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3 12:50   浏览:1852  

“习气”知见集锦

【惭愧佛XXX忏悔:自无始劫来,贪(五欲之中以色、名更甚)嗔痴习气深重,烦恼连连,苦痛重重,障碍修行,障碍解脱,故于今日,汇集 导师和亲教师法宝中关于习气知见之开示,以反复熏习,心得决定,愿早除性障】
【惭愧佛XXX发愿:无论娑婆世间多么险恶,对三宝信心永不减退,愿生生世世在此娑婆,皈依三宝,修习正法,护持正法,修除性障,道业猛进,自度度他!】
【惭愧佛XXX祈求: 世尊、观世音菩萨、韦陀尊天菩萨及正觉海会诸佛菩萨慈力加被今生修除对无欲尤其是对色、名之贪着,早日明心见性乃至增上,早成佛道!】
《楞严经》卷九说: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净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那就是说,想要获得菩提,要证得真如佛性的人,应该要除掉杀、盗、淫三种心,要除掉不明白杀盗淫心之虚幻的无明迷惑,这三种迷惑要悟明心性以后才能渐渐的断除掉。如果迷惑没有断除净尽的话,就算是获得了五种神通,那也都是三界之中的有为法,是有为的功用。不除三惑、不灭习气的话,舍报之后就会落于魔道之中。为什么习气不灭的人会因为神通落于魔道?因为贪、瞋、痴不除,杀、盗、淫心不除而获得神通的话,那就会常常跟鬼神打交道。和鬼神打交道的时候难免就会有恩恩怨怨,有了恩怨以后舍报时鬼神就会来找麻烦,然后我们就会希望自己能获得更有力的鬼神作奥援,来对抗有怨的鬼神,所以舍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和鬼神相聚而落于魔道。因此学神通最好先悟明心性,悟了理?般若之后再来修学禅定神通,否则不免要被神通的境界所转,习气不灭落于魔道或神道,结果自己还在那边洋洋得意,我们只好为他说一句:深可哀哉!
在悟后起修的过程里面,他渐渐的会明白,修除烦恼和习气,是修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一般人总以为修四禅八定,就是必须要打坐,不停的打坐,不停的锻夫。但是真正走过来的人,他会告诉我们:要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功夫,除了一方面增强功夫以外,另一方面必须要除断烦恼和各种习气。尤其是当我们修学很久终于进入二禅―无觉无观三昧之后。从这个过程之中,他更深深的体验到烦恼习气不断,是不可能进入二禅以上的境界。所以他最后会明白:修除习气和烦恼,也是修定的人所必须要下功夫的地方。
舍弃怨恼。受人欺负,心里面不快乐,这叫做怨。然后开始思惟设计方法,准备要去报复,设计完成决定要去实行叫做恼。因怨与恼就会生起报复,这怨恼瞋恨都因为名与色而有。也就是因为五阴而有,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亲眼看见了五阴的虚幻不实,所以会开始渐渐的转变习气、会向无瞋有悲、无爱有慈的境界逐渐迈进。所以受到人家不合理的待遇、瞋恨怒骂的时候虽然会生起烦恼,但是一定不会有报复的心态。即使有的话,也会在一两分钟后,最多一二十分钟以后,还是会打消了那个报复的念头,这是初见道的人。
悟后起修已经有一段时间的人,绝对不会有一念的报复的心态,因为有禅悦的缘故,因为有道共戒的缘故,因为知道这一些跟真如完全不相干的缘故,因为知道这一些都是人生的一场大梦里面的小事一桩的缘故。
有情众生难免会有一些贪瞋痴的不好行为,但是我们要知道:众生原本就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因为过去生瞋恨的习气很重的缘故,可能我们很容易发作起来,但是开悟者回心返照的时候,马上观照到自己起瞋怒心是一种错误,是虚幻的,然后替对方想一下:众生本来如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有瞋恨心了。
有的人把悟看得很玄,他说开悟以后就永远不生气啦。有的时候他会责备你:喂!你不是开悟了吗?你怎么还生气啊?对不起,我们要跟他说啦:悟了之后,三缚结才刚刚断了,无始劫累积下来的习气,还要靠悟后起修断除。即使到了菩萨二果,尚且还有淡薄的贪瞋痴呢。即使成为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余习未尽。谁告诉你说我悟了不能生气?不但不能够说不能生气,乃至于当他发觉这一件事情,生气就能解决,不生气就不能解决时,他甚至可以从深心里面爆发出来,一发就不可收拾了,惊天动地,事情就解决了。但是有个好处,事情解决了以后,他一转身又嘻嘻哈哈了,没脾气了。为什么?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
从真如的立场来看,人生就是在演一场戏,所以悟后不但可以生气,而且可以比别人气得更厉害,但是一转身马上就丢掉了。不是常常生气,是偶尔;必须生气才能解决的话,就生气——用智慧来处理。但是生气是例外,平常是没什么脾气的。
此外,瞋心应该要尽量断掉,菩萨犯瞋是很大的忌讳。菩萨即使犯了邪淫戒、他的罪都远不及犯了瞋恨的戒,因为犯了瞋恨就跟众生绝缘。犯了邪淫戒,将来还可能度了那个人,所以世尊特别指出,菩萨对于瞋的行为必须要特别注意,不要去犯了它。那么这一目讲的是说,怨恼之心在悟后会渐渐的开始消除掉、舍离掉。
消除慢心。一般人会有慢心,都是从色受想行识来加以分别。明心见性以后则是从真如来看一切的有情众生,所以一切的有情众生完全平等。他从自己的体验,也会知道一切的有情众生到最后必定会成佛,因为未来时间无穷无尽。他也知道一切的有情众生本来是佛,因为真如佛性本来就具足,所以他知道菩萨再来其实很多。
渐渐的他也会知道,他方世界的菩萨听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迅速,风闻而来的也很多,只因隔阴之迷,所以暂时忘掉了。如果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又开始修行,就会迅速见道,很快又悟了。其中可能就会有一两个人,将来可能会成为我的老师,所以就会把慢心除掉。
慢―不离五阴,慢―不离分别心。可是在真如佛性之中,没有分别心,没有瞋慢这一类东西。悟后的人他会知道,慢心的习性之所以会继续存在,是因为第七识(染污末那)我执的习气暂时改不过来,成为一种惯性。
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因为所知障,也就是不明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生生世世都有一个我;从五阴的我出发,去做一切的事情,真如自己不觉,随着五阴与染污末那去长养各种慢、瞋、贪的习性种子。这一种习性,从无量劫以来就存在。如今见道断我见后,就要从我执方面去下手,深入的去思惟、观察、整理真如与我之间的关系,和真如的空性、我的虚幻。常常思惟整理以后,这一种习气才能渐渐的消除掉。
如果不是真正悟得根本的话,也就是说,我们前面讲的解悟,或者声闻禅初门的断身见而不断我见的话―还有一个我在,只是不以色身为我。像这样的话,慢的习性会继续存在,甚至有些人慢的习性会比以前更为严重。那就是还有一个我在,还感觉有一个我:我不以色身为我,我断了身见,我是圣人。这个我不能除掉,所以慢心就越来越重。
如果悟得真,慢跟瞋都会越来越淡薄,因为没有一个我存在,只有真如的空性真实存在。但是虽然如此,还有一些微细的、深沉的慢,那就要到悟后起修一直到断五上分结的时候,才能够完全除尽。
修除烦恼 改变习气
在开悟之前,每一个人的习气各不相同,悟后就要去调整改变我们原来不好的习气,这就叫做修道。改变习气,首先要除掉烦恼;烦恼的消除,要从比较重的烦恼先除,重的烦恼除掉以后,轻的烦恼自然就可以消除了。烦恼除掉了,习气自然而然就改变了。所以悟后起修,除了禅定功夫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修除不好的习气。我们分为十目来说。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
我们前面说过,悟后的功德有很多,但是如果悟后没有继续精进修行,如果悟后遇到一个恶知识、假知识,他名气很大,他说你悟的这个不是,你就被他所转,就退失掉了。那么前面所讲的那么多悟后的功德,跟你就不相干了。
有人不相信我,要去相信恶知识,我也没办法,他就退转掉了;好不容易爬到七住位或者十住位,这一下子又退掉了。所以习气烦恼还是照样一大堆,不能够消除。然后就开始诽谤,诽谤的结果,只有下地狱一条路。如果侥幸没有遇到恶知识,可是我们没有再悟后精进的去修行,因此功德不现前,烦恼与习气就无法很快的消除掉,然后就会跟着没有悟的人一样起怀疑。
未悟的人,他们把悟这件事情想得很玄很妙,因为大善知识常常开示:悟了就有六通。怎么今天我悟了没有六通呢?错会了。禅师讲悟了有六通,是指真如于六根之中互通,佛性于六根之中互通,不是讲悟了之后有六种神通。然后就会跟一般的人一样说,悟了以后应该就没有贪求、没有贪欲,悟了以后也不会生气,悟了以后根本就不用睡觉,因为真如不睡觉嘛!因此他认为悟了的人,就可以忍受一切不合理的对待,他也认为悟后就应该散尽家财,舍去眷属。
错了,《楞严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真如佛性是理,一悟了你就具足了,你就看见了。可是烦恼和习气是在事相上的修行,这不是顿时可以除尽的,而是要在历缘对境之时,将我们六根无始劫以来,累积下来的无始虚习要一步一步的去断除,这是有次第的。
因此,悟后不贪吗?不对。凡夫贪求钱财,多多益善;菩萨悟了以后,对于钱财也是多多益善,不过他不是集聚为事。钱财多多益善,是要拿来弘法度众生。有很多钱财也不烦恼,弘法时要用很多的钱也不烦恼,这才叫做不贪不瞋。如果说必须要现不动明王相,必须要现怒目金刚相,才能度人,那我就现瞋怒相,绝对不会因为人家一句话说:悟了就不会生气了。就被这句话限制住了,他反而能够挥洒自如。
也不是说悟了以后就应当要忍受一切不合理的恶意对待。该做的事,该应对的事,还是照样去应对。因此不可因为善知识还有残留一些贪瞋痴的习气没有修除净尽,就去诽谤他,否则本身就会因此而当面错过真的善知识,就失去了佛法之中证道的因缘。而加以诽谤的结果,便种下了今生和未来生障道的因缘。
此外,在我们这个共修团体里面,处理事情和说话都要很小心。因为我们这个团体有很多的共修处,在这些共修处里面,有许多已经明心见性的人,《大宝积经、大集经、维摩诘经》都告诉我们,见道的人就是菩萨僧,不管他是出家相在家相。如果我们在这里面挑拨是非,搬弄口舌,而造成见道者之中,某些习气未尽者因此产生误会,而造成隔阂,那我们便成就破和合僧的重罪。
破和合僧在菩萨戒而言是重戒,犯了不通忏悔。因此我们说话要很小心,因为我们共修团体里面,有许多的菩萨僧,所以这个共修团体就是菩萨僧团。因此在这共修团体中,不管已悟未悟的人,说话都要很小心,要避免无意之中犯了过去的习气,而有两舌的现象。

(原标题:“习气”知见集锦)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