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20-06-08 12:55   浏览:748  

俱解脱

俱解脱者,谓八解脱者兼具了慧解脱者所拥有的解脱知见。八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八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可以在见道后,一世中真实修行成为慧解脱。由此缘故而说解脱道行者中,会有其他种种差别:俱解脱、慧解脱、身证、见到、信解脱、法行、信行。这些人在俱解脱与慧解脱上面各有取证上的不同:是因为身证与见到等五种人的根性有差异的缘故,而差异之处主要是因为放逸於欲界法所致。譬如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者,名为慧解脱之见到,只是初果人;要待后时断除外我所的贪爱,并且能现观解脱的证境以后,方得成为慧解脱阿罗汉。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就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虽然他们的见地与观行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智慧境界了,却还必须再经由不放逸行的勤修以后,才能具足获得心解脱与慧解脱;即使是周利盘特伽已证八解脱,得到身证,却也还是不具足解脱功德的,因为他只有八解脱而没有慧解脱,所以不具有解脱知见而不能为人开示解脱的原理,所以受供以后只能请舍利弗尊者代他为供养者说法回报;由此缘故,佛陀就必须为他说不放逸行,命他修学慧解脱,继续在解脱道的智慧上再作观行,不要每天只住在灭尽定中无所事事;要观行到慧解脱者所具备的解脱知见具足了,发起无生智而不是只有尽智等九智,才可以停止修习不放逸行。世尊因此而特别对解脱道的修行者强调说:有些人是必须在见地已到、或已经身证之后,再经由不放逸行的精进修行才能获得解脱果的具足,圆满解脱知见而能为人宣说解脱法。由此缘故,即使有人已经亲证八解脱而证得灭尽定,已成为身证者了,若没具足解脱知见,仍然是要继续修不放逸行而做解脱智慧的观行,不许每天住在灭尽定中无所事事。)俱的意思是说:不是单由一法而得亲证解脱果,其实是同时由禅定及灭尽定的助益,兼具八解脱的身证,也拥有慧解脱的智慧而成为非时解脱的双解脱圣者。非时解脱的意思是,不必一定等到舍寿的时间到来,他可以提前或稍微延后一些时日进入无余涅槃。若是时解脱,就一定要待时——一定要等待舍寿时间到来——才能进入无余涅槃而获得永远解脱生死的无境界境界。八解脱的意思是:【复有八法,谓八解脱:色观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脱,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长阿含卷八《众集经》)语译如下:【还有八个法,是说八种解脱:於有色境界中观察另一种有色境界的虚妄,解脱於另一种有色境界,这是第一种解脱。内心已无色法可触可知,住於纯属意识境界中,来观察一切有色境界的虚妄,这是第二种解脱。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边处而解脱於色界了,就是第四种解脱。度过空无边处,住在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度过识无边处,住於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无想亦非有想处,是第七种解脱。度过非无想亦非有想处,住於想知灭(灭尽定)中,是第八种解脱。】第一种解脱,是解脱於欲界境界而生起了离生喜乐定,是初禅等至的境界相;由於初禅等至位中还是有色法的,但已经解脱於欲界色的男女淫触,也解脱於欲界独有的味尘、香尘了,但欲界及初禅天都有色尘,所以是色观色的解脱。第二种解脱,是解脱於初禅等至的境界相,进入第二或第三禅等至位中;由於第二、第三禅等至位中,已无色法存在——不再有五尘等色法了,这时已经解脱於初禅等至位的色法(色尘、声尘、触尘),所以名为无色观有色解脱。第三种解脱是住於第四禅等至位中,对於三禅天以下的所有六尘、四尘、法尘,都已经因为心地的清净而舍离了,不会再坠入三禅以下的境界中了,所以名为净解脱,是舍离二、三禅等至中微细念与微细舍的境界相,舍与念都清净了。第四种解脱,是解脱於色界的境界相而远离了瞋恚心行,解脱於瞋界而不再有色界法存在了,心地清净而不再执著色界法,住於空无边处而不再住於色界境界中,已经解脱於色界天境界了。此后的三种解脱较易理解,您只要依文解义即可知之,不烦赘文再解。八解脱中的最后一种解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相,所以把意识灭除而没有想阴了知性存在,并把意根的受、想心所法灭除了,这是灭尽定的境界,随时可以舍报而入无余涅槃中,是第八种解脱。这八种就是八解脱,意思是经由四禅与四空定的修证,再以断我见的智慧来现前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种种不同境界,都是有为性的生灭法,所以从上一层次境界的实证而解脱於下一层次的境界,也就是渐次解脱於色界与无色界境界,成为灭尽定的亲证者:进入想知灭定中。把意根的受阴与想阴灭尽,住於无六尘知与想的灭尽意识极细心的境界中,使得意根不能生起受、想两个心所法,这就是最后的第八解脱境界。证得八解脱的人是有能力随时舍寿而出离三界的,名为身证者,是阿罗汉,但仍不是俱解脱果的大阿罗汉。三界中的最细意识心是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意识觉知心;把这个境界中的极细意识觉知心也灭尽了,而且在此以前已经不认为色阴是真实的,我见已经断灭了,这时就会进入灭尽定中,不是进入无想定中,这就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正是解脱道中的身证圣者。复有八解脱者,如经所说:【第七、八法难受八解脱:或时行者内想色,外观色;若少好丑所色,自在知、自在见,意想亦如有,是为一解脱。或时行道者,内思色、外见色,是为二解脱。或时行者净解脱,身知受行,是为三解脱。一切度色,灭息,若干念,不念无有,要空受空行,是为四解脱。一切度空无有,要识受行,一切度识,无所识,有不用受行,是为五解脱。一切度无所有不用,无有想,亦非无有想受行,是为六解脱。一切度无有想亦不无有想行,是为七解脱。灭想思身知受行,是为八解脱。】《(长阿含部十报法经))卷下)这意思与上一段经文意义完全相同。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断我见的基础上,再对四禅、四空定中觉知心及境界相的虚妄,切实观行完成时就能取证灭尽定,成为身证的圣者,即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若能进修慧解脱阿罗汉所得的解脱知见,就可以成为俱解脱的圣者阿罗汉。《中阿含经》卷二十四,佛开示慧解脱与俱解脱云:【阿难!第一处(第一种入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第二处(第二种入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复次,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换句话说,若是亲证四禅与四空定具足者,仍然是凡夫;必须亲证之时,再对四禅及四空定境界的虚妄,亦对这四禅八定中的觉知心的虚妄,切实加以观察无误而断除对於这些境界的爱著,断除住於这些境界中的觉知心的自我爱著,确实了知四禅四空定境界中的觉知心虚妄,才有可能证得俱解脱境界。但是俱解脱境界的实证,禅定实证只是配合的工具而已,实质上仍是靠慧观的智慧来完成的。所以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意思是说:要对意识所住七种境界相的虚妄如实了知,也要对被外道误认为无余涅槃的二入(以涅槃想而错误的进入了无想定、非非想定)的虚妄本质加以了知,才能证得俱解脱的境界。但是俱解脱的证得,其实仍是依靠慧观来完成的;所以慧解脱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是与俱解脱阿罗汉所入的无余涅槃完全相同的。身证及俱解脱者有禅定及灭尽定为依凭,不必等待舍寿时至而可随时入无余涅槃,但慧解脱者却必须等待舍寿时至方能进入无余涅槃,所以被称为时解脱。而俱解脱的成就,仍然是靠慧解脱的慧观来完成的,所以说,修定只能解脱於下界境界,而不能出离生死的轮转;最多只能修到无色界顶,在非非想天八万大劫舍寿后,仍然必须再度受生於三界中。由此可知慧观才是最重要的:故解脱不是靠禅定而得,而禅定可以助益无余涅槃境界的提前进入。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必须函盖二入虚妄的了知;若不知无想定是继续保有无常的色身,若不知无想定中仍然不是无余涅槃,就不是真正的慧解脱阿罗汉。对於非想非非想定也一样要了知,要知道其中仍然是有意识的最细心继续存在著,所以意根也将陪著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就不是灭尽十八界法的无余涅槃。七种意识所住的境界相,都属於三界中的境界,而无想定与非非想定也是三界中的境界,为何却不说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而只说是意识之所入?如同前一节中所说,慧解脱阿罗汉对此都有真正的了知;若对此二入处不名为识住处的道理无所知,却自称是慧解脱阿罗汉,当知即是大妄语人。九证法是从另一层面来说八解脱:【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语译如下:【什么是九证法呢?是说九法灭尽。若能进入初禅等至位中,则声刺的恶觉受就灭除了。进入第二禅等至位中,觉观刺就灭除了。进入第三禅等至位中,喜刺就灭除了。进入第四禅等至位中,则出入息刺就灭除了。进入空无边处等至位中,则色想刺就灭除了。进入识无边处等至位中,则空想刺就灭除了。进入无所有处等至位中,识想刺就灭除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等至位中,无所有处的想刺就灭除了。进入灭尽定中,知与受刺就灭除了。】这意思与上面所举证八解脱的道理一样,都是要在进人四禅、四空定境界中,来灭除下界刺,渐次灭尽三界中的五阴。所以说,慧解脱的圣者,若想成为俱解脱者,仍然应该随缘进修四禅、四空定,渐渐成为俱解脱者。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
往往有浅学之人,误认为修定也可以解脱三界生死,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今以九众生居来说明,就可以知道解脱并非因为定境而获得:俱解脱的证境仍然是依解脱道的尽智与无生智等智慧来获得的:【复次之众生居,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众生居。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众生居。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众生居。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众生居。空无边处天,是众生居。识无边处天,是众生居。无所有处天,是众生居。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众生居。及无想天,是众生居。此名九众生居。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长阿含部《大集法门经》卷下)凡是居住在这些境界中的人,都属於凡夫众生所摄。只有超越於这些境界的人,已断我见或进断我执的人,才是分证或满证解脱果者,或是大乘通教的圣位菩萨。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我执的贤圣都与众生同住於三界中,但却是已离三界生死的。至於俱解脱的修证,其实仍是因解脱慧而得解脱果,非因定境、定力而得解脱生死。这是说,外道修行者,假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定境坚固具足者,能往生於非想非非想天中;若不中夭者,能住寿八万大劫,常住於非有想、非无想定境中;然而八万大劫寿终之后,仍不免堕於人间或三途。但是他们若能於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坚固不退之后,进断我见,就可以立时成为八解脱的身证圣者,立即可入灭尽定中;若能具足听闻解脱道的法义,就可同时具足慧解脱的知见,就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然而使他成为俱解脱的断我见法义,却纯是解脱法中的智慧,不是由定境或定力所获得的。由此推究:非有想非无想定的亲证者,凡是能转进灭尽定的人,是由解脱道中的智慧断除深细我见的缘故,才能在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觉知心意识,同时灭除意根的受与想二个心所法而成为灭尽定,这不是由定力所致,完全是由断我见的智慧所致。由此可以证实:修习禅定而具足四禅、四空定者,都不能获得解脱果,我见未断的缘故,仍在三界生死轮迥中,不能出离三界生死苦;只能相待於下界境界而方便说他们已经解脱於下界境界,但都不能出离三界生死苦。所以具足四禅八定者转证灭尽定而成为俱解脱的圣人,仍是经由智慧断除我见,以及具足发起慧解脱的知见而成就;由是缘故,平实总结俱解脱的修证,藉以提醒那些沉迷於修定的人们:四禅八定不能取证解脱,几是慧解脱或俱解脱的取证解脱者,实由断除我见与我执之智慧而得,不是由定力而得解脱生死。在没有真善知识指导的情况下,穷尽一生精力去苦修禅定而极难具足四禅及四空定,反不如轻松的修学智慧来求断我见;我见断除以后,加修未到地定,同时下定决心来断除欲界贪爱,自然就会发起了初禅,五种下分结即得断除,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这时只要再对五上分结深入了知,藉由观行而将我慢等法断除,立时成为慧解脱阿罗汉,不必须穷尽一世苦修四禅八定而仍无法证得初果解脱,仍处於无智的凡夫位中,出离生死遥遥无期。如是轻松修证解脱道,亦是事所易成者,有智慧的您,何乐而不为?灭四取者方得解脱,四取是说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於四取则出生后有种子,所以灭除四取是解脱生死的初步行门。经云:【缘受(有)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有)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8经)语译如下:【缘受而有爱的意思,那个法为何名为贪爱?是说三种贪爱: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缘於爱而有取的意思,什么法说为取呢?就是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取。缘取才会出生后有的意思,是什么名为后有呢?后有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缘后有而有出生的意思,什么是出生呢?如果种种的众生,他们拥有各不相同的色身种类,一世就可以超越当世的色身种类,改变后世的色身而不与此世相同;但都同样是众缘和合而出生的,当他们获得五阴或四阴、获得各种不同的功能、获得不同类色身的入处、获得新的命根了,这个就名之为生。】所以受生的意思,是因为有了不同於此世或相同於此世的后有种子了,而后有的种子是从三界爱及四取而出生的;佛陀有时说四取会导致生死的意思,是说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等四法,除了欲取是修道所断烦恼以外,其他三取是属於见地的问题。但因为欲界爱是众生轮回的主要原因,所以把欲界爱同样列入四取之中,但这并不是意谓色界爱及无色界爱不障碍三界的生死轮回。这主要是因为欲界爱及见取见等恶见是普遍障碍解脱的法,而色界爱及无色爱不是一般众生能相应到的解脱障碍,所以特地把欲界爱列入见取见等见地相关的解脱障碍中。为何见取、戒禁取、我取三法,是障碍众生解脱生死的最首要邪见执取法?这是因为,恶见等见地上的错误取受与执著若不改变,将会导致生死法种的熏习持续不断:使人不断向轮迥之路前进而继续熏习错误知见,增加轮回的邪见种子,然后就产生更严重的见取见,对於别人弘扬的更胜妙於自己的法义,不论是否正确,全都要加以否定及破斥,所以说见取见是以斗争为业的。这表示他的我见还没有断除,仍然住在恶见之中。我见必定会助长六尘的贪著,必会导致欲界爱的不断熏习与增强;譬如藏密双身法知见的熏习,绝对会导致他们不断增强心中对双身法境界的执取,随在其后的行门就会跟著走向外道常见的欲界爱中:一生努力追求淫乐第四喜的觉受,落入色阴、识阴及受、想阴中,始终不离身、口、意三种行阴,下堕三途必有其分,解脱果证必无其分。我见正是四取中的罪魁祸首,由於我见不断的缘故,就会产生戒禁取见,施设种种无关於解脱的戒禁,来约束弟子大众。譬如藏密外道的金刚戒,规定藏密行者每天都必须修证双身法十六小时,不可一日暂停,否则就得下金刚地狱;而金刚地狱也是他们自己妄想施设的,所以都是依戒禁取见而妄行施设的,都与解脱的实证无关。也由於我见的缘故,配合戒禁取见而产生了见取见,就会专向弘扬正法之师斗争,一心想要斗倒正法之师,坚定执著自己所知、所见、所说的种种邪法为正法,於是就以斗争为业,针对他人所说的如理作意正法,加以否定或强烈的攻讦,甚至辱骂为邪魔外道。此如平实常常被未断我见的凡夫们在网站上贴文谤为邪魔外道一般,而那些诬谤平实的凡夫们,却都无法提出正确的辨正言论来证明平实是邪魔外道;偶尔有人提出法义辨正时,却是让人读后一定发噱的幼稚文章,都是自己错解在先而诬谤平实於后的可笑文章,却振振有词的辱骂平实是邪魔外道;后来被人提出法义辨正以后,都只能另辟题目、另启战端,回避原有题目的辨正,不断新立题目而无休无止斗争下去,这就是见取见专以斗争为业的特性。这都是从我取——取自我为真实法而不服善知识所说蕴我虚妄的正说——堕入我见之后而引生的恶见,专想斗倒宣说正法的善知识,所以又名为见取见:总是认为他们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只要别人的说法与他们不同,都不先求证别人的说法是否与经中圣教相同,也不肯依如理作意的思惟来作判断,先加以斗争再说,一心只想斗倒平实。这种事例是十年来常常可以看见的,都是以斗争为业的人,不允许别人的说法与他所说有所不同,所以又名为我语取:只允许取受他说出来的见解,不充许佛教界取受别人的正确见解。但是推究戒禁取及我语取(见取)的由来,都是从我见的摄取而产生的。若从藏密的双身法邪见及行门来看,他们所堕的欲界取也是从我见而产生的:若否定了缘生法的意识觉知心,双身法乐空双运理论就不可能成立。所以乐空双运法必须建立在意识常住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立;但这正好落入我见中,所以说我见是一切生死流转的源头。又如较少数有情坠入外道五现涅槃邪见中,除了藏密的欲界爱取以外,其他的四种色界爱的取受(把初禅到第四禅的等至位误认为无余涅槃),也都是从我见的取受而引生的,所以说我见会引生修道方法及取证境界上的错误,因此而说:我见是一切外道的根本大病,也是藏密喇,嘛教的宗喀巴、达赖、其余各派法王等人,会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法,列为佛教中更高於释迦牟尼佛的无上法的根本原因。但双身法其实与解脱道及佛菩提道完全无关,只不过是藏密外道的喇嘛、法王们,在未断我见的状况下所作的恶邪理论与行门;都不离四取的范畴,由此缘故,说四取无明正是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只有先把我见灭除了,四取(特别是藏密外道的欲取)才能灭除;灭除了四取以后,在修道位中历缘对境广作修断我执及我所执的修道行为,方能灭除后有。四取不灭,绝不可能发起解脱道的见地,更不可能进入修道位中,当然无法灭除后有种子,必定不能获得解脱果报。说穿了,四取灭除之意,其实就是灭除我见;而我见正是解脱道所断无明中最常普遍存在的,也是应该最先灭的,所以是三乘菩提中一切行者都应该特别用心、应该最先断除的。至於解脱道中的无明细节是什么?详见前面第七章第一节所说,此处勿庸重赘。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五辑)》第八章 第一节 俱解脱
初禅集的断除,是一切慧解脱阿罗汉必须具足的实证;但是慧解脱者对于二禅以上乃至灭尽定的集,也必须在见地上灭除,却不必在实修上面全部实证及断除,在实修上可以各有分证。所以慧解脱阿罗汉在定境集断除的实修上面,或者有初禅集的断除,或者有二禅集的断除,或者有三禅、四禅乃至无所有处集的断除等差别。初禅集到非想非非想定的集,若已全部断除,就具足八背舍;证得八背舍具足的人,必定能证得灭尽定而成为俱解脱的圣者。然而灭尽定的集亦须灭尽,才能入无余涅槃,这是所有俱解脱阿罗汉必须实证的内容,即是对于解脱道的慧障与定障二者,都已全部灭除了,故名俱解脱。
--------平实导师《涅槃》 第三章第四节 <定境集见断故,亦修断故,证俱解脱>
时解脱阿罗汉,非俱解脱阿罗汉,须待时取灭度。若俱解脱无学,自能延寿促寿;或自知过去世行报,故意前往受报而取灭度,如目犍连尊者等。慧脱无学皆须待时,不自知于何时可以舍寿,不能预作安排,故有时死得比野狗还要狼狈;但绝非是俱脱无学圣者;凡具四禅定力者皆可促延寿算故。俱脱无学舍报时,若死得很难看者,唯有二故:一者意外横死,二者为护法故而遭暗算横死;若是自然而死,必定不会比死只野狗还寒酸狼狈,能自己决定舍寿时地故。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俱解脱四果人若未修得神通,尚不能知诸天境界,云何能知有顶天境界?亦如修得四禅之人,若未修得神通,亦不能知四禅天境界,须舍报生彼而后方知。麟觉有十品,非品品皆具六通,若无神通,尚不能知欲界六天境界,何况有顶?故二乘无学虽过三界,未必能知三界诸有为法。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龙树菩萨亦云:「凡夫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以下,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法;声闻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辟支佛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若不修五通,俱解脱阿罗汉尚不能知初禅天境界,何况能知有顶天境界﹖而修通者亦随其禅定高下及般若慧差别而有不同,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设使有顶圣俱解脱者已得五通,能至诸天境界,亦未能真通三界。所以者何﹖人间诸法尚未能通达具足,云何名为「果通三界」﹖何以故﹖人间各种有情或具八识、或具七识、或具六识(如眼耳根坏死者),此八识乃至六识及其心所法之运作,如彼俱解脱复有五通之声闻有顶圣能知之否﹖既未能知欲界器世间众生之第八第七识之运作,犹未能通欲界器世间诸法,何况能通三界﹖既未能通人间及欲界六天诸天人之如来藏运作之世间法,云何名为「果通三界」﹖彼若能通欲界有情第八识之运作诸法,彼即非是声闻阿罗汉,名为菩萨阿罗汉,非声闻有顶圣也。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