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19 12:56   浏览:1287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下)

大慧普觉禅师宗杲(1089—1163),宋朝宣州宁国县芦城乡(今桥头)人。俗姓奚,名昙晦,字妙喜。17岁落发受戒,遍究禅法,首创“看话禅”,为禅宗参话头之始。宋钦宗、孝宗分别封其为“佛日大师”和“大慧禅师”,圆寂后,孝宗再赐谥“普觉”。

遭“罪”流放,不忘佛法

克勤禅师从京都天宁寺回四川后,传法时与在四川组织抗金的右丞相张浚相友善,积极向张浚推荐徒弟宗杲,并嘱咐道:“杲首座真得法髓,奇不出,则无支临济宗唉!”张浚回朝后,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邀请宗杲担任临安径山能仁寺禅院十三代住持。宗杲到后,先正宗风,倡导、弘扬临济宗的宗旨,大力提倡、宣讲自己创立别具特色的“看话禅”。并建千人大阁,用于安排众人诵经,座下弟子二千余人,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

贤士大夫纷纷与宗杲交游,宗杲积极提倡和支持士大夫居士参禅学法,对他们寄于厚望,即在提高丛林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落实现实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魏国公张浚、参政李邴、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辑、中书舍人吕本中、宝学刘子明、状元汪圣锡、秦国夫人计氏等人,在宗杲的指导下,均得以博明心性,抛弃世俗见解,爱国忠君爱民,担当起社会责任和义务。

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张九成的父亲逝世。张九成登上径山,宗杲与其谈论时,因说:克勤将张昭远(张浚的兄长张徽猷,字昭远,曾任临州知州)比作铁划禅,一僧人却将无垢(指九成)禅比作神臂弓(神臂弓是南宋军中威力很大的弓箭,在各地抗金战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宗杲遂说偈(和尚唱的词语)曰:“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衲僧门下看,当甚臭皮袜。”他把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岳飞、韩世忠、张九成等人比作“神臂弓”,把曲膝投降主张议和卖国的秦桧之流比作“臭皮袜”。次日,侍郎张九成请说法,台州了因禅客致问,宗杲有“神臂弓一发,千重关锁一时开;吹毛剑一挥,万劫疑情皆悉破”之语。秦桧得知后,“恐其议己,令司谏詹大方议其与宗杲谤讪朝政”(《宋史•张九成传》),以坐议朝廷除三大帅(韩世忠、张俊、岳飞)事,五月二十五日遭“罪”,张九成免官服孝,孝期满后再处理,径山主僧宗杲,被追牒(开除僧籍)充军湖南衡阳。

宗杲赴衡州(今湖南衡阳)时,清代《九华山志序》记述:宗杲“高宗朝忤秦桧,谪衡州抵死,从之者万余人,当时訇然定光佛降世矣”。明嘉靖《宁国县志》语:“一夕,太守及市民皆梦定光佛入城,明日杲至。”自此宗杲被视为“定光佛”再现(称锭光佛,即佛教中的“提洹羯佛”)。宗杲在衡州,问心无愧,十分坦然,向佛之心不忘,利用所有空余时间集各先师语录公案编成《正法眼藏》一书(3卷),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在衡州,追随宗杲习法参禅的人很多。官任提举的李献臣,前后四年侍奉宗杲,虚心学禅,终成正果。

绍兴二十一年(1151),秦桧闻讯跟随宗杲者甚多,又将他被流放到梅州(今广东梅县),梅州在当时是偏远蛮荒之地,但僧俗弟子追随如初,自带干粮,虽死不悔,由此可见道望之高。绍兴二十五年(1155)遇赦,蒙恩自便。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宗杲离开梅州时,当地居民扶老携幼,夹道欢送,情景十分感人。宗杲取道温州北上,适逢当初同遭灾祸的张九成。当年分别时两人正值壮年,经历近20年的磨难,历尽千辛万苦,相逢时都已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九成时为永嘉太守(刚刚任职),相见之时不胜感慨。分别之际,张九成赠诗曰:“相别十七年,其间无不有。今朝忽相见,对面成老醜。是非安足究,欲叙惓惓怀。公作湖南行,我赴永嘉守。重别是今日,南北又相走。已歃相过盟,长沙不宜久。”

宗杲赠诗张九成《寄无垢居士》:“上苑玉池方解冻,人间杨柳又重春。山堂尽日焚香坐,常忆昆邪杜口人。”昆邪,指维摩诘,这里用维摩诘沉默来比喻张九成贬职之后,畏祸杜口。前两句,似乎上面(朝廷、皇帝)已有所松动,所以“人间杨柳又重春”。宗杲在焚香默坐之际,常常忆念着他经常忧谗畏讥的老朋友张九成,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之深。

矢志不渝,功德圆满

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朝廷“诏大慧复为僧,住持阿育王寺”(《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此时宗杲已是68岁了。相传,高宗问宗杲:“家住哪里?”宗杲回答:“宁国。”高宗皇帝年老昏沉,分辨不清,误以“宁波”为“宁国”,便说:“家住宁波就回宁波阿育王山光孝寺去吧。”并拨款到宁波为其修建庙宇。宗杲当年想回宁国家乡、重建山东慧云寺的愿望破灭了。2004年,五台山僧人妙幢在宁国市委的支持下,集民众之力量,在宁国青龙湾风景区秀云岛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慧云禅院,圆了宗杲八百余年前的遗愿。

宗杲到了阿育王山,一边着手修建寺庙;一边用“糍井”技术凿井治大池,解决山高缺水之苦;一边填海改田数千顷,解决僧多粮少之难。此举受到朝廷的褒奖,以“般若”(在佛教中意为“智慧”) 诏赐其座(见《咸淳临安志•宗杲传》)。

绍兴二十七年(1157)宗杲奉旨第二次回到径山能仁寺,僧俗仰慕,如见亲人。虽年事以高,常思考寺庙的发展,积极提携后生,整理法语公案,为弘扬佛法贡献出毕生的精力。绍兴三十一年(1162)退居径山寺明月堂。宗杲在建王府邸为建王(即后来登位的孝宗皇帝)请升堂偈:“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作法中王。于法得自在。”宋孝宗(时为建王)为褒奖宗杲,特赐与“大慧禅师”之称号,并亲书匾额“妙喜庵”三个大字,悬挂在明月堂。作真赞一首:“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宗杲将建王御赐真赞演成四偈:“生灭不灭,如水中月。不可揽触,妙在甄别。”“常住不住,是真实义。一幅丹青,辉天鉴地。”“圆觉空明,胡来汉现。一点灵光,万化千变。”“随物现处,廓清军宇。不动神情,气蚕项羽。”

诗人范成大赋诗《明月堂》:“古业禅窟锁岩扃,拂子崔嵬拄杖横。塔上佛光堂上月,莫言公案不分明。”赠给宗杲上人。陆游亦作《大慧禅师真赞》赠与宗杲上人:“平生嫌遮老子,说法口巴巴地。若是灵利阿师,参取画底妙喜。”

大慧禅师集毕生精力致力于佛教事业,积极维护佛教的尊严性,对不利于和有损于佛教的言论给予坚决的抵制,例如,他认为师傅克勤禅师的重要经典著作《碧岩录》,是一味追求华丽词语、文字优美的文字禅,将此书的刻板销毁了;公开阻止(张贴告示)尚未开悟的同门师兄玉泉昙懿收徒讲法;对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昼夜不眠,与从危坐”的“默照禅”展开批判;同时以革新和进取的精神创立了旨在强调探求、体究和觉悟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本质,特别重视对人生的本质、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的探究的参禅方法——看话禅。他佛学著作颇多,流传甚广的有《正眼法藏》、《指源集》(已佚)、《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宋•释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普说》五卷、《大慧普觉禅师宗武门》一卷、《大慧普觉禅师书》二卷,以及《法语》三卷等。大慧禅师又是一位诗僧,《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记录了赞、颂古、偈颂等400余首。

大慧禅师在弘扬佛教的同时,教导佛教徒要忠君爱国,他说:“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则体同。”这种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在南宋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支持抗金卫国,反对投降。年事已高,然抗金热情并未因遭罪流放而稍减,隆兴元年(1163)三月,宗杲病中得知宋军打了胜仗,收复失地,得胜回朝,欣然做偈:“氛埃一扫荡然空,百二山河在掌中。世出世间俱了了,当阳不昧主人公。”并命阖山僧众齐诵《华严经》,钟鼓齐鸣,祝两宫圣寿及国泰民安。

在他一生不懈的努力下,在很大的程度上挽救了禅宗的危机,使临济宗杨歧派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教派,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隆兴元年(1163)八月九日,宗杲生病,向众人说:“我明日要走了。”第二天,给孝宗皇帝和张浚写了信,应侍僧了贤之请,书遗偈云:“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享年75岁。孝宗皇帝闻讯,叹息不已,赐谥“普觉”,塔名“宝光”。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充醴泉观察使魏国公张浚为其书写《塔铭》。《塔铭》称师如:“苏(秦)张(仪)之雄辩,孙(子)吴(起)之用兵。”“师虽为方处士,吾义,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

宗杲圆寂后,九华山僧众铸了他的铁像供奉于化城寺藏经楼。宗杲和来自新罗国(古朝鲜一带)金地藏(金乔觉)二人,为仅有的两位出身世界东方的佛,被九华山僧人引为自豪。正如旧《九华山志》所云:“释氏佛,菩萨皆出西方,唯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唯锭光佛为中华宁国人。”

(高生元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36期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