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20:34   浏览:1754  

禅宗的禅非禅定,为何又说非定不禅?

禅宗是什么以及要如何修?简单的说,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过参禅去亲证般若;而般若就是智慧,是实证万法本源的智慧。想要亲证般若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参禅——在静虑中参究。而参禅的证悟,它标的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凡是所证不是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所以,从实修实证来说,禅不是不离五阴的四禅八定有为有生灭的世间境界,而是静虑;是要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精地去思虑,就是去参究去寻觅自身的本源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一念相应破参找到了,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就生起了,法身慧命就出生了。

但是,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虽然也是禅、也是定,却是定力而不只是定相。定相就是定的表相,就是打坐时一动不动,但没有定力。打坐时只是身体不动,其实内心里面还是一直在动,一直努力在跟妄想对抗,没有定境,更谈不上初禅以上的禅定。定境则是进入定的境界里面,譬如一念不生的境界,或是在深的未到地定中,虽然眼睛半开,坐到后来不见头手、床敷。乃至性障消除发起初禅,住于初禅的身乐中等,都是定境。而参禅要的是定力,要培养起能够进入定境的定力,却不进入定的境界中。

因为参禅的目的在发起出世间的般若慧,目的在证悟明心、眼见佛性,所以锻炼定力不要落入定境中,更不着于定相。也就是说,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参禅,不会落入意识思惟妄想之中,能够真参实证。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佛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定。因为心如果随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不能参禅;心如果舍定的话就会散乱,不能保持正念,一样不能参禅。

由此可知:参禅的定是讲心一境性,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状态,还要再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以这个净念一念相续而不断绝,不是住于一念不生,不是进入定境中。因为正如黄龙慧南禅师说的人人尽有生缘处,每一个参禅人求悟,确实都是生缘处处,每一个人法身慧命出生的因缘,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有,到处都有,你数之不尽。必须要具有这样不论在静中或动中,都一念不生,不缘外境,却又能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才不会错失一切证悟的因缘。而这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不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种种妄想、妄念,都回归到意识、意根的忆佛念佛的念来,这就是都摄六根。这时候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

因此,佛教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教导学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是以无相念佛来锻炼动夫,礼佛的过程中色身一直在动,没有一丝一毫定相。有了无相念佛的功夫,身心能于声色中来去自如而不妨碍无相念佛之净念相继;接着就可以转为看话头,具备在日常生活之中看话头的能力,话头成就之后再来参禅,可使道业迅速增进。如果没有锻炼好看话头的功夫,不可能看见佛性,要明心也不容易;因为如果不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心散乱像猿猴一样,心猿意马到处攀缘,就无法一心住在疑情里面,老是被外境牵引,根本无法参禅,如何明心破参乃至眼见佛性?因此参禅,不论明心或见性,都要有动中定的功夫,所以说非定不禅。而经由无相念佛拜佛,锻炼成就动中定,就可顺势转而看话头,乃至参禅、明心、见性。

——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9集 禅净双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吗?
(原标题:禅宗的禅非禅定,为何又说非定不禅?)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