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9-09-02 11:26   浏览:1031  

《山法》摘录

山法─西藏关于他空与佛藏之根本论
 
  【原著】笃补巴·喜饶坚赞
 
  【英文编译】杰弗里.霍普金斯(Jeffrey Hopkins)
 
  【中文编译】张火庆教授、张志成、吕艾伦等
 
  【出版日期】西元2018年10月
 
  【书号】978-986-96548-3-8
 
  【定价】NT$1200元
 
  书籍简介
 
  山法----西藏关于他空与佛藏之根本论
 
  《来自笃补的佛陀》(The Buddha from Dolpo)作者Cyrus Stearns云:“笃补巴.喜饶坚赞所造之《山法》是西藏哲理著作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将近七百年以来,笃补巴这部论著是那些被 佛陀了义法教所吸引的修行者之主要灵感来源。杰弗里.霍普金斯让西藏以外的佛法研习者得闻如此甚深启示,我们对此至诚感谢。”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藏传佛教与文化研究之十四世达赖喇嘛教授José Ignacio Cabezón云:“期盼已久的藏传佛教伟大典籍之一—笃补巴《山法》—的译本终于问世了。有关觉囊派对于空—“他空”—具影响力的诠释,霍普金斯多年来对此重要著作的审细研究令此译本成为西方语言中对该见解最详细、广泛、精确的传述……此乃藏传佛教思想研究的里程碑。”
 
  中译序
 
  山法了义海论 中译序
 
  忆昔2001年夏末起手缮写《狂密与真密》,为更深入了解他空见的始源等事,开始阅读《土观宗派源流》一书(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3.7出版),第二日晚上阅读书中的他空见简介后,因时间已晚,未上三楼卧房,直接在书房睡下。当时每晚的习惯都是上床时,在入睡前先入二禅等持位中,看有什么往世之情景会出现,看完后再入睡。此习惯保持了大约十年,直到后来事务太繁而无时间可用时,才改为上床便睡。
 
  那晚在书房上床后入等持位中,因为阅读该书的缘故,与他空见弘扬的相关往世情境现前了:一次又一次的辩经胜利之后,都是二、三天后就有外人持刀持棍前来打杀;每次打杀后,我方总是死伤极多,因此就失去寺院;经过六、七次的辩经与打杀等重复过程后,所有寺院都被抢夺,无一得保。最后笔者被驱逐出境,只有一匹老马及二名随从,离开西藏。
 
  看后觉得感伤,不想再看更后面的事,就出定预备入睡。入睡前想要在次日写下所见的记录,于是在心中作下结论说:“经过六、七次的辩经胜利,以及每次胜利之后随即引来的六、七次泥泞地混战,觉囊达玛就被萨迦达布消灭了。”心中作下结论后预备入睡,但随即想到:这些名词,此世大部分未曾读过,也不了解其意涵,明早醒来一定会忘记。于是立即起床写在一张便条纸上备忘。
 
  再过二天,是去为大家上课的日子,当时尚在中山北路五段巷子中租来的地下室上课。那天上课前,同修们仍未全部来到,离上课的时间也还早,便趁著那个空闲询问先到达的余书伟、张哲聪二位同修,因他们那时已在密宗学法十几年了;笔者所阅读的262册密宗的书籍,都是他们学密十几年期间所购阅的。
 
  记得当时询问他们时,他们知道有萨迦派,但不知“达布”是什么;知道有朗达玛王,也知道觉囊派,但不知道“觉囊达玛”是什么。笔者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为何睡前作下的结论是自己所不知道的“萨迦达布”与“觉囊达玛”;既然双方都不知道,只好暂时放著不加理会。
 
  嗣后经过约十来年,承蒙苏正庆告知:“萨迦达布”应该是萨迦派与达布派的合称,“达布”是西藏喇嘛教的一个派别;萨迦派于今尚在,但达布派今已消失,是因经过分裂之后成为九个小派别而消失了。
 
  后来也知道藏巴汗王信受他空见如来藏正法,但被喇嘛教格鲁派诬指为破坏佛教正法外道,因此运作蒙古铁骑力量将藏巴汗王国消灭;然后达赖五世便指令萨迦派与达布派合作消灭觉囊派,真正的藏传佛教从此消失于西藏,只余仿冒藏传佛教的喇嘛教存在西藏。到了年代,为了政治上的考量,准了班禅的建议,将喇嘛教改称为藏传佛教继续弘法;这便是现代喇嘛教可以打著藏传佛教旗号,游历全球欺骗世人的根据与事实由来。
 
  笔者当年只是为了复兴真正的藏传佛教,必须引述证据及佛教里的圣教与理证,据实指出喇嘛教为何不是佛教,以及喇嘛教的教义为何不是佛教教义的事实与理由,因此而写作《狂密与真密》一书;不料却因阅读喇嘛教的相关书籍而引生往世在西藏时,亲自经历过的这些记忆种子。如今《狂密与真密》四辑出版已经十六年了,当年苦无真密的资料可供写作,只能以觉囊巴的如来藏法义作为真密而辨正之;因此四辑书中所说多属狂密的内容而较少真密事相的内涵,稍缺真密的法义,总觉有所缺憾,常思再写真密一册作为第五辑而出版之,然而苦无资料可供写作,此世亦未曾修学藏文,无从阅读藏文原典。
 
  幸今我会近年来已悟同修中有许多精通英文者,是在英语世界长大而回国来学法的,他们阅读了英译的藏传佛教他空见书籍,并比较某些中译的版本后,认为藏翻英版本的语义较藏翻中版本的译出内容更正确,又因他们想起笔者的心愿,于是发起大心、不辞劳苦,将英译版加以中译,终于将藏传佛教真密的法义中译完成而可流通,因此而有此书的中译版印行。这是藏传佛教的盛事,是复兴藏传佛教的另一大步。相信未来继续译出觉囊巴的法义著作之后,真藏传佛教的复兴,也会陆续有所进展,则藏胞幸甚、汉族学佛同胞亦复幸甚。兹因此书出版在即,为写序文而追忆前尘,笔以为序。
 
  佛子 平实 敬笔
 
  公元二○一八年四月
 
  内容试阅
 
  精采内文摘录
 
  嗡 古鲁布达菩提萨埵布哈亚 那摩 那玛(嗡 敬礼一切上师、佛及菩萨)(E. 49)(注1)
 
  敬礼吉祥之金刚萨埵。敬礼善逝藏(注2)—净除染污之基。敬礼金刚瑜伽—净除染污之道。敬礼法身—离系(separative)(注3)果、离垢之基(basis)。(注4)
 
  先自归命至尊最胜诸上师,
 
  彼已尽除心中无量之黮暗,
 
  以语中等量微妙光,
 
  普遍散发证知真实之光明。
 
  敬礼虽离一切法、(注5)实乃无量无漏法之身,
 
  虽离法我与人我,即是真如、我、净我,
 
  虽过有无、断常边,而常、坚、恒以安住,
 
  虽无诸事之自性,乃是自性之光明,
 
  如自宅地底大宝藏之所应知者,(E. 50)
 
  如勤于得宝方便之所应修者,
 
  如成就得宝诸事之所应得者,
 
  余将依经(注6)揭示之,如具天眼之所示。
 
  由胜者善种子所生之福聚而现起,
 
  具足果位之功德,此佛色身(注7)礼敬已,
 
  余将依经而造论,显示能仁摄化身,
 
  犹如栽植大树成,充满无上胜妙果。
 
  凡是欲以〔佛之〕色身—证得无上解脱之自性光明法身、法尔智、常乐我净之究竟—饶益一切有情者,首先应当了解,喻如穷人家宅土地底下有大宝藏,然被厚如七人高之土石覆盖,以致穷人不见、不知亦不能得,而持续受苦;〔佛之〕光明法身之功德大宝藏亦复如是,于一切有情—自身与他人—中恒时存在,然为客染所覆而令人不见、不知亦不能得,致令一切有情持续受苦。
 
  应当善解,由具贤圣喇嘛不共口诀之无垢经文与教理,即能获得并观见〔光明法身之功德大宝藏〕。即如某人因具天眼者善加揭示一宝藏而了知:当得巨宝,并应净除覆盖之土石。又如此人自知:若土石未除,宝不可得;但除土石,即可得宝。
 
  如是解已,所应修者,乃精勤成就清净慧聚及其随法,(E.51)以此净除一切客染;此如同于净除厚如七人高之土石。如是修已,所证得者,乃远离〔彼诸染污〕之果—无漏法身—与不相离之功德大宝藏;此如同于真得此宝藏。
 
  问:从何者得知彼等如是?
 
  答:从诸佛菩萨之善说而知。《如来藏经》(Matrix-of-One-Gone-Thus Sūtra)(注8)云:
 
  善男子!譬如一贫穷丈夫家中藏宝室地下有大伏藏,宽广如藏宝室,珠宝黄金,充满其中,以深七丈夫量之土覆之。彼大伏藏不具情识,故不曾对穷人说:“彼人!我乃大伏藏。我在于此,被土覆盖。”彼贫宅主以贫心思惟故,虽终日于伏藏上作息,却不闻、不知、不见地下大伏藏。
 
  善男子!如是一切有情之执取作意犹如家宅,其下有如来藏,亦即佛法—力、无畏、不共法—大伏藏,然彼诸有情耽著色声香味触故,流转于痛苦之生死轮回中。彼等不闻彼大法藏,故无所获,亦不勤于修炼之。
 
  复次,善男子!如来出世,于菩萨众中正开示此大法藏。菩萨胜解大法藏而开掘之,是故世间称彼等为“如来、应供、正圆满佛”。彼等成为如大伏藏故,对有情众生宣说未曾闻之因相、喻因、能作因及事业,是为具无碍勇气之大藏库施主。彼等成为诸多佛法—力与无畏—之库。
 
  善男子!(E. 52)如来、应供、正圆满佛以如来清净眼观一切有情乃如是,为诸菩萨说法,令彼等彻底修炼如来之智、力、无畏及不共佛法之库。(注9)
 
  复次,弥勒之《无上续论》(Sublime Continuum)(注10)及无著之《释论》(Commentary)云:
 
  烦恼喻如地深处,如来界(basic constituent)(注11)如宝藏。
 
  〔法界
 
  (element of attributes)(注12)
 
  云何安住有情中—如地下宝藏—之譬喻:〕
 
  (注13)
 
  譬如〔为饥饿与贫穷所恼之〕穷〔人〕宅下〔深处〕,
 
  有(土)
 
  (注14)
 
  〔所覆之〕无尽宝藏,
 
  然彼〔穷〕人不知〔宅中有此大宝藏〕,
 
  宝(藏)亦不告彼(“我在此〔地底下,请将我掘出,如汝所欲受用我〕”)〔,以致彼人虽有宝藏而历贫穷之苦〕;
 
  如是(,)〔有情〕亦不知法性〔、自性住种姓(natural abiding lineage)
 
  (注15)
 
  、如来藏〕—
 
  〔自性清净且〕无垢〔,故〕不须〔新〕(建)立〔胜义功德〕与(遣)除〔惜有之过失〕,
 
  如置心内之宝藏—〔以其自性而存在,然为客染所覆障故,〕
 
  (此诸)〔众〕有情恒受诸(种)〔无量〕(形式之)贫(乏)〔于无漏功德财〕(之)〔轮回〕苦。
 
  〔再诠:〕如穷人宅下,放置有〔无尽〕宝藏,宝藏不告彼(“我在〔此〕”),彼人亦不知〔家中有宝藏〕〔,故不脱贫苦〕;(E. 53)
 
  (如是,)〔具无边无漏功德之〕法〔界〕(宝)藏〔虽〕(安)住〔其自〕心(家)宅,有情如贫人〔,虽有宝藏、然未能寻获〕, (而)为令彼〔所化众有情,能由客染底下取出此法界宝藏,并现前〕证得〔具足二净之法身〕,
 
  〔伟大〕能仁〔—圆满佛—〕(出)生于〔无量〕世〔界并宣说正法〕。
 
  (注16)
 
  【偈颂:
 
  譬如穷宅下,有无尽宝藏,然彼人不知,宝亦不告彼;
 
  如是亦不知法性—无垢不须立与除,如置心内之宝藏—有情恒受诸贫苦。
 
  如穷人宅下,放置有宝藏,宝藏不告彼,彼人亦不知;法藏住心宅,有情如贫人,为令彼证得,能仁生于世。】(注17)
 
  如是,天月(Hlay-da-wa)所译之《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rvā?a Sūtra)(注18)亦云:
 
  “世尊!二十五有,是我否?”
 
  〔世尊〕答言:“‘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有情虽有如来界,而为种种烦恼所障;有情生存于其(烦恼)中而不能见如来界。(E. 54)譬于大城中,一穷人家有无尽之真金宝藏,然住彼处之贫女不知自宅地下有宝藏。有方便之人告彼妇女……:‘尔家地下有宝藏,然尔自不知,他人云何能知或能见?我试助〔尔〕得之。’此人即从彼家地下掘出宝藏,予彼妇女。妇女见已,生奇特想,便归依此人。
 
  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而不能见,如彼有大宝贫女。善男子!如今我正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如贫女有大宝藏而不自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然彼为种种烦恼所覆故,众生不知亦不见。如来为众生开示如来藏,众生见已,心生欢喜,归依如来。”(注19)
 
  如是等。
 
  注:
 
  (注1)中译注:(E. 49)表示“英译本第49页”,下同。
 
  (注2)中译注:善逝藏(matrix-of-one-gone-to-bliss,藏bde bar gzhegs pa’i snying po,梵sugatagarbha),即如来藏(matrix-of-one-gone-thus,藏de bzhin gshegs pa'i snying po,梵tathāgatagarbha)。
 
  (注3)“离系(separative)”意乃某一法但须离染,不须新生。
 
  (注4)中译注:“基(basis)”,根本或所依的意思。
 
  (注5)中译注:“一切法(all phenomena)”指与“实相法界、本体”相对之现象界一切法。
 
  (注6)中译注:系指“清净经”,因字数考量而省略“清净”二字。
 
  (注7)中译注:“色身(form bodies)”,指与无形无相之佛法身相对之有形色之佛报化身。
 
  (注8)中译注:《如来藏经》,汉译本今传两种,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名为《大方等如来藏经》;另一是唐不空译,名为《大方广如来藏经》。西藏译本为释迦光与智军所译,题为’phags pa de bzhin gshegs pa’i snying po s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对译为梵文,名为ārya-tathāgata-garbha-nāma-mahāyāna-sūtra,意为《圣如来藏名大乘经》,藏译与唐译相近。
 
  (注9)中译注:另请参考《大方广如来藏经》卷1:【复次,善男子!譬如贫穷丈夫,宅内地中有大伏藏,纵广正等一俱卢舍,满中盛金,其金下深七丈夫〔译者注:CBETA中原为“七丈大”,比对英译本及藏译本,应为“七丈夫”之误。〕量;以地覆故,其大金藏曾不有言语彼丈夫:“丈夫!我在于此,名大伏藏。”彼贫丈夫心怀穷匮,愁忧苦恼,日夜思惟,于上往来,都不知觉,不闻不见彼大伏藏在于地中。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住于执取作意舍中,而有如来智慧、力、无所畏诸佛法藏,于色、声、香、味、触耽著受苦;由此不闻大法宝藏,况有所获,若灭彼五欲则得清净。复次,善男子!如来出兴于世,于菩萨大众之中,开示大法,种种宝藏;彼胜解已,则便穿掘,入菩萨住。如来、应供、正遍知,为世间法藏,见一切有情未曾有因相,是故譬喻说大法藏,为大施主,无碍辩才、无量智慧,力、无所畏,不共佛法藏。如是,善男子!如来以清净眼,见一切有情具如来藏,是以为于菩萨宣说妙法。】(CBETA, T16, no. 667, p. 462, c15-p. 463, a3)
 
  (注10)中译注:《无上续论》(即《宝性论》)(Sublime Continuum),藏传佛教传为“弥勒五论”之一,全名为《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Ratnagotravibhāga-Mahāyānottaratantra),内分“根本论”与“释论”。“根本论”之偈颂为弥勒菩萨所造,“释论”部分为无著菩萨造论。藏译本名为Theg pa chen po rgyud bla ma'i bstan bcos mam par bshad pa,此为西藏后弘期译师智具慧(bLo ldan shes rab, 1059- 1109)所译,笃补巴所引《宝性论》之文应根据此书。北魏勒那摩提的汉译本,题为《究竟一乘宝性论》,则传根本论与释论皆为坚慧菩萨所造。汉译本内容与梵本或藏译本有许多不同之处,近时有谈锡永依据本论之梵本,比勘藏译本,复参考若干近代学者对本论之勘定及研究来重译本论,书名为《宝性论梵本新译》。比起汉译本,藏译本之内容与梵本大致相同,英译本所参考及谈译本所根据之梵本皆为E.H. Johnston及T. Chowdhury于中亚细亚所发现之本论梵文断片,及由Rahulu Sāmkr?yāyana在西藏发现之二种梵文抄本此等资料整理成书,名为Ratnagotravibhāga-Mahāyānottaratantra(Patna: Bihar Research Society, 1950)。因此本中译本有关《宝性论》之引文于必要时加注勒那摩提的汉译本与谈锡永之新译本供读者参考。
 
  (注11)藏khams,梵dhātu。
 
  (注12)藏chos kyi dbyings,梵dharmadhātu。
 
  (注13)书末注解29:方括弧内之内容来自笃补巴著作Rays of the Sun, 75.5ff。
 
  (注14)中译注:圆括弧内的缩小字乃中译者为了行文之流畅且易于了解而添加,但不损及英文本的原样;以下同此。
 
  (注15)藏rang bzbin gnas rigs。
 
  (注16)中译注:另请参考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1:【问曰:地宝譬喻为明何义?答曰:地譬喻者诸烦恼相似,宝藏譬喻者如来藏相似。偈言:譬如贫人舍,地有珍宝藏,彼人不能知,宝又不能言。众生亦如是,于自心舍中,有不可思议,无尽法宝藏;虽有此宝藏,不能自觉知,以不觉知故,受生死贫苦。譬如珍宝藏,在彼贫人宅,人不言我贫,宝不言我此;如是法宝藏,在众生心中,众生如贫人,佛性如宝藏。为欲令众生,得此珍宝故,彼诸佛如来,出现于世间。】(CBETA, T31, no. 1611, p. 815, b3-16)另请参考谈锡永译著《宝性论梵本新译》,全佛(台北),2006年1月初版,页110:【诸烦恼如地深处,如来性则如宝藏。偈言—譬如贫家地深处,具有被掩无尽藏,贫人对此无所知,宝藏不能命彼掘。此如心中无垢藏,无穷尽且不思议,有情对此无所知,由是常受种种苦。贫者不知具宝藏,宝藏不能告其在,有情心具法宝藏,圣者方便令出世。】
 
  (注17)中译注:为便于读者阅读,谨将略去注解之偈颂置于粗方括弧内。以下同此。
 
  (注18)此《大般涅槃经》乃胜友(Jinamitra)、智藏(J?ānagarbha)及天月(Hlay-da-wa, lha’i zla ba)由梵文译成,共四卷。关于此译本,Philip Stanley于个人通信中报告:至于P788(Toh. 120),胜友(Jinamitra)及智藏(J?ānagarbha)皆是印度人,但天月(Devachandra)是西藏人。共有两位天月,其中一位是印度人,是单部经之作者—一部名为Shes rab ye shes gsal ba(P3070, Toh. 2226)之密续圣典,由后人Vajrapā?i及Chos-grags所译。……Haijime Nakamura证实了此位印度人天月翻译之年代较为晚;他于Indian Buddhism写道:“由Maitri-pa(于十世纪末)之弟子天月(Devachandra)所著之Praj?ā-j?āna-prakāsha,乃属于金刚乘(Vajrayāna)大手印(Mahāmudrā)教派之著作。”(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1987;日本初版,1980;p. 337)。交叉引用西藏大藏经一切印刷版之佛法出版索引(Dharma Publishing Index)认定,此位印度人天月与某一西藏人天月(lHa-zla-ba)乃两位截然不同的人—西藏人天月所译或校对先前之译本逾十四篇(它们与大藏经总集中之十九部经文有关连,但其中有五部是副本),皆附属于甘珠尔(bKa’-’gyur)章节,无任何证据显示他译过任何一部丹珠尔(bsTan-’gyur)经文。如是,印度人天月是一位十世纪末造过单部丹珠尔经文之作者,而西藏人天月则是一位西元八百年左右之甘珠尔经文译者兼校对者。
 
  (注19)中译注:另请参考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7:【“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复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CBETA, T12, no. 374, p. 407, b7-28)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