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要说的单元是“广论隐说的内情──广论的陈仓暗渡法则”。《广论》的学人必须如实观察了解五蕴我见的烦恼为何是不清净的?五蕴确实是无常、不能常住、不可保信的速坏不净之法,才能够对治爱著五蕴自我的欲贪。
奉行喇嘛教教义的结果,就会完全具足了 弥勒菩萨所说:属于欲界应当对治的贪著五蕴自我、贪著欲界六尘境界、贪著五根受用外境、贪著身根淫触等四种贪。宗喀巴完全具足这四种贪,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 弥勒菩萨所诃责的对象。在误解加上曲解的情况下,公然断章取义的抄袭大论中的文字而师心自用,让无知的学人误会《广论》具有 弥勒菩萨的旨意,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运用能根本对治贪欲的不净所缘进行修道,无法降伏乃至断除贪欲烦恼,必然在淫欲境界生起淫贪之念而造作贪行,是不可能反过来有清净贪念的功能的。而喇嘛教成就密续修法的所有喇嘛扛著佛教的旗帜,却违背 佛陀与 弥勒菩萨的教导,为他们的双身法包装并辩解,因此有了如下的言论出现,三律仪书中说:
若是不能去除贪爱之法即非正法……譬如,于别解脱戒中,必须断邪行;然上二律仪(菩萨戒及密咒戒)却视邪行为方便。但无论如何,邪行定须不为贪欲所染,如是才能作为一可用于修持之方便。(~《自性大圆满道之支分三律仪决定论释义》,盘逸,页289)
喇嘛教想要以“黑除黑”本来就不可行,反曲解污蔑说:菩萨戒允许以贪爱邪淫之行作为修持之方便,事实上是他们喇嘛教自己设的密咒戒、三昧耶戒,才将邪淫贪欲当作是修持的唯一方法,本质上不可能除贪爱,所以不是佛教的正修行法门。以《梵网经》所规范的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律仪来说,不仅在十重戒中规范不得自己邪淫,也不得教人邪淫,一旦毁犯就是不通忏悔的重罪,同时在轻垢戒中也规范菩萨戒子受持佛戒要发愿: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菩萨戒中诸佛教导的经律中,未曾出现有将贪欲邪淫之行当作修持方便的,更离谱的是喇嘛教还辩解说,他们修双身法的邪行不会被贪欲所染,那么就以 弥勒菩萨的开示来检验看是否合理了:
问:贪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答:贪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爱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贪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又此贪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由贪缠故为可爱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爱法。(~《瑜伽师地论》卷26)
有人问:被称为贪行的有情,有什么样显著的行为相貌是应当知道的?弥勒菩萨回答说:贪行有情在所有卑微下劣的贪爱事中,尚且能够生起最极厚重的上品贪而不能舍,何况缘于中品乃至上品的境界,贪的程度更不在话下了。又这种欲贪缠绕于身中,是经历了很多世相续不间断地在境界熏染,长时间随著我见我执而系缚著有情,由于这种贪缠随缚的缘故,贪行有情永远都是任凭欲贪烦恼自在的现行,而于六尘可爱境界中生起希望,被境界制伏成为境界的奴隶,而随著境界贪爱追求造作,没有能力降伏欲贪,制伏六尘可爱境界的诱惑。从 弥勒菩萨的开示可以明了,贪行有情永远都是被一切五欲中的六尘可爱境界所制伏,随著我见我执而被缠绕系缚著,是境界中的奴隶!没有丝毫能力可以制伏可爱境界,而密续双身法的淫触身乐,就是欲界最卑微下劣的可爱法。
喇嘛们认取意识细心为胜义,所以都是没有断我见的世俗人,又要长时间放任欲贪现起,成为淫触身乐可爱境界的奴隶,如何可以倡言上品贪行缘于淫触身乐,可以不被贪欲所染,可以断贪呢?这样的说词就显示出:喇嘛教中未曾有任何一位上师曾经对治过贪行,断过欲贪,所以才会制定密咒戒三昧耶戒,规范如何遵照喇嘛教的教义,与上师的指导修双身法,号称双身法虽是邪行,但不被贪欲所染,简直就是不懂佛法又强词夺理作诡辩,只能诳骗无知之人罢了!
喇嘛教修双身法的目标,要到达他们所设定的不变大乐境界,认为当时现前的是意识细心的空性,他们专门教人修六座上师瑜伽的书这样写:
“父母诸尊空色双运能引生不变大乐,不变大乐达至究竟时即转成金刚心自性”。(~《吉祥时轮六座上师瑜伽念修教授》,盘逸,页294)
说修双身法的男女们,他们的男身女身都已经成为与空性不二的空色,在男女交合中能引生一种称为“不变大乐的淫触身乐”,当不变大乐到达所设定的程度时,就能够成为意识细心空性这个金刚心的自性;换句话说,当时就是成就了金刚持,照这样说,应当是成就了不坏的法身才对,才能称为金刚心。
依照佛法的定义:法身是常乐我净的,是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喇嘛教说的金刚心自性,是否具备了法身的属性?应当接受检查及验证的。首先,看看什么样的法才具备常、乐、我、净。般若经中 佛说:
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唯有涅槃寂静微妙,具足种种常、乐、我、净真实功德。 (~《大般若经》卷332)
经中佛说唯有涅槃寂静微妙的法,具足种种常、乐、我、净的真实功德。生死法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涅槃指的就是不生不灭,是本来就不生不灭,不是通过修行转变得来的;有生有灭的法都是生死法,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属于生死法。
识蕴中的意识心,无论处于五欲六尘境界中,或者唯独缘于幽隐的定境法尘,都具足了意识心对境界的作意、领受、了知、简择等分别的全性。而喇嘛们在双身法中所到达的不变大乐,属于意识与五识俱在的境界,否则喇嘛在双身法中,如何判断目前所到达的身触淫乐是四喜中的哪一阶段?搭配明点提降是否生起拙火了?是否达到不变大乐?这些都需要意识与身识同时缘于身触的境界,进行种种领受、了知、简择等分别。纵然过程不需要语言文字,但是灵明觉了与反观,就是了知与分别,完全属于意识分别的全性;意识分别的全性,离开了六尘境界就完全不存在了。因为意识离开了六尘境界,就断灭不能自在了,其分别的全性又如何能独存呢?
因此喇嘛教的密续《广论》等所说,想要到达金刚心,都属于生死法意识心的范围,既然是生死法,就是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的法,就不是涅槃、不是法身。当然就不可能是佛法中所说的本来无生、不可被毁坏的金刚心如来藏。因为生死法是苦法,所以没有涅槃不生不死解脱之乐;生死法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不净法,没有无为之净;生死法是因缘所生无常变异之法,无有真实常住自性,所以是无我之法。因此密续《广论》所说的金刚持,都是意识的境界,生死法永远不可能转变成不生不死的涅槃。有为法永远不可能转变成无为法,所以不具有常、乐、我、净的功德,既然没有常、乐、我、净的功德,当然就不是真实常住的如来法身。
不生不死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法,在法界中仅仅如来藏具备这样的属性。如经中说: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维摩诘所说经》卷2)
经中所说的法,即是法身如来藏,是无为法,不可见闻觉知。因为如来藏的本性离见闻觉知,无见闻觉知事,无能见闻觉知者,完全不与在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相应。“法身”表示如来藏,不是空无自性的另一个名称,而是具有诸多功德法性,而本体不生不死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既然涅槃如来藏本性离见闻觉知,无见闻觉知事,密续《广论》等喇嘛教的教义说:不变大乐达至究竟时,会转变成金刚心自性,这正是不懂佛法的最明显证据,因为不变大乐、乐空不二,是意识心在双身法身触境界,见闻觉知的受乐中,假以妄想思惟所得的结果;这样的有为境界法,如何可以比拟离六尘见闻觉知、不生不死、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无为境界呢?
因此《广论》中宗喀巴主张,上品淫欲贪行,能容易的对治贪,是殊胜的所缘这个手法,就是假借 弥勒菩萨大论教授,而穿插其喇嘛教独有的教义,主张于其中暗渡陈仓其贪道双身法,让不知情的广大佛弟子们概括承受其意识境界的密续双身法,当作是佛教中的行门,这是很不老实的作为。
整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总共24卷中,于卷10说到的,发心以后若要成佛,必须于学处学习。其学习的次第分成: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及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两种次第。在其中运用了14卷的篇幅,处处使用类似这样抄录大论的论文,进行暗渡陈仓密咒、密续概念的手法。14卷的篇幅中,又有10卷全部都在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称其为:六度四摄之外所应别学的,也就是密咒双身法所必须运用的止观。他在卷14中说到:
虽未获得实性见解,但若执心令无分别,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若能由此久摄其心,以摄心力风生堪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
宗喀巴说,虽然还没有获得真实空性的见解,但是在双身法中只要作意让意识心不起语言、文字的分别,当时就可以生起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因此就算尚未了解什么是空性,能生起无分别的专注境界,并不相违,倘若能够接著在双身法中,持续运气收摄意识心的专注力,能让微细心风运行明点,促使身根发起身触大乐,意识心能在专注受乐的境界中达到四喜,因此就算还没有对空性有所了解,双身法的操作能够使得意识心生起无分别的专注力,能观察生起身触大乐的过程,至于那些已经获得实性见解、明了空性者,在双身法中获得的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是完全相同不违背的。
宗喀巴的说法,很明显的点出了两个重点:第一点,知道或者不知道所谓的空性、实性见解,都能够运用双身法到达明乐无分别三摩地。也就是意识心处于不生起语言文字的明了分,同时领受著身触大乐的专注境界,那就是引发出了意识细分的空性的作用。第二点,倘若没有经过密咒双身法的过程,就算获得了什么是空性的见解,也无法到达喇嘛教教义最高境界的明乐无分别三摩地。
所以密咒双身法是实践喇嘛教教义的必须行门,但是意识心所转变的境界,仍然是意识;意识不生起语言文字所作的分别,仍然是意识心所法;触、作意、受、想、思的作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意识的属性;更何况还与极为粗糙的身触之乐同境界,本质上属于淫贪烦恼炽盛之散乱心,既无降伏烦恼制心一处“止”的现况,亦无能观照、简择的智慧可说。完全与佛法断我见的清净解脱法相背离,更何况所说的止观,都必须在双身法中由上师灌顶指导与传授中进行,所有上师与弟子间应遵守的规范与仪轨,外于佛教而以自定义的三昧耶戒,作为最高的遵守原则。所以宗喀巴极度的推崇阿底峡遵守三昧耶戒所成就的密咒双身法明禁行的成果,使不知情的学人接受阿底峡在密续双身法的贪道证量,是佛法最高的境界,接受金刚乘是佛法中能快速成佛的法门。因此宗喀巴在卷24末了标出特学金刚乘法时说到:
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宗喀巴将那14卷的内容,说为显密共道,又高推其密咒金刚乘是在所谓的显密共道之后,才修的最高希贵法门,能迅速圆满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但是宗喀巴所谓的圆满福德资粮,指的是什么呢?他说:
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这意思就是说:想要进入金刚乘密咒道,只要被上师看上了,上师认为某位弟子具备了修密咒道的条件,那该弟子对上师要作出比先前所说超过许多的金钱供养,以表达出恭敬,一定要让上师得到欢喜。这第一个条件,就是所谓的修福德资粮。
第二个条件呢,宗喀巴说:
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顶,成熟身心。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时所受三昧耶律。(~《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接著就是要接受上师的灌顶传授。先了解,接下来就是要修双身法啦!然后要听闻了知修双身法必须遵守的仪轨,与十四根本堕等轨范,而且要守护所受的三昧耶不能违犯。
第三个条件又是什么呢,宗喀巴说:
若能如是护三昧耶及诸律仪而修咒道,当先修习堪为依据续部所说生起次第圆满尊轮。以咒道中不共所断,谓于蕴处界执为平俗庸常分别,能断彼者,亦即能转外器内身及诸受用,为殊胜事生次第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4)
修咒道双身法必须接受三昧耶戒,在身口意方面所规范的应作事项。例如,要用口品尝上师与明妃女人双身法交合的淫秽物,接著用身根进行上师所传授的双身法。在意识思惟方面呢,则以上师为观想的本尊、对象,而修本尊生起次第,然后搭配著在灌顶中依照上师传授的双身法技巧,使得身根在生起淫触大乐中,去认定当时受乐的色身就是由空性所成就的空色。因此宗喀巴说,他们咒道金刚乘有一种要断除的观念,是不共于佛教的声闻乘与菩萨乘的,那就是要断除对蕴处界计执为平俗庸常的分别;也就是不可以将蕴处界认定为是生死无常苦的世俗法,要将五蕴当作五佛来看待,如果轻视五蕴而不认为是五佛之体,就违犯了三昧耶戒中十四根本堕的第八项。因为修密咒道的人呢,在双身法的灌顶时,色身是他们生乐的根本所依,而他们对密咒五佛最大的供养,就是在双身法中生起的淫触大乐,而且要将这个肉身藉著修双身法转变成空色,藉双身法的身触大乐,得到所谓的空性智慧。
然而,真正的佛教绝对不会将本质上属于苦空无我、生死无常的五蕴,当作佛身来看待,而五蕴也绝对不可能转变成具有空性的空色。这些内容 佛陀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中开示的非常清楚,反而是谆谆教诲佛弟子要断除对五蕴颠倒认取为真实我的见解—就是必须“断我见”—才能获得解脱的基础。而这个断我见的佛教解脱至理,宗喀巴等喇嘛教派所有上师不但主张不需要断除,反而为了双身法,主张要将五蕴当作密咒五佛体去宝爱、运用淫欲大贪,极尽地去发起身触大乐,妄想著可以将肉身转变成空色天身,就称那个结果为圆满次第。整个密咒道金刚乘完全背离佛教解脱的根本道理,其全部的密咒道灌顶内容,也完全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整体24卷中,牵强抄录的佛教经论内容扯不上关系了。
为何这么说呢?若要说与佛教有关系的,那就是空性智慧与真实解脱。而从《广论》要将本质上就是虚妄不实的五蕴,看待成密咒五佛这件事情,很明显的看出不可能断我见,也就不可能实证解脱。而宗喀巴与其传承者达赖喇嘛所认为已经获得的胜义菩提心,却仅从受三昧耶戒的仪轨就能够得到;也就是在上师传授双身法进行到第四灌顶时,由上师以言说词句来传授就能够获得。就像三律仪书这一本书中说到:
“第四名词灌顶是凭借词句教语指示智慧,然胜义灌顶由大乐智慧殊胜三摩地生。”(~《自性大圆满道之支分三律仪决定论释义》,盘逸,页232)
也就是说,完全依照上师传授的技巧修双身法,到达非常专注的领受身触大乐时,由上师对弟子说,那引发大乐的心就是无自性的空性,就是自心本性,就是胜义菩提心。但是那却仅是意识与身识在领受淫触大乐的境界,是我见具足的世俗人被欲界烦恼系缚的淫贪境界,属于贪瞋痴具足了而无法出离生死的众生,完全与佛教所说的本来自在解脱、不生不灭的空性如来藏胜义菩提心无关。却仅存在著呢,运用佛教的种种名词,暗渡陈仓其贪道双身法这个事实而已。
而密咒道金刚乘的详细修法,全部落实在宗喀巴写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可以说,前部《广论》仅是为了穿上佛教的外衣而编排的,因为喇嘛们与随学者,就算不认识《菩提道次第广论》,照样可以直接运用双身法修成密咒道金刚持的。宗喀巴在《广论》中已说了这个事实,对佛法不清楚的学人,若没有善知识出来点醒的话,就会这样被他们骗了而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今天就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34集 广论隐说的内情--广论的陈仓暗渡法则(下))
第34集 广论隐说的内情--广论的陈仓暗渡法则(下)
2018-07-13 浏览:67013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