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2、佛典故事【共130集】
第116集 五百伎人出家
2018-07-12  浏览:57723
吴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杂譬喻经》第十个故事。
  我们先把经文简单地念过一次:【法言:“染神亿劫不朽,煎熬生死,得道乃止。”昔佛泥曰后五百十年,有一国王,精进勇猛世所希有,供养六万沙门三月一时,甘香肴膳极世之味;最上座道人,博综群籍,探古达今,得应真。】这段经文说了“染神亿劫不朽”,这个染当然是染污,就是有漏、有染,在三界六道不断地轮回。“染神”这个神指神识,在经文当中,有时候这个神识,指的可以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含藏这个染污种子,有时候特别只是在指意识。因为之前连续几个系列、几个单元,也都跟菩萨们提过了,这些旧的翻译的话,因为语言的选用、名词的选用并不是很精准;这一边的话,我们无妨就把它姑且认为是说,有染污的种子储存在如来藏当中,而一生一世这样不断地轮回。这样的意识,主要是生生灭灭的意识,依于这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受熏持种根身器,而出生在三界六道的三恶道,或是说三白道,不断地轮回生死,长时备受煎熬,一直要到能够证得解脱才能够停止。从前佛泥曰,这里是旧的翻译,其实泥曰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泥洹或是说涅槃。在佛涅槃后的五百十年,过了五百年又十年,五百一十年,有一个国王他很精进、很勇猛,世所希有,天下罕见,他很认真,他是一个三宝弟子;他很精进于供养沙门,他一次三月一会,然后供养了六万个沙门;他所准备的饮食很甘香、很甜美,是世界上罕见的殊胜;而这样子供养的沙门当中,最上座的修道人,他博综群籍、探古达今,他对于古今佛法的经论,都能够通达,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去此国东四百八十里,有一国王,供养五百婆罗门,亦尽世之美,作百种幢幡装校缯彩绵洁金宝杂物,一幢直五百两金,以此伎乐而娱乐之,其有能作此技艺者,便以与之。】(《杂譬喻经》)跟刚刚的信受佛法的国王相反,距离这一个供养沙门的国王的国土东边四百八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国王他不信受佛法,他所供养的却是婆罗门;他一样用非常殊胜的,很庄严的宝物,极尽世间之美,而来做了一个宝幢宝盖来庄严这样子的一个会场,来供养、来娱乐婆罗门。这个国王还下命令了,如果有人有什么样子的特殊技艺,能够来表演、能够来娱乐这些婆罗门乃至自己,他就要赏赐这些金银财宝给这些有特殊伎乐的人。
  这个消息一发布出去,【诸国贫人,闻彼国王有此宝物,各各四面云集,合五百人,路由精舍,各习技艺,欲取彼宝。粮食乏尽,不能得达。便诣上座前求作沙门。】(《杂譬喻经》)各国的贫穷人,或是说有特殊技艺的人,听到这样的公告之后,想要去求得这个宝物,于是从四面八方不断地向著这一个王城前进,后来汇集了有五百个人;他们要前往去表演他们技艺的过程当中,因为可能行路久远了,已经粮食缺乏了、都没了,又很贫穷、又没有办法,路资不够了,没有办法到达那一个王城。他们经过一个精舍,这个精舍指的当然就是一开始我们说的那一个已经证得阿罗汉的那个应真,证得阿罗汉应真的那一个最上座比丘所主持的一个精舍,这五百个人就去拜访这一个上座比丘,要求他、请求他让他们能够出家。他们的目的当然只是要出家求得免费的饮食,其实他们的目的还是要求得饮食;求得饮食之后,以后还要继续赶程,到那一个供养五百婆罗门的国王那一边去表演伎艺,去求取这一个财宝。
  上座比丘他是阿罗汉,应该也有神通,他以宿命神通观察。【上座即观之,乃惟卫佛时贤者家奴客,曾为道人作食饮,又闻法言,从是以来天上人中受福自然,福今始尽,法言故存;此等可度,便下须发,授以戒法。将入宫食,还大欢喜。】(《杂譬喻经》)这五百个要去表演献艺的人,在由这一个上座比丘,依于宿命神通观察以后,了解他们过去世跟佛法真的有因缘的。菩萨们应该都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因缘出家,如果过去无量劫来,没有在佛法当中,没有跟三宝结过善缘,那是没有因缘能够出家,来修学三乘菩提的。这在我们经常听过的那个故事:八万大劫前曾经上山砍柴,遇到老虎,爬上树的时候,一声南无佛!而在经过八万大劫之后的那个佛世,中间都没有再跟另外的三宝有结过殊胜缘,却因为这样的一声南无佛!也可以来成就在 释尊当世能够出家、能够修道,乃至证果这样的因缘。那是题外话,我们回来这里,这个最上座比丘——这个阿罗汉比丘——他以宿命神通了知这五百个人过去世,曾经在惟卫佛的时候,是在某一个三宝弟子的贤者家里当奴仆,曾经为当世的那一个沙门修道人供养饮食,曾经为他们造作煮菜,然后供养饮食;而且也曾经因为这主人关系,还有侍奉饮食的关系,随喜随列而能够听闻惟卫佛,或是说其他的这些菩萨,或是说声闻阿罗汉们,而由他们那一边来听到关于三乘菩提的一些正法的妙言。那因为当时有信受,当时有供养,为他们造作饮食;以依这样子的福德,还有信受那样子的法言,他们在那一世命根结束之后,寿算结束之后,往生到天界,乃至又陆续地辗转到人道当中,都能够受用这个福德果报。而福德果报呢,因为终究不是非常殊胜,而在过程当中,在天、人享福当中,都没有再植新的福德,所以一直只有消耗,没有再加水进去,这一世福德“福今始尽”;可是他过去世对于法言,对于三乘菩提佛法名言的解说听闻,他是有一分的信受的,所以这一个阿罗汉比丘就认为这些人还是有因缘可以来得度的。于是就接受他们的请求,为他们剃发,授与他们比丘戒,也告诉他们一些修行的道理。“将入宫食”,把他们带到信受佛法的这一个国王的王宫里面,来接受国王的供养饮食;回来以后,从宫里享用饮食回来以后,这五百个人都非常欢喜。
  这个阿罗汉比丘,【师知其意,为说:“此饭不可妄食,人无至诚而食此饭者,当累劫为王作牛马奴婢。”五百新学比丘闻此恐怖,厉志精进,九十日皆得应真。】(《杂譬喻经》)从王宫享受国王供养沙门的饮食之后,因为非常丰盛富饶,非常高兴,受用得很欢喜,回来这个寺院之后,这一个阿罗汉比丘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就为他们说:“这个国王所供养的饭啊!不是随便人可以吃的。”“不可妄食”,不可没有那样子的一个实质,一个沙门的实质德行,而来享受这些三宝弟子的饮食。“人无至诚而食此饭者”,一个人如果对于修学佛法,要求证解脱,没有精诚之心,没有一个至诚的发心,而却以穿著沙门之衣,依于佛的功德,因为世间的三宝弟子,供养这一个沙门,主要还是看在佛的面子;除非说这一个僧人,本身有他的一个福德,或是说他有本身的一个证量。譬如说十大声闻弟子,或是十大声闻弟子他底下那些阿罗汉弟子,乃至有一些证得四果——四沙门果的某一些声闻比丘,依他本身的德行,而不是单纯只是依于佛所赐的、所制定的这一个袈裟,而能够为这些要修学佛法的、信受三宝的这些弟子,在家弟子们的供养。那这个阿罗汉比丘告诉他们的,如果您没有努力、至诚心来修学佛法,而证得相当的一个果量、一个果位,而您又这样子虚诳的枉受了国王发起对三宝信心,而来布施的美妙饮食;您们这五百个人这一世过了之后,您未来世搞不好都要为这一个国王作牛、作马,当他的奴婢要来还报人家这样子的布施,这样子的一个福德的受用。这五百新学比丘听闻之后,非常恐惧戒慎,于是改变心意了,赶快地提起精神努力的根据师父所教授的这些个方法,不管是修定、持戒、修慧,各个都非常努力;也因于他们过去世的善根福德,过去世就已经在佛所,在菩萨的地方——菩萨所,就已经是值遇了这样戒定慧的种子,结果九十日就皆得应真。换句话说,国王供养三月,三月的话约略就是九十天,他们在国王供养的当中,还没有结束供养之前,五百个新学比丘,每一个都已经证得了阿罗汉。应真就是阿罗汉的意思,应是天人应供,真是证得真实解脱了,但是指小乘菩提的解脱。
  这五百比丘已得道,【比丘已得道,欲自说本末,便大走行,唤入王门:“共相扑来!三毒十二因缘五阴六衰我皆扑之,谁能与我对者?”众坐愕然:“此何言也?”比丘曰:“吾等本习技艺取彼宝利养,为沙门自致罗汉,三界众邪吾等已扑灭之,蒙大师恩,快乐无极。”】(《杂譬喻经》)这五百个伎艺人证得阿罗汉之后,为了要向大众演说他们的因缘,来唤起大众的信心,也希望大众随著他们的这样一个过程、历程,也一样修学佛法来证得解脱;于是他们就互相呼喊、叫唤进入这国王王宫的门里头。他们说什么呢?“共相扑来”!一起来相扑!相扑的意思,其实就是互相来对抗。从字面上的意思,好像我们说的蒙古相扑啦!或是说日本那样子的相扑,其实意思是说“对抗”。这对抗指的就是说,以真实之法、以解脱之道,来对抗世俗这烦恼客尘涌现,而没有办法去制止它,而来相续不断地轮回三界六道当中。所以,他们说这些贪瞋痴三毒,这个十二因缘之法,这个五阴、六衰这一些生灭法,乃至生灭相这些烦恼;我们这五百个人都已经成为阿罗汉了,都是已经证得应真无学之果了,那还有谁能够跟我对抗呢?世间的烦恼,这些三毒烦恼还有谁能够对抗呢?“众坐愕然”,大众听闻到这五百个新证的阿罗汉说的这些话,心里当然是很讶异!他们说:“你们在说什么啊!”——“此何言也”——在说什么话,这是什么意思啊!这些五百个阿罗汉比丘就跟他们说了:“我们五百个人其实原先不是想出家的,我们只是因于这一个东边的那个王国里面,那个国王他有这样的公告:如果有人有什么特殊的伎艺,能够来娱乐他,娱乐那五百个婆罗门,让他满意的话,他要赐给这些表现伎艺的人,很殊胜的宝物。我们其实是为了这个利养,这样子宝物而来,只是中途遇到了这样子的一个因缘;因为困疲饥乏,又没有旅费了,不得已想说暂时出家,我们可来享用免费的饮食,再找机会再去那一个供养五百婆罗门的国王那里表演技艺,再来取得这些世间的财宝,那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可是我们的师父有这样子的对我们开示,对我们这样的勉励,我们经由思维过后,了知过去世自己有这样子的因缘;又恐惧未来世要堕落到三恶道,为人作牛、作马来还人家三宝弟子所作的一些供养,于是就努力修学师父所教导我们的佛法,也跟师父一样证得解脱。蒙受我大师这样的恩德,所以我们现在因为解除烦恼、解脱烦恼了,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远比我们当初即使能够到那一个供养五百婆罗门的国王那里表演技艺,而取得那些宝物,还更能够受用无穷、无量无边。”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几件事情。第一个,就跟我们以前曾经在《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跟菩萨们提过了,这个出家人,为什么出家以后要托钵呢?为什么不自食其力呢?在那个单元我们有讲过了。在这里要重复地提醒菩萨们:出家所为何事?每一个出家众都要问问自己,你披上这件袈裟,您出家了,您入佛家、吃佛食,您所作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要修学佛法吗?不是要学佛法吗?如果您出家的本衷——本心、初衷——是跟那个五百个阿罗汉当初一样,只是要求得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只是为了所谓的邪命出家,要养活这个身命出家,并不是真心的想要求得解脱,违背经论里面所说的出家所为何事呢?沙门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什么?要识心达本,方得号为沙门。以小乘人来讲,你要识得这个六识心,这十八界当中的六识心都是虚妄生灭之法,特别是五俱意识这个意识心;你了解这样的道理,然后去实证意识心是生灭虚妄、非我非我所,乃至五阴十八界无一法真实常存,全部都是生灭法。而众生却在生灭法——五阴十八界上面——起了人、我、众生、寿者相的贪爱、执著、颠倒,而造作了相应于三界六道轮回,往生三善道或是三恶道的一个杂染的善恶业。不管怎样,只要不断我见,必定无法解脱轮回;因为我见不断,必定不可能上修二果、三果、四果;我见不断,必定也不可能依于大乘菩提而我见既断、明心证真。
  小乘人他要识心,他才能够依于初果——须陀洹果——而来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更往上修除色界爱,然后无色界爱,乃至去除最后一分的烦恼障,一念无明的现行;然后最终寿算结束的时候,或是说于证得四禅八定,能够不时解脱,或是所谓的非时解脱,而能够证得涅槃,达到本源。虽然我们也知道小乘阿罗汉,如果是定性声闻人,他证入无余涅槃,他并没有真正的亲证涅槃。而大乘人,所谓的识心达本,方得号为大乘沙门,那所要求不一样了,您必须要像禅宗的那些祖师,那些开悟的这些禅子一样,你要我见既断,你要上求明心证真。在真妄和合运作当中,不只先要了解十八界当中,七种妄心、七个转识乃至其他的这些生灭法,全部都是生灭无常的道理;乃至一一地,依于四念处也好,或依四寻思而证得四如实智,而依于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来证得大乘的断我见。乃至我见既断,再依于这样一个公案禅,或者话头禅的方式;乃至无相念佛净念相继之后,寻找一个公案,以这个本参公案来起疑情,依于这样的疑情,而因缘时节能够会合,或是有善知识的逼拶,一念之间慧相应而来在断我见之后证得明心;这样子的明心,才是所谓的识心达本——识本心、达本际,通达涅槃的本际,就是这个如来藏——禅宗明心这个目标。只有这样子,以大乘的沙门来讲,才能够叫作“识心达本,号为沙门”。
  这故事另外一个提醒我们的就是“佛是阿罗汉,阿罗汉非佛”。这意思是怎么说呢?我们清楚的从经文可以看到这五百个艺人,他们是一世之间就证得阿罗汉的,可是稍微有一些佛法常识的人都应该了解,一切众生要成就佛道,都必须要三大无量数劫。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绝对不是一生一世就可以成为佛的。世间中,佛教当中有一些宗派,以双身淫欲的修法,认为无上瑜伽可以让他即身成佛、即世成佛,这些全部都是颠倒、邪妄之想。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凡夫可以一世就成佛,很简单的道理,大势至菩萨为什么要等到那么久才成佛呢?乃至退而求其次,八地菩萨能够神通变化万千,能够以一个棍子搅长河为酥酪,能够化遍地为黄金,能够飞行自在,能够念念入灭尽定,远远超过三界解脱的阿罗汉解脱的这样一个境界;这样的八地菩萨,还要一大阿僧祇劫无量无数劫。而那一些以欲界最低下淫贱的这些男上师与女弟子,乃至女上师与男弟子,所谓的明妃、勇父的无上瑜伽的双身修法,却认为可以即身成佛,其实这样的即身成佛,应该是说即身下地狱的机会可能比较大。
  从这样的道理也提醒了我们,在下一个单元,我们可能也会去讲到,这边就先作一个楔子,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再来说明有一些错误的知见见解。认为大乘非 佛说,认为只有四阿含才是真实 佛所说,之后的大乘都是演变出来的,并不是佛口亲说;要破除这样子的邪知见,其实我们只要证明阿罗汉非佛就够了。因为四阿含所说的道理,全部都只有教导我们如何成为阿罗汉,虽然已经有佛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的名相,有这样三乘般若名相,却是很清楚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成佛。我们这里就只简单举一个例子,后一个单元或是后后的单元,有机会我们再针对这一点再来去讲一下。我们这边就是要证实,从最简单的,你很容易就记得的一个例子来告诉菩萨们:阿罗汉非佛,可是佛却是阿罗汉。那这个例子,就是佛有十大声闻弟子,譬如我们之前单元所说过的智能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犍连,我们从十大声闻弟子各个有第一——有智慧第一,有解空第一,有持戒第一,有头陀行苦行行第一,还有多闻第一,还有论议第一,说法第一,这样种种的声闻弟子各别在各个门类都有他第一的道理,您就知道了。举例来讲那个目犍连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可能比多闻第一的阿难还高,比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还高;既然每一个佛所证都是平等平等,那就绝对不应该有这样子的所谓神通智慧互相有胜劣的情形,由此可证阿罗汉必定不是佛。
  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先演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16集 五百伎人出家)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