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老师开示:法相唯识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二)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跟各位分享探讨“法相唯识宗在佛法中的定位”。
上一集我们有讲到说,法相唯识宗其实不能简称为“法相宗”,如果要简称的话,必须要简称为“唯识宗”;因为所有诸法的一切法相全部都是依止着唯识——万法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这个心就是如来藏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是依止着这个心才会有法相。所以如果没有这个唯识的证悟的前提的话,就没有诸法相所显现了,就没有诸法相可供菩萨能够因为观察这些法相而断除诸种烦恼、而证悟的诸种的果地。所以,法相唯识宗如果一定要简称的话,应该要简称唯识宗。
那也因为这个样子,所以说一直到唐朝末年以后,这个法相唯识宗就后继无人了,这个宗风就慢慢的颓丧了。为什么呢?这个宗风到唐朝末年以后,法相唯识宗反而不如禅宗能够继续阐扬、能够光耀门庭。原来在盛唐的时候,也就是说贞观以后,玄奘菩萨还有 窥基大师,还有 窥基大师的慧沼弟子,还有慧沼弟子的智周大师他们的弘扬,所以让法相唯识宗能够法门龙象兴于一时。但是为什么到晚唐以后,到唐朝末年以后,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个就是因为法相唯识宗的这个唯识,其实是难知难证的。这个唯识不但难知难证,这个唯识难知难证,证了以后要发起别相智,乃至于要发起进入道种智,修学一切种智,那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也就是说,为什么法相唯识宗到最后会只剩下禅宗的证悟,会不如禅宗的发扬能够光耀门庭呢,这个就是因为一切种智殊胜难得。一切种智并不是悟后你就能够获得一切种智了;一切种智必须要依止着善知识,来修学唯识一切种智的这样子的一个佛法,才有办法真正进入一切种智的熏习还有修学。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缘故,一切种智的难学、难熏、难修,善知识难得;所以到了唐朝末年以后,能够修学这一切种智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所以后来这个唯识宗就慢慢的颓丧掉了,就不如禅宗的继续阐扬,能够光耀门庭。
而法相唯识宗它所依止的经论有哪一些呢?法相唯识宗它是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的,所以法相唯识宗它所依止的宗旨还是如禅宗一样,以证悟这个第八识心为最主要标的了。而它所依止的经论,最主要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六经指的是哪六经呢?六经指的就是《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还有《大乘阿毘达磨经》。而十一论呢,指的是哪十一论呢?十一论指的就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还有《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还有这个《集量论》。
是因为有这样的六经十一论,所以依此为宗旨来弘扬法相唯识宗,所以它所弘扬的宗旨函盖了三乘一切佛法,函盖三乘一切佛法里面所说的始教、终教、通教、别教,完全具足含摄圆融。含摄一切佛法里面所说的、《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始教,还有《法华》所说的圆教部分、终教部分所说的佛法;其实法相唯识宗里面,都在这边具足圆融含摄的。
这六经十一论函盖“唯识五位”,六经十一论函盖了三乘解脱果,函盖了佛菩提果,函盖别教五十二位修行的次第。六经十一论本身就函盖了三乘菩提的修行,所以它含摄了二乘的解脱果,也含摄了大乘佛菩提果的别教五十二位阶的修行次第,含摄了十七地的瑜伽师的境智行果,也就是刚刚所说的,这些瑜伽师地地修行的一个境界的一个果相。所以这个唯识五位,它其实是依着六经十一论,依着唯识的宗旨来修学,而能够分证解脱果乃至于佛菩提果。所以六经十一论其实它是函盖了三乘菩提的。
而这六经十一论也宣示了“五法三自性”。六经十一论宣示了唯识所说的最重要的五法三自性:宣示了相、名、觉想、正智、如如,宣示了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宣示了五法三自性,而以《百法明门论》摄尽了一切佛法,正确的显示出人我空还有法我空的真理。透过《百法明门论》的修学,透过《瑜伽师地论》的修学,能够摄尽了一切佛法;因为透过这样的修学,能够了知人我相,也能够了知法我相;因为能够了知人我相,也能够了知法我相,所以能够依之去断除人我执,也能够去断除法我执。所以能够因为这样子,能够正确的具足地显示出人、法空——人空还有法空的真正的道理。
而这唯识六经十一论也建立了大乘、小乘一切宗派的佛法。这六经十一论建立了这一切宗派的佛法,让佛法立于不败之地,为一切外道还有佛门凡夫所不能测、所不能破。因为有唯识所立的这样的宗旨,所以让佛法不会落入了断见,让佛法不会落入了常见,因为这个常住的本心祂本来就是离于断常二见的。所以,因为唯识宗的宗旨的确立,让一切外道还有一切佛门的凡夫所不能测、所不能破。所以,如果有菩萨能够依唯识宗的宗义而证悟般若了,如果有菩萨依着唯识宗的宗义去修学,去证悟同于禅宗所开悟的这个如来藏心,去证悟同于禅宗所悟入的这个真如本心,去悟入三论宗所悟入的这个般若心;如果有人能够依着唯识宗的宗义,悟入这样子的般若的话,他就能够慢慢的发起道种智,也能够慢慢的渐入诸地,慢慢的具足诸种的佛法;那成佛之道逐渐就能够了然于心,能够证十真如乃至于成佛。
因为唯识宗所宣示的宗旨,就是依着佛菩提道的宗旨,与前面所述的禅宗所述的宗旨,与华严祖师所述的宗旨完全一样;这些宗旨无非就是要让佛子能够契证本心,能够悟入本心。悟入本心以后,才有办法发起因为悟入本心以后发起的别相智。因为悟入了本心以后,发起了总相智,获得了根本无分别智;依着根本无分别智,才有办法慢慢的修学,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因为后得无分别智的开展,所以慢慢的具足了菩萨的别相智乃至于差别智。那在这个过程里面,逐渐的通达见道位,能够逐渐的通达般若。
通达般若以后,才能够慢慢的发起道种智。道种智是属于地上菩萨修学的位阶,道种智是因为入了初地以后,才会进入初地的道种智;因为进入二地以后,才会入了二地的道种智;这个是属于修道位的修证的位阶。也就是说,当悟了般若以后,才有办法依着般若慢慢的从开悟七住位明心,渐渐进入十住位乃至于十行、十回向位;三贤位满足了以后,才有办法进入初地的修证;进入了初地的修证以后,就开始可以发起了道种智,渐渐进入诸地的修行的一个过程,慢慢的具足圆满佛法。那在这过程里面,因为证悟了这个如来藏,证悟了这个般若,虽然还没有具足亲证地地的道种智之前,成佛之道已经慢慢的能够了然于心了。对于修学佛法的次第,因为如实的证悟如来藏,乃至于如实的去观察如来藏所含藏的诸法,所以成佛之道已经能够了然于心;能够依着成佛之道的修证,逐渐的证悟“十真如”;证悟十真如就能够成就佛果,能够圆满佛地的究竟的一切种智。
所以,证悟般若的人,如果能够入唯识宗义的话,如果是福慧双具的人,他一世就能够圆成二地了。悟了般若的人,如果能够入到唯识种智的宗门正义的修学的话,其实如果是过去世已经修集了很大的福德,过去世已经熏习了般若智慧,过去世已经熏习了种智的智慧;因为福慧双具,所以一世就能够圆成二地,甚至于能够进入三地,而且能够如实了知解脱道还有佛菩提道的内涵。这个都是因为证悟了这个如来藏心以后所发起的功德。而且也能够因为这样子,能够如实的了知四种缘起;也能够因为这样子的功德,能够知道诸地的无生法忍。因为契证了这个般若心,所以发起了道种智,所以地地修行,发起了诸地菩萨修学的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就是因为来自于菩萨的道种智的缘故,而这个道种智就是来自于般若的智慧,这个道种智其实就是来自于菩萨证悟的般若、证悟的中观。那证悟般若与证悟中观,乃至于般若智慧的开展,都是依于证悟了这个唯识、这个万法唯识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有办法慢慢的具足佛菩提道修学的这些的功德。
而法相唯识宗的入门其实也不能外于禅宗的,法相唯识宗的入门也是要依着证悟自心藏识的般若慧为本。也就是说,法相唯识宗如果不依止着证悟自心藏识的般若为本的话,那一定会落入了“学问僧”,一定会落入了学问的思惟,一定会落入佛学研究的思惟,因为不是真正的实证的佛法。学术的思惟与实证的佛法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实证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是可以亲自证验的;而学术的佛学其实仅止于能够意识思惟,去思惟推论,那这个东西完全不是亲证的。但是唯识宗——这个法相唯识宗,它能够依着证悟自心藏识的般若,这个般若慧为本,然后慢慢进到唯识宗的宗门里面,修证唯识无量的三昧;那这样子慢慢的具足上面所说的三乘佛法的本质与功德,这个都是因为证悟了这个万法唯识的这个第八识心。透过这样第八识心,才有办法因于第八识心的了解,对于第八识心所含藏的种子,对于第八识心所显的各种法相,慢慢的少分乃至于多分、乃至于具足了知,然后完成三乘佛法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学。所以说,法相唯识宗是具足如上所说的三乘佛法的本质与功德。
而法相唯识宗也不应该外于三论宗还有般若的经典。法相唯识宗与三论宗所说的般若,其实它是相通的。三论宗的般若经典所说的这个般若心,三论宗所说的中道般若,其实就是法相唯识宗这个宗旨所标立的——必须要证悟这个如来藏心。所以法相唯识宗在三贤位中的胜解行位,就是三论宗的般若别相智。
法相唯识宗从悟了如来藏心,悟了如来藏心其实也是同于三论宗悟了般若心;悟了这个般若心,也是同于禅宗所悟的第八识如来藏心。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悟了以后,进入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修学,这个就是三贤位的修学。这个三贤位所获得的胜解胜行,在三贤位里面所获得的胜解胜行,就是在般若别相智上面去作观察,去作让般若的智慧继续的更深更广;这个其实也就是三论宗在般若里面所说的别相智。所以三论宗这个别相智,也必须依于证悟藏识以后,证悟了法相唯识宗的这个如来藏识以后,能够通达三论宗的般若中论的意旨。慢慢因为证悟了藏识以后,因为悟后起修慢慢通达三论宗的般若中论的意旨;通达了般若中论的意旨以后,就是通达了般若;通达了般若以后,就是通达了见道位;通达见道位,就是即将入到初地里面去了,也就到初地里面的道种智,发起初地的道种智进入修道位。那这个修道位进入了以后,能够因为三论宗悟到般若中论的意旨,乃至于因为别相智的开展,能够让十地唯识行的修学能够更易修学。所以法相唯识宗不应该外于三论宗还有般若经典。
而禅宗还有般若宗的行者,悟后如果不修学法相唯识宗的真义,如果不修学法相唯识宗的真义的话,不修学法相唯识一切种智的修学的话,是没有办法通达三乘教法的。禅宗或是般若宗的行者,悟了如来藏以后也一样必须要依着善知识熏习一切种智,必须依着善知识熏习一切种智,然后慢慢的圆满三贤位的修行;在圆满三贤位的修行的过程里面,就已经是在熏习一切种智了;依着熏习一切种智,慢慢的具足进入了通达位;进入了通达位以后,才能够进入这个地上菩萨的修行的一个阶段。所以,如果禅宗跟般若宗的行者悟后,如果不修学法相唯识宗的话,不了解法相唯识宗的真义,就没有办法通得三乘的教法;也不能具足了知大乘通教、别教它的差异还有相同地方是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永远不能进入初地;因为没有具足圆满三贤位的修行,所以不可能进入初地。所以,要圆满三贤位的修行,必须要悟后要修法相唯识宗,依着法相唯识宗的真义来修行,才有办法进入初地。而且悟后如果能够依着此宗的真义广修唯识妙理,不但能够入初地,因为能够进入道种智的修学以后,也能够因为入初地,乃至于入二地,乃至于未来世中能够地地增上,成为等觉、妙觉乃至于圆满一切佛果。所以法相唯识宗它能够遍知一切法。
而这个法相唯识宗的教法,其实它是兼通宗门的,它是与禅宗的宗门是相通的。禅宗的宗门与三论宗,乃至于华严宗还有我们现在所说的法相唯识宗,所通的宗门都是在指“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以心为宗的一个宗门;所以能够自凡夫地乃至佛地都能够普皆含摄。所以,它不只是说依他起性还有遍计所执性的“虚妄唯识门”,也是广说圆成实性还有三无性的“真实唯识门”。法相唯识宗它的真正的道理,它的重要性是这么的重要,所以证悟法相唯识宗的这个宗门正义其实是通于各宗的。
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先跟各位分享到这边。
阿弥陀佛!
(原标题:法相唯识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