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师云︰《憨山大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有点含糊。识与智,一是脑筋,一是佛性。没有转识成智之时,分别固然是识,不分别亦是识。已经转识成智,则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分别与不分别,不能以之来判别凡圣也。》(月溪法师语录154页、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98页、10月溪法师著︰禅宗源流与修持法93页)
辨正:
第一、憨山大师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两句话一点儿都不含糊,含糊的是这位法师。识与智不是他说的脑筋与佛性,而是说妄心与真心---前七识与阿赖耶识。不明白这个道理,就说转识成智前如何如何:又说转识成智后如何如何?这都是梦中说梦话。真正破初参,真正明心的人,都知道“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的真正道理。因为觉得很贴切,所以说一点儿都不含糊。
“分别是识”是指了别识、转识、也就是前七识。“不分别是智”这是指真心---阿赖耶识没有分别,随缘而应,无缘则住而无所住。这是真妄二心有分别与无分别,不是说转识成智前后的分别与不分别。转识成智后妄心有分别,真心无分别。转识成智前依旧是妄心有分别,真心无分别。
一切众生明心见性后,无分别心常现在前。明心见性前也是无分别心常现在前,只是凡夫众生被邪见烦恼和错误的参禅知见所遮障,不能眼见而已。不可以说悟后没有“分别心”,也不可以说悟前没有“无分别心”。此师 未破初参,没有找到这个无分别心---阿赖耶识,不知道这个无分别心一向不分别美丑、善恶、长短、方圆、人我、生死、染净……,就批评憨山大师讲这两句话含糊;其实憨山大师是有根据而说,他不是随便讲的。为了护持正法的缘故,我们摘录世尊开示有关分别与无分别的金言,用来护持一切证悟的人,敬请正知正见的佛子详细阅读思惟之:
《大宝积经》卷37云:“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
《大乘入楞伽经》卷一云:“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人我众生相分别。何以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又云︰“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大宝积经》卷58佛云:“大王当知,一切诸行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若无来去则无生灭。彼智无智亦复皆无。何以故?无有少法而能了知生与非生。若离能知是为智也。”
卷69又云:“真如者即是如来,一切诸法即是真如,是故一切法即是如来。”
卷89又云:“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
卷112亦云:“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名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复次迦叶,若心有实,是为一边,若心非实,是为一边。若无心识,亦无心数法,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深密解脱经》卷一云:“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如是我说第一义者是无言境界,觉观是名言说境界。昙无竭,我说离诸言语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世谛相。如是我说离诸诤论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诤论相。昙无竭,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注:觉观即是分别也。)
《解深密经》卷一︰“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云:“不观是菩提。”又云:“菩萨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又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六入)不会故。”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金刚三昧经》无生行品:“心王菩萨言︰‘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注:知即是分别也)
《大乘同性经》云:“楞伽王,若正观时不得众生,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蓄养,无人无众生数。无知者,无见者,无觉者,无受者,无听者乃至无色受想行识等。楞伽王,若正观时无有分别而可得者。”
《契经》云:“赖耶即密严,妙体本清净。无心亦无觉,光洁如真金。不可得分别,性与分别离。体实是圆成,瑜伽者当见。”
《无上依经》卷上佛云:“阿难,何者是菩提利益事?有二种事:一者无分别智,二者无分别后智。是二种智有二种事︰一者为成就自利,二者为成就利他。何者自利?圆满解脱身,持净法身,灭烦恼障一切智障,是名自利,无分别智能成此法。何者为利他?从无分别后智,乃至尽生死际不作思量显二种身,说法无穷无间无量,为脱生死三恶道苦,为欲安立一切众生置于善道,住三乘处,是名利他。”
以上所摘录佛与菩萨开示,都是佛门的照妖镜。一切佛子悟了之后,应该以这些经文来自行检查及印证。如果我们所悟的真心真如尚有一个知的话,还是有觉有观的话,那就是分别心,不是本心,乃是意识的灵明觉了,不是本心。本心无知无觉无观无分别。离开语言文字而有觉观的心,乃至定中常寂常照的心仍有知,仍然是意识,仍然有分别。
譬如师长来了,我们心中不须透过语言文字,便可以直接明白这是哪一位师长。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来了,我们也能直接分别。心中虽然没有语言文字的运作,仍然可以清楚分别。不会将太太当作母亲、将父亲当作儿子,所以无语言文字无妄想之心,仍然是分别心,祂能直接分别明暗、冷热、乾湿、来去、长短,仍不离知觉分别,仍是妄心。
这常寂常照的分别心悟前常在,悟后也是常在,一直到死亡才消失。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灵知心仍不离知,未离欲界定或未到定之浅定,未离寂照境界之分别观照;虽然祂的生存只有一生而已,我们却必须用这个分别心去寻觅无分别心。如果是能觉能观能知的妄心不动,进入定中离开觉知而不作分别,那依旧是妄心,只是入定,或者睡著,或者昏迷,或者进入没有语言文字妄想的无记中,所以妄心不动不知的时候,仍然不是无分别心,因为祂醒了以后,依旧能知能觉能观,能知能觉能观的心永远不能成为无分别心。
如果入定的时候,无知无觉无分别,出定之后就变成有知有分别,那就和上面所说的了义经相违背,与理不相应。无分别心是悟前就一向无分别,悟后依旧无分别。醒的时候无分别,睡觉了也无分别,是醒梦一如皆无分别的心!能知能觉能观能分别的妄心,和无知无觉无观一向不分别的本心,在日常生活中,一向并行运作,一直到死亡或入涅槃才分开。无分别心悟后一直在运作,悟前依旧一直在运作。
如果找到本心--明心开悟了,便可以从妄心的第六、第七二识产生下品妙观察智与下品平等性智。弥勒菩萨开示云:“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憨山大师只是加以转述说明而已。这意思是说一向能分别的心是识心,一向无分别之心才是真心智心。此师未曾开悟明心,反将他人所悟本心否定,所以不明白本心的体性;因此,他认为憨山大师说得含糊,而其实憨山大师不含糊,是他自己含糊。
这个无分别心是证悟者对众生方便而说,为那些还没有明心的众生而说,怕众生不明白,错以能知能觉能照之分别心为真心,所以就说这个本心是无分别。但是对于已经悟得真的人而言,则有不同的说法。
例如《金刚三昧经》如来藏品:“如是如义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了,完全相同。《成唯识论》云:“如契经世尊说︰“阿赖耶识,业风所飘,遍依诸根,恒相续转。””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楞伽经》七种第一义境界之“慧境界”了,但是当我们了知这个境界的时候,则已经落入“智境界”了,而用语言文字加以说明的时候,那已经落入“见境界”了。这种境界甚深难解,我在讲《楞伽经》的时候已经很详细的方便说明了,但还是不敢明讲,因为恐怕明说之后,佛子落入意识思惟而不参究,没有参究的体验,一定会诽谤及否定正法,宗门正法就会断灭,那我岂不成为宗门罪人?
这一种境界不是一般浅悟者之所能知,声闻禅的开悟者及大乘禅的解悟者更不能知,何况是一般还没有悟得真如的众生呢?此师既然说“转识成智后不分别是智,分别亦是智。”可见他是没有悟的人。
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悟后的无分别心虽然依旧如同悟前的无分别心一样,但是这个无分别心的分别作用,在一念之间有八万一千次的生灭分别,绝非此师之所能知。证知此种无分别心的无穷分别就是智。这一种智不是浅悟者之所能知。这种分别名为了知,证知此种境界者便能获得《无上依经》卷上佛说二种菩提利益事之第一种---无分别智。这种了知是由一切有情本具的无分别心而生,不是由七转识而生的见闻觉知的知所生。识是分别心不是了知心。
一切众生不论悟前悟后,这一个能了知的无分别心,以及时常执著分别六尘法尘定境的意识心,和时常恒审思量的末那心,一直都是和合而不相离,是真妄同在,也是识与智同在。这个智并不是转识成智的智,转识成智的智是指悟后由识产生智慧,譬如第六识产生下品妙观察智,但是“不分别是智”讲的是《楞伽经》七种第一义之“心境界、慧境界”,而不是分别与不分别的意思。
对众生而言,没有开悟破参之前,没有找到无分别心之前,把妄心安处于无分别的状态时,依旧是妄心,依旧是分别心:分别心是识心,不是智心,祂只有一生而已。智心本心是从无始劫以来就不分别,又盲又哑又聋,于盲聋哑而又不知分别中,却能够有无穷的了知。所以无分别心是从来无分别,于无分别中才能有这种无穷的分别。这无穷的分别不是一般所讲对六尘的分别。
开悟破参之后找到了分别心之外的另一个无分别心,才知道悟前分别心与无分别心同时存在,悟后分别心与无分别心也是同时存在。能分别的心是神识,无分别的心是智慧心,这个智慧心了别无穷,乃至妄心与妄识的分别也是从祂而来。所以《华严经》说“一真一切真。”至于此师所说︰“识是脑筋,皆是佛性。”这是没有悟的人所讲的说法,悟明真心而且眼见佛性的人,绝不会这样讲。
他又认为“悟前分别与不分别皆是识,悟后分别与不分别皆是智。”
他不知道悟前悟后分别心与无分别心都同样存在,明心悟前悟后之差别,只是有无证知这种本就存在的事实而已,这种本就存在的事实,并不因为悟前悟后而有所不同。开悟只是发起智慧明白实相而已,解脱境界则必须悟后起修,断尽一念无明等等而发起本心的功德,方有不同。悟前识与智同时存在,悟后识与智也是同时存在。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是尚未真正开悟的人;所以从教门而言,此师没有开悟明心,已经可以确定。因此,佛子们应速弃舍此师所说邪知邪见,回归世尊与诸大菩萨所说正知正见而修,以免误入歧途。最后我们引述《大宝积经》卷120内世尊的偈,作为刚才说法的证明,世尊云:“无有少离智,由识能了知,识智不相离,和合我常说。”
(原标题:第七章 护正法章 第一节 由教门分别与无分别之说明而证知某师未破初参)
第七章 护正法章 第一节 由教门分别与无分别之说明而证知某师未破初参
2018-07-11 浏览:510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