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15:55   浏览:5103  

精进的真实含义

楔子
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
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
3、六度中的精进度
4、善心所中的精进
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
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
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
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
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
10、铁山瑷禅师普说
11、古拙禅师示众
12、精进的义理辨析
13、正精进与邪精进
14、身精进与心精进
15、精进的四句差别
16、总结 精进
17、附录
a、大乘百法明门论
b、禅关策进节录----诸经引证节略
楔子
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自古以来华夏大地的儿女均崇尚精勤治业,中华民族素来也以勤劳简朴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灿烂的汉字文化源流中也沉淀下发愤忘食焚膏继晷鸡鸣而起 、勤能补拙夙兴夜寐韦编三绝 引锥刺股孜孜不倦……等无数劝励勤学的成语典故,在面向童蒙教育的《三字经》中也有朝于斯,夕于斯的敦敦教导。
近代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也都在种种场合盛赞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如华罗庚曾总结道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爱因斯坦也曾发表过著名的成公式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
世间法如此,佛陀所传下的出世间法,乃至世出世间法又是如何看待勤奋的呢?在佛法中通常是用精进来代表勤奋的。
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
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十一心所法(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中的一法。
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
通常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共三十七道品法,是佛陀于阿含期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解脱道妙义,三十七道品的关系示意图如下:
精进所属的五根、五力在阿含经典中有精彩的譬喻说明,如堂阁喻、树喻和候鸟喻。如在北传杂阿含666(六五四)经中,记载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房屋的栋梁来比喻五根之间的关系,主梁为栋,支梁皆依于主梁,成为双斜面的屋顶结构。五根中以慧根为主梁(栋),以慧为首,以摄持四根。这说明了信根、精进根、念根及定根,没有慧根主梁摄持,是不可能成为堂阁的,见下图示意。
类似的花果树种子如果不落地,则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一天;就像一个人从来不曾听闻佛法,不知出离、不知出要,是不可能趣向解脱、涅槃道路的。因此信根之四预流支,首先要亲近善士听闻佛法,对佛法如理思惟后,产生了信心与出离的欲念,成就了对佛、法、僧、戒四不坏净,依四圣谛与八正道,法随法行的完成解脱涅槃之道。
如偈云:
信地为根基 四谛慧日照 八道甘露水 时时勤浇灌 身心法常念 四禅定苗身
所作不唐捐 幼苗成幢树 如因陀罗柱 八风吹不动 四双与八辈 三七道所成
日种之所说 宝山勿空回
每年从秋入冬,北方大批成群候鸟,皆会迁往飞向南方温暖的水泽地区。如果候鸟不振翅飞越千万里程,就可能挨冻受饿死于北方冰雪之地。同样的五根中之精进根与定根两羽翼,平衡协调同时并进,以及念根为首正确引导,相信一定能够到达水乡泽国的慧根地带。
如偈云:
进定两羽翼 四念以为首 信忍风信行 航向慧泽地 远离诸欲行 身心无尘劳
展翅任翱翔 天山我独行
在五根五力之中,如果以候鸟比喻来说精进根,是属候鸟其中一羽翼;以堂阁比喻,则为栋之梁。讲过五根五力的关系,佛经、声闻圣者和菩萨的论著中是如何具体定义精进根、精进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的记载。北传杂阿含659(七)经记载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 北传杂阿含力相应678(六六六)记载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
在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云: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尔。此五随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此二广辩,如余处说。
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的《辩中边论》中卷云:如前所说顺解脱分,既已,复修五根。何位修习顺决择分?为五根位,五力位耶?颂曰:顺决择二二,在五根五力。论曰:顺决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总结一下上述经论的意旨,根,是指种子,也就是功能差别。五根的力量明显显的生起了,就是五力。譬如信根,讲的是众生对佛法的信心是否具备?若是具备了对佛法初分信心,就是发起信根了!信根渐渐了,就会开始出生信力。信根具足了以后,才会开始真的进入修学佛法的熏习阶段;否则的话,会只在迷信的阶段信受佛教而不修学佛法。当学佛人信根具足而发起信力了,开始修学佛法时仍然会常常懈怠而不精进的;必须在信力具足后才会使精进根发起不再懈怠。当佛精进修学佛法以后,精进力具足了,才会把所学深入思惟而理解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念持不忘,能念持不忘时就是已有了念根;有念根而具足时,念力就出现了。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一以扭的说法来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他、来他入凡夫我见中,这就是有了定力的的人。有定力的人,表示他的慧根已经生起了,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对邪慧产生认同,他已经有能力分辨义的真假与高下了,这就是慧根出现了;有了慧根以后,仍然没有能为人细说佛法;直到进修而有了别相智以后,他才能自在的为人说,这时就是有慧力的人了。
《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所提到的暖、顶、忍、世第一法即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在见道前所必须经历的四加行位,依《瑜伽师地论》四加行者,谓学人依佛菩提道正修,于第一无量数劫中,善集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及修学顺解脱分已,为求能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而住于唯识性中,必须先修加行,以伏除二取,而起暖、顶、忍、世第一法;由起此四法故,说为四加行,成别教六住满心菩萨;于此位中,一旦证悟自心藏识,即依六住四加行所起之顺抉择分,常住七住不退,成位不退菩萨;故知四加行之重要,能令菩萨双印二取空故。二取谓能取与所取,所取谓六尘万法,能取谓七识(眼等六识及意根末那识);学人由修四寻思故,证得四如实智,起暖法证所取空,起顶法重观所证所取空;依前暖顶法所证所取空,而观能取心亦空,印前所取空及顺后能取空,立印顺名,能忍境识皆空,故名为忍。由如是现观而发如实智,双印能取所取空;从此起,心心无间,必入二乘真见道(断我见);于凡夫位及三界世间中,此为最胜之人,故名世第一法。
寻思者,谓寻思‘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之假有实无;四如实智者,谓依四寻思而观‘相、分别、正智、真如’,起于印顺二取空之智慧也。如颂言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煖位);
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顶位);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
次能取亦无(世第一法中上忍也),后镯无所得(断我见,成二乘见道)。
如是是四加行,方能断我见,成声闻初果。
名,即表义名言、显境名言依《成唯识论》卷八,定义如下:(一)表义名言,即指能诠义之音声,亦即指诠解诸法之名、句、文等,第六意识缘之,随其名言变似诸法,而薰成种子。(二)显境名言,即指能了境之心、心所法,亦即指前七识之见分等心,此等心之体虽非名言,然以其能显所了之境,故亦称为名言。
概略而言,四加行是菩萨于大乘佛菩提道见道,证悟明心前所需要完成的修证,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将它们的差别性去加以详细的了知,亲证能取心、所取境都是无常空相,我见就断了--再也不会去认定离念灵知心的意识心是真实心了。到这里,算是四加行完成,我见已经断了,大乘别教的六住位加行才算。
关于四加行的详细内容和法义,非常丰富不是一本小册子可以涵盖的,有心的读者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恭请法师大德的解读、开示。
3、六度中的精进度
六度波罗蜜相互含摄,其中精进一度,至为重要。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卷7中有一段善生菩萨与佛陀的对话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能修六波罗蜜,谁为正因?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如是精进即是行六波罗蜜之正因也,是勤精进能脱一切诸烦恼界。善男子!若能受三恶道苦,当知是人真实能修昆梨耶波罗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缓。
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摩诃萨: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菩萨摩诃萨的名称在佛法中代表其德尊高,并且是于一切法得自在者,有广义及狭义两种说法。狭义的说法是入地以上的菩萨,广义的说法是要明心证真不退的菩萨,即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中,七住位以上的菩萨。
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即是解脱,是涅槃。六波罗密即是指菩萨六度:檀(布施)波罗蜜、尸(持戒)波罗密、羼提(忍辱)波罗蜜、毗梨耶(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密,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六度波罗密中的每一度都是相互含摄的,比如菩萨布施时,即是持戒,饶益有情舍离悭贪故;亦有忍辱,忍于众生贪求无厌乃至恶言恶行故;亦有精进,常施不懈故;亦有禅定,于布施行心得决定故;亦有般若,三轮体空解脱于财物、福德之羁缚故。
善生菩萨在这里为大众请法,向佛陀询问菩萨六度的修行正因,即是询问佛陀,大众在因地从凡夫众生开始,要以何种因修行才能成为菩萨摩诃萨,广修六度万行?
这是一切发心修学佛菩提道的大乘佛法修行人在修行路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世间一切不离因果,修行亦是如此,楞严经中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没有找对正因,不能在正确的因上下功夫,想要收获果实就变成了妄想,如同种豆而欲得瓜终不可得。
佛陀开示说,如果发心菩萨道人(善男子善女人)能为了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破坏已经做过的恶法,也为了要遮止自己再做新的恶法,同时为了想办法把没有做过的善法做起来,同时也为了让已经做过的善法能迅速取得实际成效并一传十十传百地复制推广开来,带着这样的目的,精勤的修行努力造作种种事业,叫作精进。像这样精进修行,就是六度波罗蜜的正因;这样勤劳精进,能使人脱离一切烦恼的境界。善男子啊!如果能忍受像三恶道一般的苦受,而仍然不退于六度波罗蜜,我们就知道他就是能真正修行精进到彼岸的,并且他能够平等的修集六度,不偏于任何一度:而且不会太急躁,也不会太过于宽缓的合于中道地修行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是菩萨们证悟广修六波罗蜜的正因;如果六度不精进修学,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就像烧开水,如果烧一分钟就关掉一个钟头,那就算烧上十年也烧不开的;所以学佛一定要精进,否则成佛所需的三大阿僧祇劫可能就要变成三万个大阿僧祇劫了,所以精进是彼岸的正因。
大家知道,一般人做世间事业或学佛时通常有个毛病:不够自律,通常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很快就懈怠下来了。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可能热情很高到处跑道场,助印、放生、共修样样都参与,每次有活动都到,遇到人谈话都热情介绍推荐佛法,精进得不得了……可是隔不了多久,三五个月或一年之后,却又退回家中去唱卡拉OK、炒股炒房,甚至不再学佛了。前后对比可谓判若两人,接触人多了就会发现这种学佛人很多,所以佛教界有一句名言:“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三年,佛在眼前;念佛十年,佛在西天。”越念越远,到后都没有佛了,净念都不见了。直接上根的禅门也是这样,禅和子刚开始都很努力在学;到后来就懈怠了,十年后根本不参禅了,只甘愿做一个粥饭僧,这些都是懈怠的表现。
而精进正是对治懈怠的,在六度之中若少了精进之一度,其他五度都是不可以成就的,所以,佛说精进是修学六度的正因。
4、善心所中的精进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六解说善十一心所法时是这样解释精进的:“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如次应知。此五别者。谓初发心。自分胜进。自分行中三品别故。或初发心。长时无间。殷重无余修差别故。或资粮等。五道别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或二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别故。”
语译如下:勤又叫做精进,是在修行善法或断除恶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悍性。精进是专门对治懈怠圆满善业的善心所法。“勇”代表降服贪染等种种恶法,在善业上不断增进,“悍”代表心念纯一精纯,心心念念均在善法之上,而不落入恶法(如贪、嗔、痴)或无记(如发呆)中,因此精进完全是摄属于善法的。细分起来精进有五种差别:1、被甲精进。2、加行精进。3、无下精进。4、无退精进。5、无喜足精进。(也可叫做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精进) :被甲精进,即看到佛法义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励,我当如此依教奉行;加行精进,即在被加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进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证悟真理;无下精进,指因加行精进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仪式上产生怯懦的情绪;无退精进,指与他(或她或它)逼恼,心不动摇,精进不舍;无喜足精进,即对于善品不得少为足,永不满足,精进不已。
“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是精进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学佛人自我检验精进根是否坚固?精进力是否发起的一个重要参考。因为精进是以勇悍为性,有时经文中亦作“勇猛精进”,如《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惓。”,又如《大般若经》中有精进菩萨名“善勇猛”。
精进对于佛道修学是如此重要,佛经中更是反复强调,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谓:“精进是菩萨净土。”《大宝积经》卷89中世尊提到自己过去世曾是“大精进菩萨”。《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行精进。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摄。三为非人所护。四闻法不忘。五末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随所得食食已能消。十如忧钵罗华不同于朽。”《大宝积经》云。“第四精进有十念。一念佛无量功德。二念法不思议解脱。三念僧清净无染。四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念行大悲拔济众苦。六念正定聚劝乐修善。七念邪定聚拔令返本。八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念诸地狱备受烧煮。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专念不乱。是名正念精进。”
《六度经》云。“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三勤于乐说。四勤于正行。”
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
在佛经、菩萨论著和祖师的语录、生平中记载了很多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精进求法的事例,摘录在这个章节,所谓“见贤思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发起信心和愿力,在佛法修行的路上,向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学习,超劫精进,速证菩提。
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
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故事的《六度集经》中有一则过去世作精进辩比丘的故事,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辩。一名德乐止。共听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佛者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当勤精进为众作本。如何睡眠。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于祇树间甫始经行。复住睡眠。如是烦乱不能自定。诣泉侧坐欲思惟。复生睡眠。时精进辩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趣其眼。如欲螫之。时德乐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螫其胸腹。德乐止惊心中懅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德乐止端坐视之。畏复飞来不敢睡。思惟蜂王观其根本。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时德乐止向蜜蜂王说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隐    不当复持归  遍及其妻子
如何堕泥中  自污其身体    如是为无黠  毁其甘露味
又如此华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没华还合  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  尔乃复得出    长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时蜜蜂王向德乐止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  听闻无厌足    不当有懈怠  无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堕污泥    爱欲所缠裹  无智为甚迷
日出众华开  譬佛之色身    日入华还合  世尊般泥曰
值见如来世  当勤精进受    除去睡阴盖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缘    其现有著者  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  有益不唐举    而现此变化  亦以一切故
时德乐止听闻其说。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逮陀邻尼。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德乐止者。弥勒是也。我于尔时俱与弥勒共听经法。弥勒尔时睡眠独无所得。我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弥勒菩萨曾以懈怠而在数部经文中表演反面角色,如在《楞严经》里说弥勒:‘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 弥勒菩萨‘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佛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
大乘佛法深广似海,菩萨的修证非是凡夫乃至大阿罗汉所能知之。虽然经文中有佛和大菩萨对 弥勒菩萨不够精进的批评,但我们作为学佛人更应当从菩萨的慈悲示现和无有隐覆自说过去生因缘中学习、体会精进的重要性,时刻提醒、鞭策自己努力修行。
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
佛在《长阿含经》中曾有开示:“汝但精进。成道不久。”精进可以令人快速成道,在佛世的时候,曾有一个故事,难陀比丘因为听受佛陀的教导之后,精勤思维观察断除无明烦恼,迅速证得四果阿罗汉。故事是这样的:
《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八卷,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三:“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至江水侧。尔时,世尊见江水中,有大材木为水所漂,即坐水侧一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木为水所漂乎?’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世尊告曰:‘设当此木不着此岸,不着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所捉,复非为非人所捉者,复非为水所回,复非腐败者,便当渐渐至海。所以然者,海:诸江之原本。汝等比丘亦如是,设不着此岸,不着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非人所捉,亦不为水所回,亦不腐败,便当渐渐至涅盘处。所以然者,涅盘者: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盘之原本。’
尔时,有牧牛人名曰难陀,凭杖而立。是时,彼牧牛人遥闻如来所说,渐来至世尊所而立。尔时,牧牛人白世尊言:‘我今亦不着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捉,复非为非人所捉,不为水所回,亦非腐败,渐当至涅盘之处。唯愿世尊,听在道次,得作沙门。’
世尊告曰:‘汝今还主牛已,然后乃得作沙门耳!’牧牛人难陀报曰:‘斯牛哀念犊故,自当还家。唯愿世尊,听在道次。’世尊告曰:‘此牛虽当还家,故须汝往付授之。’是时,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还至佛所,白世尊言:‘今已付牛,唯愿世尊听作沙门。’是时,如来即听作沙门,受具足戒。
有一异比丘白世尊言:‘云何为此岸?云何为彼岸?云何为中没?云何在岸上?云何不为人所捉?云何不为非人所捉?云何不为水所回?云何不腐败?’
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灭耶。中没者,欲爱耶。在岸上者,五欲也。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发此誓愿:“持此功德福佑,作大国王、若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愿:“生四天王中而行梵行,今持功德生诸天之中。”是谓名为非人所捉。为水所回者,此是邪疑也。腐败者,邪见、邪治、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败也。’
是时,难陀比丘在闲静处而自修克: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即于座上成阿罗汉。
尔时,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翻译如下:
我阿难亲从佛闻:有一次,佛在摩竭国界和五百位大比丘及弟子们,沿着江岸缓缓而行。江中有一根巨大的漂木,载沉载浮地在江中不断上下滚动。这个时候,世尊看见了这种情景,就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和诸大比丘及弟子们说:“你们全都看见这棵大木材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得亦沉亦浮吗?”诸大比丘及弟子们禀白说:“是的,全都看见了。”
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又不在江心中间沉没,也不被水流冲到岸上,不被人们捞起来,也不被非人(注一)捞起来,又没有被江水激打在原地回,也没有腐朽败坏,那么一来,这棵大木应当会渐渐漂流到大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海乃是形成诸江的根本源头。(海水蒸发至高空,冷凝积成云,飘至陆地,云中小水滴聚合成大水滴,或凝成冰晶,以下雨或飘雪的形式落至地面,汇流成河,又流回大海。隐喻:万法从如来藏流出,也汇归如来藏。)你们修行道业的比丘也是如此,假设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喻我见、我执的凡夫),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喻小乘的无余涅槃),不落在这二边;也没有在中途翻覆沉没;又没有上岸停住,而耽溺在五欲境界的追逐上(喻耽溺于外我所的凡夫);也不贪求而被人世间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被诸天界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的原地回(喻于佛法中犹豫不定的凡夫);也没有腐朽败坏;则一定会渐渐进入涅槃之境(喻佛的无住处涅槃)。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涅槃的内涵是八正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是到达涅槃的道路。”
这时候,有位名字叫难陀的牧牛人,原本倚着木杖远远地站着,听到佛对诸大比丘及弟子们所做的开示,慢慢走到世尊面前戒慎恭谨地站立,向佛禀陈:“我今天也没有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在对岸,又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沉没,也不在岸上执取恋慕人世间的一切境界,也不被非人境界所系缚,更不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而在原地回不停,也没有腐朽败坏,渐渐也会进步至涅槃之处。唯愿世尊,允许我加入修道的行列,出家求道。”
世尊回答说:“你先把牛牵还给主人家,然后才可以出家修道!”难陀回答说:“这一头牛因为思念小牛的原故,自然会返家,不必我牵还。唯愿世尊,允许我加入修道的行列吧!”世尊回答说:“这头牛自己虽然会认路回家,仍然是须要你亲手交付给主人才对。”此时牧牛人难陀听了佛的教导,马上牵起了牛,回主人家交付清楚,然后又回到佛处所,向佛禀白:“我已经把牛牵还主人交付清楚了。唯愿世尊,允许我出家修道。”于是佛就允许他出家修道,授具足戒(注二)。
另外一位比丘,向佛禀白问说:“如何说是此岸?如何说是彼岸?如何说是在江中沉没?如何说是在岸上?如何说是为人所限制?如何说是为非人所限制?如何说是被江水激打在原地回?如何说是没有腐朽败坏?”
佛告诉这位比丘说:“此岸者,执着‘五蕴身为我’的邪见,认‘五蕴我’是真实,为‘五蕴我’而忙碌,而造作生死轮回业种。彼岸者,‘五蕴身为我’的邪见灭,不再造作诸业的种子,灭染求度,断尽烦恼,直取无余涅槃,不再受后世的五蕴身而轮生死。(以上仍落生与无生两边)中没者,就如有情众生因无明遮盖,妄心染着,贪恋男女欲爱,不知自拔,就好象沉没在江水中,无法摆脱江水的纠缠。在岸上者,即追逐享受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乐,而不知放舍此五欲系缚。为人所捉者,就有如在家佛弟子发这样的誓愿:‘持此功德福佑,未来世能作大国王或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就有如比丘,发这样的誓愿:‘未来世能生四天王中修清净梵行(注三),我今持十善业功德求生诸天中。’这叫作‘非人所捉’。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的原地回者,就好象有情众生不明生命的实相,把正法当成非法,非法当成正法,心怀犹豫,不愿信受奉行正法,磋跎岁月原地踏步一般。腐败者:邪见、邪治、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这都是招感苦因遮障修行,使得修学正法的法道腐烂败坏。”
那时,难陀比丘在幽闲僻静的地方,独自思维修行克制:出家修行的尊贵佛族子弟,之所以愿意剃除须发出家学道的原因,就是为了修学无上清净梵行,断除烦恼,无明永尽之后,生死轮已经灭尽,清净梵行已经建立,修道所应作的都已经成办,自己知道不须再受后世轮回苦报。精进思维后,即于吉祥座上证四果阿罗汉。”在 佛的方便善巧教导之下,难陀比丘精进思维修行克制,便能够快速地亲证四果阿罗汉之果证。
又如《阿育王经》 (卷10) :“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于优波笈多所出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是时比丘精进思惟。意但为得须陀洹果。不放逸故脱恶道怖。是时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
明末云栖株宏禅师,即是念佛人所尊称之莲池大师,最初之参究念佛得力,再由参禅入理,因此而提倡禅净双修,著有“弥陀疏钞”十万言,为净土行者所津津乐道;而其另一钜著“禅关策进”,则“于其一生之中,行则携囊,居则置案,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终其一生,依“禅关策进”一书鞭策自己,迈向究竟解脱之境界。而此钜著亦在后代禅者之间倍受尊崇。
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
时不待人,眼便是来生。何不趁身强力健,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何幸又得在此名山大泽,神龙世界,祖师法窟,僧堂明净,粥饭清洁,汤火稳便。若不向这里打教彻,讨教明白去,是尔自暴自弃,自甘陆沈,为下劣愚痴之汉。若果是茫无所知,何不博问先知。凡遇五参,见曲录床上老汉横说竖说,何不历在耳根,反覆寻思,毕竟是个甚么道理。
山僧五岁出家,在上人侍下,见与宾客交谈,便知有此事,便信得及,便学坐禅。十六为僧,十八行脚。在双林远和尚会下,打十方,从朝至暮,不出户庭。纵入众寮,至后架,袖手当胸,不左右顾,目前所视不过三尺。初看无字,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观,这一念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十九在灵隐挂搭。见处州来书,说钦禅尔这工夫是死水,不济事。动静二相,打作两橛。参禅须是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被州说得著,便改了话头。看个干屎橛,一味东疑西疑,横看竖看。却被昏散交攻,顷刻洁净也不能得。移单过净慈,结甲七个兄弟坐禅,封被胁不沾席。外有修上座,每日在蒲团上,如个铁橛子相似。地上行时开两眼,垂两臂,亦如个铁橛子相似。要与亲近说话,更不可得。因两年不倒身,捱得昏困,遂一放都放了。两月后,从前整顿得这一放,十分精神。元来要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须是到中夜熟睡一觉,方有精神。一日廊下见修,方得亲近。却问,去年要与尔说话,只管避我,如何。修云,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更与尔说话在。因问,即今昏散打屏不去。修道,尔自不猛烈。须是高著蒲团,竖起脊梁,尽浑身并作一个话头,更讨甚昏散。依修做工夫,不觉身心俱忘。清清三昼夜,两眼不交睫。第三日午后,在三门下,如坐而行。又撞见修。问,尔在此做甚么。答云办道。修云,尔唤甚么作道。遂不能对。加迷闷。即欲归堂坐禅,又撞见首座道,尔但大开了眼,看是甚么道理。又被提这一句,只欲归堂。才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地陷一般。是时呈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喻。便下单寻修。修见便道,且喜,且喜。握手门前柳堤上行一。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见耳闻,向来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元来都是自己妙明。真性中流出。半月余动相不生。可惜不遇大手眼尊宿。不合向这里坐住。谓之见地不脱,碍正知见。每于睡著时,打作两橛。公案有义路者,则理会得。如银山铁壁者,却又不会。虽在无准先师会下,多年入室升座,无一语打著心下事。经教语录上,亦无一语可解此病。如是碍在胸中者十年。一日在天目佛殿上行,抬眼见一株古柏,触目省发。向来所得境界,碍膺之物,扑然而散,如闇室中出在白日。从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始得见径山老人立地处,好与三十拄杖。
10、铁山瑷禅师普说
山僧十三岁,知有佛法。十八出家。二十二为僧。先到石霜,记得祥庵主教时时观见鼻头白,遂得清净后有僧。自雪岩来,写得岩坐禅箴看,我做工夫却不曾从这里过。因到雪岩,依彼所说做工夫,单提无字。至第四夜,通身汗流,十分清爽继得归堂,不与人说话,专一坐禅。后见妙高峰,教十二时中莫令有间。四更起来,便摸索话头,顿在面前。略觉困睡,便起身下地,也是话头。行时步步不离话头。开单展钵,拈匙放箸,随众等事,总不离话头。日间夜间,亦复如是。打成片段,未有不发明者。依峰开示。做工夫,果得成片。三月二十日,岩上堂云,兄弟家久在蒲团上瞌睡,须下地走一遭,冷水盥嗽,洗开两眼,再上蒲团。竖起春梁,壁立万仞,单提话头。如是用功,七日决定悟去。此是山僧四十年前已用之工。某即依彼所说,便觉工夫异常。第二日,两眼欲闭而不能闭。第三日,此身如在虚空中行。第四日,曾不知有世间事。其夜倚栏杆少立,泯然无知。检点话头,又不打失。身上蒲团,忽觉。从头至足,如劈破髑髅相似,如万丈井底被提在空中相似。此时无著欢喜处。举似岩。岩云,未在,更去做工夫,求得法语。末后云,绍隆佛祖向上事,脑后依前欠一槌。心下道,如何又欠一槌。不信此语。又似有疑,终不能决。每日堆堆坐禅。将及半载,一日因头痛煎药,遇觉赤鼻,问那吒太子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话。记得被悟知客问,不能对。忽然打破这疑团。后到蒙山。山问,参禅。到甚么处是毕工处。遂不知头。山教再做定力工夫,洗荡尘习。每遇入室下语,只道欠在。一日晡时坐至更尽,以定力挨拶,直造幽微。出定见山,说此境已。山问,那个是尔本来面目。正欲下语,山便闭门。自此工夫日有妙处。盖以离岩太早,不曾做得细密工夫。幸遇本色宗匠,乃得到此。元来工夫做。得紧峭,则时时有悟入,步步有剥落。一日见壁上三祖信心铭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又剥了一层。山云,个事如剥珠相似,愈剥愈光,愈明愈净。剥一剥,胜他几生工夫也。但下语,犹只道欠在。一日定中,忽触著欠字,身心豁然,彻骨彻髓,如积雪卒然开霁。忍俊不禁,跳下地来,擒住山云,我欠少个甚么。山打三掌。某礼三拜。山云。紩山这一著子几年,今日方了。
暂时话头不在,如同死人。一切境界,逼迫临身,但将话头,与之抵当。时时检点话头,动中静中,得力不得力。又定中不可忘却话头,忘话头则成邪定。不得将心待悟,不得文字上取解会,不得些少觉触以为了事。但教如痴如呆去,佛法世法,打成一片。施为举措,只是寻常,惟改旧时行履处。古云,大道从来不属言。拟谈玄妙。隔天渊。直须能所俱忘却,始可饥餐困则眠。
11、古拙禅师示众
诸大德,何不起大精进,对三宝前深发重愿。若生死不明,祖关不透,誓不下山。向长连床上,七尺单前,高挂钵囊,壁立千仞,尽此一生,做教彻去。若办此心,决不相赚。如其发心不真,志不猛励,这边经冬,那边过夏,今日进前,明日退后,久久摸索不著,便道般若无灵验。却向外边,记一肚,抄一部,如臭糟瓶相似闻者未免恶心呕吐。直做到弥勒下生,有何干涉。苦哉。
以上三位祖师开示虽是文言记录但近于白话,这里就不做翻译了,但需要提示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祖师所开示的精进修行片刻不离于心,所有用功时节心识专注,念斯在斯,不离不弃,不是身苦行而是心苦行。
12、精进的义理辨析
13、正精进与邪精进
佛陀在《菩萨优婆塞戒经》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中提到“精进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修善法时心无懈息,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自为法勤行精进;若能以是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修舍摩他、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忍于恶事,分别善恶,是故我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
佛陀慈悲特别提醒弟子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精进,告诉大家精进有两种:第一种是正精进,第二种是邪精进,要求弟子能够远离邪精进,修正精进。但什么是邪精进呢?佛在这段经文中没有明确的列举出邪精进的行为,这里我们特别补充当代常见的邪精进案例:
以定为禅,一天到晚打坐求一念不生,并把长时间打坐一念不生的境界认作开悟的境界。未曾想过此定境有出有入,生灭变异,有觉有观,喧闹不已……与真心不生不灭的体性完全不同,如是“精进”,古已有之,故大慧宗杲禅师说“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
恶取空,不理解佛陀三法轮都是围绕八识论展开,以为三法轮的唯识系经典所讲的万法唯识建立第八识为根本心、真实心与初法轮的阿含部经典所讲的四大无常、苦空无我有冲突,以为二法轮的般若系经典是把阿含部经典再深入展开,误以为般若是宣扬性空唯名,以如是见解(如应成中观派的论师们)精进度化众生,结果讲的都是兔无角论、无因论,具足断常二见;这样一天到晚在宣扬人间佛教,越努力弘扬就与佛法奂义违背得越严重,所以叫作邪精进。
双身法,西藏密宗努力弘扬双身法。从最初始的结缘灌顶、四皈依开始藏密的法义、修行都是围绕双身法展开的,为了追求即身成佛的果证却应用欲界最粗重的男女欲贪来修行,甚至著名的宗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要求金刚弟子每日十六小时精进修行双身法。正统的出家法师如果修习双身法,则很可能走错路违犯十重戒或就地狱罪以后以为是在精进。关于藏密双身法的详细举证,读者可以在网路上搜索相关资料求证,或是请阅《狂密与真密》一书。
菩萨摩诃萨知道正精进与祁情进的分际以后,当然就能离辟邪隋进,从此以后当然就是正精进的修行者。正精进的修行者应当修正信、布施、持戒、多闻、智慧、大慈、大悲,才是正精进波罗蜜的修行者。并且对菩萨六度应当以至诚心常常努力来修行,二六时中绝不后侮,于一切善法都不会生起满足的想法,并且在所学的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都以善心、清净心来修学;这样做,不论是在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上来修,称为正精进。
身为大乘行者还应该特别注意修除声闻心态。所谓声闻心态就是除了修学佛法,对世间什么法都没兴趣了,出了家就躲到深山丛林去,只受供养而自修,根本不管众生能不能在佛法得到利益,这样的人就是声闻,不是菩萨。菩萨不厌恶世间法,菩萨身证出世间法而不坏世间法,深观世间法的过患,但不远离世间法,而且是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这与跟声闻人大不相同。
声闻偏空,他们所证的有余或无余依涅槃是要坏尽世间法,要完全灭除自己的五蕴十八界才能证得的,在声闻的修行上要先断我见,再断我执;断我执以后,世间一切事都不挂念,只想要远离世间一切事。但菩萨不然,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住法,不需要坏灭世间法,反而可以通过在世间的历缘对境来修行增上,因此菩萨证得菩提之后不远离世间一切事,也不远离众生,常与世间生同事共处而自利利他,最后与众生成就佛道,所以菩萨也学世间法。如《法华经》言“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菩萨不因证得出世间法就坏世间法,不因为开悟了就轻视家人,不因为证悟了就看不起家中二老。所以菩萨虽证菩提,但却不坏世间法,这才是正精进。
菩萨虽然不珍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但是为了护持正法的缘故,应要爱惜身命。”行住坐卧中都应该注意是否如法。修菩萨行,乃至证悟了,不可恶行恶状,也不要扭扭捏捏,不要轻佻猖狂,应当如法安住,要有基本的四威仪。修善法时:心不要懈怠休息;纵使到了即将丧身舍命时,也应当如法安住;能这样依六度波罗蜜而平等的修习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就是精进的因缘。
“如果是自己精勤的读诵、书写经典(当然现在不用书写而改用印刷,可以助印而达到书写的目的),进而思惟十二部经,就是‘自为法’而勤行精进,是自己本身为了证得正法而勤行精进。如果能以读诵、书写、思惟乃至亲证十二部经的法义,回过来度化众生,让众生心得调,安住于法中,这叫作‘为他法’而勤行精进。如果是为了菩提的亲证而修菩提道:从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以及在世间安住修学世间法,加上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有空闲时修止、修观,读诵、助印十部经,还能远离贪瞋痴,这叫作‘为菩提’勤行精进。像这样用功修,都叫作正精进,正精进是六波罗蜜成就的正因。懈怠的人不可能一时之间愿意布施一切人,懈怠的人也不可能会持戒,他不能勤行精进,也不能摄心正念而安住于心不动的境界中;他也不能忍于恶事,无法别善恶,所以我 释迦牟尼佛这么说:六波罗蜜,六种到彼岸——的因就是精进。”
14、身精进与心精进
佛陀所告诫的正精进是要求佛子“摄心念定”,也就是在“至心常作”种种世间、出世间法时,要摄心,要心念专一。专一于何事呢?在《阿含经》中有六念之说,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和念天;在八正道中有正念之说,即要时时刻刻忆念着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解脱道正法,心念完全随顺着所忆念的正法,没有舍离和失念;在四念处的修行法门中要求行者时时刻刻细心从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四颠倒(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
在大乘佛法中,以当今流传最广的净土和禅宗看,无论是持名念佛还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无相念佛,乃至参究念佛、实相念佛,做功夫时都要求行者心念高度集中,念念不断念念相续,乃至净念相继、绵绵密密;而参禅看话头更是要求时时刻刻观照话头,不掉举、不昏沉。
从以上对大小乘佛法行门的举示可以看到佛法中的精进完全是着重在心行上面的,要求行者时时刻刻心不放逸,可谓是心苦行,非世人所能为。心中对于外法都无所执著,对于名利财食都无执著,对于眷属也无执著,而不是专在色身或觉知心的受苦上面来用心的。佛法中的真实苦行是世人绝对做不到的事,是对于五阴的内我所,特别是对于识阴的内我所——见闻觉知性——都无所执著,断离内我所的错误识知与执著之后,只是一心作意于度化众生成就解脱果,一心作意于无我、无贪、无瞋、无痴,对世间法的五阴身及外我所、内我所,终究无所贪爱,这是心苦行,名之为心不放逸,是一切世人所不能的。由是缘故,声闻行者就不再贪爱世间的任何一法,所以能成就声闻道的苦行(精进行)。一切在家、出家菩萨则是继续在这些作意下,不断地受生于人间而利乐众生,于依本识如来藏而生起的三轮空智慧心境下,修习种种财物布施的胜行、无畏施的胜行、正法布施的胜行;对一心作意于有惭、有愧,一心作意于般若实相智慧及一切种智的圆满,但却无妨拥有广大财富,日日处于胜妙于世人的人间五尘境界中而无丝毫的执著,心心念念都是在佛法作意下而造作种种胜行,心中终究没有一丝一毫的放逸,这才是大乘出家、在家菩萨们的苦行。这是心苦行而非身苦行,是内苦行而非外苦行,是生生世世都如此而不会改变的尽示来际的真实苦行(精进行),这才是 佛陀所认可的菩萨行,也是有智慧的您应该会认同的终极苦行(精进行)。
但对世间人所修的苦行,从佛法的角度看应该如何评价呢?乃至佛陀成佛前所示现的六念苦行又应该如何解释呢?在《长阿含 第三分裸形梵志经》中“佛告迦叶。若如来.至真出现于世。乃至四禅。于现法中而得快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一心。乐于闲静。不放逸故。迦叶。是为戒具足。见具足。胜诸苦行。微妙第一。迦叶言。瞿昙。虽曰戒具足。见具足。过诸苦行。微妙第一。但沙门法难。婆罗门法难。佛言。迦叶。此是世间不共法。所谓沙门法.婆罗门法难。迦叶。乃至优婆夷亦能知此法。离服倮形。乃至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为有恚心。为无恚心。有恨心。无恨心。有害心。无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门.婆罗门。为已不知故。沙门.婆罗门为难。”
种种世间人所修的苦行,都是佛陀所诃责的,因为都是愚人的行为,为因都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无关。每见许多人出家以后专修苦行,然而我见都不能断除,内我所(六识见闻觉知性)的执著也不能断除,贪瞋及愚痴无一能断,正在苦行时总是心中不断攀缘于外法、五阴及种种内我所、外我所诸法,这样的苦行,即不能获得来世的世间法可爱果报,也不能获得解脱,更不能生起般若实相智慧,对苦行者自己及追随他的学法者而言,都无实义,所以, 佛陀一向诃责这种身苦行,名之为外苦行,都是无意义的劳身色身受苦而已。
世间最困难的外苦行,无过于世尊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而静坐于禅定中;但是后来发觉这样苦行的结果,都只能与定境相应,都与解脱的智慧、法界实相的智慧、一切种智的智慧完全不相应,最后还是放弃了世人都无法做到的苦行,入河沐浴后,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而恢复身力,不苦不乐而参究苦因、参究因缘、参究法界实相以后,终于一夜之间成就佛道,所以苦行与成佛是无关的,与证悟三乘菩提都是无关的。若有人受持事相上的苦行而不肯捨弃,坚持到老、死,终究无法获得佛法上的实证,只是迷信外苦行的愚人罢了!
精进的四句差别
佛陀说法微妙精深,有无量无边的四句差别,对于精进一法开示也不例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开示道:“善男子!有勤精进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勤精进,有亦精进亦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精进非波罗蜜者:如邪精进、善事精进、声闻缘觉所有精进。有波罗蜜非精进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有亦精进亦罗蜜者: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等五波罗蜜。有非精进非罗蜜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余善法。”
佛开示四句分别说:“善男子啊!有勤精进而不是波罗蜜,有波罗蜜但不是勤精进,有既是精进也是波罗蜜:也有非精进非波罗蜜。”
第一种的精进而不是波罗蜜,是说精进而不能到彼岸,譬如邪精进、善事精进、声闻缘觉所有精进,这三种都是精进而不能到彼岸。邪精进就是说用功的方法错了,想要成就佛菩提,就应该要证如来藏,现观如来藏的真如法性,然后进修一切种智。结果却因为受邪师误导一味在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上面用功,认为懂得缘起性空就是开悟,就成了佛菩提上的邪精进。或者像藏密学人那样跟着喇嘛们在无上瑜伽的乐空双运上面去求淫乐的至极享受境界,永远不能成就佛提道的见道,反而是在不断打造下堕三恶道的快速通道,这样精进的结果却是永远都不可能到达彼岸的,都是邪精进。
世间善事的精进,就是热心于救济大众的色身病苦,缓解大众因世间资财短缺而带来的痛苦,无怨无悔的为大众付出,却没有在佛法上有所亲证,既不断我见,也不我执,也不在佛菩提上亲证如来藏。比如各地的义工联,狮子会、爱心协会,乃至佛门中的慈济功德会。
声闻缘觉所有的精进为什么不是波罗蜜?他们明明已经解脱,为什么不是波罗蜜呢?为什么不是到彼岸?声闻与缘觉断我执了,能取无余涅槃了,却还是到彼岸;因为他们入涅槃时,七识已经灭了,没有觉知心与意根存在了,能有谁可以到解脱的彼岸?没有圣人也没有彼岸可以到。而开悟的人在可以住在如来藏的境界中,如来藏的境界就会很清楚,他可以现前观照到自己的如来藏无生也无死,正是无余涅槃的彼岸;像这样现前这样安住,就已到彼岸;但二乘圣人入了无余涅槃时,方便说为到彼岸,其实他们蕴处界都灭尽了,不可能亲见涅槃的彼岸;当他们还活着时,彼岸是么境界?二乘圣人是不知道的,因为彼岸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他们有精进而没有到彼岸。
第二种是有波罗蜜而非精进。就是有到彼岸,但不是精进。譬如有因缘明心证悟了,就知道解脱的彼岸是什么境界,就是已经到了彼岸:知道彼岸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如来藏没有生死,那就是度过生死彼岸了;可是却没有精进,五度都没有努力在修,只因为因缘好,譬如有一个人和大善识是亲朋故旧,他们交情很好,大善知识一心想要帮他开悟;可是善知识帮他开悟了以后,他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上面都不努力,悟后只是混日子、享受成果,这就是有般若波罗蜜,但没有精进。他去上课闻熏妙回来,既不思惟所闻妙法,善知识写的书也不详读,胜妙经典也不研,每天混日子,可是上课时一定会来,这叫作有波罗蜜而没有精进。
第三种,“有亦精进亦波罗蜜者”,这种人很精进,也有到彼岸。比如有人破参明心以后,广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很努力在修,就是亦精进亦波罗蜜。
第四种,“非精进非波罗蜜”,主要是说三界一切的凡夫。凡夫还没有开悟,也没有入涅槃,当然就没有到彼岸;同时凡夫往往深陷五欲之中,喜欢喧闹的生活,不喜乐于闻法、不喜乐于寂静的生活,由于五根五力尚未发起,不会努力修行六度,也许有人邀约就去听听经,回家了就忘光光了,闻法后也不去努力思维。声闻缘法中的凡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种种善法,也都叫作非精、非波罗蜜,因为声闻心态、自了汉心态的关系,对六度通常都是没有努力修集的;因为没有努力修集福德资粮,无法在大乘法中破参明心,所以凡夫所修的五度及般若波罗蜜,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声闻缘觉也是一样,他们纵使在世时精进修五度至修智慧,也只是声闻法中的智慧,所以不是精进也不是波罗蜜。如同弘扬应成中观的法师与居士们,努力修学佛法的结果,不但不能证如来藏而现观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也不能断我见,不能断我执,所以再怎么“精进”修都不是真的精进,也没有波罗蜜可言。
16、总结 精进
要成道就必须精进,倘若能够精进修学,成道就不会太远了。然而,现在末法时代,邪见横流,众说纷坛,有人以为一生精勤铺桥修路、慈济穷困等行善的方式,就是佛法中的精进;有的人以为一生念佛持咒、念诵佛经,如此即是精进,不可否认,这也是精进的一部分,然而这精勤是与外教相同的,并不是佛法中说的精进的真实究竟的义理,也并不能够因此便成就解脱以及佛道,甚至有人以邪见混入佛教当中,一生弘扬邪见而行破坏正法之事,以此为精勤而不自知,如此之精进非佛法中之正精进,乃是邪精进。
这本小册子专门针对佛法中的精进的义理加以界定以及说明,希望有智慧的您读过后,能细心思维其中的义理,拣择自己或身边同修是否有发起精进?是否是正精进?相互提醒、劝勉,于佛菩提道上成为道侣;避免因无知而一世“精进”修学佛法,唐捐其功于佛法中无所修证,甚至是造破坏正法之大恶业。
最后祝愿所有佛子都能勤行精进,早证菩提,因心清净故,世间清净,国土清净,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正法久住,国泰民安!
17、附录
a、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b、禅关策进节录----诸经引证节略
《大般若经》“空中声告常啼菩萨言,汝东行求般若,莫辞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饮食,莫想昼夜,莫怖寒热。于内外法,心莫散乱。行时不得左右顾视,勿观前后上下四维等。”
《华严经》“勤首菩萨偈云,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释曰,当以智慧钻注一境,以方便绳善巧回。心智无住,四仪无间,则圣道可生。瞥尔起心,暂时忘照,皆名息也。”
《大集月藏经》“若能精勤。系念不散,则休息烦恼,不久得成无上菩提。 ”
《十六观经 》“佛告韦提希,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出曜经 》“智者以慧炼心,寻究诸垢,犹如矿铁,数入百炼,则成精金。犹如大海,日夜沸动,则成大宝。人亦如是,昼夜役心不止,便获果证。” 评曰,今人但知息心而入禅那,宁知役心而获果证。
《遗教经》“夫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评曰,守一法,制一处,幸有此等语言在。
《楞严经》“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评曰,只此一心不乱四字,参禅之事毕矣,人多于此忽之。
《楞伽经》“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
《金刚般若经》“萨陀波仑菩萨,七岁经行住立,不坐不卧。”
《宝积经》“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萨行精进时,于千岁中,未曾一弹指顷被睡眠之所逼恼,于千岁中,未曾起念称量饮食咸淡美恶,于千岁中,每乞食时,未曾观授食人为男为女,于千岁中,居止树下,未曾仰面观于树相,于千岁中,未曾缘念亲里眷属,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我欲剃头,于千岁中,未曾起念从热取凉从寒取温,于千岁中,未曾论说世间无益之语。”评曰,此是大菩萨境界,虽非凡夫所及,然不可不知。
《大集经》“ 法悟比丘,二万年中,常修念佛,无有睡眠,不生贪嗔等,不念亲属衣食资身之具。 ”
《念佛三昧经》“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习毗婆舍那,行住坐卧,正念观察,曾无动乱。”
《自在王菩萨经》“ 金刚齐比丘,修习正法,诸魔隐身伺之,千岁伺之,不见一念心散可得恼乱。”
《如来智印经》“轮王慧起舍国出家,三千岁系念,亦不倚卧。”
《中阿含经》“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共住林中,后先乞食,各归坐禅,至于晡时,先从坐起者,或汲瓶水,能胜独举,如不能胜,则便以手招一比丘,两人共举,各不相语,五日一集,或两说法,或圣默然。”评曰,此万世结伴修行之良法也。
《杂譬喻经》“波罗柰国,一人出家,自誓不得应真,终不卧息,昼夜经行,三年得道,又罗阅只国,一沙门,布草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终不起,但欲睡眠,以锥刺髀,一年之中,得应真道。”
《杂阿含经》“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肤瘦损,筋连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应得者,不舍精进,常摄其心,不放逸住。” 评曰,所应得须知,应得者何事,据此经,则应得尽诸漏,证三明六通成声闻果,若今 所期,则应得圆悟心宗,证一切种智成无上佛果。
《阿含经》“ 乃至成就三明,灭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习乐静独居,专念不休之所致也。”评曰,专念不休,久之则一心不乱。
《法集要领经》“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 评曰,知此义则张善和辈,临终十念往生,可了然无疑矣。
《无量寿经》“ 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遂。”
《一向出生菩萨经》“  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意不倾动。”
《宝积正法经》“乐求大乘,其心勇猛,虽舍身命,无所顾惜,修菩萨行,勤加精进,无少懈怠。”
《六度集经》“ 精进度无极者,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住步,喘息不替。心心相续,不自放逸。”
《修行道地经》“佛言,自见宿命,从无量劫,往返生死,其骨过须弥山,其髓涂地,可遍大千世界,其血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斯生死之患,昼夜精进,求于无为。” 评曰,曰求道,曰闻此微妙法门,曰乐求大乘,曰精存道奥,曰求于无为,如是精进,名正精进,不然纵劳形苦志,累岁经劫或沦外道,或堕偏乘,终无益也。
《菩萨本行经》“直至成佛,皆由精进。”
《弥勒所问经》“佛语阿难,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评曰,释迦以后进,而顿逾四十二劫之先辈,勤惰为之也,经言,贪著于名利,多游族姓家,弥勒之所以先学而后成者坐此,则释迦之弃名利,入山林,不亲近国王大臣可知矣,识之哉。
《文殊般若经》“ 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般舟三昧经》“ 九十日中,不坐不卧,假使筋断骨枯,三昧不成,终不休息。” 评曰,以上二条,俱指念佛,而兼诸法门,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四十二章经》“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评曰,半路退者,自画而不进者也,格斗死者,稍进而无功者也,得胜还者,破惑而成道者也,得胜之由,全在坚持其心精进勇锐,学人但当一志直前,毋虑退,毋畏死,前不云乎,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法华云,吾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佛既尔保,何虑何畏。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进,如救头然。”评曰,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丛林早暮持诵,然诵其文不思其义,明其义不履其事,亦何益也。
《宝云经》“以心系心,以心住心,心专一故,次第无间,得定心故,心常寂静。”
《正法念处经》“ 精勤修行则得见谛,是故应当旷野寂静,一心正念,离于一切多语言说,一切亲旧知识来去相见。”
《阿毗昙集异门足》“ 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连柱而存,若本所求胜法未获,终不止息,为精进故,应深受寒热饥渴蛇蝎蚊虻风雨等触,又应忍受他人所发,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夺命苦受毁辱语言。”评曰,本所求胜法未获,终不止息,即宗门所谓本参话头,不破誓不休歇之意也。
《瑜伽师地论》“六度初三是戒学摄,静虑是心学摄,般若是慧学摄,唯精进遍于一切。”
《大乘庄严经论》“至心学道,发大勇猛,决趁菩提。”
《阿毗达磨论》“菩萨于底沙佛时,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叹佛功德,便超九劫。”评曰,观此则法集所称,一日精进,胜百年懈怠,信哉言乎。
《西域记》“胁尊者,八十出家,少年诮曰,夫出家之业,一则习禅,二则诵经,而今衰老何所进取,尊者闻而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经,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乃昼则研习教理,夜则静虑凝神,三年悉证所誓,时人敬仰,号胁尊者。” 评曰,矍铄是翁,足为懈怠比丘激劝,当知今人,岂但八十,纵饶直抵期颐,尚须努力修进。
《南海寄归》“ 善遇法师,念佛四仪无间,寸阴非空,计小豆粒,可盈两载。”
《法苑珠林》“ 陈栖霞寺沙门惠布,居寺舍利塔西,经行坐禅,誓不坐卧,徒众八十,咸不出院。”
《观心疏》“夫欲建小事,心不决志,尚不能成,况欲排五住之重关,度生死之大海,而不勤劳,妙道何由可具。”
《永嘉集》“ 勤求至道,不顾形命。 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
《沩山警策》“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评曰,则准也,以悟为准的也,即宗门谓参禅到甚么处,是歇工处,今言大悟乃已,不悟不已也。
《净土忏愿仪》“ 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对外人语论戏笑,亦不得托言延缓放逸睡眠,当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断。”
《法界次第》“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心赋》“坚求至道,晓夕亡疲,不向外求,虚襟澄虑,密室静坐,端拱宁神。” 评曰,静业弟子,莫见不向外求,密室静坐之说,便谓不必念佛,须知念字从心,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乌得为外求也,况念之不已,则成三昧,静密孰加焉。 

(原标题:精进之真实义)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