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20-03-19 09:08   浏览:2045  

《大法鼓经讲义》摘录

《大法鼓经讲义》摘录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
  装订:平装
  规格:平装/326/32k/普级/单色印刷/初版首刷
  出版地:台湾
  语言:繁体中文
  (全套共六册)
  第一辑【出版日期】2023年01月【书号】978-626-96703-2-1
 
  书籍简介
 
  本经解说佛法的总成:法、非法。由开解法、非法二义,说明了义佛法与世间戏论法的差异,指出佛法实证之目标即是法——第八识如来藏;并显示实证后的智能,如实击大法鼓、演深妙法,演说如来秘密教法,非二乘定性及诸凡夫所能得闻,唯有具足菩萨性者方能得闻。正闻之后即得依于 世尊大愿而拔除邪见,入于正法而得实证;深解不了义经之方便说,亦能实解了义经所说之真实义,得以证法——如来藏,而得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乃至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并坚持布施及受持清净戒而转化心性,得以现观真我真法如来藏之各种层面。此为第一义谛圣教,并授记末法最后余八十年时,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将继续护持此经所说正法。
 
  内容试阅
 
  第一辑
 
  要听闻这部《大法鼓经》也是这么困难!那诸位也许想说:好像没有困难,因为我现在就听见了;可是不要不信邪,如来接著会解释给我们听。而阿难也觉得怎么可能呢?所以他也要问,因此阿难就问说:“这些菩萨们从十方诸佛世界来到这里,要听这一部经,那难道不是一切诸佛都有这个法吗?”好有一问,问得真好!那一些十方菩萨们来这里,显然是在诸佛那里听不见这一部经。那诸佛知道 释迦如来演述这一部经,告诉他们,所以他们来了。那就好像是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法,他们才要来娑婆世界听闻,所以他提出这么一问:“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没想到 如来告诉阿难说:“三世诸佛都有这个法。”这好像有点奇怪,“三世诸佛”不但是当下的十方诸佛,包括过去的已成诸佛以及未来诸佛,包括诸位;诸位将来成佛时也都有这个法,这样听起来不是很奇怪吗?阿难就提出疑问来了:“如果像世尊您这样讲的话,那么十方诸佛世界来的那些菩萨们,都是人中之雄,否则他们怎么能够来到这里呢?其中有很多是凭自己的神通来的,不全部都是依据诸佛如来的神力加持。那如果诸佛如来都有这样的法,那他们为什么全部都集合到这个地方来?”然后又问了个问题:“那十方诸佛世界的如来是什么缘故,自己不在祂的净土世界中为大家演说呢?”阿难问的有道理呀!那我们来听听 如来是怎么开示的:
 
  经文:【佛告阿难:“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至时入村,方欲乞食,道见人兽诸杂死尸。见已生厌,断食而还:‘呜呼苦哉!吾亦当然。’彼于异时,心得快乐,作是思惟:‘我当更往观察死尸,令增厌离。’复向聚落求见死尸,修不净想。见已观察,得阿罗汉果。如是他方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所以者何?诸佛国土法应如是。彼诸如来为诸菩萨作如是说:‘奇哉难行!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国土出兴于世,为苦恼众生种种方便说《大法鼓经》。是故,诸善男子!当如是学。’彼诸菩萨咸欲见我、恭敬、礼拜,故来会此。既来会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萨众为闻法故普皆来集。”】
 
  语译:【世尊回答阿难说:“譬如有一个专门修‘远离行’的比丘,隐居在深山的洞里面。他托钵的时间到了,进入村庄里,才刚刚想要开始乞食,在道路上看见人以及兽类的各种死尸。看见之后,生起了厌离之心,于是断除了食欲,而往所住的山洞回去了。心里面想:‘呜呼!实在是痛苦啊!我将来也会像是这样。’他在其后的另一个时间,由于远离的缘故,心中得到了快乐,就这样子思惟说:‘我应当再一次前往那个地方,观察各种的死尸,使我增加对于五阴的厌离。’于是又重新向聚落出发,寻求再看见死尸,方便他继续观修‘不净想’。他去到那个地方,重新看见人与各种动物的死尸以后,就继续观察,终于对饮食和五阴具足了厌离,而证得阿罗汉果。就像是这样的道理,十方净土中的诸佛,不演说五阴无常、苦、空、不清净。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诸佛的净土世界的法应当就是这样。十方诸世界的如来为那一些菩萨们都这样子说明:‘非常地奇特呀!非常地难行啊!释迦牟尼世尊在五浊恶世的国土中出兴于世间,为苦恼的众生们以种种的方便演说《大法鼓经》。由于这样的缘故,你们这一些善男子!应当要这样子修学。’那一些菩萨们因为听了诸佛如来这样开示,所以全部都想要看见我释迦牟尼佛,前来恭敬、礼拜,所以来到法会这个地方。既然来到这里互相聚会之后,或者得到初住位、二住位、三住位乃至于证得第十住位。由于这样的缘故,说《大法鼓经》非常难以值遇呀!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十方大菩萨众为了听闻《大法鼓经》的缘故,全都来到娑婆世界聚集了。”】
 
  讲义:这一段经文 如来先作第一个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十方净土世界的诸佛不演说这一部经典。那么 如来就先说了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修远离行的比丘,或者说修苦行的比丘;“远离”就是远离人间的种种享乐,这叫作“远离行”。人间的种种享乐就是说:他具足了在人间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那如果人间一般都有的资源他事事匮乏、大部分都没有;换句话说,他只是过著最基本的生活,那就是“修苦行”。为什么说是苦行呢?因生活起来不充足、很匮乏,那生活是不愉快的。那最基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睡觉、不会饿死、不会挨冻、不会淋雨,这样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如果可以吃得够饱,那就不是基本生活;吃得够饱就已经过分了!对啊!依苦行来讲,吃饱就算过分了,所以只能够维持不饿死,这是在吃的方面。至于好味道、里面有足够的油质,那已经是过分了;苦行是这样修的,就是不会饿死的饮食上的基本。
 
  那么睡觉呢,不能要求说:我这个床铺、这垫子最少要十几万元、二十几万元的。不可以这样要求,可以睡觉就行。那么可以睡觉,在古印度佛世的时候,修苦行的比丘可以睡觉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潮湿,睡的地方够柔软就好。那也许有人想说:够柔软,那搞不好就是有个比较差的床垫吧?我告诉你:没有床垫。是收集一些干的树叶,找个沙地铺一下,那在上面睡得软软的,这样就是最基本的卧具。那如果有个三件、五件僧伽梨,也就是僧服,那就把它铺平;三五件铺起来也睡得够好了,这就是最基本的卧具,这才叫作远离行──因远离世间诸法。其余的大致上依此类推,这就是远离行。所以远离行的生活是困苦的,因此又有一个名称叫作“苦行”。所以“阿练若”其实说的就是“远离行”,本意不是在说苦行,而是说他是“远离行”,远离世间诸法;因为那种生活是困苦的,所以就叫作“苦行”。
 
  这个修“阿练若”的比丘,他住在这个村镇附近的山里面。那山里面因为有时会下雨,所以应该要有山洞来住,就找一个山洞住下来。住山洞通常都是一人独居,除非那个山洞很大。那么比丘们古来是不生火的,都是托钵的,所以叫作“比丘”。比丘的本意叫作“乞食”,或者叫作“勤习”。乞食就是说:不论是食物或者法食,身为比丘都要去乞求,这叫作“比丘”、叫作“乞食”。所以法上要求法食之时,就要向上位菩萨、向 如来或者向阿罗汉的师父──大阿罗汉乞求法食,所以叫作“比丘”。那么“勤习”呢?有两个意涵:一个就是精勤地修学熏习叫作“勤习”;另一个习是精勤地息灭烦恼,所以叫作“勤习”。
 
  因此古时出家人都是不生火的,那是传到中国来以后,百丈大师才设立有伙房生火;以前都没有火,所以说出家人不食火食,也就是说要去托钵,自己不生火煮饭的。那百丈大师改变了这个规矩,是因为中国出家人在名山、深山里面,一上一下得要一天的时间,来往不是那么方便,乞食很不容易所以才开伙;此后才有耕田种植的事,也才有居士奉献了田地,把山里面的田地奉献给寺院;然后僧众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这样来的。那么比丘、比丘尼本来是不自己生火煮饭的,所以他们要去乞食。乞食的时间到了,譬如说快十一点了(就十点多将近十一点),那就要入村了,所以要到村庄里乞食,因为山里面不可能有乞食的地方。他们修远离行的人,在印度容易修“不净观”。
 
  要修证解脱果,最困难的就是伏断人间的五欲。五欲里面最粗重的就是两个:一个是精美的饮食,第二个就是男女欲,这两个最难摆脱,其他的比较容易;因为有的人、或有很多人他没有想要拥有很多财产,他对名声也没有兴趣,就是这两样最难远离;所以男女欲跟饮食这两个,是系缚有情常住人间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倒也还好,比较容易断。那修“远离行”的人主要是针对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却不容易修,特别是后代的学佛人。如来在世的时候,那时还好修,那时候穷人还真不少。在印度,穷人家里有人死了,没有钱帮他买地埋葬,甚至于连帮他买一袭好衣服(我们中国叫作寿衣),连那个钱都没有;不说古时候印度,现在印度都还有很多这种穷人,住在垃圾堆里面;他没有钱,家里人死了怎么办?很辛苦、很辛苦存了两、三年的钱,也才不过那么几文!就只好用他平常睡觉的草席卷一卷,把他裹起来;然后用个绳子绑了,雇个背尸体的人,背去弃尸林丢弃,这样就完了。如果这家人跟他感情很好,积的钱稍微多一点点,就帮他买一些“白布”──没有染色的布,这就比较便宜,当然不像现在漂白过那么白,就是原色的布叫作“白布”;先把他包裹了,然后外面再用草席卷好再绑起来,雇个背尸人背到弃尸林去丢弃;在古印度这是很正常的事。
 
  我二十几年前去朝礼圣地的时候,还看见他们有一种房子很奇特,我也是今生第一次见到。因为当时还没有把往世的所知找回来,所以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坐著游览车要去到另一个地方,那一段路途比较远,所以白天也看见、晚上也看见。白天看见,不晓得那是什么,以为是什么坟墓,因为是一堆土这样圆圆的,可是觉得奇怪,坟墓怎么会开个洞?觉得怪,就是不懂。结果下午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住饭店,车子走著越来越晚,已经到黄昏了,因为我们去时已经是十一月(十月底十一月初),到五点多快六点的时候天晚了,看见野外有那个东西。欸!野外怎么会亮?原来点蜡烛。啊!才知道:原来那看起来像是坟墓的土堆,是人家住的地方!一个个单身汉就住那种土堆中,都只能住一个人,因为里面暗就点个蜡烛,这样过生活。那诸位想想:现在台湾所谓的“修苦行”的人,生活都过得比那种人还好;但是修“远离行”的人是连蜡烛都没有,就三衣一钵,大不了加个戒刀就没有了!
 
  那么修“远离行”的人,那种生活其实就是这两样最难对治,就是“饮食”,好吃的,他忘不了;然后是“男女欲”。那有的人说:“欸!那些单身汉不都离欲的吗?”不!他不是真的离欲,他是讨不起老婆,不是离欲。有人也许想说:“那老人不就离欲了吗?”有吗?所以离欲有一个定义,就是发起“初禅”,那才叫作真正的离欲。那老人是因为没有性能力了,并不是真正的离欲。所以离欲的定义就是“梵行已立”──清净行已经建立,那就是已发起禅定作为他的证明。
 
  所以现代的人要修“不净观”、要离欲很难;但古印度修不净观很容易,因为穷人很多;每一个市镇都会有一个地方成为弃尸林,没钱的人把死后的家人就丢弃到那边。如果要修“不净观”,就去弃尸林那边看;看著看著,详细地观察了,然后闭起眼来再去观想,观想那个影像,让自己生起对于这个色身的厌恶之心;接著进一步思惟:“色身之所从来是因为饮食,如果没有饮食,这个色身不能存在;那饮食吃进去以后,排泄出来是脏污不净的;然后饮食之后纵使被身体吸收了,身体也是不净的。”这样来让自己生起离欲之心,对于自我这个色身的执著就断除了。所以这个“不净观”的九想如果修不成功,就去弃尸林,每天去那里看;从这个青瘀想、膨胀想、脓烂想……等,这样去观察全部过程,一直到把一个尸体观察到它变成白骨为止。每天这样观察而不能成就“不净观”,天下没这回事!那如果没有尸体可以看,要修这个不净观就比较困难。
 
  这个修“远离行”的比丘入村想要乞食。人如果饿的时候,那饭、面、杂粮都很好吃;不饿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好吃。可是真要饿得荒,什么都好吃了;即使有一点臭酸味了,也很好吃;假使他三天没吃了,只剩下那个,他也会觉得很香美。饿上三天,吃那个有一点馊的食物,保证不会泻肚子,因为吸收都来不及了!真的这样。所以你看那个流浪汉,说他饿了两天了,他从人家那个馊水桶捞出来吃,他却不会坏肚子。他就是不会!因为吃都不够了,这是事实。
 
  那这个修“远离行”的人如果因缘好,要去乞食,路上看见人兽诸杂死尸,那是他修行的好机会。真的,是好机会!所以他在那边藉此机会观察,观察了以后当然会生起厌心:“啊,原来再过几年,我也不免如此!”他会这样想。那饮食吃了,再怎么香美,吃了也是一样,他心里面就想:“不要再吃了!再吃、继续吃就越贪爱,越贪爱就会轮回生死。吃是为了照顾这个色身,那照顾这个色身,结果就是继续轮回生死。”就像有人看见车祸血肉模糊以后,回到家吃不下饭一样,所以他“断食而还”,心里面想:“呜呼苦哉!”“呜呼”就是非常地感叹,就讲说:“啊,真的是太苦了!”对呀,在人间修“远离行”怎么能不苦?如果住在王宫里面享受,当然不苦;但是在人间修远离行,然后又看见人兽的死尸,当然觉得人生是苦,马上联想到自己。“当然”,“当”就是未来,目前还没有到的时候,将来也会是这样子。所以他这样想的时候,对于色身的执著就减轻了,那个负担减轻了,对于饮食的执著也减轻了。
 
  因为这个烦恼减轻了,所以他觉得心里面快乐,这表示修行进步了。所以他就想:“欸!我心中得定了。”于解脱之道的修行心中得定,不会再有很多像以前那样的烦恼,于是在另外一个时间,他又想要去看。所以他得到快乐以后,心里面的想法是:“我应该再前往那个弃尸林,再去观察那些死尸,来使自己的厌离心可以增加。”这是他的想法,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想法。可是如果是现在那一些密宗的喇嘛们,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一定远远看见了,转头就走、掩鼻而行;因为他们要追逐五尘之乐啊!所以他们一定说:“唉呀!那个不好,赶快走、赶快走!”但是修远离行想要解脱的人呢,反而是要靠近去观察;臭才好!不臭不能够增长他观行的成就,反而是要臭而且很丑陋。因为首先是青瘀,皮肤变黄,然后有乌青色的斑点出现;接著就会开始膨胀,膨胀起来就很难看了!然后呢,接著就是爆裂……等,那会有许多的过程;接著会有蛇鼠来咬、或者野狗来咬,就是一片狼籍,骨肉狼籍等等。那个过程都是很臭又很难看的,那这样子,他的这个“不净观”一定可以成就。
 
  有的人不能成阿罗汉,问题就出在“贪欲”;其他的部分都对治了,可是贪欲没有对治,所以他永远不能成就。这时候,他只要这个厌离成就,借著不净观修“厌离想”;厌离想成就,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所以成就阿罗汉的障碍有很多种:有的人对于世间名放不下,有的人对于瞋恚心舍不了……等各有不同;其他的部分都对治好了,但是这个部分对治不了,他就没有办法成为阿罗汉。所以有的时候有弟子来求见 如来,说他始终没有办法成就解脱。如来观察他,知道他的问题是瞋心断不了,其他都没有问题啊,就只有一个瞋心。所以 如来告诉他:“你得把瞋心断了才行。好好去作慈心观,把瞋心断除了!”于是他去修慈心观成就的时候,瞋心断了,他就成阿罗汉了。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