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门
第一目 无相忆念拜佛之方法
在这里提出一系列的善巧方便来帮助念佛人学习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学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念佛要无相?
第一:持名念佛时,心念时断时续,有时忆念,有时则虽然佛号在心中,其实并未忆佛,有此缺点。语言、文字、声音不是佛,所以不必执著语言、文字、声音。
第二:观想念佛法门,从灭罪修定的立场来说是非常好。如果很想求证自性弥陀,观想念佛比较不容易相应,要修到第九观完成,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像是代表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有时观想时想佛的念反而被忽略,所以想学无相念佛时要把观想念佛舍掉。想学观想念佛,就不要学无相念佛,否则将事倍功半。
第三: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出一尊佛的形像来代表佛,是自心所成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真实的佛是法身、没有形像;如报身佛的形像进入念佛人的心想之中,也不是真实的。这时应当去体会自性弥陀,知道报身庄严入于心中并不是真实的佛,而起个疑念,开始了体究念佛的过程。我们知道佛的实际没有形像、身根、相貌、处所、方向,佛的本际即是真心、真如,念佛如能不以相念佛,就应尽量不以相念佛。若欲藉观想念佛法门修定,则另当别论。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
有人也许会抗议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陀,即禅门讲的真如佛性,本地风光、菩提涅槃。祖师所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我们能否跟著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所以是否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呢?如果明自真心、见自本性,亲见了自住弥陀,就可以这么讲;若未见自性弥陀,事上还没有精通,理上也没有通,怎么可以跟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呢?所以当一个人亲见自性弥陀之后,理---般若通了,发觉原来在持诵佛名时和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一样,均不离真如,此时就可和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如若不然,还是应当依照各种方便权巧,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而入真实之理的次第前进。
无相念佛法门如敲门砖;譬如要进入广阔的殿堂,用手捶痛了,里面的人还听不到,所以捡一块砖头来敲门,声音大,里面的人就听见了来开门,门开了就可把敲门砖去掉。同样道理,我们想要求见自性弥陀,上品上生,可将无相念佛法门当作敲门砖,方便应用。
话说回来,这个法门的珍贵受用,远远超过金银珠宝之上,应当修学这个法门。当我们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回过头来观察此法门,悟后起修时仍有许多人要应用到它,非常地殊胜。我们为了帮助广大的念佛人,所以施设了十个次第的方便善巧,便很容易来修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之前先要了解念佛如何能达到无相?我们以拜佛作为方便:心里面想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形像来拜佛,拜时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想佛的那个念,而不要让佛号、形像在心里出现,这叫做无相忆念拜佛。
这样讲,若体会不出来的话,换个方式来说:如儿子远离至国外留学,妈妈想念儿子从小就未曾离开身边,如今到遥远陌生的地方,不知是否平安!刚开始一周、二周心里很难过,常想念儿子,有时痛哭流涕。想念儿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儿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时间,尤其是白天多是没有面貌的。就算是专心想的时候,相貌也会慢慢地淡化,最后不见了。虽然相貌不见了,心里还是在想念他,这个念是想儿子的念。我们学念佛的人,去揣摩这种心的状态,把想儿子的念转变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来代替想儿子的念,此即是忆佛、念佛。
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可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谁;把这种没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转变为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特定的一尊佛。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
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一开始拜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一秒、二秒或五秒钟,之后就不见了。没有关系,拜到地上两掌一翻再起来的时候,这个动作很自然会提醒我们“忆佛的念怎么不见了?”又重新把它提起来,这样一拜之中有两次会帮助我们提起此念。刚开始时,拜佛速度不要太慢,四十五秒很适合。若拜太慢,如五分钟一拜,而忆佛之念只有开始拜的一、二秒钟,其余的四分五十八秒都浪费了,所以四十五秒一拜即可。如拜了一两周以后,忆佛之念只能维持一秒二秒或三秒,表示功夫没有进步,可将每一拜分为几个段落,如弯腰下去是一个段落,此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时再提起来。额头鼻子贴到地面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的话再提起来。翻掌时再观照…。如此分段,时时观照,将此念提起;一拜之中若有十次摄提的话,每次忆佛二秒,则一拜四十五秒之中有二十秒在忆佛。愈提忆佛的念愈长,这是一种方便善巧。如果忆佛的念一直都不会去掉,就可以把每拜的时间延长。
第二目:每日晨昏精进拜佛
拜佛非常重要,学无相拜佛法门须早晚拜佛,早上至少二十分钟,晚上至少二十分钟,礼拜时间能够加多些更好。如练习得很纯熟,每拜可延长到三分钟、五分钟,有人功夫好,一拜可到十分钟、十二分钟,而忆佛的念始终不曾断掉。如每拜的时间已经延到很长,上班族早上赶上班就没法拜佛,可将早上的时间挪到晚上合并为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专心拜佛,这时只能专拜一尊佛,不能拜两尊、三尊,或早上拜一尊晚上拜另一尊。
如果拜到忆佛的念不会去掉,就不要再用刚才讲的分段提念的方法,而专注于忆佛之念上面。每天拜佛时心里想的只是照顾想佛的念头,不让它消失,此即无相忆念拜佛。如果还不清楚无相忆念拜佛,请报名参加禅净双修班,到正觉同修会来共修,会里的老师将为您介绍许多种如何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可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法加以体会。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心地功夫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思惟清楚的话,再怎么努力拜佛,这门功夫都不容易成就,所以初入门的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此阶段练习,一不小心,心里就会出现佛的形像、佛号或产生妄想,稍不注意,心就随妄想连续下去;直到因某动作完成,将进入下个动作时,才会发觉心被妄想牵著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须烦恼。只须精进地加以练习,时间久了,功夫就会愈来愈好。这阶段拜佛时,不可闭起眼睛,因闭眼时妄想非常多,无法克服,张眼时容易忆念,容易下功夫。等过一段时间,佛号形像不会出现,表示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可进到第三个阶段。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闭眼拜佛,一开始会出现一种状况,妄想又多起来;第一阶段张眼拜佛,眼睛有所攀缘,粗的妄想不容易起来,闭眼拜佛时会出现一些妄想,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状况:通常我们主张把忆佛的念收到脑子里面,这样能迅速增强忆佛的功夫。但是有少数人在这时眼睛起了作意而不自觉地用力,时间久了,眼睛产生酸痛。这时可以把忆佛的念放在胸腔、心头:若将忆佛的念放在心头而觉得闷,呼吸不过来,可以反过来,将忆佛的念放在脑子里面。往内收是增强忆佛净念的要领。每天这样礼佛,忆佛的念会愈来愈清晰。
有人闭目礼佛时,会有头晕现象,探究其原因不外几种:肥胖的人拜佛时头比身体低,形成充血的现象而头胀头晕,这时可用垫子将头面顶礼处的地面垫高,头面顶礼处比地面高约十公分或十五公分即可,头面顶礼时,亦需双脚翻掌,臀部可以降低,此病即除。有人对方向有执著,礼拜起来后张眼发现方向变了而生头晕,要将方向感的执著去除。拜佛不一定要正对著佛菩萨圣像,即使拜到后来背对著佛菩萨也没关系,因佛菩萨是法性之身,没有一定处所,只要心相应即可。有时拜佛,臀部太高,使头部充血。这是所穿长裤太紧,应该改为宽松有弹性的长裤,亦可穿吊带裤(但不可穿短裙短裤),让身体蹲低,可以改善头部充血现象。这些细节,要自己去观察改善。
第四目:避免控制呼吸
无相闭目忆念拜佛一段时间之后,忆佛的念就会非常的清晰,平常四威仪之中要常常把忆佛的念提起来。这阶段有些人会产生控制呼吸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呕吐。拜佛时若六根一齐攀缘就不会控制呼吸;闭眼后眼睛不能攀缘,耳鼻舌身亦不攀缘,意根只攀缘忆佛的念,觉得单调没有意思,会另外再去攀缘身根一直在动的呼吸。此时喉咙起作意,使它保持在不太紧亦不太松的状态,使气息出入的量固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来注意到了,觉得喉咙内好像有些纤维在里面而不舒服。若不明白此原因而再精进拜佛,控制的情形会愈来愈严重,最后会有呕吐现象。这时要暂时中止忆佛,去活动一下,把心散掉,如一开始就发觉这种现象,马上注意,使喉咙不起作意,即可避免此种情形发生。此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现象,一二百人中不过一人而已,学者不需耽忧。
第五目:无相忆念拜佛之净念相继
我们继续谈无相念佛,上周我们讲究第四个次第,而第五个次第是我们在无相忆念拜佛时,可以一念相续,在拜佛时不会去攀缘色、声、香、味、触及一切的法。此时,拜佛来忆念一尊佛或菩萨,心里头没有名相、声相戒形像,而想佛忆佛之念非常清晰。到这个时候,想佛拜佛之速度已经非常的慢了,大概慢到了三---五分钟一拜。拜佛时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虽然是大热天,也会觉得清凉自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拜佛时很紧张。也不需要用什么精神,忆佛的念自然而然存在心中。拜佛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忆佛的那个“念”里面去。这时候已完全了解“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续”其间的差别。我们常常强调一念相续,因为一念不生不易见到自性弥陀,一念相续才容易见到自性弥陀。而无相忆念拜佛正是一念相续的工夫。到了此时,第五个次第即告完成。
(原标题:15 第二篇 第五章 无相念佛 第二节第1~5目)
15 第二篇 第五章 无相念佛 第二节第1~5目
2018-07-11 浏览:51429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