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20-02-19 14:05   浏览:1130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卢正娴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所要为各位菩萨演述的佛典故事是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这则故事主旨是在谈论佛法唯三乘菩提,也谈及甘露道在佛法中是代表什么意思。其实在佛法里所称名甘露,意思是指 佛所说的真实法义,就像经中所说:世尊说法如甘露,能令大众离热恼,而增长法身慧命。
在说佛典故事前,预先告诉诸位菩萨,真实佛法就是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二大甘露法门,除此外别无甘露法道。甘露绝非像假藏传佛教----喇嘛教所说的内容,他们是以不净物,如屎、尿、骨髓、男精等物做成丸形,叫作白菩提;若有加入女经血做成丸形,则称为红菩提,所以他们的甘露是污秽不清净的。
甘露这个名称,在经文内实际上指 佛所说之甚深妙法,也就是三乘菩提之所依----第八识如来藏,此识不可为悟缘未熟的人说,否则甘露即成毒药。也就是说,成佛之道需要依持戒、精进、不放逸的精神来成就圆满。
现在我们就来看今天介绍故事的内容,经文是这么说。《增壹阿含经》〈邪聚品〉第35: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云何为五?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 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是谓女人有此五力。比丘当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轻慢夫主。设复夫以一力,尽覆蔽彼女人。云何为一力?所谓富贵力也。夫人以贵,色力不如,亲族、田业、儿、自守尽不如也。皆由一力,胜尔许力也。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云何为五?所谓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夫愚痴之人著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者,不能得度波旬境界。若圣弟子成就一力,胜尔许力。云何为一力?所谓无放逸力。设贤圣弟子成就无放逸者,则不为色、声、香、味、细滑之所拘系。以不为五欲所系,则能分别生、老、病、死之法,胜魔五力,不堕魔境界,度诸畏难,至无为之处。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佛告诸比丘:当念修行而不放逸。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壹阿含经》卷27)
我们现在就将其经文内容解释如下:我阿难亲自听 佛如此说的。有一时间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那时 世尊告诉诸比丘:女人因为拥有五种力量,所以就会轻视和怠慢一家之主的丈夫。哪五种力量呢?第一,美色之力,第二,亲戚宗族之力,第三,田业家产之力,第四,生儿育女之力,第五,自持操守之力。这就是女人所拥有的五种力量。比丘们!你们应当要知道,女人就是依恃著这五种力量,便可以轻视和怠慢她们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假设她们的丈夫拥有一种力量,就能把女人的五力全部都覆盖遮蔽住了,那什么是这一力呢?就是所谓的富贵之力呀!凡人若有富贵力,那美色之力就不如了,亲戚宗族、田业家产、生儿育女及自持操守之力也都比不上,因为富贵一力就胜过其他那几种力。
现在来看弊魔波旬也有五力,弊魔波旬又称天魔波旬,就是他化自在天天主,专以五欲绳系缚欲界有情,特别是人间有情,让人间有情沉溺在五欲中,以致无法出离欲界。什么是弊魔波旬的五力呢?就是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触之力。凡是愚痴无智的人都贪爱染著色尘、声尘、香尘、味尘、细滑触尘;细滑触主要是指男女淫触之欲力,尤以此力为欲界有情最粗重难断之欲,以及这五尘上所显的种种五欲之法,因此就无法度过天魔波旬所掌控的欲界境界。如果圣弟子能成就一力,就可胜那天魔波旬的五力,不被五力所惑。什么是圣弟子的一力呢?就是无放逸力。假使贤圣弟子都能成就无放逸力,就不会被欲界的色、声、香、味、细滑触五尘之力所拘束系缚,也就不会被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所困。因为不再为五欲所系缚住,就能分辨了别如何是生老病死的法,也能胜过天魔波旬的五力,再也不会堕入天魔波旬所管辖的欲界境界中,甚至能自由随心进出欲界,而不会为魔所遮难;并且能度过种种怖畏险难,究竟到达无为之处----即是涅槃。这时 世尊便说一首偈:能清净持守禁戒的人,才能成就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二大甘露法门。若行放逸行,必会趣向于漫漫长夜的轮回生死路。对于三界都已无贪爱的人,就能远离生死轮回,而得不生不死之涅槃法。失去向道之心而行放逸的人,将会败坏或丧失解脱出离生死的因缘。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应当忆持不忘出家修行的初衷,而精进行于不放逸行,就应该像这样子。诸比丘们!你们应当这么修学啊!这时比丘们听完 佛陀的教诲之后,都欢喜地信受奉行。
以上佛典故事教育我们,若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慕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修学佛菩提道,除了要了解财、色、名、食、睡五欲对人们系缚于三界苦海,促使有情众等永无出期外,而且也在天魔波旬的掌控中,无法脱离。其实要脱离苦海得解脱,首先应该要了解什么是真实佛法义理,这样才能成为佛教的圣弟子,才能真正脱离三界系缚之苦。那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圣弟子呢?广义来说,三乘菩提见道者皆可称为圣弟子;但更严谨的定义,二乘的圣弟子必须是已离欲界爱的三果人以上,才可说是圣弟子;大乘行者则须是入地,才堪称为圣弟子。真正开悟了以后,应当勇猛地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欲之贪爱与希求,以及对五阴自我之贪爱与执著,始能降伏我执习气烦恼而薄贪瞋痴,成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萨。
如何能趣向成佛之道修学呢?若能持守清戒不违犯,并且精进无放逸力地向学正道,才能趣向成圣弟子。而向学正道又须持守清戒,须靠不违犯戒才能前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戒又叫作导引的基础,戒法又名平地,戒是一切佛之本源,是菩萨之根本,三世诸佛之摇篮。消极而言,防非止过;积极而说,则是遮止,使不得不作。
《大般涅槃经》:若不能善持净戒,则不见佛性。佛灭度前,阿难尊者请 佛开示: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如暗遇明,如贫得宝。所以戒的受持,是最基本的条件。但要如何受持?如何了解戒的真实内涵而圆满受持?至少一般而言,传授菩萨戒的对象要是人身,才能得到戒体;若是其他界众生想受戒,除非戒师有阴阳眼可互相沟通,得知对象能听懂,能持受戒的内涵,方可为其传授菩萨戒,得到戒体才有戒的护法神拥护,才有其受戒的功德。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和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戒法也是一样,也要有身口来实行,但是要从心意来得戒,所以是从心而生戒体。得戒也从心,舍戒也从心,持戒与毁戒都随之于心;但却要有身与口才能得、舍、持、毁。
诸如来很清楚地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种种戒法,对于戒的摄持要精进不放逸,由于不放逸是善心所法,是指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法上断恶修善。在菩萨六度万行当中,就有精进不放逸行,成满一切善事,由此可知不放逸所显之力、所产生的威德力,可以超越天魔境界,排除障难,成就佛道。还有圣弟子必须因 佛善教导,依于无名相法,依于无境界无所得之清净法界,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显之真实性与如如性,努力在于我们身行、口行、意行上不放逸,圆满成道,对于身行的杀、盗、淫也能时时观照;口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的一一对治;意的贪、瞋、痴断除,起心动念的杂染,这些染业皆需精进不放逸地依持清净戒来清除。
菩萨戒又称为千佛大戒,此戒能帮助我们在修学佛道轨范的所依,才能得到正知正见趣向正行。因为第八识如来藏所显,犹如虚空之无为,无为之处即涅槃,而成佛之道修行,更必须所依缘于第八识如来藏。人人想解脱,时时想得证涅槃,却不知一切有情众,皆有一个本际涅槃在身中,总在身外不断寻找,或在虚空求有,都落于兔无角法理的死角边钻研。
各位菩萨,佛典故事如是教导我们依于佛的善教导,求证解脱、修证菩提,既然要精进不放逸行,也得要正行正见。实证佛教先前条件,至少要先断三缚结,就是断我见、戒禁取见、断疑见。想想看,连解脱道的声闻解脱果,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二果斯陀含薄贪瞋痴,三果阿那含离欲界爱,四果阿罗汉断三界爱;这些声闻解脱果的求证,都是要断除欲界爱。更何况菩萨道的修学,更需要以慧学为基础,就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为基础,以此为转依行道。倘若在三界六道中,以邪知邪见,求邪精进,在五欲中勤行不放逸,修到驴年也难以到达。另外经文也如此地说,《大乘密严经》卷3:【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佛是这样对我们善教导:空性第八识如来藏,是应该对可以信受、愿意学习的菩萨次第教导演说;若是对于常见外道者,或不肯回小向大的二乘者,或不相信一切有情皆有八识者,都不应该为他们演说此无名相法。因为对此法不相信,就会造成这些人诽谤,诽谤第一义谛,即成就地狱业果报。佛陀慈悲怜愍众生无明的无智,为善护众生法身慧命,以免被自己不正知正见口业摧残造恶,故不为其演说
另在《解深密经》中佛说,这个真如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陀那识,这就是佛法里面的宗门,但是世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1)佛说这个第八识----阿陀那识的义理,甚为深奥、精细,里面一切种子如同瀑布流水一样又多又快;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道理,佛陀对于凡夫及二乘愚人是不开示的,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分辨,就一定会把阿陀那识又当作是五阴我,那么我见就又出生了,对于漫漫长夜的生死轮回,是永无出期的。
从佛典故事中,也藉由 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这世俗富贵力,可以破除女人的轻视和怠慢。若想要进入远离生死轮回,而得不生不死的涅槃法,则要对于三界都已无贪爱的人,清净持守禁戒的人,才能够止息而不攀缘,不堕于六情与五尘中,亦不在于六情五尘中作意,全然地只是转依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一切解脱与生死,都是自心如来所出生、所显现的境界相,本来无生亦无死,才能成就圆满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两大甘露法门。
祝福诸位福慧增长,道业精进,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