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19 08:14   浏览:969  

拈花微笑----禅

  「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禅宗中脍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间最不可思议的佛法密意,二千多年来,禅的智慧流传在人间,开启了世人法身慧命的明灯,照亮万古长夜。

  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真正的「禅」和「禅思」、「禅定」都没有关系,当佛陀最初开演佛法的时候,当时的小乘人(解脱道修行者 – 声闻、缘觉众)所注重的是「禅思」,他们信受如来所说的智慧之语,将所听闻熏习得来的教诲,思惟瞭解以后,在日常生活上一项一项作仔细的比对观察,明白世间法的虚妄不实,然而这与外道的冥思并不相同。

  这种「禅思」的思惟方式是根据佛陀所开晓的道理:四圣谛及缘起法在世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作种种深入的思惟观察,将如来的智慧之语与之一一验证,将此智慧落实于世间,而知道世间一切不实,无可执取,透过这样深刻的观察和省思,能够产生对蕴处界观行之后的决定信,对于如来所说确认无疑。

  因此僧侣们为了避免受到打扰,有的在闲静处(阿练若)、有的到坟场塚间(憺怕路)、树下,也有的往石窟,去确实环顾他一生週遭所发生的事情,因此而得到圣智决定,证得解脱的智慧,就可以决定死了以后,一切身心不会再于后世生起,永灭无馀(无馀涅槃)。

  印度「禅那」(Dhyana),意译为「禅定」,就是玄奘菩萨翻译的「静虑」。佛陀如果没有教导破除「我见」,来作为佛法中所说的禅定的基础,那就和世间一般的禅定相同,佛法就没有特别殊胜的地方。根据佛典的资料,无量世以来,在六道轮迴的一切有情(补特伽罗),都曾经证得过四禅,因此这看似非常困难的禅定工夫,实际上每位众生都曾经修得过。

  而「禅思」和「禅定」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禅定」是专心致志地在捨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地用心,当能捨离人世间的欲界爱染,就会得到初禅(第一静虑);捨离了初禅天的境界,就会得到第二禅,如是一直往上,但是最终修行人证得了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有极微细意识),或是来到了「无想定」(仍执著色界天身),最终仍拘束于各该境界中,还是无法脱离束缚(不能得解脱),仍在三界之中。

  因此如来给予佛法小乘人一个第九次第定──灭尽定,以符合他们想要离开尘世间,而又想要修学禅定的心愿。而佛陀在世时的小乘人,许多证得瞭解脱智慧的阿罗汉们,虽然没有刻意修学禅定,但至少都得证初禅,因为初禅是可以经由捨离欲界的种种贪爱而发起;心裡面很沉静时,离开了欲界爱,因缘时节成熟,便能发起初禅。至于二禅及二禅以上的定境,则学人必须一开始要靠辅助,才能够成就。

  然而回到我们这里所要谈论的主题──「禅」,它并非「禅思」,也不是「禅定」,而是当初佛陀「拈花微笑」的内涵──禅。「禅」就是佛陀的「教外别传」,也就是佛陀以这个「禅」来作为宗门的印证,来确认证得这三界法的实相,因此以「禅」来概括这取证的实相心;缘于大乘佛法以此第八识实相心为教理的核心,故强调以实证这实相心的宗门「禅宗」的禅,又称为「宗门禅」,然而这「宗门禅」并不外于教门的教理,因此宗门、教门不二,故禅宗证悟的人可以深入般若教典而能无疑滞。

  禅宗的法门就是以「顿入印证」实相来作为根本;而「顿入」即是「一念相应」的智慧,在那一刹那间,瞭解了这世界真正的实相究竟是在哪里,这实相心是真实活活泼泼地存在,永远不变易的心却能出生万法!当亲证这实相心──如来藏──第八识,去体验领受祂的自性,可以契入「印证」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法,确认这就是法界的实相,法界的根本,于慧眼实见中,发起般若智慧,获得根本无生智,即是「根本无分别智」──以实相心无有众生心的分别性。

  因此,若问什么是般若呢?般若就是瞭解法界实相的智慧,这就是般若。因为佛法裡面的般若,是以法界的真实实相心的种种体、性、相、用,来一一说明其出生的世间蕴处界万法,以及出世间的二乘法,又包括从菩萨位一直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种种世间、出世间法,将这所有一切法的智慧统统包含在裡面,所以般若两字的含意很广,因此照祂的原音prajba把它翻译过来──般若,以突显它所涵盖的意义;因此中国禅是基于佛陀的智慧法门所开演出来的,并没有离开佛法,也没有离开佛法的教义。

  当一个学人深入经典,确认大乘法是要以证悟这法界实相作为根本,会遇到一个困惑,就是如何下手去找到这实相心呢?是透过加行?透过观行?透过思惟?还是透过其他方式来用功?当一切教导师也不能轻易地告诉我们这法界实相究竟是在何处时,又如何能让那些心性极好、只差临门一脚的菩萨能有证悟的机会呢?缘此,如来开示了这一法门,告诉一切教导师,可依此来提示学人一个门径,若跨越了这个界线,就是直接洩漏密意了。

  那如来为什麽要大费周章不直接告诉我们这实相密意就好了,为什麽呢?由于心性不善、善根不纯厚的人无法接受直说实相密意的事实,可能反会生起诽谤而造下恶业,堕落深渊去受无止尽痛苦,只得以间接提示的方式让心性成熟的菩萨能得到点拨,而触证这法界的实相。

  因此「禅」是要让大家能够触证实相密意一个绝佳的方便跳板,这是一个开启宝藏钥匙的方便法门,因此「禅」并不是独立于佛法之外,它是一个加行的工具,且能直接显露这实相密意,唯有证悟者才能完全揭晓答案的殊胜法门。

  禅门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然而如上所说,都是根据如来的教典法门才能显示这法界实相的方法;因此「禅」是要直接显露这实相心到底是于何处的「说法」。「禅」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说法,直接以实相来为大众演说,因此必须离开文字来观察,必须离开妄心的执取来观察,才有机会领会这妙旨。

  纵使是汇集整理禅门历代祖师修禅、学禅的心得,证悟的知见和法门,都还只能帮助学禅的人用来参究,而不是真正的「禅」,因为如来是要以「禅」来显示这法界最深邃的奥秘──法界实相心的所在,因此这是甚深极甚深的说法,直接将第一义谛的本源揭露在我们学人面前,然而这个禅的「微妙说法」实在是很难体会;借个比方来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乃至禅法中的各种资料典籍,都只是为我们指出实相在哪个方位,然而它并不能代表实相;如同以手指头指著月亮,但那隻手指头并不是我们要寻找的月亮。

  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字经教典籍、禅学、禅法以及禅理都是「标出月亮的手指」,虽然可以让我们更行瞭解这法界实相,但法界实相究竟是在何处呢?透过如来的慈悲开引出这个「禅」的法门,使我们更清楚地接近这个月亮了,因为真正开悟的菩萨,可以「禅」的方便为有缘的菩萨开演这最深奥,显示实相的法门。

  而现在一般人常常错会「禅」,将禅当作是禅定,或是以为禅是禅思;从世尊在灵山拈花,迦叶尊者因而领悟妙旨,破颜微笑,如此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就是证悟法界实相的「智慧法门」,并非是「禅定法门」。「禅」是一念相应这法界实相,这从来不变易的心体,这不是中静虑的心,不是我们了别六尘的心,不是我们这对应六尘的心,不是会生起念头的心,不是我们各种心行的心!

  可以说,这实相心完全与我们的心南辕北辙,祂从来不是我们这个意识心,祂也不是会和宇宙万法合而为一的心,祂也不是会反观自身而生起祂是宇宙本源的念头的心,祂也从来不会和我们的心合而为一,祂从来就是昂然独立,即使证悟之后,祂还是祂,我们还是我们!

  我们不会因为证悟了祂,就会多了些什么,不会!我们还是一样每天生活度日,不会因为这样而变成三头六臂,也不会因为这样而产生定境神通,更不会因为这样的证悟就可以消除业障、所知障和烦恼障,当然更不会因为证悟了祂就瞭解宇宙的一切奥妙,都不会!

  证悟了这个法界实相,都还只是一个修行的开始,让我们可以开始真正地阅读般若系列经典,这样阅读经典的感觉才会像是如数家珍,所谓之「悟后起修」。

  历史上,中国从初祖达摩以至五祖弘忍,都是以《楞伽经》为禅宗印心的典据,然而这《楞伽经》是属于第三转法轮的甚深经典,这也是玄奘菩萨所弘扬的唯识法相的深妙义理,因此非常难以阅读。

  到了六祖惠能大师,由于闻说五祖弘忍为其讲解《金刚经》,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从此第二转讲授的《金刚经》便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所以「禅」的证悟者都必须以经典来作印证,所有的公案的实证都必须归回如来的本意,绝非有些人以为,公案只要随便乱说,或公案都是没有意义,或公案都是颠倒说,这样的人的说法未免太轻视佛陀的拈花微笑以及宗门。

  此外,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碧岩录》、《无门关》、《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无一不是禅门骊珠,不断地发显了禅门的殊胜妙观察智,然而若干错悟者也不慎列在其中,也因此使得这些古籍所要发显的真义更为扑朔迷离。禅门古来有著名的三关:明心、见性、过牢关,这三关齐破的祖师在历史上极为少见,而能够如此的人,便已经接近菩萨中的三贤位的尽头。

  为了能够让根器日差的众生能够领受妙旨,禅师们便在公案故事之外,想出更多逼拶锻炼学人心性以及定力的方法,如是心性纯厚、定力完备,方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找出这法界实相到底何在,也因此参禅的前方便,如:看话头,就是为了许多没有参究能力的菩萨施设的,若看话头还是不行,就是要培养动中的定力──摄念而能运作来入手,但如果还是不行,便要以摄忆佛念而拜佛来锻炼等等,皆因观察众生的根器而施设种种不同的方便法门。

  当佛子们能开悟明心,参破了禅门的第一关,找到这法界实相,就是第三转法轮经典所说的阿赖耶识,也是一切有情都有的本心,就知道祂本来解脱、本来没有生死、本性清淨而含藏无量劫之烦恼染污业种;在众生因地是祂,在阿罗汉、辟支佛地是祂,在八地以上菩萨也是祂,将来成佛也还是祂,所以说「众生本来皆有如来的智慧德能」。

  所以修证佛菩提道必须努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开悟明心──证得这法界的本源──第八识如来藏。许多菩萨因为有多生多世的宿慧,能以不同的行门入手,仍然会以种种机缘而触证这法界实相心;如淨土门中的「实相唸佛」,教门中的「大开圆解」,都能证得这本心地,必定和经典中的《楞伽经》、《金刚经》所说,完全相符。

  真正宣说证悟的人,纵然从来没有看过禅宗公案,也必定能够一看之下,即能真实解说公案而无有谬误!也绝无可能会认为公案是故纸堆,或是蔑视公案,或以为说禅最简单,颠倒胡说等等使用污衊如来正的语言。

  可见这「证悟本心」实在是非同小可,因此于佛陀示现灭度之后,自古无量无数的出家、名山住持、闻名大师,百般戒律精严、禅定殊胜、行仪超然、刻苦自励、终生精进,乃至以身命来弘扬佛法,却仍旧无法证悟这实相心;在众多学佛人之中,每一代只有一位菩萨得以获知这法界实相的妙谛,如实地证悟,如此一代代单传到中国,菩萨的初阶目标就是如是的困难。

  然而这「禅」并不深奥,如来于经典也说:「这菩提是很容易证悟取得的」,祖师们常说:「只因为太近了,所以看不见,证不得」,慧开禅师于《无门关》也有一句名颂:「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若是心性好的人,得知佛法就是要能瞭解这一切的道理,肯下功夫,积集菩萨的福德资粮,消除自身的性障,又肯寻访真正的善知识,虚心求教,不断地熏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最后知道又肯实践参禅的种种方便,便有机缘契入这实相。

  我们尊称佛陀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能觉悟这种种的智慧,即是要将这法界的源头找到,也就是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而愿意去追求这个实相究竟是在何处,这是学佛人应该去作的,应该用功之处。

  接下来最重要是能够简择当代的善知识,哪一位可以将真正「禅」的密意作宣说,而不是轻慢禅法、以为禅就是乱说、随便说颠倒话,或是无病、风花雪月、将什麽都说是禅、美丽也是禅,或是将意识心当作是本心,以为触证的时候,和宇宙合而为一的幻想,如是等等都是妄语的生病之人。

  因此必须有智慧地离开这些伪善知识,寻访真正证悟的善知识;善知识必定存在于人间,一定会以那个时代的方式来弘传佛法。然而历代以来,真实的善知识通常在世间都不出名,甚至受到排挤,因此要能以其真实的说法是否能切合这「禅」的智慧,这公案的解说是不是非常地胜妙,是不是听闻起来能合乎禅宗公案的意旨?

  找到这样的善知识,要继续加以考察观察,亲近修学,看他是不是会以淫欲法、名利法来长养他自己,若是,就还是伪善知识,应当立即远离;如是种种,理当审慎观察以后,再去研习其修学参禅的种种方便法门,便能有契入实相的一天!


(原标题:拈花微笑----禅)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