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说了《大宝积经》中,众尊王菩萨行善巧方便,度化了他过去五百世妻子的故事,然而这则故事还有后续的发展要继续说明,另外也还有一些问题,必须提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这故事起因于众尊王菩萨到舍卫城托钵时,竟跟著一个女子一起坐在椅子上,违反了僧团修清净行的戒律,于是阿难尊者就向 释迦世尊举报。在经典中其实还有一个类似而广被历代禅宗祖师引来说法的故事,就是《大方广宝箧经》中,摩诃迦叶尊者击槌欲摈 文殊菩萨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次 释迦牟尼佛与众弟子在舍卫国只园精舍结夏安居三个月,佛陀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注意到这三个月中都没看到 文殊师利菩萨住在精舍中,直到安居期间结束,众僧将要集合举行自恣仪式(也就是互相检讨三个月内各自的言行有无违犯戒律,如有违戒则应忏悔灭罪的),最后一天晚上,文殊菩萨才终于出现,摩诃迦叶就问:“文殊!在哪儿结夏?”文殊回答说:“这三个月,一个月住在波斯匿王后宫,与国王的皇后、嫔妃一起;又一个月,住在未婚童子的学堂里;另一个月则住在诸淫女舍(以现代话来说,就是住在红灯区妓女户里)。”这时摩诃迦叶听了非常生气,心里想:“我怎么能跟这样犯淫戒不清净的人一起自恣,检讨各自行为的过失。”于是他就打云板集众,想要把 文殊赶出僧团。文殊菩萨早已知道摩诃迦叶的想法,就以神通力示现十方各如恒河沙数的无量佛世界,每一世界中都有 文殊菩萨在 佛陀前面坐著,也都有摩诃迦叶打云板要赶走文殊。这时 释迦世尊就问摩诃迦叶:“你为何打云板集众?”摩诃迦叶回答:“因为文殊师利自己说,他结夏安居三个月中,住在波斯匿王皇后宫殿和淫女房舍中,这已经违犯僧团清净戒律了。我为了要赶他出去,于是打云板集众。”
世尊这时从身中放出光明,照遍 文殊菩萨神通变现的十方世界,让摩诃迦叶看清楚,然后问他:“你所看见的十方世界每一世界中的文殊师利,也都是结夏安居三个月中住在皇后的宫殿和淫女的房舍里。”世尊问:“汝今欲摈何处文殊?为此世界?为十方界?”(《大方广宝箧经》卷2)就是问他:“你如今要赶出哪个文殊,是只有这个世界,还是十方世界都要?”。摩诃迦叶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坏事了,因为自己的证量根本无法跟等觉 文殊师利菩萨相提并论,实在差太远!他根本不知道 文殊的境界,只好立刻向 佛顶礼,请求忏悔,承认自己跟随 佛陀修习所证得有限的声闻智慧,实在不足以度量 文殊菩萨无量智慧所成就的菩萨不可思议功德;由于自己的无知,才会以为 文殊菩萨违犯淫戒不清净,而打云板集众要赶他出去。
世尊于是开示:【摩诃迦叶!……此间文殊师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宫中五百女人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淫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转无上正道,复有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而调伏之,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大方广宝箧经》卷2)就是说:这娑婆世界的 文殊师利菩萨结夏安居三个月,虽然分别住在波斯匿王皇后宫殿、童子学堂和淫女房舍中,却以种种方便善巧度化王宫中五百个女子归依 佛陀,永远不退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也让五百个妓女、五百个童子,得以不退转于佛菩提的无上正真之道;另外还有百千众生,调顺柔伏于声闻解脱道法中;至于修行人天善法,获得未来世生天福报的众生,更是无量无数。文殊菩萨以无量智慧,行善巧方便所成就菩萨度众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大宝积经》和《大方广宝箧经》中这二则故事的缘起,分别缘于 释迦世尊声闻弟子阿难和摩诃迦叶,认为众尊王菩萨和 文殊师利菩萨犯淫戒,而向 世尊举报或打云板集众。然而,故事中众尊王菩萨和文殊菩萨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究竟是不是犯戒?要探究此一问题,我们得要再回到《大宝积经》的故事,来看看它后续的发展。在故事前段中,世尊已经为阿难说明了众尊王菩萨摩诃萨跟那个女子同坐在椅子上的经过,和二人过去世的因缘。世尊虽然告诫阿难尊者不应于大乘大士求觅其罪(《大宝积经》卷106);就是不应该在大乘菩萨摩诃萨之中,寻找他们的罪过。然而,世尊并未就众尊王菩萨的行为是否犯戒有所说明。于是众尊王菩萨就结束了神通变化从虚空中下来,向 佛顶礼,然后禀白说:【世尊!菩萨行于方便,若为一人起大悲心合集善法,若似犯罪、若实犯罪,于百千劫堕大地狱。世尊!此菩萨堪受诸恶及地狱苦,以此善根愿不舍一人。】(《大宝积经》卷106)就是向 世尊禀报:“世尊!菩萨如果因为生起了大慈悲心,想要救度一个人,而结合齐集了善妙之法,来行于方便善巧,纵令因此似有违犯戒罪,乃至确实违犯了戒罪,而要在百千劫中下堕到大地狱中受苦报。世尊!能行方便善巧来救度众生的菩萨,他的福德与智慧是堪能忍受种种恶报,乃至诸大地狱中的各种苦果;由于有如此证量的善根功德,他愿意去承担这些苦恶果报,也不愿舍弃任何一个可以救度的人。”世尊听了这一席话,大大地赞叹众尊王菩萨而开示:【菩萨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重罪,离于诸罪及远一切堕恶道业。】(《大宝积经》卷106)意思就是说,菩萨为了成就救度众生的悲心,而行于方便善巧,虽跟著众生在欲界中受用五欲,但是因为有善根功德的缘故,不会违犯重大的戒罪,身口意行能远离而不造作种种罪行,因而也就能够不受一切下堕三恶道的业报。
世尊紧接著又说了一则故事,来左证祂的这段开示。世尊说:“过去超过阿僧祇劫之前,有一个出家修清净梵行的梵志,名字叫作树提,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都在空无人烟的森林里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了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就在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他从森林里出来,来到一个十分热闹又充满欲乐的城镇。进城之后遇见一个女子,这时女子看到梵志树提的色相端正、仪态庄严,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随即就走到树提面前,仆倒在地上,用手捉著树提的脚,向他顶礼;这时梵志树提就问女子:“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来到我面前敬礼?”女子回答说:“我请求您这位梵志修行人,能与我共结为夫妻。”梵志树提就告诉她:“我是出家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啊!”女子听了失望地说:“我今生如果不能跟您结为夫妻,我将会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这时梵志树提听了就想:“跟女人行夫妻之道,这不是我这时出家所想要修的法,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二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著,让千万年修行成果毁于一旦呢?”这么想了之后,梵志树提就决绝地转身,离开这个女子。
可是才走离七步,梵志树提却停住脚步,生起了大悲心;心中想著:“我纵使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了出家修行的不淫的清净戒律,应当下堕恶道中受恶报,然而即令是地狱的极苦境界,也是我堪能忍受;我如今实在不忍心看这个女人受到如此身心煎熬的苦恼,也不希望她因为我的缘故,而失去了性命。”想到这里,梵志树提就转身回到那女子的地方,伸出右手捉著女子对她说:“这位姊姊请起来,我同意就随著您的欲求。”于是梵志树提就与这女子结为夫妻,生育儿女组成家庭,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十二年之后,梵志树提就离开家室,栖居山林中精进修习,又再回复出家修持清净梵行,不久之后就具足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证,舍报后就生到梵天中,成为色界天人。
释迦世尊讲完这则故事后,就说明了当时的梵志树提不是别人,正是 释迦世尊的前身,而当时与梵志树提结为夫妻的女子,正是 世尊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时的王妃。最后,世尊就以这一则故事的因缘,来解答众尊王菩萨所提“菩萨行善巧方便救度众生是否违犯佛戒”的疑惑。世尊开示:【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由生梵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大宝积经》卷106)就是说:“众尊王啊!我当时生起一念大悲,怜悯这个女子,满足她的欲求,让她免于死亡。又因为之后还继续修清净行,得到生到色界梵天,由于这个大悲心与清净行的缘故,就超越了十百千劫生死轮回之苦。众尊王啊!从这个故事你来看看,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贪爱世间五欲,以致造作种种恶业,就会堕落到三恶道乃至地狱之中,遭受极重的苦报;但是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行种种方便善巧,与众生一起在世间受用五欲,他的心志却还是清净无欲,舍报后,反而上生成为清净的色界天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都是因为菩萨摩诃萨能行于方便善巧的缘故。”
那菩萨摩诃萨是以如何的善巧方便来教化调伏众生呢?《大方广宝箧经》中,文殊师利是这样回答摩诃迦叶尊者:【非唯说法教导众生。大德迦叶!或有众生以娱乐乐而调伏之,或以护持,或以威伏,或以财摄,或以贪求,;或现大庄严,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或现梵身,或现护世身,或转轮王身,或随各各所事诸天而为现身;或以软语,或以粗语,或二俱用;或以谪罚,或以密益,或现作子。何以故?大德迦叶!众生有于杂种之行,以杂种法而调伏之。大德迦叶!我以方便化众生界然后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大方广宝箧经》卷2)这就是适应众生繁杂不同的根器和种性,而运用种种方便善巧的次第手段化导众生;甚至有贪的以贪对治,有瞋的以瞋对治,有愚痴的也用愚痴对治,最后再为他解说 佛的正法,让他究竟毕竟调伏。
然而菩萨为什么有能力行方便善巧呢?世尊在《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中开示:【诸菩萨能广大承事供养故,得最上大安乐。得最上大安乐故,得诸佛无上大菩提。得诸佛无上大菩提故,能降伏一切魔军。降伏一切魔军故,得于三界皆自在。于三界皆自在故,能遍饶益一切众生,悉与究竟最上安乐。】(《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世尊这里所说:于三界中一切境界皆能自在,而不被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烦恼系缚,因此能普遍地饶益一切众生,都能给与众生究竟最上安乐的菩萨,当然是证悟实相心如来藏而通达般若的诸地菩萨。
有关这段经文的真实义,大家可以请阅 平实导师《实相经宗通》书中详细的解说。这样的大乘菩萨自然能够于欲法之中得自在,就是身处于五欲之中,五欲却系缚不了他,所以他于五欲中得自在,而五欲不能自在于他;正是禅宗祖师所说“在欲行禅,火中生红莲”,就是处于五欲淤泥中而不被染污,这是凡夫及声闻圣人所不能思议的。正如 平实导师在《实相经宗通》中的开示:在贪瞋痴之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不离烦恼而自在于烦恼,广度众生而不畏惧生生世世住于生死烦恼之中,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这样的菩萨才能够说是得到了大安乐的人。(《实相经宗通》第八辑,正智出版社,页38)有这样大安乐的智慧福德,当然能应众生的根器和种种差别,行种种善巧方便,与众生同在五欲淤泥中打滚,却又能救拔众生永远出离五欲淤泥,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解说到此,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可能会产生疑惑,就是菩萨虽然不受声闻解脱戒,但也是受菩萨戒,为什么菩萨行种种善巧方便却不犯戒?又是什么原因,让同为 释迦世尊弟子的菩萨们和声闻弟子,在心志和作为上有如此大的差异? 时间的关系,就待下一集节目,再为大家说明了。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96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第096集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2018-07-12 浏览:8514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