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护法集
第三章 悟后起修之辨正
2018-07-11  浏览:80575
  第一则 某师云︰《牧牛者,明心见性之后,调节情性,汰除习气,非修行也。因为明心见性之后,一悟永悟,不须再修。但仍有无始习气未除,故须加以调节,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语,除却习气是修。”》(月溪法师著:禅宗源流与修持法110页)
  又云:《见了佛性之后于此无修,出圆觉经。经云:“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不二。”盖菩萨及众生见了佛性之后,便具足法性。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亦不迷闷故也。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语,除却习气便是修。”可以悟矣。》(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51页)
  辨正:
  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三、见地及通达地。四、修地。五、究竟地。”根据弥勒菩萨此一开示便知--明心见性乃是见道。见道之前应先修集几种资粮,称为资粮地或资粮位。资粮位修习满足之后,还要修四种加行,加行满足以后才可能见道。
  见道后进入见道位,又称见地。见道后深入整理通达即是通达位,仍属于见道位。明心见性只能算是见道,只能断见所断烦恼,仍不能顿断修所断烦恼。所以悟后须进入修道位,历缘对境中修除断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
  尚未明心见性之前,先要修行信心。十信满足后还要修四种加行圆满,才能由加行位而进入见道位--明心见性。见道后,如果明心见性未彻底,还要继续参究,一直到彻底而进入通达地,通达之后就进入修道位。所以见道者不一定完全通达,见道后深入整理思惟,彻底了然分明,才算是进入修道位,修道位主要是:一、断除修所断烦恼。二、修学无量百千三昧。三、修学地上菩萨所学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心地法门。四、断尽习气。
  修所断烦恼主要就是六根本烦恼之前五种--贪瞋痴慢疑。第六个根本烦恼是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恶见是见所断烦恼,在明心见性后便除掉了。但是前五种修所断烦恼,须在我们见道通达后,进入修道位去断除。而这五种修所断烦恼之中尚有随烦恼。根本烦恼与随烦恼都断尽后,人我执的烦恼就断尽了,一念无明也就断尽。
  声闻人断尽一念无明后就取涅槃,非声闻种性之菩萨断尽一念无明后不取涅槃,他进入菩萨阿罗汉位或第八地 ,仍不是佛,仍在修道位中。从此开始修断尘沙惑(即无始无明之过恒沙数修道所断上烦恼),尘沙无明断尽,便断法执,到此才算把无始无明断尽无余,金刚喻定现前,“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四智圆明,能照大千,方是究竟位--已经成佛。
  所以悟后汰除习气是真正的修行,不可说悟后汰除习气不是修行。贪等习气如果不除,禅定就永远不现前。禅定不现前,则无量百千三昧也就无法成就,所以悟后起修才是正知见。如果说悟后不用再修行,那么弥勒菩萨就不需说修道的五个阶位了。所以主张“悟了就是佛,悟后不须修行”的人是错会了,真悟的人绝不会如此说。
  近年来,也有人同样是 未悟而自以为悟,相信此师的错误知见,聚众开示以后也出书了,他说︰“讲悟后起修的人就是没有悟。”本身没有真正的悟入,反而否定已悟的人“讲悟后起修是没有悟”,这就犯下了大妄语和诽谤正法诽谤弥勒菩萨的大恶业,值得我们悲悯。
  第二、此师举《圆觉经》的经文说︰“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但是他解释错了。世尊的意思是说,真如本心是本来就有的,祂不是因我们修行而得,也不是因为修行而从别人那里得到。明心是明白和找到我们本来就有的真心,所以说“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但是我们明心时,只断了见一处住地烦恼,还有三种住地烦恼--欲爱、色爱、有爱住地等三种一念无明尚未断尽。而且无始无明虽破而未断尽,故悟后应汰除习气、增益见地,这正是修行,不能说汰除习气不是修行,亦不可说悟后不必修行。若悟后不再修行,就不能将因地阿赖耶识转变为第八地的异熟(庵摩罗)识,亦不能再进一步转变为真如。《华严经》卷30云:“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故应悟后起修,请佛子明察。
  第三、明心见性的人,虽然已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懈怠者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有的人一往来;有的人一往不来,生于色究竟天而取涅槃;有的人勇猛精进,当生就能取涅槃。所以大部份的人都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获得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第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不是一悟就得涅槃。佛子们必须谨慎,切莫妄自尊大,自误误他。
  一切明心见性的人,他可以自行检查--悟后还有没有修所断烦恼?去检查自己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还在不在?就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远离分段生死?我们再引述《圆觉经》的经文,大家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而厌,受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如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迥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世尊又开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如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若此二障 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从以上所引经文便知︰爱欲贪瞋等烦恼并非悟后立刻除尽,所以明心见性是得无生忍,最懈怠的开悟者,须七次人天往返,才能不受生死;有的人一次人天往返而不受生死;有的人往生于色究竟天,在那里解脱;有的人特别利根,悟的当生断尽烦恼而成菩萨阿罗汉,不受分段生死,各不相同,但仍未到究竟佛地。所以应当悟后起修,请佛子明察。
  世尊在经中说有两个障碍,使人不能成佛。第一个障碍是理障。理障是不明真如佛性--不能亲证。或者亲证了,但是不究竟。我们有的人悟了以后说︰“我找到真如了!”但这个悟,对真如的了解其实还是很有限。我们打个比方︰没见过电视机的人好比未悟的人。见过的人好比是已悟的人。如今悟了,知道这就是电视机。但同样是知道电视机,却有许多层次不同。
  一般人知道电视机,是只知道它可以让我们收看一些影音节目,知道开关频道怎么调而已。但在技术学院里学电子的学生们,他们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和内容。电器公司的服务员们则知道如何保养修理它。更高一层的人是设计电视机的人。最高层次的人,他能设计电视机的每一种零件,指导人家如何去制作每一种零件。同样是知道电视机,却有许多层次之不同。
  开悟也是如此,理障断而未尽的话,也就是说你虽找到了真如,但在目前祂还不是真如,叫做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里面的内容,你知道吗?只知道一点儿,修到八地时,“喔!原来是这么回事。”想要究竟的话,须到佛地。到了阿罗汉位或八地时,不称为阿赖耶识了,改名为异熟识或庵摩罗识,到了佛地才称为真如--无垢识,《金刚三昧经、成唯识论》说之甚详。故理障断而未尽,不名为佛。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尽一念无明,仍不能成佛,不明真如不见佛性故。明心见性的菩萨,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断尽一念无明(详楞伽经卷二),将来必定会成佛。
  要成佛,在断尽理障之前,还须断事障。事障就是一念无明--因起烦恼而续诸生死。一念无明就是刚才讲的四种住地烦恼。其中见一处住地烦恼,在明心见性时断除。其余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三种住地烦恼还没有断。不断尽就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更不能进入第八地,何况成佛?明心见性时,一念无明尚未断尽,初地或阿罗汉的功德都未曾具足,如何能说见性就是佛?就不必修行呢?
  刚才所引述的经文说--如果没有明心见性而除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断尽一念无明的话,只能证入声闻缘觉的果位。必须明心见性以后再修除烦恼,才能证入菩萨阿罗汉的境界。之后再修增上慧学及无量百千三昧,直到七地满足,获得世尊加持,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三昧”,才能进入菩萨八地。所以悟后应当要修行,不可以说“悟后不必修行”。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不会说“悟后不必修行”。
  佛子们读经时,如果不落在一字一句之中,能将经文的前后脉络全部仔细加以探讨的话,其实很多经典都告诉我们 要悟后起修。譬如《维摩诘经、楞伽经、楞严经、不退转法轮经、十地经、华严经》等,都告诉我们如何悟后起修。此师虽然也讲《圆觉经、楞伽经、维摩诘经》但却错会了。他讲《圆觉经》,却不知道《圆觉经》已经把悟后起修讲出来。他错解理障与事障的意思,才会说“见性就是成佛,悟后不必再修行”。
  第四、此师所引述沩山灵佑禅师的话,其实和《圆觉经》一样是说悟后起修。沩山禅师说︰“真心不是从修行而得,如果讲真心是从修行而得,不修便没有真心,那就落到两头。”最后则点出来说︰“除却习气是修。”明明向我们说“汰除习气就是修行”,而此师读祖师的开示,和读经典一样不求甚解;他错会了,便说悟后不须修行。
  …………………………………………
  第二则某师云︰《一般人每谓“古来成佛只有释迦一人”,此乃大错。佛乃觉义,凡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能觉悟明心见性,使与诸佛无异。古来祖师证入如来境界者甚多,皆有事迹语句可考,岂可谓之非成佛耶:》(月溪法师语录234页)
  又云:《证悟就是明心见性成佛。成佛只有一次,所以证悟亦只有一次。因为这是绝对的悟,所以一悟永悟。不会今天是证悟,明天又要再证悟。如果这样,则哪一天能算成佛呢?》(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353页)
  这两则开示,分为十二点辨正之:
  一、我们在前一则已引述《圆觉经》经文,知道要成佛的人必断尽理障与事障,便知明心见性仍然不是佛。一切明心见性的人不可以听闻假善知识说“明心见性就是佛”,那就自我膨胀,以佛自居,而生大我慢,障碍自己成佛之道。不但《圆觉经》讲悟后渐修,《楞严经、楞伽经、十地经、大集经、大宝积经、华严经、金刚三昧经》等,都详细述说悟后应如何修行。甚至净土经典也描述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或无生法忍之后,还要听受弥陀世尊说法,还要坐禅、一心、修定、经行……等。经中在在处处莫不说明悟后起修,如何可说见性即是究竟佛?
  二、《大般涅槃经》也说明--见性的人有“了了见”及“见不了了”的差别。卷28世尊云:“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又云:“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卷27云:“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在实证和教学经验上说,眼见佛性者若定力退失,见性境界亦随之而退。故见性人有位在十住者,亦有因定力退失而退回九住乃至七住者,有位在三贤位者,也有位在初地乃至十地佛地者,并不是一切人见性即是佛。
  见性以后除了保任眼见佛性的境界以外,还要精勤除断烦恼,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还要加修各种禅定三昧及无生法忍,才能进入第八地,仍不是佛。所以不可说“见性了就是佛”,不可说“见性后不必修行”。
  三、如果见性以后就是佛,就不必再修行的话,那么古来有很多祖师明心见性,佛为什么授记说“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为何不授记那么多的祖师成佛?为何禅宗初祖见性时仍不是佛?若迦叶尊者见性时即是佛,则世间有二佛同时住世,便违世尊圣教。故知见性不一定是佛。
  弥勒菩萨在佛灭后九百年降生人间时都还不是佛,更何况是这些祖师们见性怎么会是佛呢?因此,弥勒菩萨尚未下生人间成佛转法轮和入灭前,任何人明心见性都还未到佛地。除非十方世界诸佛化身于这里方便度众(但他们绝不会示现佛身),否则一切人明心见性都还不能称为佛。
  禅宗说“见性成佛”,那是理上的佛,虽证法身但 未具足功德,而且“分证即佛”之前的“观行即佛”和“相似即佛”的境界也未具足,如何可说一见性便是究竟佛呢?
  四、《无量义经》云︰“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犹未是佛, 未得尽智故,未得法空故。明心见性之人如果尚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事障烦恼,即是未得尽智,仍须受分段生死;少则一生,多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不受后有。不可误信此师之言,误认见性即是究竟佛,否则不但成就大妄语业而堕入地狱,未来无数劫中只怕难闻佛法,何况信受修学?
  五、《楞伽经》佛云︰“大意,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智障断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断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事障习灭,究竟清净。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这就告诉我们--声闻缘觉及佛皆必须断尽事障(一念无明)。欲成佛者更须断尽无明住地(无始无明)烦恼及习气,二障断尽才是究竟佛。所以明心见性时仍不是成佛,只有最后身菩萨断尽二障时才是见性成佛。
  六、由此师所说的法亦可证知悟后应修行,但他有时却说悟了就是佛,悟后不必修行。他注解《圆觉经》时有一段话说︰“诸大菩萨有已悟及 未彻悟者,而诸弟子则尚居学地。”(月溪法师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既然有悟而未彻的人,当然不是见性即成佛,应该悟后再修,直到彻悟才停止。他却又讲“一悟便悟,不分阶级渐次”,又讲“一悟便是佛,与释迦佛无异”,这就自相矛盾了。
  七、见性后仍有无始劫以来累积的烦恼习气应除应断,所以《楞伽经》中世尊开示云:“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所谓自心现流就是自心现业流识。我们自心显现出来的各种业报种子,犹如瀑流不断流注。这些自心现业流识就是我们阿赖耶识中累积的无数劫的烦恼习气种子,必须历缘对境之中修除,并非见性就是佛。阿罗汉、八地以上菩萨仍有习气,佛无习气,便是这个道理。
  起烦恼除尽了,就是断尽一念无明--获得尽智。开悟明心时所找到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悟后起修,眼见佛性、过牢关后,修除烦恼,断尽一念无明而没有流转生死的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菩萨八地。
  虽然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但仍有一念无明的习气和法执的异熟种子,仍须继续修行。直到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才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唯识学研究得很透彻的人,听我们这么讲,应该就会开悟明心了。因为他知道阿赖耶识,只是不知道阿赖耶识便是禅宗所说的真如。禅宗开悟明心,明的只是阿赖耶识;找到祂,体验祂而已。但不可认为“悟明此心就是佛了”,世尊云︰“我若说为真,其奈带持种子:妄习不除,众生将迷妄为真,未免瀑流漂转。我若说为非真,其奈体即真如:离此无真,众生将弃真为妄,未免向外驰求。由此真如,真与非真二俱难言,是故非时非机故,我常不开演。”
  世尊的意思是说︰众生开悟明心时找到祂,方便说为真如。如果误会了这心就是真如,认为我已经和佛一样了--佛是证得这个真如,我也是证得这个 真如,那我就是佛了。那就错了。
  所以佛说︰“我不能说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如果说这个心就是真如的话,可是这阿赖耶识之中,明明还带著无数劫累积下来的业识种子,贪瞋痴慢疑等种子还在。若说祂是真如,众生就从此不再修行,妄习不能除掉,就会迷妄为真,认为真心既然有贪瞋痴性,那就随著祂的习气而行,结果就不免随著妄习瀑流漂转,轮回生死,所以不能说祂就是真如。
  但也不能说祂不是真如。若说祂不是真如,明明这阿赖耶识本体就是真如,离开阿赖耶识本体,众生就找不到真如了。若说祂不是真,众生将会舍弃这个真心,那就不免要向真心之外再去寻觅另一个真心,就会变成心外求法,便永远找不到真心,永远不能开悟了。
  因为这个阿赖耶识尚未转变为真如之前,究竟是真?或者非真?都很难说明,因此,在不适合讲这个法的时候,或根器不适合的人,我都不会开示这种深奥的法。”
  根据世尊以上的开示,我们就知道,除了最后身菩萨以外,一切人明心见性的时候仍不是佛,还要悟后起修。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是最后身菩萨,彼时明心见性才能成佛,唯识论典云:“金刚道后异熟空”即是明证。所以一般人见性时仍不是佛,不应以佛自居,悟后仍应努力修行。
  八、最后身菩萨五阴已尽,所以在人间一悟就到佛地,其余的菩萨,有的人还在色阴区宇,有的人色阴已尽而仍在受阴区宇。有的人受阴已尽而仍在想阴区宇。有的人想阴已尽而仍在行阴区宇,有的人行阴已尽而仍在识阴区宇,有的人识阴已尽,进入十地等觉,而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尚未现前,层次差别不等,所以悟后仍应精进修行。
  唯有最后身菩萨见性才能成佛。有人见性了成为十地菩萨,如《大般涅槃经》卷27“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有些明心菩萨修到九地仍 未眼见佛性,必须见性才能进入第十地。有的人见性了是九地、八地乃至初地。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见性了,只有进入十住位,初地的圣位境界都尚未达到,即是《大般涅槃经》卷28:“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所以见性了仍不是佛,应该悟后起修,一直修到识阴灭尽,消除五阴的遮盖以后,进入最后身菩萨位,示现与众生无别,在那一生明心见性时,“大圆无垢同时发”,才算是真正成佛。欲知修学过程,可以请阅《十地经、楞严经、华严经、金刚三昧经》,阅后便可以明了了,请佛子详查经典辨正。
  九、祖师们所谓见性成佛,或者说一悟即至佛地,是说理上已证得本心,本心即是佛法身。但是想真正证入佛地,并非仅是悟得真如佛性而已,还有四禅八定、八背舍、观禅、炼禅、薰禅、修禅、首楞严大定、大乘照明三昧、引发如来妙智三昧及无量百千三昧要修。
  诸佛都在第四禅大悟成佛,舍报时也都示现薰禅而在第四禅入般涅槃。这必须有禅定功夫才能办到。古来见性的祖师,有很多人都还 未得第四禅,此师连初禅都未得,怎么可能悟了见性了就是佛呢?
  此外,诸佛在成佛之前,必定先成就五种神通,用他的神通召来天魔及魔子魔孙魔兵魔将,加以降服,降魔后才见性成佛。古来那些见性的祖师及此师有没有降魔?没有!
  诸佛成佛后,必说四圣谛,教声闻弟子断尽一念无明而成阿罗汉者甚多,而今此师尚且不知一念无明为何物?又说一念无明是无始无终,是不可能断尽的,他自己尚且到不了阿罗汉境界,何况度人成为阿罗汉?而古来禅宗诸见性祖师也 未度人成为阿罗汉,怎可说见性了就是佛?
  诸佛成佛前,成就六种世出世间大神通,一切大阿罗汉及辟支佛所不能知,菩萨摩诃萨亦不能及,此师及诸见性祖师都 未曾有这六种世出世间大神通,如何可说见性了就是成佛?怎可说悟后不必修行?
  诸佛具备四无碍辩,凡有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具足圆满。诸佛不但于人间说法,也在龙宫说法,也在忉利天宫说法,祂的庄严报身更是常住色究竟天宫说法,犹如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卢舍那佛,今现在色究竟天宫说法。乃至示现入中阴界说法。诸佛在他处说法,百千万倍于人间所说,而此师和诸见性祖师做不到,怎可说悟了就是佛?
  诸佛对于四种悉檀究竟了知,无有剩余。此师及诸见性祖师尚未究竟了知,所以许多禅宗祖师悟后猛读经典。而今有许多缁素连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前身的道理都不知道,怎可说是开悟?又如何能说开悟就是成佛呢?
  诸佛于十地十真如究竟通达,此师尚且未曾明心,何况能通达呢?诸见性祖师大多尚未证得十地十真如,所以不是究竟佛,如何可说他们悟了就和释迦佛一样呢?
  诸佛证得十八不共法,此师和诸见性祖师尚未证得十八不共法。诸佛及八地以上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而得尽智,此师尚且 未破一念无明,遑论断尽?
  诸佛了了观见第八业识种子生灭流注,以及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净,此师尚无能力真实解释这些名词,何况观见?诸见性祖师大多还须从佛经闻受,读经之后也尚未完全了知,如何可说见性即是佛呢?
  诸佛入大般涅槃时,依薰禅而入,而此师尚且无法安住于妄念停住的未到地定(请阅219页第四则第三点之说明),遑论薰禅?古来诸见性祖师大多 未得薰禅。(薰禅就是从初禅入二禅,转入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依顺序退回初禅,再由初禅进入二禅、三禅、四禅。)诸位将来成佛之后要入大般涅槃时,一样要用薰禅入般涅槃。而今此师未到地定尚且不得,怎可自比为佛呢?
  诸佛以成所作智于十方世界遍一切处示现无量无数化身,此师及大多数的见性祖师不能做到。戒定直往之初地菩萨能到百佛世界,能化现一百尊化菩萨,同时在每一尊化菩萨旁各化现出一百位化眷属。二地菩萨能化现一千尊化菩萨,每尊化菩萨各有一千位化眷属,能分别到一千个佛世界供养一千尊佛,而此师不能。大多数的见性祖师尚且未到初地,怎可说见性了就是佛?所以除了最后身菩萨以外,一切人明心见性时都还不是佛。
  十、如果此师所说︰“见性了就是佛”的说法没有错,那么《大般涅槃经、华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十地经、大般若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法华经》乃至一切大方广经都变成伪经了,佛子务必详细审察。因为这些经典都开示菩萨见道(明心见性)以后,应该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后成佛。如果此师说法对,那么这些佛说经典岂非说错了?是否应该烧掉呢?
  但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人,知道这些经典没说错。古来真正见性的祖师也不曾说过“见性即是究竟佛”。所以此师认为“见性了就和释迦佛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是没有明心--不明白真如的前身阿赖耶识,也没有找到祂,不能体验祂,而产生错误的见解。他落在见闻觉知之中而说自己已离见闻觉知,才会说“见性后见闻觉知变为佛性”的话。不明心之故,才会认为见性就是究竟佛。
  十一、如果说“证悟只有一次,所以见性就是佛”,那么《大宝积经》记载释迦世尊无数劫以前尚未成佛,名为大精进菩萨时,他修观像念佛而见性,证入初地,那时见性,为什么还不是佛呢?为何只成为菩萨摩珂萨呢?
  大乘方广经典常常记载,在世尊说法时,有许多的菩萨、人、天人、天子、夜叉等明心见性,而得无生忍或无生法忍,为什么那些众生还不是佛呢?所以此师说“见性就成佛,和释迦佛一样”,只是他的虚妄想像而已。
  十二、此师曾多次讲《圆觉经》,此经说觉有四种︰(一)凡夫随顺觉性,(二)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三)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四)如来随顺觉性。那就已经很明白开示,见性有不同的层次。
  第一种凡夫随顺觉性是 未悟之凡夫,不能眼见。第二种与第三种是已经见性,但仍不是佛。第四种见性才是佛,已经明白指示出来了,为免某些佛子妄自尊大,生大我慢,招致恶果,乃不惮其烦一一引述,敬请鉴察。
  上周说护法集,第二则第十二点尚未谈完,我们继续再说明。譬如《圆觉经》里面有明载,圆觉菩萨等人已开悟见性,为什么他们还不是佛呢?为何他们还不能成就正遍知觉呢?为何他们还有疑问须请示世尊呢?从《圆觉经》的记载就知道,见性的人如果不是最后身菩萨,虽然见性了,仍然不是佛。若见性即成究竟佛,请问︰“观世音、大势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弥勒、维摩诘、金刚手、金刚藏……等菩萨有没有见性?“若已见性,为何不称为佛?若说诸大菩萨尚未见性,即是诽谤菩萨僧,舍报时必下地狱。
  此师讲《圆觉经》,却未明白此经真正的意旨,犹如他注解《楞伽经、维摩诘经》而不明白《楞伽经、维摩诘经》的真正意旨,才会说“见性就是佛,悟后不须修行。”如今有某些人既 未真正明心,也未眼见佛性,就学他乱说,是可怜悯者。
  …………………………………………
  某师云︰《假如见自性后则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应世,乃是世俗谬说神话。一人说假,万人传真也。》(月溪法师问答录35页)
  辨正:
  第一、除最后身菩萨外,眼见佛性之后仍须再受后有。因为尚未得到尽智。所谓尽智是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因断尽一念无明烦恼而获得尽皆。十住菩萨及初地菩萨虽然眼见佛性,乃至五地以下菩萨,仍皆未具足尽智,仍须受未来生五蕴之有,并非见性后就一定不受后有。三地满心至七地菩萨能证涅槃而不取证,留惑润生故。
  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在明心见性时断。其余欲爱、色爱、有爱等三种烦恼,要在悟后历缘对境修除,到第七地满足,才断尽一念无明而获得尽智,从此以后才不受后有。不受后有的人就会取证涅槃,取证涅槃的人就永远不能成佛。
  所以七地菩萨修学满足,断尽一念无明而获得尽智时,必定会取涅槃。但是因为有诸佛世尊加持觉悟,传授他“引发如来妙智三昧”,所以不入涅槃,继续精进修学,自度度他,最后终于成佛。
  《十地经》云:“复次佛子!菩萨如是行此第八不动地时,安住本愿力所持已,即于如是法门驶流,蒙诸如来觉悟劝导。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随顺一切佛法胜义之忍。然善男子!吾等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 未得,当为成就佛法自在,应起精进,于此忍门勿复弃舍”。
  世尊又云:“佛子!如是诸佛世尊觉悟劝导此地菩萨,授与此等无量引发智门,令其无智差别故,能成如是引发之业。佛子!我今告汝得解︰若时诸佛不垂诲示,令此菩萨入于如是引发门者,当时即入究竟涅槃,休息一切利有情业。”
  以上经文已说明七地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获得尽智,由诸佛加持觉悟,传授“引发如来妙智三昧”而进入第八地,才能发起中品妙观察智及中品平等性智。这是中品转识成智,诸位如果想了解八地菩萨的六七二识中品转识成智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内容,可以请阅《十地经》在卷六之中说得非常清楚。
  从上列《十地经》经文及《楞伽经、圆觉经》经文,可以确定见性的人仍须再受后有。必须悟后历缘对境修除贪瞋痴慢疑等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烦恼以后,才能不受后有。短者一生除尽,长者七次人天往返方能不受后有。八地菩萨断尽四种住地无明烦恼以后,虽能不受后有,而仍然在人间继续接受后有,这是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为了求成佛的缘故。
  此师不知道一念无明可以永断,他说一念无明是无始无终的,永远不能断的。他既不知一念无明为何物,又不断一念无明,仍须再受后有,而说自己不受后有,这是大妄语。如果“见性以后就不受后有”是对的话,则《圆觉经、楞伽经、十地经》就变成妄说了。众所周知--佛世尊是不妄语者。既然《圆觉经、十地经》都说悟后修行有不同的阶段内容,此师所说与经典不符,究竟何者是?何者非?佛子们应加以判别,不可人云亦云。
  第二、佛菩萨应世的说法有虚有实,不应一概否定。例如弥勒菩萨在佛灭度后九百年,降生于中印度阿瑜他国,为无著菩萨解说《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传世。后来又在中国示现布袋和尚,入灭时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当代人方知他是弥勒菩萨应世,因此到处有人图绘布袋和尚的像,当做弥勒菩萨供奉,今日仍有许多寺院供奉弥勒菩萨,皆以布袋和尚的形像为其法相,不可强指为传说也。
  唐朝贞观初年,有寒山、拾得两人,是文殊师利和普贤两位大士示现于人间。他们两人常常以居士相貌,在天台山国清寺厨房生火打杂。平时常有禅语应对,并且很多次示现禅的机锋。当时上至和尚,下至沙弥,不知不会,以为他们二人是疯疯癫癫不正常,所以称寒山子为风狂子。
  后来新上任的太守闾丘胤,因为丰干禅师的指示,寻到国清寺厨房,顾不得厨房泥地湿淋淋地,倒头便拜。阖寺僧众大惊,问道︰“尊官何故礼二贫士?”寒山拾得两人牵手大笑说︰“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于是两人手牵手走出寺门,不知所终。
  当时人才知道丰干禅师乃是弥陀世尊示现,寒山子是文殊师利菩萨示现,拾得是普贤菩萨示现。闾丘太守便在国清寺壁柱走廊蒐集他们题的诗偈,又派人到寒山子所住的寒山岩附近蒐集他所题诗偈,在树干上,树叶上,以及人家的墙壁上蒐集抄录,连同丰干禅师所题并二百余首,编集成卷。闾丘太守乃撰《天台三圣诗集序》附于诗集之首,如今仍有流传。我在民国六十年买到一本寒山诗集,附有闾丘太守所撰亲遇三圣示现之亲身经历之序文,并附有丰干、拾得、楚石、石树原撰诗偈,此书至今仍在手上。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闾丘太守的官名很长:“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他所亲撰的“天台三圣诗集序”是他亲遇弥陀、文殊、普贤三圣的经历,可为我们作证,不可诬指为传说也。
  至于其他菩萨的示现,历史上记载也不少。譬如现在仍有人供奉马郎妇观音,有人供奉鱼篮观音、竹林观音、白衣观音、青颈观音,这些都是观世音菩萨示现,都有真实的文献记录。很多菩萨的示现,我们无法一一枚举,所以不可说佛菩萨示现人间的说法全部虚妄。《楞伽经》卷二,佛也说明︰“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综合以上两点说法,便知除最后身菩萨以外,一切人见性时仍不是佛,仍须再受后有,短者一生,长者七次人天往返,方免分段生死,而仍有变易生死 未断。故不是见性之后便不受后有。以文殊、普贤之境界,尚且不自称为佛,何况是第一次见性的人,如何自以为是佛呢?所以此师说“见性便是究竟佛,见性便不受后有”的说法不正确。而佛菩萨在人间示现应化的事,在历史记录及经典记载上都证明确有其事,不可全部否定为“世俗谬说神话”。
  …………………………………………
  第四则 某师云︰《假如我们见佛性后,即生法身净土(亦名常寂光净土),遍满虚空四维上下十方世界。》(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105页)
  又云:《证真如后,八识七识六识五识,通通变为真如,遍满虚空,不生不灭,凝然不动。》(月溪法师讲楞伽经102页)
  又:此师传记云:《师于民国五十四年乙已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拟讲圆觉经之日,忽感不适,方知舍报时至,乃说偈曰:“讲经说法数十年,度生无生万万千。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167页)
  辨正:
  第一、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提前一年乃至三年宣示入灭时间的人很多。也有人舍报时间未到,就提前入灭的。例如紫柏真可禅师因被冤狱,求出无期,在狱中又不能度众生,决定提前舍报,乃在狱中念佛数声后坐化。
  隐峰禅师为平息战争而示现神足通,后来恐怕人家说他神异惑众,因此提前舍报。在金刚窟前倒立而亡,衣服平整而不散乱。又如广钦老和尚在七十岁时,自觉色身已老,想要入灭再来,但是信众舍不得他,只好再延二十年才入灭。
  这些祖师都是禅定功夫很深才能这样。即使如此,他们也都不敢以佛自居。广钦老和尚说自己是度人师,不敢自称天人师。而今此师自己不能作主,到舍报前三天或当天才知道舍报时至,没有能力提前或延后或自定时间,只能随业报而行。既无法像世尊在事先声明,将于某年某月某日月圆之时,在双婆罗树间入灭,他怎可自比为佛呢?
  五祖送惠能行者离黄梅时吩咐道︰“汝去三年,吾方入灭,……。”
  又如仰山慧寂禅师入灭前三年示众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攀屈膝。”(详传灯录)三年后同一天抱膝而逝。他们都是大悟彻底,而且禅定功夫甚深,来去自由,都不敢自称为佛,佛子们怎可说自己见性了就是佛呢?
  第二、此师说法数十年,度了十余万弟子皈依学佛,这是他的功德。但是他所度的弟子不可能开悟(非因他开示而自参自悟者除外)因为他自己都没有明心证真,如何能使人明心证真?他自己没有眼见佛性,如何能度人眼见佛性?最难让人认同的是--他否定了世尊的正法,否定了真正明心见性的祖师所悟的境界与内容,而成为心外求法。
  自己没有明心,又没有眼见佛性,哪有可能度生“无生”?而且是万万千呢?而他说法数十年,将佛法用自己的意思随意解释,导致信受他的人所学佛法观念,紊乱异常。
  而且当他遇到有人证悟真如阿赖耶识的时候,他就加以否定,而教人舍弃阿赖耶识,另外再寻觅真如,成为心外求法。像他这样的教法,若一直流传下去而又广泛宣扬的话,正法的修证只怕将会断绝。
  他又说佛性不能眼见,则信他说法的人,就不会探求如何眼见佛性,尽皆以“闻见佛性”为见性。又教人不必断一念无明,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永远无法证入涅槃无生境界。如此度人,要度一人无生,尚且不可得,何况是度万万千人无生呢?
  第三、此师入灭的那一天说偈云:“……遍满虚空大自在”,这不是他的境界。从两个原因可证明不是他的境界。第一、定 未充。第二、慧有差。
  一、定 未充︰他未修得诸禅定三昧,因为他不懂得定学。如果了解四禅八定、观禅、炼禅、薰惮、修禅、首楞严定等三昧的话,自己会去检查,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境界?就不会说“见性就和释迦佛一样成佛”的话,也不会否定悟后起修的原则。
  如果有四禅的功夫,则生死的时间和处所都可以自己做主,何须“待等此日世缘尽”呢?既不得四禅,更不能知四空定的空无边处定。 未证得未到地定功夫,便认为妄念不可能停住,而排斥别人入定十天半个月。不知菩萨必须定慧等持之道理,便诽谤道︰“传说现时某大和尚(影射0云老和尚)一入定便是半月一月,以此受人崇拜。若照此理观之,岂非欲与婆罗门外道争一日之短长耶?”(月溪法师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33页)
  又道︰“……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是破,但一动念又生,总是被不了的。盖断妄念是暂时的,难持永久。”(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38页)
  又云:“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月溪法师语录192页)此师若有初住位菩萨的未到地定的定力,心能停住,就不会这样说。若能断尽一念无明成为阿罗汉或五行位菩萨,则妄念自然不生,也不会这样说。此师对菩萨初住位及五行位境界尚且不知,怎能夸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即使修得空无边处定,若不断尽一念无明,仍然不能取证涅槃,竟然自以为入灭后就可以取涅槃,而夸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二、慧有差︰是说他没有明心,不知道阿赖耶识非真如、非非真如之理,不知阿赖耶识就是真如之前身,而否定阿赖耶识,也不曾找到阿赖耶识本心,不明白有情生命本体之实相,所以他入灭时以平常读经揣摩真如之印象,而开口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是说因地真如遍十二处,遍十八界,不是遍满虚空,而且真如是佛果地的境界,不可将菩萨因地真如证悟境界拿来相比,故《华严经》卷30:“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因地果地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此外,佛地所说真如遍一切处,并不是说遍满虚空,若真遍满虚空,就不得解脱了。而是说真如究竟无所著,没有任何束缚,不像凡夫之阿赖耶识被业风所漂转。佛地真如无形无色,具足一切智慧,无功用行,三身四智,所以能于十方无尽世界示现,十方虚空无所障碍,称为“遍一切处”。
  于最后身菩萨见性成佛时--“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时才能称为真如。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此时方才出现。大圆镜智出现的缘故,具足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智,所以世尊名为一切智者,十方三世一切诸法无所不知。
  成所作智出现之故,能在十方虚空无穷无尽的世界,随缘赴感靡不周。遍现于十方无尽国土,虚空不能障碍,并非真如遍满充塞于十方虚空。此师未明得本心,又不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才会以想像所得而说“遍满虚空大自在”。
  明心证真之人,知道自己所明所证的本心就是阿赖耶识。还没有获得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之前,仍不能如十方诸佛一样于十方虚空无所障碍,所以真正证悟的人都不会说“遍满虚空大自在”,而应该像广钦老和尚那样说︰“无来也无去,无什么事情。”若说“遍满虚空大自在”,那就是“执我常遍,量同虚空。”世尊早就诃责过这种人。此师 未明心证真,所以有此大过。
  如果一悟就到佛地的话,初悟所证本心就是真如,不是阿赖耶识的话,而无垢识真如是遍满虚空的话,那么一切开悟的人应该悟后就不会随著色身而受苦乐。那为什么世尊的应身在世间还受背痛风寒木枪之苦呢?一切已经大悟彻底的菩萨和祖师们,尚且随著他的色身而受各种苦乐。由此可知“遍满虚空大自在”的话是错误的,是误解经文旨意,凭空想像得来的。
  若真如是遍满虚空的话,应该是一切有情的真如都在悟前就遍满虚空了,因为此师说祂不变异,悟前悟后是一样的。若开悟时所证的本心就是 真如,就遍满虚空的话,那就应该像清水充满在透明玻璃瓶之中,加以摇晃,水也不动转。那又为什么世尊的真如住在释迦牟尼佛应身之中,四十九年说法,可以到处动转呢?
  如果真如是遍满虚空的话,一切开悟者在悟后就不能住在色身里面随著身体动转。若明心见性所证真如遍满虚空而不是阿赖耶识,则一切悟者及十方诸佛的真如,应都全部遍满充塞虚空,则一切悟者之真如和十方诸佛的真如应该要相杂相入,混为一体。
  果真如此,则一切开悟者悟后应不可能再住于世间,悟的当下就应进入涅槃了。因为他悟后就遍满虚空,就不能动转,就与诸佛混为一体了。若说悟者死后,真如才遍满虚空,那他生前所悟的就必定不是真如,就不可能成佛,将来也不会成佛。
  若说十方虚空一切诸佛和一切有情的真如本体是同一个本体,是共有的,那就应该一人成佛时,十方虚空世界有情众生也一时成佛。应该一人明心见性时,一切人同时明心见性。一人作业受报时,应该一切人同时作业受报。若真如此,世间就没有因果了。若真如此,佛说的 因缘果报理论就不能成立了。
  为有以上所述诸种过失,故知此师尚未明心证真,“遍满虚空大自在”一语亦是妄想而来。由于他始终误认一念无明不可断、无始无终,便不肯下功夫断一念无明故妄想不断;一念无明不断,妄想仍在故,即使明心见性亦不能取证涅槃,仍在轮回之中。何况他未得明心见性之无生智,岂有可能舍报时就“遍满虚空大自在”?
  以上引经据典所举辨正之理,显示此师不明白断一念无明之理,亦未明心证真,未破无始无明,故有大错。《如来藏经》佛云:“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故知不是遍满虚空。
  此师不知阿赖耶识是真如之前身,名异体同。非一非异,非真如非不真如之理不明白,便将阿赖耶识否定,欲于阿赖耶识之内另寻一个独立的真如。觅不可得,便以读经想像揣摩所得,认为真如无形无色,遍满十方虚空。便以为舍报后不取后有,空无所有时便是真如本体,便说“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世尊曾开示云:“我若说(阿赖耶识)为非真,众生将弃真为妄,未免向外驰求。”即是说此师等一类人也。(第三章完)
(原标题:第三章 悟后起修之辨正)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