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1、明心与初地释
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2018-07-13  浏览:76797
记得两个名词喔,持戒不犯跟学戒不一样,对不对?持戒不犯他不是在学习,他本身就可以不犯了。可是学戒就是你一直学,有犯过失,犯过失忏悔,忏悔以后再学,叫学戒嘛。所以刚刚说菩萨,真正的菩萨不怕犯过失,他如果依止菩萨戒,依止菩萨戒的轨则,懂得忏悔,懂得定期的布萨,定期诵戒,定期让自己出离过失,重新清净再学习,菩施不怕犯过失,只怕不懂得惭愧,不知道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失。所以佛教导我们说,要能够见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然后才能够说:“我能够不再犯过失,而后不复作。”第一个要见嘛,第二个要知嘛,你没有见自己过失,不知自己过失,你怎么说我自己忏悔,说我不再做了呢?不可能!所以如果能够真的这样的话,那么未来世对他来讲,整个威德功德都不失、不减,虽然这一世有犯,可是未来世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大家修学菩萨法,不要只看到这一世,一定要看到长远的未来。因为我们知道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中,每一世每一世都很重要,不是说我未来入地以后,再怎么样就好,不是的!你每一世每一世没有连结,那你入不了地。所以我们说菩萨戒,对于菩萨而言非常重要,那你要正受菩萨戒啊!你要能够依止于能够传给你教导你,将来还能够告诉你说,你这样的过失在哪里,要怎么样出离,教导你怎么出离,怎么摄受你,摄受你以后还帮助你长进了,因为我们本身在导师座下,就是被他这样教导。你犯过失以后,他一定摄受你,摄受你以后还帮助你,他不会说你犯了过失,一直指责你,然后还排除你,不会这样做,那就不是,那不是你依止的戒师。你能依止的戒师是,犯了过失以后,要如实的见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忏悔不再做,不再作以后再学习叫学戒,一直到你未来,一直到未来,你可以真正持戒不犯。你终究依止于入了法毗奈耶,你一定能到达。所以说这是菩萨戒,所以我们说懂得这些以法毗奈耶为这个根本,所施设的都是戒相。可是不要忽略了,这种没有戒相的法戒,大家心中一定要建立这样的正知正见。
  接下来我们就谈到,依止于前面的精神,来说到佛道中的修证。佛道中的修证,是涵盖了两个,一个是声闻解脱道的修证,一个是菩萨佛菩提道的修证。这两个,那我们就先来说这个声闻的修证。也就是大家知道修学佛法,绝对要有前提,有修有证。有修有证的过程,一定要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烦恼,不能说他有证,这在经典里面,在论典里面,菩萨论藏或者在佛所说的经里面,处处都是这样子告诉大家,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有个深的印象。
  那我们说声闻的修证。声闻的修证呢,他所依止的还是依止声闻戒,依止佛戒,因为佛所制定的嘛,佛为声闻人所制定的,我们都称为佛戒。佛所制定的戒有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那其他的譬如说八关斋戒,四弘愿戒,五戒,三归依戒这些,一个基础嘛。你能够入到这个,譬如说声闻戒或菩萨戒,这个基础你不可能去犯的,对不对?不可能说你今天受了菩萨戒,结果你犯了三归依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还违犯了你的四弘愿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才说我要赶快求证解脱,去证无余涅槃,那就违犯了四弘愿戒;四弘愿戒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对不对?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上誓愿学,还有一个是什么?(众答: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誓愿成嘛。你如果说去入无余涅槃,那违犯了四弘愿戒啊!因为你没有成佛,你一旦入无余涅槃还能成佛吗?灰飞烟灭啊!十八界法不再现行;十八界法不再现行,如何能够修证佛道?所以说修证佛道还得靠这十八界法来修证啊!所以说第一个声闻修证,是依止佛戒;依止佛戒呢,在这里面声闻僧,当然我们就是告诉大家,这个名相,声闻僧的意思,一定是指依止于声闻戒,依止于声闻戒出家的叫声闻僧。那依止于声闻戒出家的,但是这个依止于声闻戒出家的这个部分,是指说有出现剃发著染衣,住在如来家里面的,可是最重要的是他的修证内涵,完全是在解脱道上面。那么第一个我们刚说过要断我见,他第一个一定要先把这个我,表相上的我都去除嘛。你不要说你头发多漂亮,舍不得剪,你要受声闻戒,你得把你的头发都剃掉。你不要管说那衣服好不好看,因为你得要先去断我见,你就穿著同样的衣服,都没有分你我,表相上不分你我,那么断我见为先,以后慢慢地往能够断我执、我所执的方向走。
  那么这里有个重要的部分要告诉大家,佛法的修证呢,最重要在智慧上面,不在神通,不在所谓的这个世俗的这些什么宿命通啊之类的。所以有宿命通,如果看到谁怎样怎样,那跟佛法修证关系不大,没有智慧纯粹去修神通,仍然是在三界中生死轮回的有情,跟解脱道无关。所以我们要重视的是,这个人有没有断烦恼,有没有智慧,我们要重视的是这个。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中,你要看这个人有没有证量,就看他断的烦恼,断到哪里?他的果在哪里?所得的果在哪里?因为他的证量是以智慧来检查的。那智慧相对的是什么?就是烦恼。智慧能断烦恼,这有个重点要告诉大家就是,这个声闻所断的烦恼,断的烦恼是一念无明的烦恼。他所断的烦恼就是指我们前面早上讲的,无明缘行这个无明。因为无明就不知道三界的生死,为什么会有三界的生死?那你为什么我见不断、我执不断?我执一直长养都不知道啊。知道以后就开始断我见,开始说,那原来是依止错误的法,依止在不是真实法上面去长养贪爱错误,那要去把这个我执断除。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从这个所谓的断我见开始,叫初果。那么这个初果呢,我们说叫声闻初果,这个部分,它基本上呈现出来的,它不是在现行的烦恼上面看得到,而是在见地的简择上。那我们刚刚有说佛法的修证上一定在智慧上,对不对?那么智慧上呈现在哪里?就呈现在简择上。就像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印文师就有告诉大家:“你要如何去选择对的错的?”那就是属于慧,智慧呈现出来的就是简择。譬如说断我见的人他要知道,开始继续修除这个解脱道;继续修证解脱道,就是要依止正知见,正知正见八圣道法,进而去断除我执。以他这个断我见的智慧,进而去断除我执,他一定是知道往这方面走。他绝对不会认为说,修定就能解脱,这是一定简择的道理。也就是他的简择知道说,我怎么样来依止于教我的人,继续来断除以我见为基础所长养出来的、过去无量劫所熏习长养的我执烦恼、习气烦恼。那么我自己的我执烦恼有多少?习气烦恼有多少?让我能够生死不断的烦恼有多少?在哪里?善知识都会指导出来的,而自己却发现:“啊!原来这个对眷属贪太重,对名闻贪太重,对于这个色贪太重,对这个什么我慢太重。”这个部分自己要去发现,或是善知识给你指点,指点以后怎么样去去除、断除?所以从这个为基础,断我见为基础,开始就会进入一种薄贪瞋痴的状态。假如说,他只有在维持断我见上,一直不能进入薄贪瞋痴,那么他就只有在断我见上面,如果这一世只有这样的话,佛说他得要七次人天往返。七次人天就是说现在是人往生到欲界天,为什么只能往生到欲界天,因为他没有发起初禅,可是他断我见修的功德,还有他出家的功德,足以生到欲界天,他的福报足以生到欲界天。说他七次人天往返,到天以后舍报以后,又再来人间这样七次,总共十四次生死,十四喔,七次要乘以二,人跟天,乘以二。不是人天这样一次,人一次天一次,七次人天往返,总共十四次的生死,才能够成就解脱道。如果他在这一世,只有断我见,没有继续往薄贪瞋痴,或者是断三缚结来走,来断五下分结来走的话,可是呢,这样一个只是断我见的这个初果而已,他仍然要具足断三缚结,他如果没有断三缚结,他也不能成为初果人,大家对这个一定要严谨。断我见,没有断疑见,也没有断戒禁取见,这不算初果人。只有断我见,不算初果人。那如果说,对于这个所谓的疑见没有断,譬如我们刚讲说,明明这个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的愿,所以一切有情,你只要朝阿弥陀佛的愿这样去作,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的。如果疑见没有断,也不算断三缚结,也不算初果人。断疑见呢,对于佛所说的法,绝对不会生疑的,不会在佛的经典以里产生见取见,因为一定是信受佛语嘛。信受佛语,不管是在净土不管是在禅门,或是在其他的唯识方广,或是解脱道的经典里面,不会去怀疑佛所说的,这个是最基础的原则,当然是因为不会去怀疑佛有没有断我见,这个是很离谱的。也不会怀疑教导你的人有没有断我见,因为你跟他一样都可以检查。可是疑见,我们刚刚说在净土经典里面,明明阿弥陀佛都说依照他的愿来修,你能够发这个愿,如何做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九品;依照三品,依照这个九品往生,三个品类九品往生,三个等级九品往生。可是呢,都有说到,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会去接引,都有说啊,都有说会去接引。可是这位刘灿梁教授他却说:“法身无形无相,如果去接引,如何去接引你啊?”佛阿弥陀佛怎么会用法身来接引你呢?他不知道说佛有三身哪,佛有法身,佛有报身,还有应化身咧!这个开悟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从自己身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三身咧。一个开悟的人,不知道自己有三身吗?不知道自己的应化身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报身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法身是什么?那怎么可能佛会没有呢?成佛以后就统统只有法身啊?成佛以后仍然有三身啊!应化身来接引这个,一般的不是初地以上的;然后报身是接引初地以上的,法身是只有唯佛与佛能相见,这是最基本的知见。可是公开的讲课这样讲,误导他们非常严重,他一定要修正,很多地方他一定要修正。因为这是对佛的疑哦,对佛生起的疑,因为怎么可以说是阿弥陀佛法身如何来接引众生?这是不可能用法身来接引嘛。经典里面白纸黑字这样写,可是他就用这种质疑的方式来说:“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阿弥陀佛才会接引。”难道初地以上的菩萨,就能见佛法身吗?那不就很矛盾吗?初地菩萨怎么能见佛法身呢?唯佛与佛能以法身相见哪!也不是说佛只有摄受初地以上的菩萨。佛发的愿里面的内容根本看不出来,怎么可以向他人解说,说只有初地菩萨可以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完全矛盾,内容都矛盾,那不如法的地方太多。这表示里面是存著疑见的,因为经典里面写得很清楚,你就是照念都可以,不需解释,只要念出来就可以。可是用这种方式解释都是疑见,本身是属于疑见,有疑见的基础来产生见取见,这真的是失去自己的智慧,失去自己的善法,退失智慧,退失善法;同时以这样的法来教导别人,也造成别人很大的遮障,这个业很重,因果非常重,对于违反法毗奈耶的部分非常重。这个部分如果是公开说的话,一定要去修正一定要收回,一定要公开来做澄清,做修正,才能够灭他的这个业。我们说了是为了他,他要赶快把他的过失,赶快去修正。那么现在我们刚说,你一定要断我见,断疑见,断戒禁取见,才能说你断三缚结。可是一个断了我见的人,一个断了疑见的人,他一定会断戒禁取见的。因为他知道,解脱的路是怎么走,他一定知道,一定要依止佛戒,声闻人依止声闻戒,菩萨就依止菩萨戒。可是他却不依止,这位刘灿梁教授,他不依止菩萨戒;不依止菩萨戒,这样的话就表示他是对佛所说的他不遵照,他去取禁戒,自己说我依止道共戒就好;那这样的话表示,他三缚结完全没有断,这样没能断的情况之下,不要去说他悟的内容是什么,就可以断定他没有开悟。我们等一下还可以说,从他悟的内容来说,他没有开悟。我都还可以说,我们说你一定要断三缚结,才有所谓的果,才有所谓的初果,可是菩萨开悟,是一定断三缚结的。可是他的主张是,找到如来藏以后才开始断烦恼,这完全是颠倒,颠倒所有修道次第的。这个烦恼,没有找到如来藏也可以断的,对不对?声闻人,二乘人,不需要去找如来藏,依照法毗奈耶,还是一样可以断我见、断我执、断整个系缚在三界烦恼,修证解脱,哪有说一定要找到如来藏才能断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包括所谓贪、瞋、痴、慢、疑、恶见(含我见),这是六根本烦恼。这六根本烦恼是属于,我们刚刚说的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可是怎么可以说开悟以后,才开始来断烦恼?也就是说,我先开悟,我再断三缚结,这是错误。因为断三缚结,你才能说你开悟。你如果找到如来藏,你找到如来藏,一定是要断三缚结,才说你开悟。而不是说我找到如来藏,我才开始来断三缚结,颠倒因果了,因果颠倒了。那么这等于说,我们前面讲的法毗奈耶不能有这个差错,了解上有差错,教导的人不能教错。如果说他有知道过失赶快修正,这是对他以及对跟他学的人都是一个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说,这个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要完全断了,才可以说他是声闻初果。声闻初果这三个见断除了,结果显示出来就是简择。他在简择的时候,他一定会简择对的去修,说我要怎么样去修解脱道,他所简择的一定是对的。譬如说,赶快去断除我执、我所执,最后经过断除我执、我所执,变成薄贪瞋痴,一定会进入薄贪瞋痴。接著呢,因为努力,在断除欲界的贪,最后一定会发起初禅,这是一定的结果。从初果,然后努力的薄贪瞋痴以后,一定会发起初禅的,因为你只要断了欲界爱,断了欲界爱是自然就发起初禅。所以发起初禅,不是靠说我有神通,我有什么那个什么定,不是!发起初禅是靠断欲界爱,没有断欲界爱说自己发起初禅,照样是违犯法戒法毗奈耶的,因为一定要有一个实际上断了什么来简择。所以我们刚说过你要简择,你有没有这样子(断烦恼),不是说我先开悟,我先发起初禅,我再来离欲,我再来断欲界爱,不是这样子的,这个不是佛法。佛法是你一定得断了欲界爱,才自然发起初禅。所以发起初禅的人,一定有经过断五盖的过程,贪欲盖,瞋恚盖,疑盖,睡眠盖,掉悔盖这是一定要断的,要检查。可是我们刚讲说,这样的情况之下,疑盖这么重,那其他的我就不要检查了。怎么可能说,他已经成为所谓的证得如梦观的人呢?证如梦观的人是已经入地了,说他证得如梦观,是表示暗示人家他已经入地了。等一下我会讲到,十住,十行,十回向的时候,这每个地方的关节,不能马虎的,每个地方都有实证内涵,以及你断除烦恼的内涵。你不能说你证了这个,不能说:“我先证再来断。”千万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个前提,不是说,“我先证了以后,我现在开始来断这个,所以我现在还是这个果。”不是!所以声闻,刚才前面讲说,从声闻的修证解脱道理面,断三缚结当然要断我见、断疑见、断戒禁取见,他的简择上一定是正确的,不会错误。朝正确的方向去修解脱道,薄贪瞋痴甚至发起初禅,成为断五下分结的三果人。一定要断五下分结,五下分结就表示,刚刚讲的三缚结,加上欲界贪,欲界瞋。如果有人说他已经断了五下分结,他是三果人,可是我们来说,他基本上没有断疑见,你看他这时候,还对佛经典里面所说的法还生疑,还会起瞋的说:“怎么说我的不是,应该要赶快去把他的什么事相,拿出来说一说,把他继续抹黑染污。”抹黑说我们是跟政治挂勾,抹黑我们今天是属于说,不要来接触我们,我们是属于哪个政治派的。我们从一开始,导师出来弘法,就不跟政治接触的,可是他却去抹黑说,我们跟政治挂勾,这表示他起瞋嘛,起了瞋以后所做的事情。可是那我们就说,他这样子说,他是证得如梦观吗?证了如梦观入地了,一定是发起初禅的了。可是发起初禅,怎么可能说,没有断五下分结呢,一定要断除三缚结,跟欲界贪,欲界瞋嘛。检查起来都没有,每一样都可以检查的。如果是真的断了五下分结的人,人家检查他的过失,他要检讨,赶快谨慎检讨。因为他有正确的简择能力,有正确的简择能力,不会因为人家说他过失就起瞋的,大家注意这一点。除非他说,“我只是一个住位而已。”那我们就不用去要求他,他说我还没有开悟,我是住位初学而已,那我们就不能要求他,我只是在六住位,那我们就不用要求他,也不用去简择他。可是他现在对外宣称,他开悟,他明心见性,又证如梦观。这个一定要检查,每一样都不符合的时候,那就是大妄语业。要怎么帮助他,赶快让他修正啊!修正以后赶快忏悔,公开忏悔,收回他所说的东西,重新来学习正确的次第,这样才是对他有帮助的。我们刚说,发起初禅,一定是断五下分结的。不是说,我发起初禅以后,我再开始来慢慢断五下分结,这程序上,大家得知道不可能。所以呢,发起初禅,绝对是断五下分结,这是对等的。接著三果人就有能力去中般涅槃了,三果人,但是也可以在这一世,再努力去断除这个五上分结,成就阿罗汉果。但是总之,依照这个佛戒来修的声闻的修证,依止声闻戒来修证,你看一定要有这些断的内容,对不对?你断了什么,你才能说你有这个果;你不能说有这个果以后,你才断这个。你断了什么要检查,一样一样检查,你这样是薄贪瞋痴,你这样子是三果人,你这样是阿罗汉果,每一样都要检查。所以我们说,这个部分是声闻修证。
  那么声闻僧呢,基本上我们说,也就是现声闻相,在解脱道上面有实证的、已经自在的。实证的人对于这个是自在的,对于说我今天实断了我见,实断了我见,我没有被我见系缚,我就于我见自在嘛!我没有被三缚结束缚,我就于三缚结自在,对不对?因为三缚结绑不了我,我就于三缚结自在。那么声闻僧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刚说的,受声闻戒现出家声闻相这种,他于我们刚讲所断的烦恼自在,那就没有错,是声闻僧;可是声闻法也有在家人在修,在家人也可以修声闻法,他也可以修断我见啊,断三缚结啊,都可以。那么只要能够在这所断的烦恼自在,他也可以叫声闻僧。所以在佛法中的僧,是对于法自在。可是你要看内容是什么,你是断了什么烦恼。所以呢,我才这边有讲声闻僧,声闻戒。
  那声闻种性,所谓声闻种性,佛在经典里面说,哪一种是声闻种性?可是请大家要记得,听的时候不要把说是声闻种性当作是骂人,不是!只是我们区别说,他的心性是这样子,目前是这样子。声闻种性的人就是说,他不乐意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利益众生的事他总是弃舍违背不去做,所做的总是为自己;我自己要做什么,做什么?强调自己要修证做什么,只想到自己,可是利益众生的事,他总是弃背它不去做。第二种是什么?第二种是,对一切为众生所应该有的所做,他不想做,他一切该发起的所做,他都不做。譬如说,要去怎样来摄受成熟一位有情,要花多少心血来摄受他,成熟他,他不做,“唉呀!付出太多心力,我不做。我现在就跟他讲,开悟是怎么比较快,我还要花那么多时间,来培植他六度,还教他六度,还教他怎么样培植福德。培植福德完以后,还要看他心性,帮他怎么去除烦恼,太累人了。”要发起这些所做不想做,那么这也是属于声闻种性。应该要遵守规则,应该要遵守法毗奈耶、遵守佛的教导,他不想这么做,他觉得那些事情太复杂,这都属于声闻种性。所以我们说,声闻种性不是指骂说这个人声闻,不是!而是心性本身。背弃于利益众生的事,背弃于这个所谓的应该发起所作的一切,所以这个可以看的出来,我们说目前他是属于声闻种性,但是他有机会转成菩萨种性啊,如果他接受善知识的摄受,接受善知识的教导,慢慢的能够知道修道次第,应该怎样循序渐进,因果本身就是这样走,愿意接受,那么他会转变。有的人,他声闻种性比较强,他就急于马上要去修证所谓的无余涅槃,不想在人间了,这个也是属于佛法中的一种(声闻人)。
  那接下来我们要说,菩萨的修证。菩萨的修证呢,也是一样依止佛戒,菩萨戒,菩萨的修证,没有说一位菩萨不受菩萨戒、不依止菩萨戒来修证菩萨道,来修证菩提道的,没有!找不到,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所以佛说菩萨戒是千佛大戒。你为了要成佛,你无量劫的菩萨行过程,你都在依止菩萨戒。依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已经从你在三贤位,教导你到等觉、妙觉位,都把你教导出来了。心量,心量本身可以从你三贤位一直到你的等觉、妙觉的心量都涵盖了,都涵盖了。所以你的心量到哪里,就到哪里,你的心量越来越广,修证愈来愈高,你的心量愈来愈大。你能在所谓的菩萨戒内能够一切应该做的所做,一切不该做的也不会犯的,你就是愈来愈增长,这边愈来愈消减。根据你修证的过程,所以一定是依止佛戒,依止这个菩萨戒来修的,那么菩萨呢,其实菩萨本身努力向上。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都不是在骂人说:“哎呀!凡夫。”你说人家凡夫,不是。我们说菩萨基本上,跟这个声闻修解脱道一样,一定跟修证有关,你一定要去论修证,论所断、所修、所证。
  所以呢,凡夫菩萨指的是什么?就是说,他还是往这个方向走没有错,我未来要成为菩萨,明心见性的法我想修。可是他现在的心境,现在的资粮,他就只适合在住位上面去熏习长养,让他行布施、学戒,修忍辱、精进,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定,修止观增长般若智慧。他这边就是要再经过,譬如说,这一世花个十年二十年,或是乃至还是要到未来世,这个善知识就是这样去成熟他,去摄受他。那么还没有实证,还没有任何机会断三缚结,菩萨有可能是单只断三缚结,有一种是开悟断三缚结的。因为还没有找到如来藏,只断三缚结的人,那么他就是属于菩萨修道过程里面的初果。所以还没有真的断烦恼有修有证的,这样称为他是凡夫菩萨,因为本质上还没有任何的功德,在实证上还没有功德出现。那么部分在家菩萨,譬如我们就是没有受声闻戒的或者受声闻戒的菩萨,就有这样的。
  另外说实义菩萨,实义菩萨意思就是说,基本上,这一位有情他是修学菩萨法,他本身已经证了这个未来成佛所依止的这个法,所依止的这个心。也就是说所觉的、他觉的有情,觉悟到了法的本际、不思议界、一切法的根本、实相,他已经证得了,找到这个法了。可是证悟呢,刚刚我们有说,菩萨在证悟这里,还是要有一些简择的关节点,我们讲说菩萨为什么能够到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然后能够悟得实相,而在七住位不退?而不是说知道了密意,然后我就是七住位了,不是这样子!知道表相密意,而不懂得转依,没有断三缚结,都不叫开悟。因为刚刚讲:没有断,烦恼没有断,你应该断的烦恼没有断,不能转依,你还是回到五阴的我上面来,处处在五阴的我著想,处处在我所著想,那么不能转依,表示你这个地方的果不能成就。因为菩萨,这个实义菩萨就在这里,你能够成就菩萨七住位,因为菩萨果就在住位上面得,七住位,十住位,行位,回向位,十地,这就是菩萨的果。菩萨的果不像声闻说是四果而已,不是!菩萨果最重要在明心七住位见性十住位,以及十行位阳焰观,十回向位的如梦观,这都是很重要的实证的点。那么实证的点呢,这个部分都要有内容,都要可以检查的。都不是说一说,我这样叫如梦观,我这样叫如幻观,不是用说的。所以实义菩萨,就是一定第一个简单的说最基础的就是七住位,七住位,你已经证得如来藏了,开悟了,能够真的断三缚结,能够转依了。不是说只有知道表相密意,人家跟他讲什么叫如来藏,那个都叫第二月。知道表相密意都是知道第二月。因为我们刚刚有说,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由这个法尔常住的法本身藉因藉缘现行,藉因藉缘所出生的,祂所出生的叫第二月。那真月就是祂嘛,真月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如来藏。可是被人家说哪个是如来藏?表相说出来都落在第二月上面。我从刘灿梁教授一句话,就可以证明,他是落在第二月上面。他说:“人无我是在相上说,法无我是在理上说。”这一句话我就可以断定,他是落在第二月。因为第二月就是这个如来藏所生的法上面,证得人无我、法无我,都在理上说。怎么可以说,人无我在相上说呢?一定要从理上来说。所以表示说他是只在第二月,不知道什么是真月,还落在五阴法里面,所以是通不过考验的。他再怎么样说:“那个是如来藏,这个是如来藏。”都不是,都不是!可是呢,这种表相的密意佛都不允许说,何况说去引导人家真正的去进一步说,告诉你密意,还摄受你,教你怎么样,这个都不许做。表相密意都不可说了,何况说真正去引导他,然后再帮他解说,一直在告诉他。这个部分的严重性是在于说,因为菩萨法不同于一般的法,菩萨因为他走的路是三大阿僧祇劫,很远,很远!所以他需要有很多资粮,路才走得动啊。如果资粮不够的时候,还能走到远路吗?他今天要走到十万八千里,结果他的粮食只能走一里路,他马上就断粮走不下去了。所以菩萨应该要有充足的资粮,才能够走远路。既然要有充足的资粮,他要荷担重大的责任,什么时候才是让他荷担重大责任的时候?开悟!那个是,可是他要开悟他得具备资粮,因为他开悟以后,他要做一些跟人家不一样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资粮的时候他怎么做事,他自己都走不下去,他自己可能被坏了法身慧命,被教导错误了怎么走下去?走不下去了。所以呢,菩萨法对于开悟这件事情,一定要观察到你现在是不是开悟的时候?不是,我会给你更多东西,这些东西对你帮助很大,对你这一世、未来世都是功不唐捐的,对不对?欸!是这样子嘛。所以说我们说菩萨都不会急功近利的。“开悟好吸引人哪!悟者,啊!我是悟者身份走到哪里都有风哪!”那不是在凡夫我见上面吗?开悟是越来越惭愧的,但是他的责任很重,愈来愈觉得自己缺了很多东西,愈来愈觉得自己学习的不够,愈来愈觉得怎么承担责任,赶快跟善知识多学,要学的东西这么多,我赶快努力精进,不敢说自己要出来做什么,因为你一开悟的话,发现自己的东西太少了,一开悟只是门打开呀,里面的宝藏都还不认识,都还不认识怎么说一一去把这些宝藏点给人家看,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说这个实义菩萨,最重要的是开悟,才可以讲实义菩萨,后面等等这个见性、十行位、十回向位后面都是实义菩萨,当然证量更不一样。
  这真实义菩萨出现的相貌,又有在家菩萨,就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在家菩萨,譬如说观世音菩萨啦、文殊师利菩萨啦,你看祂们的头是有发髻的,对不对!穿的衣服是有很庄严的装饰的,戴了很多宝饰,绝对不是像弥勒菩萨一样示现出家相,不是。但弥勒菩萨纵使在天界的时候,祂也戴天冠,在兜率天也是戴天冠,很庄严的在家相。所以我们说菩萨基本上有在家菩萨,像在场的在家菩萨,还有现场的出家菩萨,那我后面,为什么有个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僧呢?大概有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自己还没有于法自在,你就不叫僧。譬如说烦恼都断不了,还被系缚住,那个都不能叫僧,你自己能断三缚结,你与开悟的法自在,与三缚结自在,那就可以叫僧。这个基础有一点,于这个法自在,那自在法有的更深更广,可是从这一点来讲,也可以叫僧。所以从名目上来讲:有在家菩萨僧,有出家菩萨僧。出家菩萨僧跟后面的声闻相菩萨僧有什么不同?有不同。也就是在大乘法里面,跟二乘法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二乘法呢,他现声闻相的一定只有剃发著染衣一种,一定只有这一种,可是在大乘法里面,你看迦叶童子,迦叶童子她是童子,她是女众,它留长发,她带著声闻僧出去游行,表示她是出家菩萨,可是她却没有现声闻相啊。所以菩萨法里面的这个僧,有出家菩萨,她在僧团里面她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受了声闻戒她一定要剃发著染衣,一定要遵照声闻戒的内容共住,共住就是在僧团里面共住,那没有受声闻戒的出家菩萨,看你是有个证量以上才可以这样子,不是随便人就可以说:“我要当出家菩萨。”我们刚有说僧一定是要于某法自在,不是随便的人就说:“我要当不要受声闻戒的出家菩萨僧。”不可以!你一定要有一个证量,一定要有个于法自在的证量,最起码一定要开悟以上,最起码,才可以说:“我要现出家菩萨僧,而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后面说声闻相的菩萨僧,就是受了声闻戒的菩萨僧,依止于菩萨戒来修道,来修菩萨道的。
(原标题:第0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