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导师 著
自 序 .陆 序
** 自 序 **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
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
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于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已断疑见;亦因断“欲界身我见”故,于诸方大师所说法中,已能判断彼等是否已断“欲界身见我见”;于诸方大师之已断欲界我见者,能如实知;于诸方大师之未断欲界我见者,亦如实知见,故名已断疑见;由如是断疑见故,佛说初果须陀洹人“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三缚结所断之戒禁取见,谓于欲界中之种种外道所施设戒法及禁忌,及外道所取种种法,皆能了知其为妄想所设之戒禁。外道不知解脱道之正理,误会解脱之修行理论,所以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因于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遂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建立,以及种种与解脱无关之禁忌施设。如是种种不如理作意所生之虚妄想,名为戒禁取见;由戒禁取之邪见,故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禁忌之施设;如是戒禁取之邪见,初果须陀洹人已知已见,已如实知故,名为已断戒禁取见者。
欲界中之不如理作意所生之三缚结,若有真实明师指导,利根人甫闻即断,成初果人,从此永不再执欲界中之无念灵知心为真如心,“欲界我”之邪见已经永断故;由永断欲界我见故,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永断,分证解脱,不受欲界我见所惑,预入圣流,名为真实声闻初果人也。
初果人由三缚结永断之见地上进修,努力除断欲界五欲之贪爱,虽犹不能即断,而能使令欲界五欲之贪爱转为淡薄,不复转盛,如是名为斯陀含,成二果圣人,是名薄地,薄贪瞋痴故。
二果人又再进修,求断五下分结,向三果解脱境界迈进。三果所断五下分结者,首为二果时所未完全断尽之欲界五欲贪,谓薄地所残余之欲界五欲小小贪爱,是名欲贪永断。次为瞋结,谓于欲色界中之违逆境上所起之瞋心,亦已断除;此谓于违心之境虽犹于心中起微瞋,而不复现行--永不复生瞋之口行身行;当知更不转生恨、怨、恼等后续心行,是名断瞋。三为身我见,谓于色界天身(包括禅定中所发起之色界身)及色界之觉知心(包括定境中之定心),已能确认其虚妄,由是断除色界我见,不复妄计色界身心为常不坏我,是名断色界身见。四者戒禁取见,谓诸外道依于对色界身心之错误认知,起不如理作意,妄求色界定境之修证,以为涅槃;由是虚妄想故,施设戒禁以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受持之戒禁,三果人于此更深细之戒禁取见亦已断之,是名五下分结之戒禁取见断。五者疑见断,谓三果人于外道之误认色界境界为涅槃之修证者,已如实知见;于诸方外道大师之已否断除色界身我见,皆已如实观察,悉知彼等所证“涅槃”之虚妄所在,于诸外道大师之是否已证涅槃,皆已于其言语著作之中正确判知,无有疑惑,名为五下分结之疑见永断。如是断尽五下分结已,名为三果圣者。
三果人进断五上分结,即成四果阿罗汉。五上分结,首为色界三种妙欲之贪爱,谓色界有三种微妙之色法--色界天身之高广姝妙与庄严、色界天人之微妙音声、色界天身所生之微妙身触之乐;阿罗汉观察如是三种色界妙欲虚妄不实,故断此色界贪,是名阿罗汉贪断。次为无色界贪断;俱解脱及慧解脱之阿罗汉,皆观察“无色界有”虚妄,谓四空定中之微细觉知心乃是意识,十八界所摄,无常虚妄之法,是故不于无色界一切境界起贪,心超三界,名为阿罗汉无色界贪爱永断。三为掉举结;谓色无色界有情尚有之微细掉举,阿罗汉由了知解脱道故,令戏论永断,故断掉举之结使。四为慢结,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常于下界众生起慢,以上界有情为胜,是名无色界有情有慢;阿罗汉断如是无色界有情始有之慢,名为五上分结之慢结永断。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戒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戒法;众生对于涅槃之虚妄想,导致误认无色界境界为涅槃,故起无数虚妄不实之邪见;阿罗汉于如是无色界之种种愚痴,已断尽故,名为五上分结之痴结永断。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此是解脱道之修证。
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别相智--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复又进断异生性,发起金刚心,进修种智--第三转法轮诸唯识系经义,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之十度行,渐次迈向佛地。此是佛菩提道,以修证自心第八识为根本,而后次第渐修,地地转进,不得躐等躁进,是名佛菩提道。拙著《宗通与说通》之中已有详述,此勿赘言。
综而言之,佛法之道唯有二法:三乘与共之解脱道及大乘独有之佛菩提道,以外无别佛法。今者台湾宝地有诸外道--以密宗为主--辩称佛菩萨(其实是欲界天人冒名)所降甘露可以助人大益佛法之证量,而不知甘露之本质,假借新闻媒体广告,大肆宣传,蛊惑初机学人前往修学求甘露法,及服食甘露、捐输钱财;然究其实,甘露之为物,乃是欲界天之日常饮食而已;纵能日日服食,于佛法上终无丝毫助益。彼等外道如是大作宣传,以广招徕,吸取佛教资源,财源广进(彼等所求得之甘露究系欲界天人所降?抑或中国古代魔术之快速生长菌类?仍待台湾魔术师协会之当场鉴定,未可轻信真为欲界天人所降)。如是之事,虽有为数众多之乐有为法者受骗,然无大害,只是浪费钱财时间而已,无害于身心;然而如是外道竟然振振有词,以外道法而欺诳众生,谓其法方是佛教正统,反诬余法为非;如是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破坏佛教正法之弘传,佛教界焉可默而不言?返观如是外道所说诸法,悉皆言不及义,完全堕于欲界中之种种有为有漏法中,而以种种虚妄不实之言词广告,欲与显密诸宗争佛教正统;而教界普知彼等诸人于佛法之极度无知,难以理喻,遂皆置之不理,令其坐大势力,益发难以对治。如今唯一之计,唯有正视此一事实,检具荒谬不实之言论妄法,析其虚妄,令大众普知其法实与佛法完全无关,若诸佛子普皆知之,则其谬自败,佛教所受之负面干扰便得消除,此乃当前佛教界之所应共为之事。去年应邀前往桃园演讲,讲题适与此事有关,乃有同修多人希望加以整理出版;惟因事冗,推延至今,始得出版;兹以出版时至,合叙因缘如上,即以为序。
菩萨戒子 萧平实 谨志
公元二00一年初夏于喧嚣居
*********************************
*** 陆 序 ***
时值末法,睽乎当前台湾宝地,表相佛教之发展似非常兴盛,然若深究其本质,则多佛门内之凡夫邪见与外道邪见,混淆佛陀正法,诳惑众生;乃至有以鬼神感应法、及能求得欲界甘露之法来炫耀,谓之为佛法证量者,实令有智之士忧心。
《甘露法雨》为余师于二000年年底在桃园懿莲念佛会所作之开示。甘露者,相传古时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久视长生,故以之名为不死药。世尊不忍众生久处漫漫长夜、求出无期,故开示涅槃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门;犹如欲界六天之天主以甘露水润泽一切众生,佛亦如是,欲令众生永断生死,得究竟安乐,故传此二种出世间甘露法门,是真究竟不死药也。如《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诸梵天王以偈赞佛云:“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此之谓也。
余师得法于 世尊,依三乘菩提之证量,著书弘法多年,阐释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二甘露门修学次第,助益学人。台湾亦以仍有宗门正法及二甘露门之弘传,而得称为佛门宝地。而
余师向来所作种种摧邪显正之举,实乃为怜悯诸方学人广受邪师误导,欲予救拔,故不惜得罪诸方知识,欲令学人得入宗门了义正法,使 世尊正法永续流传。
密教四大派之法义,皆源于印度教性力派之思想,借用佛法之名相,而阐扬常见及断见外道法;假神秘手法,高推密教证量高于显教,甚至将其所修外道法说为佛法,并将如是外道法之证量高推为更胜于释迦文佛之佛法修证,谓彼等密宗诸佛之证量在释迦文佛之上,窃取佛教之资源、而以外道法更易佛法,从本质上改变佛法内涵,遂行破坏佛法之事。而一般学佛人多不知此,见有所谓活佛、法王来台弘法,便恭谨供养承事;以虔诚学佛之心,却错拥外道、破坏佛教,诚可悯也。
如 余师于文中云:“佛教当前最重大的危机有两个,第一就是密宗,第二就是应成派中观的邪见。密宗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佛教外道化,把佛教常见化;第二个大危机是印顺法师和达赖喇嘛的应成中观的无因论和曲解佛法。而这二大危机都是发源于密宗之内,所以密宗就是佛教毁灭的根源。”
未具择法眼者,难晓邪知邪见为害众生之深远,若不加以辨正而放任纵容之,势将斲丧佛教法义之根本;彼诸未具择法眼者,见 余师评论印顺法师和达赖喇嘛等知名法师,往往责之怪之,以为大逆、以为沽名。其实是:“已经有许多人信受密宗的邪知邪见,把它认为是佛法而笃信不疑了。若不加以厘清,佛教终究难免再度步上以前印度‘密教兴而佛教亡’的覆辙。”
愿诸佛门中人勿因此书而起嗔恼,宜细加审查思维,辨明邪正,勿以密宗之法王活佛有大名声而信受之,勿以密教有欲界鬼神冒名诸佛菩萨所行世间感应法而崇拜之。应以世尊之二甘露门为依归,勤求证悟、进修解脱道及大菩提道;并进而摧邪显正,将邪教邪法逐出佛门,彰显正法,方是今时后世广大佛子之幸也。
余也寡陋不敏,幸蒙 恩师多年教诲指引,得入真实了义之佛法殿堂,方知 佛恩、师恩深广,难以回报。今于本书出版之际,谨遵 师命而作此序,普愿十方大德皆具慧眼法眼,修持佛法中真实甘露法门,将来同圆种智,成就究竟菩提,方得名为真报佛恩也!
菩萨戒子 陆大元 敬序
公元二O0一年端午 于正觉讲堂
(原标题:1 自序 .陆序)
1 自序 .陆序
2020-03-30 浏览:1851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