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谘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
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ㄧ段——一个颂偈。经文的颂偈是这样子讲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以我们把这里称为四种法要。这四种法要颇类似于—可以相比拟—我们经常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就是一张网,四周四方、上下左右的一个粗的绳子,有这样一个粗绳—主要的绳子—来提振这中间的网;同样的道理,能够支持住我们整个佛法当中修行不坏的,就是要依于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的四种法要。在大乘里,我们称呼它四种法要,其实在小乘的经论里面也有提到,完全是相等的ㄧ个概念,它叫作四预流支;依于这四预流支,我们才能够证得预流果,乃至更上的二果、三果,乃至无学果阿罗汉果。四预流支,这些文字稍微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它精神是相似的;四预流支的话,它是亲近善士,然后一样是听闻正法,第三个叫作如理作意,第四个就是法随法行。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我们经常听闻到经论里面会去看到的,那您这样子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跟小乘的经论相比对,大概就会知道那ㄧ个法随法行,还有这样子的如理作意的意义,是什么样子的ㄧ个解说了。
我们讲完了这样一个单元,我们设定它为“自利利他”,又说它其实就是依于四种法要,或是所谓的四预流支,而证得三乘菩提——趣向三乘菩提的初果;就是在证得初果之前,您所要蒐集的这样子的身、口、意业的福德智慧这些资粮。经文说:在我们成为优婆塞之后,因为要亲近善友,所以我们出至—要出离开自己的家—到寺庙、到僧人所聚集的地方,到了以后,要亲近这一些比丘,也就是僧宝;亲近了以后,要向这一些僧宝谘问寻求法的义味,就是三乘佛菩提诸法,三乘法的ㄧ个法的ㄧ个义味——真实义。既然已经从这边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之后;问了法以后要至心,当他要演说、回答我们之后,回答时候,听闻的时候要至诚心、要认真地去听闻,就是佛经里面的“谛听、谛闻”;听闻之后,还要能够如理思量,如理思量还要记忆、还要持诵,然后能够经常的念念在心,不会说忘失掉、不会有失念;能够忆念不忘,如实理解之后忆念不忘,能够去分别了知更深细的里面所蕴藏的法义,依自己如理思量、自己的如法修证之后有思有证。我们说闻思熏修之后,要付诸于实践去实证。能够分别义、能够忆念不忘,然后再依自己的所知所证,来转于以自己的身、口、意行来化育、来弘导众生,令众生也像自己一样能够亲近佛法,能够如实修证,能够如实趣向解脱,这样子的优婆塞才能够叫作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如果我们这里把它再讲得更清楚一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发下的“四宏誓愿”。四宏誓愿是自利利他,就是自度度他,自己要成佛,也希望众生成佛。四宏誓愿大家都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需要提醒菩萨一点的是:四宏誓愿几乎是每个学佛的人都会发,可是他却不一定知道这个四宏誓愿已经蕴含了我们从菩萨发心,乃至成就佛地果位所需要具足的全部的ㄧ个大纲要领。我们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信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信受一切众生依于如来藏有无量无边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五蕴所造作的身、口、意行而往生于或者是无色界、或者是色界、或者是欲界,乃至欲界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诸道。既然皆有无量无边的轮回,无量无边的轮回当中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那我们所要孝顺的、我们所要慈悲的,应该就要基于已经是一个优婆塞,相信轮回,而要相信众生无边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这样子的ㄧ个起心作意,在体会到自己轮回当中的这一生的苦、过往无量世的苦,乃至未来如果不解脱的苦;再想到这一世的父亲、母亲,不希望他受苦,这一世的夫妻,彼此不希望他受苦,这一世的子女乃至亲友朋友,也不希望他们受苦;因为这样的如实信受轮回,信受三宝为解脱之因,所以信受 佛为我们所立下的这个四宏誓愿。其实这个四宏誓愿本身也就是一个戒,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过的要自立誓愿、自誓作戒,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立下这个戒,因为所有的佛法的修证,如果不是以成佛为依,那都是不圆满的。所以我们说,四宏誓愿的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简单说,它就是菩萨从大悲心中生。菩萨因为知道自己的苦,知道自己轮回的苦,信受轮回当中无量无边的众生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自己要脱离轮回的痛苦,也希望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的痛苦;依这样的大悲心,广大的一个悲愿 ,所以才发下了四宏誓愿的第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自己没有功德福德,那如何呢?当然您就要知道了,轮回的根本乃至福德缺乏,在于两种的障碍;换句话说,您要解脱两种障碍才能够成佛,不只是能够解脱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远离的ㄧ个分段生死烦恼而已。“烦恼无尽誓愿断”,主要指的就是成佛所必须要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当中的相应于分段生死的烦恼障,也就是一念无明,也就是人我执或简称我执,无边无量的这些储存在我们第八识如来藏当中的这一些烦恼心性的ㄧ些种子。我们说过,特别是正觉讲堂当中,每一次我们上课结束都会唱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在这里指的就是烦恼障,三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因为心性、因为烦恼的这些心所有法:贪、瞋、痴、慢、疑,乃至于所有的大随烦恼、小随烦恼;因为这样的心性而去造作身、口、意的恶业,所以因为烦恼而造业。造作恶业了,当然后世就要受报;这跟之前我们才讲过了,到地狱、到畜生、到饿鬼受第ㄧ正报、第二、第三正报,乃至来了人间还有余报、还有相似果。这“愿消三障诸烦恼”这样子的ㄧ个回向的ㄧ个回向偈,其实讲的也就是烦恼障。
当然“愿得智慧真明了”,主要指的一样是这一边的四宏誓愿的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无量誓愿学,要成佛不只是要断烦恼,断烦恼只是免于分段生死轮回而已!要断烦恼障——要断烦恼障的现行,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无学圣者,也就是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独觉、或是缘觉,也都作得到。然而要能够如实地断所知障,也就是相应变易生死的这一个所知障,或者又叫作无始无明,或者又叫作法我执,那就必定一定要能够成佛的时候证得一切种智了,才能够如实叫作无量的法门你都已经学习成就,无一法而不知,没有一个法门是你所不了解、你不能够为众生解说的。这也是所谓的如来的四无畏,因为自己断了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能够无所怖畏于跟众生解说断除烦恼、远离生死的道理。四无畏的话,菩萨们可以自己去翻阅一下就知道说:为什么四无畏其实就是依于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断了,自利的部分以及能够利他的部分来说如来具足这四无畏。
四宏誓愿最后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从大悲心中生,发心要成佛要来自度、要来度他之后,您就要在烦恼障、在所知障上用心,烦恼障一念无明,分段生死;所知障无始无明,变易生死。烦恼无尽誓愿断,在五蕴现前的时候,依于证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痴,乃至三果来断五下分结,乃至四果来断五上分结成为小乘无学果;这时候虽然不能像地上菩萨一样慢慢地在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可是终究在烦恼的现行上面,是已经能够所谓的自知自作证,知道自己不受后有了。这样子还不能成佛,如果是定性声闻者,也只是一个不肖子、一个自了汉而已;只了脱自己的生死,不顾过往无量世来的父母这一世沦落到何处?未来世又如何在三界六道当中去继续轮回受苦?我们是菩萨,我们不只要断烦恼障,我们还要成佛;成佛不只要断分段生死,要远离一切性障烦恼,成佛还要对所有的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如何的运作,能够无一法而不知。这也是佛为什么能成就十力、十八不共法,乃至刚刚所说的佛地的四无所畏的道理。终究最后因为烦恼障断除了、所知障断除了,免于分段生死、免于变易生死,终究“佛道无上誓愿成”了。
这样子就结束了吗?不是!自度、度他,终究成佛了;我们要效法无量无边已经成佛的大菩萨的精神,譬如 观世音菩萨,过去世就是 正法明如来;譬如 文殊师利菩萨,过去的所谓 龙种尊王佛,或是说 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或是未来祂要成就的 普见佛,都“倒驾慈航”!四宏誓愿的精神,絶对不是在成佛之后就停止,一开始我们是自己发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自己成就了;成就之后,还要帮助所有的众生也是一样能够发起誓愿;发四宏誓愿之后,也帮助无量的众生,无尽的烦恼帮他断,有无量法门在教导众生;就跟我们本师 释迦牟尼佛、就跟无量无数的诸佛如来、大菩萨,乃至于平实导师所作的事情一样,最后自己成就无上佛道,也希望众生成就无上佛道。这四宏誓愿就是所谓的“法轮常转”,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成就佛道之后继续转法轮,这才是我们发四宏誓愿,也才是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的道理,因为众生无边——无量无边,絶对不可能能够度尽的!当然我们在因地凡夫的时候所发下的四宏誓愿,也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四宏誓愿的精神就是优婆塞自利利他,真正的究竟的自利利他。
---- 菩萨正行(二)【共130集】 第071集 三归五戒始修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