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6、常见外道法--广论(二)【共130集】
第20集 《楞伽》一部破《广论》(一)
2018-07-13  浏览:67399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我们这次的主题叫作“《楞伽》一部破《广论》”,主要是以《楞伽经》与其余的大乘经,要来破斥宗喀巴应成中观师以双身修法无上瑜伽而毁谤没有不生不灭法──阿赖耶识,而认为只要以“灭”就能够来酬偿业果,用这样的种种邪知见而来建立整个佛法成佛之道。
  那基本上我们大致的顺序,就是先要以小乘《阿含经》里面一些很基本的名相,譬如五阴、六入、十八界、十二处,用这样子的最基本的名相,再加上一般人都很熟悉的轮回、涅槃,用这样的生灭法、轮回、涅槃这三个基本的法义,用来证成不生不灭法毕竟存在;而这个不生不灭法在小乘经里面就是所谓的五阴俱识、所谓的入胎识、所谓的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并不是要等到大乘法才讲到这个不生不灭法是法身、是如来藏、是阿赖耶识。先经过这样子第一个阶段,以三个名相,主要就是生灭法-五阴六入十八界、轮回、涅槃-建立不生不灭法是法身、是如来藏之后;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就要引用其他的大乘经,譬如说《不增不减经》、譬如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种种的契经,来证明这个不生不灭法确实就是 佛在三转法轮所说的含藏识、藏识、如来藏。那等到这第二个阶段证明之后,我们第三个阶段,就是要专门引用我们主题所说的《楞伽》一部来破斥《广论》的种种邪说,包括他们否认阿赖耶识,包括他们认为二乘人也证得法无我,包括他们种种的:譬如说破斥唯识中所说的自证分,破斥唯识里面所说的种种相关于 佛所说的没有外境、一切都是内识这样子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那最后总结,如果我们时间足够的话,我们就会针对应成中观所谓的八难题来进行更详尽一点的破斥。
  这边讲到破斥,有些菩萨可能会起一些烦恼,那我们引用《六祖坛经》很简单的四句话来提醒这些菩萨们,《六祖坛经》六祖说了:【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六祖坛经》卷1)很多人都只记得《六祖坛经》里面的所谓的【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这样子的引用,却忘了说六祖在开宗明义就已经说过了,那个【合掌令欢喜】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沟通了,又不希望跟这个众生结恶缘,而并不是说当菩萨的应该要来和稀泥,要来忍受世间上有一些恶知识以错误的邪知教导来残害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他才会讲得很清楚【出世破邪宗】;乃至更明显的,在《六祖坛经》有记载的永嘉玄觉大师,在六祖印证之后他写的《证道歌》里面,他也讲得很清楚【圆顿教、勿人情】,这一个圆满的、顿悟的这一个禅宗、这个证悟、这一种教导,它是不能讲人情的,是非对错都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漫无标准,像世俗人所说的一切宗教都是在劝人为善,我们自己修自己的就好,不要去管别人。所谓【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永嘉证道歌》卷1),就如同现在社会普遍都有的这些诈欺事件,当您看到一个老婆婆、老公公在邮局他被这个诈骗集团所欺骗,那您是不是该仗义直言地指出来这是一个诈骗行为呢?如果旁边有人不能分别善恶而直接指责说你这个人是在骂人,那显然是这个第三者、这个指责人的人其实才是一个恶人。
  好!回到我们的重点。第一个,我们先以《阿含经》里面所有的名相,这是所有的修学佛法的人刚入门就该具足的知见,就是说 佛在《阿含经》里面,不管是哪一部经,不管是《增壹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都是以这个蕴、处、界(或是旧的翻译阴、入、界)而为一切生灭法的范畴,而告诉我们所谓的涅槃,就是把这一些蕴、处、界生灭法全部都灭尽无余,就叫作涅槃。引用经论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在别译的这一个《杂阿含经》里面卷16有讲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别译杂阿含经》卷16),而在《杂阿含》卷22也有讲到【一切行无常,是则生灭法,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杂阿含经》卷22),那《杂阿含》卷22同样的,佛又说了【眼耳鼻舌身,第六意入处,若彼名及色,得无余灭尽,能知此诸法,解脱七比丘,贪有悉已尽,永超世恩爱。】(~《杂阿含经》卷22),特别是最后又在《杂阿含》卷2讲到了,这个涅槃是【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换句话说,涅槃祂不是断灭;而蕴、处、界灭掉之后,如果佛法没有一个不生不灭法的建立、如果这个涅槃只是一个虚妄建立的名相,那佛法就如同断灭见外道一样,没有什么殊胜可言了。
  那依于这样子的理论上的证明,特别是我们有说轮回,轮回其实就是阴、界、入不断地在三界六道轮转,而涅槃,刚刚说过了,特别是二乘定性声闻人所证入的无余涅槃,其实就是把生灭法“蕴、处、界”永灭无余;基于这三点,第一个,蕴、处、界是所有生灭法的范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绝对没有第六蕴、绝对没有第七入、没有第十三处、没有第十九界,可是轮回又是这些蕴、处、界不断地在三界六道当中流转,没有办法止息轮回的产生;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必定依于《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所说的,因为所造就的中品、上品、下品这些十善业或是十恶业,而各自往生天道、人道乃至所谓的阿修罗,这个三善趣,或者说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
  然而这边我们要提到的是一个“业”的问题,从业种如何来建立?很显然地,十八界每一个法都是现行法,既然是现行之法,那请问六根、六尘、六识如何能够记持众生每一世依于他生灭的五蕴所造作的善恶业种呢?我们之前在很多单元里都已经提过了,在这样子的种种生灭法里面,特别是以十八界为例(六根、六尘、六识),六尘、六识很显然地,今不至后,今天不会到明天、这一世不会到未来世,而前五根不管是胜义根、浮尘根,它也都是必将断灭之法,也不会从这一生到下一生,而唯一剩下的第六根就是意根,祂必定也是在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要断尽无余;既然十八界都是生灭法,生灭法都是现行之法,现行之法它如何能够储存这些可能要经过百千万劫,才能够酬偿众生造作善恶业行所落谢形成的善恶业种子而该有的善业报、善果报或是说恶果报呢?很显然地,蕴、处、界-不管我们用哪一个分科分类来讲这些生灭法的范畴-第一个,它的范畴不可能超过 佛所告诉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第二个,不管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任何一法能够来储存这些业种,因为很清楚的、很重要的一点,十八界都是现行之法;甚至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单单从十八界都是现行之法,我们就要知道,意识乃至所有其他的生灭法之所以今天灭掉而能够再生起,必定是有其他能够出生它们的因;而蕴、处、界生灭法,在 龙树菩萨的《中论》里面,他《四生偈》里面说过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卷1),《中论》里面,龙树菩萨已经把这一个十八界里面任何一法自生、他生、共生的可能性都否决掉了,因为它们都是现行法、都是和合出生之法、都是可灭之法,其实已经隐喻告诉我们,有一个蕴、处、界之外的一个不生不灭法,这个其实也就是我们后面会提到的《不增不减经》里面讲到的一个法身,也就是如来藏,这个后面我们会再比较详细地引用经文来说明。
  好!那我们刚刚已经总结了,以《阿含经》里面 佛早就说过了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每一个学佛人刚学佛都应该要了知的最基本名相;很可惜的,很多被《广论》里面,应成中观邪见所迷惑的,这些善心学佛的菩萨们,却连这基本的名相可能都没有弄清楚。如果您花点时间,把我们刚刚所说蕴、处、界每一个的定义,还有这些生灭法的范畴,如实的去观行,确定确实决定没有第六蕴、第七入、第十三处、第十九界,而又了知这些善恶因果,又不可能一切都是现世报,有可能隔了百千万劫才受报,那这样子的业种、这样子身口意行形成的势力,到底要储存在蕴处界哪里呢?很显然地,都不可能是有这样子的蕴处界任何一法(生灭法),能够储存这些经过百千万劫才能够兑现酬偿的一个果报。
  好!基于这一点的话,我们这一边又要提到,在这一个小乘阿含里面 佛也有说过了,乃至很多的单独是小乘的经文,都已经可以为我们明白作证;换句话说,我们接下来要证明的,就是说阿罗汉不是佛,而从这里要来证明说,佛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祂所根据的这样子的一个不生不灭法绝对不是蕴、处、界,而是能够出生蕴、处、界的另外一个法身,在三转法轮说为如来藏、阿赖耶识,那基于这样子的一个逻辑,我们底下又要总说一下,我们如何证成阿罗汉真的不是佛。只要我们能够证明阿罗汉不是佛,那么四阿含所说的所有的蕴、处、界生灭法的法义,就由不得应成中观师只承认有蕴、处、界生灭法,又认同 龙树菩萨所说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认同蕴、处、界生灭法的范畴是这样子,可是又不承认有一个不生不灭法。
  换句话说,这些应成中观师六识论的邪知见,是造成他们会把乐空双运无上瑜伽男女二根交合这样子的一个恶法,认为是可以成佛之道最主要的一个邪知见的来源,当然后面我会根据已经授记 龙树菩萨为初地的菩萨──欢喜地菩萨的《楞伽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单元命名叫作“《楞伽》一部破《广论》”,因为《广论》应成中观师他们尊称龙树是第二佛,其实 龙树的证量真的有那么高吗?他可以高于妙觉的 弥勒菩萨所讲述的唯识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留待后面我们会来破斥;这边先要指出来是,我们全部引用的经证的来源都只限于四阿含,要依于四阿含来证成阿罗汉绝对不是佛,由这样的证成 ,反过来告诉我们,要成佛之道必定在二转法轮,特别是三转法轮一切种智、如来藏唯识经典之中,才能够依之而证得。
  底下我们先讲第一个,阿罗汉不是佛。之前已经说过了,这边我们要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个,阿罗汉如果是佛,当我们本师 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之后,应该所有的阿罗汉是佛,他所说的当然就是“经”了,因为佛所说的话就是佛经,既然是佛经,为何还要有三藏经典的结集呢?我们说过这是最简单破斥阿罗汉是佛的方法。
  第二个,在《增壹阿含经》里面,特别是卷3的《弟子品》,世尊亲口、佛口、金口说了,祂一一的为大众讲明了:祂的弟子当中有所谓的持戒戒律第一、有所谓的天眼第一、有所谓的说法论议第一、有所谓的多闻第一、有所谓的头陀行第一、密行第一、有所谓的福德第一,这样子的 佛的开示,隐喻的已经告诉我们:这些阿罗汉弟子,每一个都是阿罗汉弟子,可是他们所证却各各有所不同、有所高低,既然是佛,祂不可能有所证高低不同,必定都是四智圆明,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证成说,阿罗汉不是佛。
  第三个,我们之前也有讲过,在《中阿含》卷28《瞿昙弥经》,佛有对阿难说:【阿难!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终无是处。】(~《中阿含》卷28)这里告诉我们,女人不可能能够成佛;然而单独依于四阿含,我们清楚就已知道了,阿罗汉比丘尼在佛世的时候是相当多的,既然女人可以成为阿罗汉,可是 佛在这个《瞿昙弥经》又清楚地告诉我们女人不能成佛,乃至在佛三十二相当中有一个马阴藏相,乃至佛在十号当中有一个调御丈夫,这种种的都告诉我们,女人不能成佛。这边顺便要再如同之前,跟菩萨们提过一样,这并不是佛法讲男女不平等,千万不要这样误会,严格讲,佛毕竟是一个中性身,祂不是男也不是女。
  好!再下来的话,我们要依于《杂阿含》卷15的《申恕林经》,在这个著名的《申恕林经》 佛举例子问这些比丘众们、这些弟子们说,我手上拿的这一片树叶,我手中叶、掌中叶多呢?还是这个申恕林里面整个大树林里面的树叶多?根据这个《申恕林经》所演述的,佛告诉这一些声闻二乘弟子们,祂说:我为你们这些声闻弟子们所说的法,已经演说的,换句话说,就是阿含部里面说的,蕴、处、界是生灭的,无余涅槃就是要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生灭法灭尽、名色永灭无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蕴、处、界都灭尽了,就能够寂灭、清净、清凉、真实。佛告诉这些比丘弟子们、这些二乘声闻比丘弟子们,我告诉你们的这一些能够证得声闻、乃至辟支佛的法,其实只是我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一切智、一切种智里面的如同整个大树林当中的一小片叶子。
  而根据经文,佛如何说?佛告诉这些比丘们说:【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杂阿含》卷15)这里的意思告诉这些声闻弟子们,我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这样子的佛菩提道、我所证的正法、我所了知的这样子的成佛的法,比诸之前我跟你们这些声闻二乘弟子们所说的蕴、处、界生灭法必须灭尽才能够证阿罗汉,这两者比较起来,我所证知之法是正法。请看清楚是正法,不是因为它是邪法而不说,而是虽然是正法,可是于这些二乘声闻人证得二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入于无余涅槃而不能回小向大是没有帮助的;所以即使它是正法、它是成佛才能够实证的法,它比诸二乘声闻法,比较起来,犹如一整片大树林的树叶跟一小片 佛的掌中叶;可是 佛还是观察众生的时节因缘,在小乘四阿含当中,祂不详细讲说阿赖耶识、如来藏,而纯粹顶多只是以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或是说五阴俱识、或是说齐识而还、或是这样子种种的入胎识,而来隐喻讲说蕴、处、界之外必定有一法,祂不是属于生灭法的范畴,而这一法其实就是二转法轮的所谓的无住心、非心心,也就是六祖依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在《六祖坛经》中自述说他开悟的时候,因于五祖三更裹袈裟为他讲说《金刚经》─二转法轮《般若经》-而开悟的时候而说的那一首自性偈,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而后面在同样的《六祖坛经》他也清楚告诉我们了,他所证的这一个自性就是含藏识──第八识,二转法轮《般若经》这样子的讲说这个不生不灭法、这个法身、这个涅槃心,然后六祖又告诉我们的依《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开悟,他却告诉我们这一个心其实是三转法轮、也就是达摩初祖传给二祖这个《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面所说的【藏识海常住】,就是这个如来藏、这一个阿赖耶识。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不讲到三转法轮,单单依于初转法轮、二转法轮,用道理、用最基本的“蕴、处、界生灭法”、“轮回”、“涅槃”这三者,从道理上、从一个基本入门的学佛者该要知道的这些名相上,我们就可以推知,即使说声闻人不需要实证这一个法身佛、如来藏、阿赖耶识,然而 佛却已经是在阿含里头已经隐喻地告诉我们,有一个不生不灭法──法身,能够出生蕴处界。
  好!讲到这里,我们再引用底下的,相关的经证再来证明说“佛是阿罗汉,阿罗汉非佛”;阿罗汉不是佛,所以小乘阿含就不是成佛之道,所以大乘经-乃至大乘经里面讲的-不管是二转法轮的这一个非心心、无住心,或者三转法轮的如来藏、阿赖耶识,都才是真实的能够成佛之道之所依。
  《中阿含》卷30《大品福田经》佛说:【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中阿含》卷30)佛在这里告诉我们,有九种小乘的无学人,这里面有思法、有退法,这里面的思法阿罗汉,其实就是《杂阿含经》卷39里面讲到的,那一个瞿低迦这个阿罗汉,瞿低迦比丘他证阿罗汉,可是他是属于所谓的思法或退法阿罗汉,他证阿罗汉之后,又因为某些原因(最主要可能因为禅定上面没有办法现法乐住)而三番两次的(按照经文的话)应该是六度都退回去三果人,甚至更低下的一个品位,最后一次他终于下定决心而自杀了。菩萨们想一想,天底下有什么佛会福德智慧这么差,证了佛之后还会退转的吗?很显然地,这也是告诉我们了,阿罗汉绝对不是佛,而佛却一定是阿罗汉。
  那最后一个,我们再引用一个很简单的经句,就是《杂阿含》卷12里面的话,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仔细地来讲说,那我们只把名字称出来,就是阿支罗迦叶这一个牧牛人,他在一天之内证阿罗汉,却不幸被牛所撞死,在同样这一卷经底下的那一个玷牟留外道,他本身是外道,却是在一日之间蒙 佛这样子的开示而证为阿罗汉。试问一日之间就可证得的阿罗汉这一些原先是凡夫、原先是外道,一日之间就可证得的阿罗汉。佛所证、佛的福德智慧,难道这么寡薄吗?
  好!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20集 《楞伽》一部破《广论》(一))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