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5、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
第87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三) 正光老师
2018-07-12  浏览:54955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概说”。今天将继续上一集的主题: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在前面两集分别说明了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与诸法非一非异,本性清净而有杂染;第二个重点、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生无灭,不分别六尘,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性寂灭。今天将讲解第三个重点: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发起的智慧,是圣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无法了知的。
   自古以来,证悟这件事乃是生死大事,也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企及;所以在丛林中,有很多禅师终老到死犹未破参,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由此可知,破参一事真的很不容易,一定要有很特殊的因缘,才有可能破参。
   譬如古时雪峰义存禅师,乃是当代有名的证悟禅师,在未破参前,三度参投子大同禅师,九度参洞山良价禅师,仍不得入处,最后是在师兄岩头全豁禅师的帮助之下才证悟的。在古时候,要往返两地不像现在有汽车可以代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走路来完成的。雪峰义存禅师为了求开悟,来回往返洞山及投子山总共十二次,不仅花了许多喝水的钱,而且也穿破了许多双的草鞋,还是没有个入处。后来在岩头全豁禅师与雪峰义存禅师一起外出,受到下雪的阻碍而在鳌山稍作休息,在这当中,岩头全豁禅师帮助雪峰义存禅师证悟,遂有雪峰义存禅师在鳌山成道之美誉。
   由此可知,证悟这件事犹如金字塔最顶端的部分,仅有少数人可以破参,不是多数人,所以在丛林中才会有“证悟是大丈夫”的说法出现。为什么?因为禅师一旦破参了,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称唿你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称为黑衣,不是白衣。所以,想求证明心的菩萨们一定要了知,证悟在菩萨五十二个阶位当中的哪一阶位,应该圆满什么次法才能够证悟;否则盲修瞎练还是与证悟无缘,永远出不了凡夫位,一直在凡夫位打转。
   在菩萨五十二阶位当中,菩萨破参前所应具足的阶位,共有十六个,那就是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
   十信位就是众生培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这是因为,一般人从来没有接触佛法,或者刚从外道法,譬如基督教、回教等转而对佛法接触,对佛法所说的法产生了信心。也就是说,这一类的人在这一阶段刚刚开始闻熏佛法,信心不是很坚固,所以才会有进进退退的现象出现。信心坚固者需要一个大劫,信心不是很坚固者需要一万个大劫,才能转入初住位。
   当菩萨具足圆满十信位以后,知道要行菩萨的六度,所以开始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当菩萨将圆满六度波罗蜜多时,必须进行四加行来断我见,也就是要进行煖、顶、忍、世第一法,作为学人欲进入唯识性前、在破参明心之前熏习参禅重要知见的阶段。当学人能够将四加行圆满,证能取空与所取空,也就是如实了知五阴都是虚妄不实的,因而断了我见、身见,如此才能转入七住位去参禅。由此可知,六住位以前都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德、定力与慧力的次法阶段,如果没有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可能去断我见及身见的,更不可能转入七住位去参禅。
   当菩萨满足六住位后,转入七住位开始参禅前,必须寻找真善知识教导参禅正知见;如果没有去寻找真善知识,想要破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唯除他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待他找到真善知识教导参禅的正知见,就会依照真善知识教导的方向去参禅。刚开始参禅没有方向,所以到处碰壁;待有了方向,日也参、夜也参,参得死去活来,表示这位菩萨因缘渐渐成熟,只待什么时候破参了。这时候,佛菩萨会观察因缘,如果这位菩萨的因缘成熟了,佛菩萨就会给这位菩萨这么“一念相应”而已,菩萨就破参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有别于凡夫的菩萨。
   当你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时会发现,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众生所认知的心真的有很大差别;众生所认知的心是有见闻觉知的,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没有见闻觉知,祂不分别六尘,不分别六尘的体性就是祂的清净性。当你找到时,就看你能不能安忍,有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如果你无法安忍,也没有善知识摄受,当然不会安忍及接受,自然退失佛菩提;或者你无法安忍,但是有善知识摄受,虽然刚开始能够安忍及接受,可是疑见未断,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见又恢复了,还是退失佛菩提,与一般的凡夫一样;或者你能够安忍,又有善知识摄受,当然不会退转佛菩提,唯除你不再信受善知识说法以外。
   综合上面所说,如果在破参前、破参后都有佛菩萨善知识加以摄受,以及自己能够安忍,才不会退失佛菩提,才能继续往前迈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在过去无量劫以前,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曾明心过;只因为没有遇到佛菩萨、真善知识加以摄受,遇到不好的因缘,于一劫乃至十劫当中退失佛菩提;并于退失佛菩提后,于一劫、十劫乃至千劫,起大邪见及造作五恶十逆,无所不造。
   从上面的例子告诉大众两件事实:第一件事实,就是要培植福德。从菩萨十信位一直到六住位满心,主要是在培植福德;如果福德没有圆满具足,根本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识来教导参禅正知见,以及如何参禅;如果福德没有满足,就算善知识帮忙而开悟明心了,由于没有足够的福德来庄严明心所应具备的条件,还是会退失佛菩提的。第二件事实,真善知识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教导,想要破参真的很不容易;又,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当你证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时,一般而言,无法安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本来无生;如同经中所说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样,遇到不好的因缘,最后还是退失佛菩提。既然退失佛菩提,当然不能成为七住位不退的菩萨,也无法成为 佛在经中所说的习种性人。
   既然菩萨能够明心,当然发起了不同于二乘人及凡夫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的智慧的般若德。所谓法身的智慧,就是明心的菩萨亲证法身之所在,知道祂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不同于未破参前,只知道有法身存在,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因为菩萨亲证法身之所在,以及知道祂本有的真如性,也就是知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实存在,以及对六尘如如不动,所以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是不共二乘的,因为这两种智慧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连二乘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等而下之的凡夫,当然更不知道了。
   菩萨明心了只不过是七住而已,还有三十五个阶位要一一去亲证,还有将近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菩萨证悟明心所发起的智慧,只不过是总相智而已,也就是有了根本无分别智;还有别相智,也叫作后得无分别智,要一一去亲证;并于别相智圆满以后,才能修道种智。所以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九曾开示:见道有两种真见道及相见道,并于这两种见道具足圆满以后,才能转入诸地修行。论文如下: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成唯识论》卷九)
   说明如下: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初地之前要作四加行,当四加行圆满及见道,发起了智慧,能够体验真如,成为通达位的初地菩萨。菩萨于七住位证得真如,亦名见道。这样的见道可分为两种:真见道及相见道。菩萨真见道所证的智慧,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这是因为菩萨亲证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的真实理,也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以及打破了无始无明随眠;虽然菩萨亲领受真如,但要经过多个刹那以后,才能心得决定而不动摇。相见道乃是真见道以后才发起的智慧,以及菩萨依真见道的总相智一一去观察、一一去领受真如有种种的别相的智慧。真见道是亲证真如所显的真如性,相见道是亲证真如有种种的中道的法相;这两种智慧以第一个证真如的智慧较为殊胜,这是因为,没有前面的真见道就不会有后来的相见道出现,这也是这首颂特别说明的地方。前真见道是根本无分别智摄,后相见道是后得无分别智摄。
   从  玄奘菩萨开示可知,要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一定要作四加行,并于四加行圆满及见道后方能体验真如;所以见道可分为两种——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两种见道圆满后,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这两种见道,以第一种真见道较为殊胜,如果没有前面的真见道,就没有后来的相见道;所以,相见道要以真见道为基础才能成就的。其中真见道所证的智慧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相见道所证的智慧为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
   这分明告诉大众两件事实:
   第一件事实,要成就初地菩萨,一定要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才能成就,不是单单只有真见道才能成就初地菩萨。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悟了就是初地菩萨,你一定很清楚,这个人绝对是凡夫不是菩萨。因为菩萨亲眼看见自己只断了我见,以及断了无始无明这一小部分,仍然还有我执、我所执、习气以及绝大部分的无始无明尚未断尽,犹待菩萨一一去断除;所以说,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萨的人,真的很荒唐。
   第二件事实,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仅有总相智而已。也就是总相智刚刚发起而已,连别相智也没有,更不用说有道种智了。为什么?因为菩萨证悟发起的总相智,只是刚发起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而已,而下品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都还没有圆满具足,怎么可能发起初地菩萨应有的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呢?所以说,菩萨明心只不过有了总相智,犹待菩萨以总相智为基础,去观察真如有种种的中道性所发起的别相智,待别相智圆满通达了,才有可能成为初地菩萨。所以说,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萨的人,真的不懂佛法。
   当菩萨通达别相智成为初地菩萨以后,开始进修无生法忍的道种智,而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专门在八识心王用心,专门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体验法无我智,一一去圆满法无我的智慧。所以,初地满心菩萨可以成就慧解脱境界而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未来世五蕴身,继续在无生法忍用心;到了三地快满心,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脱境界而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经历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觉地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专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于百劫修集福德圆满上升天上;观察因缘成熟诞生人间,各于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隐现种种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现如同凡夫一样;最后在菩提树下明心及眼见佛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说到这里,不知道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有没有发现,从一开始讲三乘菩提共道,一直讲到三乘菩提的不共道,最后都汇归到哪三德?或许有些菩萨一经提醒已经知道答案的,是的!那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就是说,从第一集开始讲到现在的第七集,其实都是围绕三德的范围来讲,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德的范围。
   这三德有三乘的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脱德,能够解脱三界生死的功德。声闻缘觉观察自他有情的蕴处界都是虚妄,所以愿意将自已的蕴处界消灭,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未入无余涅槃前,证得还有微苦所依的有余依涅槃;所以说,二乘人仅证两种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菩萨则不然,于六住位透过四加行了知蕴处界虚妄,证能取与所取空,有了少分的解脱德;并于四加行完成之后,寻找真善知识来建立参禅正知见及如何参禅,一念相应慧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起了法身德与般若德;然后再来反观自己的蕴处界真实虚妄,发起了解脱德。这三德当中的解脱德是共三乘的,法身德与般若德是不共二乘的,唯有大乘的菩萨才能证得。
   其中菩萨刚明心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证的第一种涅槃。菩萨依此三德次第进修,于十回向位满心前,断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证得 佛在《增壹阿含经》所说的有余涅槃,是为菩萨所证的第二种涅槃。于初地满心证得慧解脱境界,可以证无余涅槃,是为菩萨所亲证的第三种涅槃。但是菩萨不取证,继续留惑润未来生,一直到最后身菩萨诞生人间,一手按地明心,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是为菩萨所证的第四种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然后再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上面分析可知,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与般若德,真的不是凡夫与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不说佛地以及地上菩萨的智慧,单单是七住明心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已经不是凡夫及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三明六通阿罗汉,穷尽所有的智慧与神通,也是无法了知七住菩萨明心的境界。所以说,阿罗汉在明心的菩萨面前只能口挂壁上,真的没有说法的余地。阿罗汉连明心菩萨的境界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对三贤位以上的菩萨境界,当然是更无法了知了。
   由于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集将继续谈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部分,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87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三) 正光老师)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