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不应以一经一论楷定全部佛法
有人如此质疑:“《华严经》曾云:‘初地菩萨能至百佛世界,二地能至千佛世界。’但是平实居士所说之初地菩萨证量,却只须具备《楞伽经》所说的道种智即可,又说只须证得‘犹如镜像’的无生法忍的现观,就可以成为初地满心;只须证得‘犹如光影’的无生法忍的现观,就可以成为二地满心;根本不能像《华严经》所说的初地菩萨一样去到他佛世界。由此可见他所演说的初地与二地证量等修行法门,并不是正确的;可见他所说的地上菩萨的证量与行门,还不是真正的佛道次第。”
平实答云:“如果有人单以一经作为全部佛法,或者单以一论作为全部佛法,来定义佛道的内容,都会像这样产生以篇概全的过失,都会像这样严重误会佛法,就会成为钻牛角尖的人,就会见树而不见林;在佛法之中就会变成只见局部而不知全体,所说的佛法就会产生严重的偏差。所以善知识弘扬佛法时,不可单以一经或一论所说,来解说全部的佛法。何况是这种只以一经一论中的一段经文,来作为无生法忍证量的判断标准的说法,怎么会是正确的判教方法呢?
《华严经》是 释迦佛初成佛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21天时,为天界菩萨所说的佛道次第,是为住于诸天的菩萨们所说的佛法,不是为人间的菩萨们所说的法,因为那时人间还没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人间还没有阿罗汉、菩萨、及凡夫弟子;所以不可将 佛为天界地上菩萨所说的法门,套到人间菩萨头上来,因为人间与天上的异熟果报境界不同的缘故;因为那些听受《华严经》的天界菩萨们,都是久远劫前已修入诸地境界的菩萨,与人间初入地的菩萨们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即使是《华严经》中听法的同一地中的菩萨们,有人尚在入地心中,有人则在住地心中,有人则是满地心,即将进入上一地中,所以他们虽然是同一地的菩萨,各人所修证的境界也是有著种种不同的,所以也不可等视同观。何况是久已住在天界的地上菩萨们,他们是早已修入诸地境界中的菩萨,证境绝对不会同于人间刚才进入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们;所以绝不可以将天界菩萨所应修的行门,套到人间方才证入初二三地的菩萨头上来。否则的话,这个人在这一世的佛法修行,将会与实际脱节,将成为空中楼阁,将成为画饼充饥、幻想修证的愚行。
就像学校中,同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资优班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普通班、放牛班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及熏习学成的知识结果,是绝对不会一样的;同样的道理, 佛为那些很多劫以前早已成就地上菩萨功德的天界菩萨们所说的初地法门证量,与为人间初学地上无生法忍的菩萨们所说的初地行门与证量,一定会有所不同。所以《华严经》中为那些多生多世以前就修成诸地菩萨境界的天界菩萨所说的法,与《解深密经、楞伽经》中同时兼顾人间即将修入初二三地的菩萨们所说的法,就会有所不同。
如果单以《华严经》所说诸地的证量为准而说,那么《楞伽经、解深密经》所说却与《华严经》不同,是否意味著《楞伽经、解深密经》说错了?或者意味著《华严经》说错了? 所以学佛人应当了知:众生根器千差万别,诸地菩萨也是一样,有种种不同的状况,也有种种不同的居住境界及异熟果报,所以 佛说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以度种种不同根器的弟子。如果单以一种法门作为唯一正确的法门,来说其余的法门不正确的话,就会成为谤法、谤 佛的重罪,佛弟子们对这种事情,还是须要特别谨慎为妙。
一般而言,在未到三四五地满心位而发起意生身之前,天界菩萨与人间菩萨的修行法门及世间法上的果报,是大异其趣的,不可一概而论。色究竟天的天界初地菩萨,本已报得五神通,诸方世界来去无碍;特别是华严十地品中所说的诸地菩萨境界,那是 世尊上升到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中,与天界的早已成就诸地境界的大菩萨们所说的法,不是为人间初入地的菩萨所说的法。
能到他化自在天宫闻佛说法的地上菩萨们,都是过去多生多世早已修成诸地无生法忍的菩萨,都是过去佛的遗法弟子,都是修行已经无量劫的菩萨;至少是前一世已成地上菩萨,往生色究竟天而报得意生身、报得五神通的菩萨。他们是‘念念中普能示现神通等事(六十华严卷22十地品)’的天界地上菩萨;或是早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而证无生法忍的戒定直往的天界菩萨,所以他们‘念念中普能示现神通等事’。那不是人间依解深密与楞伽经法义进修的戒慧直往、此世才入初二三地的菩萨们的境界,所以不可等视而观。
人间的戒慧直往菩萨,大多不是过去多世久已证得诸地境界的菩萨;如果不是往世已曾修得四五六地境界的人,就不曾获得天界地上菩萨报得的五通与意生身,就不能去到他佛世界。或者往世修得初地二地境界,而不曾回向往生色究竟天,因此不曾获得天界地上菩萨报得的五通与意生身,那他们纵然往世曾证得初地二地乃至三地未满心的无生法忍智慧,也仍是必须依《楞伽经、解深密经》所说的道次第而修的,也仍是须到三地满心位才有三昧乐意生身与神足通,才能去到他佛世界的,他还是无法依照《华严经》的内涵去修、去证、去得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去百佛世界、面见百佛…等。除非他已经具足四禅八定之后,又能亲遇 佛之化现,指导他修学华严法门中的这种世间有为法密意,或遇六七地菩萨示现指导华严法门中的这种世间有为法密意。否则仍须依无生法忍的道次第而进修,到三地满心时才修证这种世间有为法,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
因此人间的地上菩萨,未到三地的满地心之前,还在三地的住地心时,大多仍须依《楞伽经、解深密经》的道次第与内容而修--都是专修无生法忍而不修证禅定与神通--要到即将满足三地心时,才开始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然后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因此大部份的人间地上菩萨,在还没有满足三地心之前,舍寿时都会往生色究竟天,去获得天界的地上菩萨所得到的‘到百佛世界、面见百佛、现种种神通’的报得有为功德,依此而探讨这些有为功德得证得法门;证得之后再来人间,就比较容易摄受众生。
但是往生天界之后,再回来人间时,所经时间极为长远,在他重新回到人间之前,人间众生将失去法依止;所以,只有慈悲心特重的人间菩萨,才会不顾自己的世间有为法上的利益,不求生天界,不以获得来去诸佛世界的世间境界作为首要目标,而肯在人间正法即将断绝时受命重生于人间,继续在人间被障重无知的新学菩萨所轻贱,辛苦地住持人间正法,与众生的邪见乃至机浅的佛弟子的邪见奋战。
依《楞伽经、解深密经》佛旨以观,人间的戒慧直往菩萨,修到初二地及三地的住地心时,仍然不能像天界的初地菩萨一样面见百佛、到百佛世界……等。如果回向天界,舍寿后不再还来人间,那他生到色究竟天之后,就可以像《华严经》所讲在天界所讲的初地菩萨一样,面见百佛、到百佛世界…等等;也可以在回到人间之后,发起极广大心而出家勤行精进,获得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这是他的报得异熟果,而不是修得的境界。
如果不回向往生天界,而继续在人间住持正法、护持正法,就必须像《楞伽经、解深密经》所说的一样:修到三地住地心即将圆满时才开始修学四禅八定,然后才开始修学四无量心,得要到即将满心之前才开始修学五神通,到三地满心位时,才能配合三地的无生法忍而发起三昧乐意生身,才能来往万佛世界、面见万佛……等。
甚至有的钝根菩萨像《楞伽经》所说的一般,要到四或五地满心时才能发起这种意生身,才能到他佛世界面见诸 佛世尊。这些道理,具载于《楞伽经、解深密经、华严经》中, 佛语具在,如今仍可加以检阅校对,并不是平实个人自己随意编造的。如果只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间有为法功德,作为判定地上菩萨的标准,那就意味著《楞伽经、解深密经》的佛语虚妄,那就是说《楞伽经、解深密经》的说法错误,那就成为谤法、谤佛的恶业了。
所以人间的戒慧直往地上菩萨们,如果还没有修到三四五地满心的话,还没有意生身能到诸佛世界时,不必为此而怀疑自己的道种智的证量;只须检查自己的道种智……等法,是不是符合无生法忍的智慧?只须检查自己是否具有地上菩萨的‘增上意乐(十无尽愿)、除异生性、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如果符合,也有无生法忍的般若智慧,那就不必自己怀疑了,何必去管他人肯定或否定自己的闲言闲语呢!
这一段话,其实是为那些还没有入地、而且心中疑盖未除的新学菩萨们说的。如果是真正入地的戒慧直往的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们,以及还没有入地,但是心中疑盖已除的菩萨们,都不须以这些话来摄受他们,因为他们的善根已经足够让自己不退失于真正的菩提正法,因为他们会遍阅诸经之后,再详加比对研讨,然后才会作成结论,就不会落入以篇概全、以管窥蠡的管见中。所以他们自己会有正确而深入的见地,不会像那些读经时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的人一样,也不会像那些只听他人一面之词的人一样,完全相信他人似是而非的说法。
如果有人只用‘是否能到百佛世界、面见百佛……’等有为法上的是否具足,来判定人间的戒慧直往初地二地三地菩萨,而不是以无生法忍的智慧来判断人间的地上菩萨,那么这种人其实是好乐有为法、注重有为法的俗人,就不是注重无生法忍的学人,那就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学人了;这一类人绝不是曾经数十百劫久学佛法的菩萨,在大乘佛法中都只是修学佛法三、五劫的新学菩萨。
如果只用‘是否能到百佛世界、面见百佛……’等世间有为法的境界,就可以判定无生法忍、就可以判定是否入地的话,那么目犍莲尊者能飞过上方而到无量数佛土的某一佛世界,他的境界应该可以算是七八地的菩萨了吧!然而 世尊却不授记说他是几地的菩萨,只说他当时是三明六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仍然不是大乘法中的地上菩萨。所以诸地的证量都是以般若智慧的无生法忍作为判定的标准,而不是以‘是否能到他佛世界…’等世间有为法的境界,作为判定的标准。
譬如《楞伽经》中佛开示说:亲证八识心王、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法者,即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萨,纯以无生法忍的般若慧作为是否入地的判定标准,不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间法有为法功德,作为判定果证的标准。
又譬如在《解深密经》卷四中, 佛曾开示:初地满心菩萨是‘正性离生’,不以是否具有能到百佛世界…的世间有为法而作判定标准;二地满心菩萨,则是能够在‘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完全是以无生法忍智慧的导致戒行绝对清净,而证二地满心果位(这是犹如光影现观的功德,能随己意而改变自己的七识见分为清净心,也能用这种现观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为清净境界,所以能绝对清净、身处五浊恶世中也能不犯众生),不以能到千佛世界等有为法而定位之;三地满心菩萨是以即将满心时的修证四禅八定、五神通…等世间等至等持、办事静虑等功德,加上圆满闻持陀罗尼的无生法忍智慧,而得满心位之果证;到此地步,人间的三地满心菩萨才能发起‘去到万佛世界面见万佛…’等世间有为法功德。
由《解深密经、楞伽经》中的佛道次第及内涵而观,就可以知道:人间初始入地的菩萨们,或者几世以来都不求生色究竟天的人间初地至三地住地心的菩萨,都是不能去到他佛世界的,也都是不具有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的人;因为他们都在无生法忍上用心,至今还不曾修过、或者是才刚开始修证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世间有为法,要到未来的三地即将满心时,才修证五神通等境界,才有神足通等世间有为法的境界,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因此才有能力去到他佛世界面见百佛…等;或者必须是生到色究竟天的戒慧直往地上菩萨,依色究竟天报得的神通力及色界天身等异熟果报,才能在初地二地及三地未满心前,有能力去到他佛世界面见他佛。所以戒慧直往的初二三地人间菩萨,在未曾修证四禅八定及修得五神通之前,根本就不可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哪有能力可去他佛世界面见诸佛呢?
除非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回心大乘以后,亲证初地的无生法忍果,当下就可以去到百佛世界。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而未曾明心之前,就已经可以去到无量数的他佛世界了。这种境界,与初地二地三地的无生法忍是不相干的;譬如目犍莲尊者尚未进入大乘初地心,尚未明心、尚未亲证大乘道之时,便已经能够去到上方无量世界,只是为了想看见佛的不见顶相之顶,因此得以面见上方无量世界的另一尊佛。然而却因为距离此世界已经太遥远了,不知如何回到娑婆世界来,还得靠著持念 释迦世尊名号,才能回到娑婆来。
目莲尊者能去到上方无量数佛世界中,当时却仍然不是入地菩萨,仍然是大乘法中的贤位凡夫,未入七住位中,这是经中所载的事实;所以入地或者未入地,是依无生法忍的般若实相智慧作为判定标准的,不是依能否到他方世界的有为法境界来判定的。
此外,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宫中所说的六十华严的十地品中,所说的初地菩萨能到百佛世界等境界,是许多种初地菩萨中的一种,并不是六十华严中的一切初地菩萨都证得这种境界的。六十华严如今还在,仍然可以检核平实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华严经中具说:必须是已成初地的菩萨,后来具足了许多功德,又再发起大心,再加上舍家出家之后,又能勤行精进,方能证得。所以华严十地品经文中所说去到百佛世界的初地菩萨,乃是种种初地菩萨中的一种,而且是最后的满地心中的一种;并不是在家的初地菩萨所能证得的,也不是一切出家的初地菩萨所能证得的;更何况《华严经》的经文中所说的初地菩萨,还有入地心的初地菩萨、住地心的初地菩萨,都是不能证得这种境界的;我们难道可以因此而说那些还没有证得这种境界的《华严经》中的各种入地心及住地心中的初地菩萨们,都不是初地菩萨吗?
由此经中所载的真实典故,可以证实一件事:是否能去到他佛世界,并不是初二三地菩萨的必具功德;入地心的菩萨以及住地心的菩萨,以及不能出家、不发大心,以及出家发大心后却不能勤行精进的初地菩萨,都是不能证得这种来去百佛世界的世间功德的;必须是初地满地心的菩萨,又发大心,而且出家精勤修行之后,才能获得的,并不是入地心及住地心的出家菩萨所能获得的,也不是满地心的在家菩萨所能获得的。如今《华严经》还在,还可以加以检查与证实。
然而二乘三明六通的圣人,回入大乘而尚未明心之前,还只是六住位的菩萨罢了,距离初地还很遥远,便已经有此能力了;只须具有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便可以做到,与一二三地的无生法忍修证无关;所以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们,可以来去诸佛世界,却都仍然无法成为地上菩萨;都要等到以后明心了,再进修佛菩提而亲证无生法忍以后,才能算是地上菩萨。所以,不应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间有为法,作为判定地上菩萨的唯一标准;所以地上菩萨的证量,是依无生法忍的般若智慧而说的,不是以能去他方世界…等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来界定的。
而这种去到他方世界的能力,由人间往生到色究竟天的初地菩萨,虽然已经报得这种可爱的异熟果,仍然远不如三明六通的二乘大阿罗汉--譬如目犍莲尊者--所以不应该以这种世间有为法的功德,作为衡量人间初地到三地未满心的菩萨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无生法忍的智慧功德,来衡量人间的初地至三地菩萨。因为人间的菩萨是要到三地的住地心时,才开始修学能够引生这种能力的四禅八定的,才开始修学能够引生这种能力的五神通的;因为他们并不往生到天界而获得这种色究竟天中报得的可爱异熟果。
生到天界的地上菩萨们,他们在色究竟天中如果不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因此未曾发起三昧乐意生身的话,回到人间时仍然会失去这种报得的可爱异熟果,所以当他回到人间时,仍然不能获得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果报。也就是说:必须是三地满心位以上的地上菩萨,才会有这种来去他佛世界的世间有为法功德。
即使是人间的初二地及三地未满心菩萨,往生色究竟天之后,虽然获得这种依报庄严,但是如果没有实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的话,回到人间时也会因为人间依报的缘故,而失去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境界,失去亲到百佛世界、面见百佛的世间有为法功德;还是要进修三地所应修证的四禅八定及五神通等法,才能在人间时也同样拥有这种去到他佛世界的功德。
但是在他初回人间,而且尚未加修四禅八定及五神通而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之前,我们却不可以因为他回到人间时失去这种有为法上的功德,便说他不是地上菩萨。此外,三明六通具足的大阿罗汉回心大乘时,虽然还没有明心,也没有见性,更未入地,便已经具有这种功德了,但是他们却仍然不是地上菩萨,因为还没有证得大乘的无生法忍智慧。所以,是否入地?要看他是否有无生法忍而作判定。
又譬如龙树菩萨…等人,他们都是地上菩萨,但是也都没有能力去百佛世界,所以他得要去极乐世界,仗佛加持而进修三四五地…等功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因为他们还没有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间有为法功德,就说他们不是初地菩萨呢? 戒慧直往的人间初二三地菩萨,得要修到三地满心位时,四禅八定具足了,五神通也具足了,才能在发起意生身之后而发起轮宝,而获得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
亦如天军阿罗汉,根本未入初地,却能自在的前往兜率内院面见弥勒尊佛,受学大乘佛法。然而人间的龙树初地菩萨却到不了欲界天,不能去到弥勒内院,也不能去到距此娑婆世界最近的他佛世界,更别说是华严所说的飞过百佛世界了,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说‘龙树菩萨不是初地菩萨’。否则便成就诽谤贤圣的地狱罪了!
此外,依据华严十地品的经文所说,初地菩萨如果不是满心位的话,如果不是舍妻弃子而出家的话,出家后如果不是勤行精进的话,或者出家后勤行精进而不知方便善巧的话,也还是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及轮宝的,也仍是无法证得这种面见百佛、飞过百佛世界的境界;即使是出家而有方便善巧的话,也还须勤行精进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忽然在须臾之间得百三昧而得见百佛…等等。在他还未发起这种能到他佛世界的功德时,我们是否就可以说他还不是初地菩萨?
所以,这种世间法上的有为功德,并不是在家的初地菩萨所能成就的功德。乃至初地菩萨出家以后,修至满心位,纵使勤行精进一世,是否就能在须臾之间得百三昧、飞过百佛世界……等?也还须衡量各人的福德庄严与定力慧力,绝非每位初地满心的出家菩萨都能达到这种世间法上的境界,所以我们绝对不可用这种境界的有无,作为判定初地果证的标准。
此外,依佛教史上之文献记载,也对这一点可加以检校,证实平实所说无讹。虽然佛教史上的地上菩萨,大多不能去到他佛世界,然而我们却不可因为历史上无人能够如此,便说:历史上的所有菩萨都是不曾证得初二三地般若证量的人。绝不可说那些地上菩萨都未入地。
所以,依据《楞伽经、解深密经》所说,五地满心位以上的菩萨,必定具有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如果没有这种功德,绝不会是五地以上的菩萨。但是,是否能去到他佛世界等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却不可以作为衡量初地到三地未满心前的菩萨的标准;如果单以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事相,来衡量人间的戒慧直往菩萨,就会有许多的过失,就会违背诸经中的佛语教诲,也会因此而成就诽谤圣者的大恶业。所以在《解深密经、楞伽经》乃至《华严经》中, 世尊完全是以无生法忍的般若智慧,来界定诸地菩萨的境界,根本就不以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来作界定的标准。
乃至《华严经》中明载:这种世间有为法上的境界相,也只是种种初地菩萨中的一种,也不是说所有的初地菩萨都有这种世间法上的功德的。《楞伽经》中更明说:未到三地满心前,不能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乃至有人要到四五地满心时,方才发起三昧乐意生身。未曾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之前,初二三地的人间菩萨们,是不能自己去到他佛世界的;乃至未舍报前,想要自己偶而上升此界的兜率天弥勒内院,都做不到。
如果有人单独以这种天界地上菩萨的依报标准,作为衡量人间地上菩萨的尺度,而不是以无生法忍的智慧功德,来衡量人间戒慧直往的地上菩萨,那就表示这个人是个看重世间有为法功德的人,还不是通达初地无生法忍的人,还没有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因为获得通达位的初地无生法忍的人,是通达地上无生法忍般若的人,绝不会违背《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的佛语圣教。所以,主张‘应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间有为法境界,来判定是否入地’的人,是属于往世学佛以来不久,尚未经历很多劫努力学佛的人;在大乘经典所说的法中,都只是新学菩萨,不是学佛已经很多劫的久学菩萨。
因为他们还是看重世间有为法上的功德,而不是看重无生法忍的一切种智的功德,背离了 世尊正法智慧的精神所在;所以他们不以无生法忍的证量来判果,而是以有为的世间法上的证量来判果。这些人如果未来想要亲证地上菩萨境界的话,依《华严经》所说,必须具备下列福德,才不会退转于菩萨正道:‘厚集善根、修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养诸佛、集诸清白法’,具备了这些福德资粮以后,并且还要‘为善知识所护、入深广心、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才能在善知识摄受护持下,渐渐进入初地。
所以一切的人间菩萨,都应以《华严、楞伽、解深密》诸经所说的无生法忍的证境,作为衡量人间菩萨的标准,不可单以华严所说天界的地上菩萨种种功德中的最后一种--譬如来往百佛世界等有为法,作为衡量人间地上菩萨的唯一标准,否则将会成就谤法(谤楞伽经、解深密经所说不正确)及谤贤圣的严重过失。凡我佛门四众弟子,于此皆应通会诸经佛旨之后,谨言慎说,以免后世严重果报。”
复有人言:“龙树菩萨能去到海龙王所住的龙宫中,取回《华严经》而弘传于人间;从这件事实而观察,他也有可能自己有能力去他佛世界。所以你说他没有能力来往他佛世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平实答云:“就好像中国古时的无著禅师,他并没有神通力,根本不可能得见文殊师利菩萨;然而他却可以在五台山中亲到别人所不能到的般若寺,亲见别人所不能见的文殊菩萨(详见《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记载,及拙著《宗门正义》举述)。然而无著禅师这种经历,却是文殊菩萨所加持示现,无著禅师才能亲到、才能面见,不是无著禅师个人的能力所及;所以不应该因为他能亲见文殊菩萨,便说他有神通力,便说他有文殊菩萨的神通证境。
同理,龙树菩萨能去龙宫,并不是他个人有这个能力,而是佛弟子海龙王,为了让天宫及龙宫都有的《华严经》,能弘传于人间,利乐广大佛子,所以用他的神通力,使得龙树菩萨能去到龙宫取得《华严经》,今天才能有这部经典流通于人间而广利学人及人间的诸地菩萨。因此,不可用龙树能去龙宫的事件,来认定:他可能也有能力自己去他佛世界。
此外,《华严经》是 释迦世尊尚未在人间弘法之前,在天界所说的法,当然不可能由人间的佛子们从 佛亲闻而结集成就,当然应该从天宫或龙宫所保存者,转而流通于人间。如果龙树自己有能力去到他方世界,那他可以自己去天宫中取经回来人间,根本就不须要海龙王的加持而去龙宫取经;可是他终究还是得靠海龙王的加持,才能去到龙宫取回《华严经》。
如果他能自己随意去天宫取经,能自己随意上升天宫听闻弥勒菩萨说法,那么我们因此而说:‘他可能有能力自己去他方佛世界’,这还稍微讲得通,否则根本就讲不通。这个道理,有智慧的学人们,一听就懂;只有没智慧的人,才会自己打妄想、钻牛角尖,一味的断章取义而不能自拔于偏见妄想。
所以一切真正修学佛法的人,都不应该单以一经一论之言,来作为判定今世往世菩萨证量的标准,都应该综合诸经诸论之真正意旨,通达诸经论中之意旨以后,才作判定,才不会产生误解正法、妄说正法及诽谤贤圣证量之大恶业;何况是只将一部经中的一小段文字,用来作为判断菩萨证量的标准?那是偏颇的作法,是很危险的作法。
如果单以《华严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判定今世往世菩萨的标准,而将前面多段经文所说初地各种境界的法义修证舍弃不说,那就更会有严重之偏差,一切佛弟子于此都应该特别谨慎才是。由此缘故,平实持别吁请所有弘扬佛教正法之法师与居士:应综合诸经诸论前后全部经文真意,而作判教之标准,勿单以一经一论中之一段经文,作为佛法而弘扬之,勿单以一经一论之法义而非议他经他论所说正法----除非他经他论已证实是伪经伪论。”
(原标题:08 附录五:不应以一经一论楷定全部佛法)
08 附录五:不应以一经一论楷定全部佛法
2018-07-11 浏览:43821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