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13:43   浏览:1255  

禅法的知见 (三)

上次说到,禅不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虽然说蕴处界本来是缘起性空的,因为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可是这得要在一个前提下来讨论,才可以说是佛法,那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本际第八识作为万法的所依。
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接着跟大家来谈一谈说,假如否定了第七跟第八识,来阐述万法的缘起性空,以缘起性空解释中观,进一步以一切法空解说般若中道,那其本质本来就是双具无因、断见的外道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万法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最前端不见了,所以称为无因唯缘而生万法的无因论;而万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最后都无法再生起,所以称为断见。
龙树菩萨《中论》中有一段偈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这一类的断见外道所最喜欢夤缘而用来支持他们的主张的,他们会这样说:龙树菩萨《中论》里面不是就已经说了吗:所有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空无,也都是假名施设,这就是中道的义理;因为蕴处界的种种法,没有一法不从因缘所生,所以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法空。
假如这样来解释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的这一段偈颂,那 龙树菩萨在他方世界恐怕也要有所埋怨,因为这绝对不是他的本意。这些人虽然口说中道、中观,却不能自外于断见,其实都是与外道法没有差别的。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乃是依于第八识的体性来作阐述。那在否定了第七识、第八识的六识论者,他们不但违背了佛的意旨,而别立了意识的细心作为涅槃的实际,竟然还自己认为说自己的中观见是龙树学!这种假借菩萨的威名来哄抬自己的作法,真的是太可笑了!
那么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的这一段偈颂,是什么意思呢?那是说:所有藉着万法本因如来藏以及诸缘出生的种种法,本来就是空性的一部分,但是单从蕴处界来看,却是假名施设而有,所以其实也是中道义;从来没有一个法不是从万法本因如来藏藉诸缘而出生的,所以说,其实一切法无不是空性如来藏的一部分。
所以,上求了义法的学人应当知道说,大、中、小品般若经中所说的般若中道,绝对不是一切法空,龙树菩萨《中论》所说也不是一切法空。二乘法的缘起观,假如离开阿赖耶识本际如来藏,否定了阿赖耶识就不是缘起正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者、没有阿赖耶识作为一切法缘起之因,那么一切变成无因而唯缘而现起,因为无因唯缘之法不是佛法,只是外道的无因论;再者、也没有办法证解脱果,因为阿罗汉在这种情况下,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就变成断灭了啊!甚至于说这样情况下,连初分的断我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定会落入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这个困境。那 佛所说的缘起法绝对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说法,是同断见外道的缘起观,是没有丝毫的胜妙之处的。
接下来继续说,参究的时候应当离心、意、识来参。心、意、识这三者,诸经论中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其实都没有互相的矛盾,应当去观察它前后所说的,进一步了解文字中所要为众生叙述的真正的法义;而不是只是一昧的依文字上的表相,就说这里对那里错。
唯识学中所说的心、意、识,往往是以第八识为心,而以第七识为意,识则指的是意识,也就是第六识。但是禅师家的方便就不是这个样子。他所说的心意识,则是讲说已经过去的意识叫作心,现在正在现行的意识叫作识,而尚未现起的意识叫作意,这三者都是意识,只是依着过、现、未来,方便施设的名相。因为都知道众生贪着意识的自我,又分不清楚意识的种种相貌,所以才有这样的施设。意识都是在了别种种的尘境,有时候因为念心所的缘故,而忆想分别出种种的事物,这个时候叫作心,因为回想了以前过去有的觉知心跟祂所了知的种种;有时候众缘和合的时候,又因而生起了种种的觉观,这个时候称为识,因为正在了知种种的境界的觉知心;有时候又因为业力的牵引、变现,使得祂想起种种可能是即将发生的这些事物,这时候叫作意,因为是还没有现起的觉知心。这种种都显示出思惟了知境界、业行的种种差别,都离不开识阴的范围,那这样方便建立心、意、识作为区分。
简单的来说,为什么禅师家要说离心意识参,主要就是要说要离开所知境,也要离开能知的心;那么若要进一步去说明心意识,就要详细的去了解五蕴十八界。但是离心意识参的意思,并不是要你舍却意识,而反而是要以有见闻觉知的妄心,来寻找一向离见闻觉知的真心。换句话说,要有净念相继的定力,而不是要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之中。那以这个有离开语言文字的观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来寻寻觅觅,才有可能一念相应。因为如来藏的体性是无异、无变、无生、无诤,祂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却又不妨碍从祂所生的种种法是有生生灭灭的外相。因为诸法在过、现、未来生生灭灭的同时,心意识也伴随着运作,而如来藏却不在心意识之中;乃至说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非地水火风大,不离地水火风大。所以说,如来藏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是要以这样的知见去参究。离心意识参不是要保持在无念的状态,不是要把心意识丢掉,而是要以心意识,往离开心意识的方向去参究,因为心意识是我们参究的工具。
前面所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因为没有办法舍离虚妄的心意识的关系,都会落在意识以及其所相应的境界,很少会去想到第九识、第十识。因为他连第七识跟第八识都否定,或者是根本没有办法观察到第七识,更不要说可以去亲证到第八识。那这样就会落在意识跟祂所相应的种种境界,就会产生很多歧路。那这里也方便的来为大家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第一种状况叫作常见,执取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心,虚妄的认为说,这个心是轮回的根本识,是一切法的根源。因为执持意识心为常不坏心,所以称为常见外道。但是,外道这个词并不是骂人的话,是因为说在心外求法的缘故,所以才称为外道。乃至于说佛门之中,也有很多所谓的佛门外道。而这种常见有很多种外相,举例来说:有一种是什么执持空明觉知的心,作为常住不灭者;另外一种是执持没有思惟妄想的灵知心,来作为常住不灭者;还有一种是执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作为常住不灭者(那这已经又落在意识,又加上末那的执持了);乃至还有另外一种是执持没有分别的明觉心,把祂当作常住不灭者(这可能是因为打坐而不起语言文字妄想,他就误会说,这个就叫作无分别心,其实还是意识心哪);还有一种是执取说,专心课诵、专心作事的心,那把祂当成常住不灭者;还有一种是执取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把祂当作常住不灭者(那这个是执取了意识能了知尘境,又再加上说自我想像了一个叫作遍满虚空的一个妄想,所产生的一个状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执取一念不生的觉照心,作为常住不灭者(那一念不生的状况,我们前面就已经说明过了);还有另外一种状况,他执取打坐入定以后,没有见闻觉知的心,作为常住不灭者(当然这一种状况,多半是在未到地定过暗之中,很少有人是在四禅之后入了无想定意识断灭的情况)。常见的部分就略说到这里。
第二种情况叫作断见,是依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而只是去观察,了知了蕴处界无常无我;然后进一步去思惟说,蕴处界既然有生,生必坏灭,有生有灭的法就是败坏无常,那么败坏无常之法而能够有生,一定是别有一个,另外有一个可以生之法,所以才会使蕴处界才会有生;可是,努力探寻的结果却得不到,所以就说蕴处界无因而生,只是依众缘而有,缘散则归于坏灭,所以一切有情没有前世,没有后世,死了以后都归空无。当然断见论者,也常常会是无因论者,因为会在此世依于蕴处界探寻前世后世不可得的缘故。
第三种状况说叫作自性见。这一类的众生,在探求生命实相的时候,依然是依着观察五蕴十八界的幻有;但是在寻觅本际的时候,依然遍寻不可得,所以就起了不如理的作意,施设蕴处界是由自身不可知的冥性所生,这个冥性有其恒常不坏的自性。虽然是这样的施设,可是碰到有人来问说:你们讲的冥性到底是什么呢?他却又说冥性的自性是不可知的。这个部分在古印度的数论外道,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乃至于说,今时也有佛门之中人,因为不证本际,却又希望有大名声,然后就施设种种名相,令它有恒常不坏的体性,又能连贯三世,可是说的却与佛说的本际又了不相干。甚至也有施设意识细心、意识极细心成为常住不灭的心;可是,意识细心不论粗、细,从凡夫乃至四空定中的境界,都是佛所说的意法因缘生的心,那当然就不是常住不灭的心。自性见的状况先说到这里。
当然还有种种的邪见……所以说,假如没有办法了知蕴处界的内涵,参究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很多歧路的;因为一直都会落在蕴处界之中,而没有办法自己去发现,因为不肯舍离一向贪爱的心意识的缘故。现在略说一二供养诸方。希望对学人而言,还是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而进一步来修学。假如说你求悟是为了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当然还必须有一些知见是你应该知道的;在听闻思惟了以后,就不会使你在悟后目空一切,反而增加了慢心,成为悟后起修的障道因缘。
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道,这个时候是第一阿僧祇劫中的三十分之六刚过,那之后还要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才能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而后面的初地到七地满心,八地以上,又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
所以,菩萨今世初次明心开悟,只是七住位而已。但不妨是真见道,这是说所见的真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而不同于二乘法的见道,见的是蕴处界的虚妄不实,所以二乘人是无法思议菩萨明心开悟的时候所得的般若智慧。话虽如此,菩萨此时所悟的般若智慧,也只是总相智或者称为根本智。总相是说,大概只粗知佛法的智慧,没有办法跟上地菩萨的智慧相比较;而根本是说,这却是将来继续亲证一切了义佛法的根本。那根本智有时候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你找到了如来藏以后,知道祂是不会分别六尘万法的,那依此而生出第一分的根本
所以,菩萨明心开悟之后,不是像一般人误会说,一悟即至佛地,从此修学事毕,不是这样的;而反而说,只是修学佛法的刚刚入门而已,所以才会说,以前都只是在外门修学。而悟了以后还要继续跟着上地的菩萨,进一步再修学差别智,那这个称为后得智、别相智。也就是说,真悟之后,还要再从蕴处界诸相显现的时候,再去观察如来藏,而进一步得到种种智慧,那有时候称为后得无分别智,道理跟前面所说的是一样的;那后得智能够成为修道方向的依止,其实还是在见道位,一直要等到别相智之后,才称为得道种智进入初地,才是开始修道位。
阿弥陀佛!
-----正钧老师

(原标题:禅法的知见 (三))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