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20-08-28 16:55   浏览:1626  

证道正因之二——能止息方便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
上一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二能止息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
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
意思是说,这是熏习解脱果的方便行,就是要藉由这个方便行,种下解脱果的正因。这里所说解脱果的正因,与二乘菩提所说有所不同,这里所说是从第八识如来藏来作观行,而不是从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空相去作观行。
接着,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这句是说,止息方便是证悟佛菩提的正因,为什么叫作方便呢?因为有方法所以叫作方便。方便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让学人把妄心止息下来,不能住在虚妄想中。要用什么方便方法,来止息妄想呢?马鸣菩萨说:用惭愧与忏悔来止息妄想。什么是惭愧?什么又是忏悔呢?惭就是发露向人,愧就是后不复作。惭与愧都是善法,为什么说是善法呢?因为作错事先发露出来,承认有作这件事,不会狡辩说没有作,肯承认才可能产生愧心所,才可能以后不再犯。
什么是无惭?是说作错事却不肯承认,明明作了却不肯承认,即使证人指证了还是不肯承认,叫作无惭。什么是无愧?是说作错事却不肯改正,一个人若是无惭也一定是无愧,表示以后还会继续作。无惭与无愧是百法明门五十一心所法中的随烦恼,是学人修道过程中,要断除的随烦恼。假使肯承认作错事,并且愿意改正,公开声明之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叫作有惭有愧;有惭与有愧是百法明门五十一心所法中的善心所。
《增一阿含经》卷9,佛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意思是说,有两个妙法能帮助世间人。哪两个妙法呢?就是有惭与有愧。忏悔也是同样的道理,忏就是发露出来,悔就是后不复作。也就是说,先要发露所作的恶事,然后再说后不复作,这样才算具足忏悔法,假使只说以后永不复作,可是曾经作过什么恶事,却不讲出来,这样悔不成立。也就是说,假使没有忏,那么悔就不成立,便无法成就忏悔功德,所以惭愧及以悔过,一定是先有一个发露过程,把人、事、时、地扼要地说出来,接着再立誓永不复作,这样才具足惭愧与忏悔。
《梵网经》卷2,佛开示说:【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在中国传统佛教界,《梵网经》一向被视为大乘律的第一经典,特别是经中强调孝名为戒,以及宣扬孝顺父母、三宝、师僧,孝顺至道之法非常契合中国固有的伦理美德。所以隋代、唐代以来一直受到重视,是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的主要戒本。依照《梵网经》所说,已经受菩萨戒的新学菩萨,应当每半个月行布萨法,于佛像前忏悔,诵十重四十八轻。如何才是如法如律行忏悔法呢?佛在《梵网经》卷2开示说: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罪灭。意思是说,假使犯了四十八轻戒于佛像前如法对首忏,可以灭除戒罪。
正觉同修会每年4月与10月免费开设新班,欢迎您加入大乘菩萨僧团,各班亲教师都会详细解说大乘戒的精神与内涵。每年3月也会举办传菩萨戒大典,由 平实导师亲自传授《梵网经》上品菩萨戒,非常殊胜庄严。为了因应现代工商社会的生活型态,所以因地制宜,变通为每两个月举行布萨,让会内受戒学员忏悔诵戒,清净身口意三业,长养诸善法,欢迎您进入正统大乘门庭,同沾胜妙的大乘法益。
接着 马鸣菩萨说: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意思是说,惭愧与悔过能够止息一切恶法,使得一切恶法不再增长,这样才能远离恶业,藉由惭愧与悔过的行门来修正自己,使得身口意三业渐渐地转为清净,就是止息垢染的方法,这样才能在佛菩提道上,无所障碍地往前迈进。《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佛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意思是说,假使一个人造作重罪,作了之后,深心感到自责与惭愧,并且发露忏悔,后不复作,这样便能拔除根本罪业;也就是说,如法惭愧与忏悔,是修学佛法的庄严资粮,对佛菩提道的修行与见道,有很大的帮助。
《大般涅槃经》卷19开示说:
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造作恶业的人,另一种是造作恶业之后懂得忏悔的人;愚痴人也有两种,一种是造作罪业的人,另一种是造作罪业之后覆藏,而不作惭愧与忏悔的人。
《大般涅槃经》接着说:
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虽然先前造作恶业,后来能够发露忏悔,觉得很惭愧,更不敢再造作恶业,就好比在污浊的水里放置一颗明珠,以明珠的威神力,浊水立刻转变为清水;又好比除去烟雾与乌云,月亮可以清明地显露出来。造作恶业之后能发露忏悔,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还在凡夫位尚未到达清净地步,就必须依靠意志力以及方便行,也就是惭愧与忏悔的方法,来止息一切恶法,就这样不断地修正身口意行,最后恶法也就可以息灭,叫作止息。若尚未见道,就只能止息而不能断除,因此这个行门叫作止息方便。
为什么要这么作呢?马鸣菩萨说: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因为真如心也就是如来藏,从来不会落在一切过失中,接着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若想要与真如心相应,就必须将妄心的习性止息,远离对妄心的执著,了知妄心与真如心完全不同,才可能有证悟真如心的因缘。假使妄想以意识觉知心,不论是有妄念的觉知心,或者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不论是哪个境界中的觉知心,假使妄想以意识觉知心,变成真如心如来藏,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虚妄想。若意识觉知心自认为:我现在开始止息一切恶法,归依觉知心我自己,叫作自归依。但事实不然,那不是自归依,真正的自归依是归依自性弥陀,也就是归依自己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根本佛心,叫作如来藏,祂是一切众生最初也是最后、最究竟的归依处。若有人说,当觉知心都不攀缘不黏著,也不起语言妄想,这时候的觉知心是真心如来藏,但那是标准的常见外道,因为意识觉知心永远是妄心,永远不可能变成真心如来藏,真心与妄心的体性,两者截然不同,真心永远是真心,妄心永远是妄心。
世亲菩萨造《唯识三十颂》、玄奘菩萨造《八识规矩颂》,以及第三转唯识系经论,都明白指示一般人总共有八个心,不多也不少,叫作八识心王;其体性也都各不相同,不能互相转变,也不能互相替代。唯识学中很有名的一首偈子:八个兄弟共一胎,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一个伶俐一个呆。
八个兄弟共一胎,这八个兄弟是指八识心王,因为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生,而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不生不灭,就好比一颗摩尼宝珠;七转识就好比摩尼宝珠上面的影像,生灭不断。
接着,五个门前作买卖,这五个是指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专门负责对外接触五尘,就好比公司里面的业务员,一个负责看、一个负责听、一个负责嗅、一个负责尝、一个负责觉。
接着,一个家里把帐开,这一个专门管帐,也就是掌柜的,当然是指第六识意识,意识要统合前五识而作判断,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要、那个不要,就好比公司里面的业务经理,要管理门前作买卖的那五个业务员。
接着,一个伶俐,这一个最伶俐的是第七识意根,又叫作末那识。就好比公司里面的总经理,意识经理负责把信息送进来,由意根总经理作决定是否执行,所以意识经理必须听从意根总经理的发号施令;当意识经理下班了,或晚上睡着不在了,意根总经理却还在继续工作,从来未曾停歇。意根不但从来未曾停歇,也很伶俐,比八爪章鱼还要伶俐。八爪章鱼的八只爪不停地攀缘,而意根的所缘却不只八种,意根遍缘一切法,包括前世的骨头,只要不是火化的骨头,意根都会攀缘,可是自己却不知道,因为那是无生法忍以后的事。
最后一个呆,这一个呆是指第八识如来藏,祂在六尘中离见闻觉知,不对六尘作取舍,总是痴痴呆呆的。最伶俐的对六尘会作取舍而造恶行善,痴呆的第八识如来藏只是把所有的善恶业种都收藏起来;就好比仓库一样,当人家要来搬东西出去,祂就负责给,当人家要送东西进来,不论好东西或坏东西,祂都不作分别,全部都收藏起来,所以说很痴呆,可是痴呆之中又很厉害,其他人作不到的,祂却能作到,所以当董事长负责收存与支付所有财物。也就是说,真心如来藏有祂独有的自性,不是七识妄心所能拥有,真心如来藏恒常不变地,于一切时一切地,不住定中也不住定外,不攀缘也不执著六尘万法。
会入定、出定的永远是意识妄心,出定之后又攀缘分别,对六尘黏著;即使入了定,也是攀缘执著定境中的定境法尘,像这样变来变去,有时入定有时出定,就是变异之法,而变异之法就不可能是真心如来藏。
若有人说,一念不生时对六尘了了分明,当下这了了的灵知心就是真如,这时候祂都不分别,既然不分别就是真如。事实不然,那根本就是常见外道,因为离念灵知对六尘了了分明时,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当了了分明时,就表示已经分别完成,若不是已经分别完成,又怎么可能了了分明呢。所以了了分明的境界,正是已经分别完成,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佛所说的无分别心,是从无始劫来,一直到无量劫后,乃至成佛之后尽未来际,永远都不会断灭的如来藏;也就是说,在离念灵知了了分明当下,同时有另一个真如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就对六尘不分别,也不会起贪厌心行,这才是真如。而不是由意识觉知心变来变去,有时是真如心,有时又变成妄心。如来藏心体恒常不变,才是真正的如,才是真如心,所以离一切过失相。
若尚未证得真如心,还在观行位中,得要依真如心的这种离一切过失相,将觉知心随顺真如心的这种体性,不断地作惭愧与悔过的修行,渐渐地远离一切过失相,叫作能止息方便,这是证道的第二种方便行。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30集 证道之正因——能止息方便> 刘正莉老师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