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护法集
第一章 真如与佛性之辨
2018-07-11  浏览:34060
  我们讲护法集,是因为已故某法师及信受其知见诸师,有许多的知见不但误导学佛众生,甚至用他们所说的“佛法”把世尊的正法否定。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入草和泥,不怕浑身沾满了腥羶臭味,专门指说他们的不是。
  因为如果他们讲的法对,那么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就讲错了;如果他们说的法对,则历代祖师真悟之人就变成 未悟了,乃至西天二十八祖、护法菩萨、世亲菩萨、弥勒菩萨以及世尊都被否定了。
  为护正法,以免被错误知见之师以“佛法”破坏佛法,所以不得不提起极大的勇气讲这本护法集。他们的严重错误很多,而以已故某法师为代表。此师之错误极多,一时间无法全部整理出来,只好一面讲,一面整理资料。现在先讲第一章--真如与佛性之辨:
  第一则 某师云︰《佛性究竟是什么样子?佛性叫做本来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真如。》(月溪法师语录第8页)
  又云:《佛性与灵性的分别,佛性就是本来面目。》( 月溪法师语录第11页)
  又云:《法界体性智便是佛性,禅宗所谓本来面目。》(月溪法师语录第92页)
  又云:《绝对的佛性究竟是什么样子?佛性又叫做本来面目,又叫法身,又叫真如。》(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83页)
  又云:《本体即最究极之实在,又叫实相,又名真如,又名佛 性。》
  辨正︰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譬如灯与光—真如是灯,佛性是光。光从灯而生,但光不是灯;如果说“光就是灯”,那就错了。灯能产生光,但灯不是光,如果讲“灯是光”,那也错了。
  同理,真如具备佛性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虽从真如来,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真如是本体,佛性是本体的作用,学禅的人和学佛的人必须弄清楚这一点。
  此师将真如与佛性混为一谈,他说真如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界体性智,就是真如。他不明白真如与佛性的体用关系,所以就讲︰“佛性本自清净,如华严经所举九十九种譬如,已将佛性讲得清清楚楚,无可再为解说了。接著便引述《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这是引喻失当。
  因为《华严经》十回向品里面讲的“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等九十九种譬喻,是讲真如,不是讲佛性。佛性本自清净没错,但佛性不是真如,不可将经典中讲真如的经文拿来比喻佛性。而且,法界体性智不是佛性,此点留到后面再解
  …………………………………………
  第二则 某师云︰《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是说我们未明心见性,一切都是见闻觉知作主,一切知见建立皆是无明根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明心见性后佛性作主,则将见闻觉知一切皆变为佛性。》(5-142、10-138)
  又云:《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性以后乃佛性作主。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7-30)
  又云:《悟后之人佛性作主,一切皆由佛性发挥。》(9-175)
  辨正:第一、“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不是他讲的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们寻觅真如的时候,如果是在能知能觉的这个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来,当作是真如的话,这就错了。因为这个能知的心是无明的根本,是轮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能知能听能见的一念心不是真如,是这个意思,而不是“我们 未见性前,由见闻觉知作主。”见闻觉知从来不作主,而是我们能知能识的六、七二识在作主,不可错解经文。
  第二、“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还没有悟的人请注意:这意思是说,我们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见了那个看不见的,那就是涅槃本心,而不是说“见性以后由佛性作主”。佛性一向不作主,会作主的,在悟前是染污末那以及染污意识。见性以后转依--是清净末那及清净意识。也就是下品转识成智的平等性智的本体--清净末那在作主,清净意识配合祂,佛性是从来不作主的。
  也不可说“见性以后,把见闻觉知一切知见都变为佛性”,佛性是本来具足,不是变来的,只是功夫不够的人看不见,慧力不够的人看不见而已,佛性一向都在,不是从见闻觉知变来的。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许多经典都这么讲。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可见佛性不是因为学禅、修禅、参禅而把见闻觉知变为佛性,所以佛性不是变来的,它是本来就具足的。
  我们见性以后就会看到--佛性与见闻觉知并存,佛性不离见闻觉知。见性后见闻觉知依旧是见闻觉知,没有变成佛性;佛性依旧是原来的佛性,没有和见闻觉知合并或把它消灭。所以佛性不是变来的,不是从见闻觉知转变而来,是本来就具足的,因此“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绝非他解释的那种意思,他错解经文了。
  第三、上面所讲的那两句经文,讲的是真如,不是佛性。如果把这两句经文当作是在讲佛性,如此一直参下去,无量无数劫之后还是不能悟。因为这两句是讲真如,是说五阴之中有真,真妄和合,不即不离。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是说我们能知能见的一念心,是无明的根本。我们知道这是无明的根本,知道他是虚妄以后,我们才会以“知见立知”的这个妄心去寻找真如。真如不在能听能知能看的心中,若人想要从能听能知能看的心里面去找真如,他永远找不到。
  当我们有一天知道了、悟了,也看见了这个不见不知的心,那我们就找到真如了。但是我们找到了真如真心之后,这个能知能见的妄心还是继续存在,并不因此消失掉。这能知的六七二识因此产生了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但这只是下品的转识成智而已。所以说,只有体用不分的人,才会说“这两句经文是在讲佛性”,真悟的人不会体用不分。
  此外,我们明心见性以后也不是佛性作主,佛性向来都不作主。我们悟前由染污末那作主,透过第六识去分别,时时刻刻在决定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不明白 真如的人就以为自己是主人,认为这个能思惟、能知、能作主的心就是主人。
  悟了以后由清净末那作主,运用第六意识的下品妙观察智作分别。他自己虽然是真正作主运作的人,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主人,而把他所找到的真如前身--阿赖耶识做为主人。虽然悟了,他却继续以下品妙观察智和下品平等性智来主宰五阴,继续修道和过生活。
  我们开悟时找到的真如,这时候还不叫真如,叫做阿赖耶识,因为还有异熟性及识种流注,不能成佛,所以不能称为真如。而这个阿赖耶识恒而不审,所以他一向自己不作主。因为一向不作主,才能“本来解脱”。
  话说回来,佛性是真如之用--真如为体,佛性为用。在见性以后,佛性不论做什么,都是由清净末那透过阿赖耶识的识种来运作,佛性向来不作主。佛子万勿因为体用不分,犹如此师产生这种严重的错误。
  …………………………………………
  第三则 某师云︰《良以佛性是绝对,不可以心观,可观者非佛性也。观假作空,观空作假,或于空假中取中道,皆是脑筋作用。自己作怪,不能见佛性也。》(8-81)
  又云:《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性绝对,故超越三界。无所不在,故无去来。非肉眼所能见,故见同无见。》(9-111)
  又云:《若有人说:“我见佛性”,斯则未见佛性。因为佛性乃无所见,无所行,非言语所可及者。》(11-40)
  辨正︰佛性不是绝对,因为他相对于境界而运作,真如方是绝对。佛性可以用肉眼看见,怎么可以说“不能以心观”呢?因此不可以说“可观者非佛性也”。《大般涅槃经》卷8、25、26、27、28、29、30中,世尊都为我们开示佛性可以眼见,怎么可说“佛性非肉眼所能见”呢?
  《大般涅槃经》卷25云:“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般涅槃。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所以佛性是可见的。
  卷26云:“若有菩萨具足智慧、福德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所以佛性是看得见的。
  卷27云:“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所以佛性是可见的。世尊又云:“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又云︰“善男子 ,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又云:“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
  卷28云:“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
  卷29云:“嘴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
  卷32云:“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
  卷8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 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所以佛性虽然无形无相,却真实可以用肉眼看见。
  佛子读经前应先辨明所读了义经是说真如?抑或是说佛性?或者是二者俱说?《金刚经、维摩诘经》是说真如,不是说佛性。
  《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也是说真如,不是说佛性。真如不可见,故云见无所见。佛性是真如之用,虽然无形无相,但可以见,也必须眼见为凭。欲眼见佛性,必须具备定力与慧力,二者兼具方可眼见。若向人道“佛性不可见”者,此人乃是闻见佛性,不是眼见佛性。
  所以佛性是可以用肉眼看见的,肉眼没有看见佛性而说他见性了,那是“闻见佛性”。何谓“闻见佛性”?《大般涅槃经》卷27世尊云:“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卷28云:“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
  闻见佛性的人,不知用何方法可以眼见佛性?亦不知须具备福德庄严与定慧庄严,方能以肉眼看见佛性。此师看不见的缘故,便说“佛性非肉眼所能见,故见同无见。”请诸佛子详查《大般涅槃经》,细加印证,即可明了。吾等当以佛之开示及经典原旨为依循,莫学此师违背经典而说“佛性不能眼见。”
  …………………………………………
  第四则 某师云︰《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7-14)
  又云:《见闻觉知出维摩诘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读此可知见闻觉知全是脑根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4-34)
  辨正︰《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不是“佛性离见闻觉知”,也没有经典说过“佛性离见闻觉知”。《维摩诘经》所说的“法离见闻觉知”是说真如离见闻觉知,因为《维摩诘经》全经都是说真如,不是说佛性。
  佛性虽非一般人的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若离见闻觉知则不见佛性。真如离见闻觉知,佛性不离见闻觉知;若有人说︰“佛性离见闻觉知”,或说“见闻觉知与佛性相离甚远”,此人是没有眼见佛性的人,眼见佛性者,必知“佛性与见闻觉知非一非异”之道理故。
  《大般涅槃经》卷30,世尊云:“说佛性者亦如复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注:六法即六入诸法。)
  卷35,世尊云:“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故知佛性不离六入见闻觉知,佛性在一切见闻觉知中见故。
  卷7云︰“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离五阴则不见佛性。若入涅槃或入无心定,亦不能眼见佛性,故佛性不离见闻觉知。
  从眼见佛性的体验来讲,佛性是不离见闻觉知的。古来禅宗一切眼见佛性的祖师也都不说佛性离见闻觉知,只有说“真如离见闻觉知”或“法离见闻觉知”,请佛子细加体察上述诸经典之意旨,当以佛说之大乘经典之见地为是。
  ……………………………………………
  第五则 某师云︰《要破无始无明必定要用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若用六根中无论哪一根来破无明,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我们一念无明、六根,通通要变为佛性。》(7-11、7-20)
  又云:《无始无明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4-41)
  又云:《明心见性者,四大变为佛性,则无四大。一旦见性,则四大即是佛性。》(9-115)
  又云:《五蕴即一念无明化身,明心见性后五蕴变为佛性。》(9-136)
  辨正︰破无始无明是用六七二识去参禅而破,不是用一念无明来破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是指烦恼,也就是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四种住地烦恼是烦恼障,所以一念无明是烦恼的名称,它不是工具,没有作用,不能用它来破无始无明。
  六根不是从一念无明而生,六根是由阿赖耶识中六根种子会同父精母血而生。所以六根不从一念无明而生出来。 五根无知,意根别境慧极劣,不能破无始无明,因此不能说用六根之中的那一根来破无始无明。
  前五识不恒不审,也不能破无始无明,必须用六七二识同时运作才能破无始无明。又第六识审而不恒,故单独用第六识也不能破无始无明。第七识恒审思量,但它没有思惟分析的作用,所以必须会同第六识运作才能破无始无明。
  佛性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因为破无始无明而变来的,不能说“破了无始无明而将六根六尘或者六识变成佛性”,更不是将四大、六根变为佛性,四大及六根从来无知,六识才能知。如果见性以后四大、五蕴、六根都变为佛性的话,那一切已经眼见佛性的人应当永远都不会死亡:因为佛性不生不灭的缘故。既然六根已变为佛性而不生不灭,所以见性的人不应该会死亡,因此世界坏时见性的人也不会死。但事实上,见性人是证知真心不死,色身依旧会死。见性后,六根依旧是原来的六根,没有变为佛性。
  由此可知,见性之后四大、五蕴、六根并未变为佛性,而是佛性一向不离四大所成之五蕴六根以及见闻觉知,是本来就有,不是开悟后从五蕴六根变来。
  明心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仍然还存在,一念无明永远不会变为佛性。因一念无明是烦恼,见性以后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但其余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不是见所断烦恼。既然一念无明中其他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就应该在悟后历缘对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话一生修除,长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尽,所以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也没有变为佛性,说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是错误的,佛子务必评审。
  此外一念无明是烦恼不是真心本体,它是真心本体--阿赖耶识里面所蕴含的烦恼,所以见性后必须经由修道来修除,而不是真心之中的一念无明变为佛性。
  …………………………………
  第六则 某师云;《佛有三身四智,一、法身:就是佛性。二、报身︰就是见闻觉知。三、应身︰即化身,就是六根。明心见性后阿赖耶识变为大圆镜智,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意识变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只要能明心见性,则三身四智就具备。》(1-28)
  辨正:第一、佛有四种身︰一、法身即真如。二、报身即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身量广大庄严,唯有初地以上菩萨才能见到,末入地菩萨及声闻缘觉皆不得见。三、应身︰是应世间众生得度因 缘成熟而示现于人间,有色身,有生老病死及成道转法轮而后入涅槃种种诸相。四、化身︰是佛以成所作智及神通之力,于十方世界变化示现,利乐有情,忽现忽灭。
  第二、佛的一心三身和一切明心见性者的一心三身一样︰一、法身,即真如(或阿赖耶识),不是佛性。二、报身,即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三、应身,即见闻觉知。不是六根,因为六根无知。所以一心三身不是此师所说的这三种身。
  第三、明心见性只是六七二识转识成智,而且只是下品转而已,悟后起修到第七地满足,进入第八地时是中品转,最后身菩萨明心见性成佛时是上品转,才算满足。
  成佛的时候第八识才转生大圆镜智,前五识才转生成所作智,所以三身四智须要佛地方才满足,并不第一次明心见性的时候就具足了。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要到佛地见性之后才转,所以经中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身菩萨已经在过去生明心见性过,也没有隔阴之迷,为何他成佛之前却要重新再来参究,然后明心见性?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因为大菩萨入胎、住胎、出胎都是分明正知,为什么佛反而会比菩萨差呢?弥勒菩萨说有四种入住出胎的不同︰《瑜伽师地论》卷二︰“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
  这就是说有一种人他是正知入胎,但住胎与出胎不正知,这是转轮圣王--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第二种人正知入胎住胎,但不正知出胎,这是独觉,也就是辟支佛,或者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为示现给众生看--一个人精进修行可以成佛。所以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乃至于在母胎中广作佛事,但是出胎时不正知。所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行走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要示现与众生相同,这样众生才会效法学习,所以最后身菩萨示现出来反而不如八地以上菩萨。一切八地以上菩萨都可以正知入住出胎,而凡夫则完全不知道,入住出胎完全迷迷糊糊。尚未远离隔阴之迷的已悟菩萨,只能正知入胎,住胎出胎则不正知。
  因此,最后身菩萨示现和凡夫一样,经过勤苦修行,才能在一生之中学得四禅八定、灭尽定、以及明心见性,具足三身四智。所以四种智慧是在佛地满足才圆满成就,而不是此师所说第一次见性便成就圆满了。请佛子参考相关经典,细加分辨,以免错谬。(第一章完)
(原标题:第一章 真如与佛性之辨)
下一篇:
第二章 关于开悟之辨正
上一篇:
再版序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