实属于 佛所教授的经典,藉以排除外道渗透进来的伪经,无关于佛经的结集。四、第四次的结集是佛灭后约四百年间的事,只是针对当时的佛法论著加以厘清及保存,无关经典的结集。
  五、第五次及第六次的“结集”都不在天竺,而是在缅甸;只针对被翻译为巴利文的经律作出审定与保存。
  六、即使北传佛法《异部宗轮论》当中有说到第二次结集,却一样是律法上面所作的讨论与决议,并不构成经典结集的实质。而且,在大乘法中所认定的第一次结集,并不是五百结集,而是不被声闻部派佛教认定的七叶窟外的千人大结集;大乘菩萨们对于五百人结集后诵出时,声闻人自称已将 佛陀所有法义全部结集完成的说法,不曾加以认同,甚至当场提出异议说:“吾等亦欲结集。”方有后来随即展开而不被声闻人承认的七叶窟外千人大结集,这才是大乘菩萨所承认的第一次结集,也是曾经听闻大乘诸经的大乘菩萨们唯一的一次结集。所以大乘人认定的第一次结集,与二乘人认定的第一次结集,是不同的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谭。
  所以,除了以上所举 平实导师所著《童女迦叶考》有关佛教结集史实内容,以及在前一集我们提出 平实导师于《阿含正义》中所举证的《杂阿含》与《增一阿含》的内容,证明《杂阿含》与《增一阿含》本是大乘经典,但因为是二乘圣凡在第二、三转时与会听闻而结集起来的,不是由证悟的菩萨们结集所成的,因此失去大乘般若及种智的妙义,只成为声闻解脱道法义的经典。由此可证明一件事:所有出家与在家菩萨们,当他们知道声闻圣凡诸人结集所成的大乘般若种智法义,竟然都变成二乘解脱道的法义,使大乘般若及种智的法义全然丧失了,必然会当场表示要另外结集大乘经典。所以大乘经典的结集,一定是在四阿含诸经结集的第一次五百结集后不久就开始的事,绝无可能是在声闻部派佛教分裂的数百年后,因为那时已经没有亲闻大乘经典的菩萨们在世了!大迦叶菩萨、阿难菩萨,在专门结集戒律的第二次(七百)结集时,也都已经不在人间!而菩萨们悲心特重,护法之心也特重,远超过二乘圣凡诸人,怎有可能当场表示要另外结集大乘经典以后,却没有结集的动作?怎能一直等到第二次结集以后还没有结集极重要经典的动作呢?一直拖延到数百年后才开始结集!这是稍思即能理解的事情,很多人却都没有想到,也许是故意漠视而不说吧!
  而且第二次七百结集时,只是专门结集十事非法的声闻戒律,而没有结集法藏。那时 大迦叶及阿难尊者,以及 弥勒、文殊菩萨等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可见大乘经典迟到“第三次或其后才结集”,不可能是事实。传说中七叶窟外大乘经典的千人结集,一定是在第二次的七百结集之前就完成了的,一定是在五百结集后就随即开始了,就随即展开了。若是在七百结集以后才开始结集的,绝无可能;因为那时距离 佛陀入灭已经一百一十年了,与闻大乘经的菩萨们必然都已经舍寿了,还有谁能结集远胜于二乘阿含经典的大乘经典出来?若有人主张说,大乘诸经是声闻佛教分裂后的部派佛教之后数百年的声闻人共同演变创造而结集出来的,那就意味著说:他们认为 佛陀的智慧远不如后代的声闻人!
  所以,对这些与法义有关联的结集背景事相,也必须有确实的理解,否则在听闻别人否定大乘经典以后,您就不可能信受大乘经典了;以此缘故,当然就跟著失去修学大乘成佛之道的因缘了。因为想要求证佛菩提,却又否定专门宣演佛菩提的大乘经典;想求证成佛之道的见道功德,却又否定专门讲解大乘见道的般若经典,这样怎能在大乘法中有所实证呢?由此缘故,我们不得不在此厘清佛教结集史实,以及举证《杂阿含》与《增一阿含》本属大乘法的事实;但也必须让大家实地了解,这二大部的阿含经典中的“大乘经典”是只有详细说明二乘法义存在,没有谈及大乘法义的详细的理论与实修,却又同时存留著许多大乘法教的名相。由此事实,让大家对三乘菩提有了正确的看法与态度,然后不论修证二乘菩提道解脱果,或是实证初果、二果以后转而修证大乘佛菩提道,都能以正确的看法与态度进入三乘菩提中修学而获得真修实证,不再茫然无知的无所适从而只空言无益的乱学一世了!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