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20:56   浏览:1189  

布施能够破除烦恼的道理

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佛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嗔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个善念,生起了悲悯心的善念,同时想要得到,让众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这样的一个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意业,属于意的业,有造作的叫作业。根据这样的意业,就会去说出的这些言语,怎样去为对方?怎样去作可以利益对方?所说出的言语,一定是跟所生起的意念相应的。说出的这些言语以后,就要去造作,然后自己去拿出自己喜爱的财物,来让乞求者能够受用,交到乞求者的手上,这样身业就完成;这个身业在造作的时候,也是依止于自己所生起的善念、善法欲,以及依止于自己所说、所表达的言语。所以布施一定要有身业、口业、意业的过程,所以才说施即是业。 物即是作的意思是说:布施的过程不能说有身口意业,可是却没有物品拿出来;因为这个物品、这个财物,是由施主拿出来,作为利益乞求者的一个目标。因为这个物品、因为这个财物,让乞求者能够得到利益。所以布施一定要有这个物的存在,既然有这样身口意业,以及有这个布施的物品,那就具足了布施。

在这个过程里面,为什么说具足了布施,就称为无贪呢?因为不会对这个财物,有这个贪以及悭的心。贪的心就是想要获得更多,悭的心就是舍不得拿出来。可是对于财物生起了善念,想要去利益众生,拿出来了以后,去利益众生的过程,就已经是违反了对财物的贪以及悭了。所以只是生起了一个念头说我对我自己身上的财物不贪,那个不代表无贪;要真正的成就无贪、显现无贪,一定要有布施的身口意业的完成,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财物,真实的拿出来,去让乞求者得到受用,以及利益他。所以这样的过程,就显示了这个布施者,对于自己的财物没有贪。所以我们要知道,这里佛陀的开示在告诉我们,如果说没有真的去行布施,而是自己对自己说:我不贪世间的财物,我不贪自己的眷属,我不贪自己拥有的这些资财。那个都不叫作无贪;真正的无贪一定要是成就了布施、具足了布施,这样才叫作无贪。所以无贪的心,称为施的道理就在这里。

因为这样的布施,就能够破除烦恼。所以因为布施破除烦恼的道理,就是在这里说,已经完成了能够让受施者得到利益的这个过程,就破除了自己对财物的这种悭吝不舍,破除了自己想要积聚财物的贪念,然后破除自己别人在财物上得到利益的嫉妒心。假如你把财物拿出来,让别人得到利益,你也会嫉妒别人;别人得到了利益了,你嫉妒他,这样的嫉妒心也能够破除了。同时也破除了别人来对你乞求,生起了不能安忍的嗔心,嗔恚心也能够破除。因为要能够安忍于众生的受苦、众生的贫穷,众生需要来受菩萨摄受,需要由菩萨来利益他,要能够安忍;不能安忍就会起嗔恚心。可是既然能够具足布施,拿出来让乞求者得到利益,就已经破除了这一分嗔恚心,因为有了怜悯心的缘故。同时破除了愚痴;因为愚痴就是在于说,不知道这个财物它是无常的,不知道生死之苦,它是长远不可计量的,不知道说这样的一个在生死中烦恼不断地长养,是不得解脱的。所以这位菩萨,在进行布施的过程里面,就破除了悭贪、嫉妒、嗔恚、愚痴。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为什么布施能够破除烦恼的道理了。


(原标题:布施能够破除烦恼的道理)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