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16:04   浏览:2124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修学禅定,必须先弄清定力、定境和定相的区别。
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这样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种表相。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
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贪瞋痴不断。如果我们是有这种情况的话,就知道说我们的定力是偏在静的一边了。
何谓定力?《大般涅槃经》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 也就是说,定力是一种能力,是能让人随时随地与定相应,处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的能力。
所谓定境,是在修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觉观境界。严格来说,在定中所出现的一切觉观境界都可以称作定境,比较典型的如一念不生、身体的轻安、暖、清凉、痒、麻,未到地定过暗时的不触五尘,初禅天身发时的触乐,二禅中的无觉无观等等都属于定境。
佛门之中修学禅定,所追求的是定力,不是定境。修定修得好不好,是否得法,关键在于是否能住心一处,不散乱不攀援,然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地深细再深细,不断增强定力。定境的获得,是定力增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可以表明我们修定到了某种程度,但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定境,都是虚幻不实,有生有灭的。如果心中贪着定境,便会妨碍定力的增进,甚至受到魔扰,导入歧途。
然而对于一个能够眼见佛性分明的菩萨来说,他就能够把从静中修来的定力带到动态当中来,因此在动静之中都能够制心一处、正念分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静一如的境界。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想要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定力的锻炼不但是在静中要做,在动态当中更要做,最后能够在动静之中都能够心不散乱、制心一处。而且不但能够制心一处,还要有一个正念,清楚分明不会遗失,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定力。这也是一切想要眼见佛性的菩萨们所应该具备的基础行门功夫。
任何一个眼见佛性清楚分明的菩萨,他一定具有这样的功夫,这个时候他一定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什么叫作定力,什么叫作定相,以及什么叫作定境。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他都能够了然于胸没有疑惑。
各位菩萨,您也许想要问:那到底什么才是定力呢?其实所谓的定力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定。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心随着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没有办法参禅。我们的心如果舍定的话,心就会散乱,没有办法制心一处,话头当然也就看不见了,也因为没有办法保持正念,所以就没有办法参究如何是佛性的话头。
一个眼见佛性分明的菩萨,他一定可以深刻的了知,我们修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参禅;能够在真参实证的时候,不会落到意识思惟妄想当中。而定的作用,则是因为定的力量所产生的作用,这种定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清楚的眼见佛性。
菩萨们如果能够确实了知修定的道理,自然就不会对定境和定相产生执著,而被定境和定相所拘束了。
各位菩萨,经过这样的说明,您是不是对定力、定相和定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呢?如果您对我们这一段的说明能够如实理解,那么对于您将来要求证实相念佛法门,一定有非常多的帮助。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71集 定的正受(二)解脱正受(一)》 正圜老师 主讲

(原标题: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