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2 09:42   浏览:799  

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
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
佛说:如果有人想要布施时,或者在供养三宝时,或者坐禅时、修行种种善法时、读经时、供养父母时,都应该先对自己建立一个要约:‘这一些戒法上的善事,如果我不遵守实行,就一定要处罚自己。’处罚自己的事情,诸位从小到现在都做过,往往有人说:我如果没有好好做某件事,就处罚自己一顿饭不可以吃。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做过,同样的,如果受持戒律的事没有做好,就要处罚自己。这个要约,要在布施时、供养三宝等时节之前先立定下来。如果有人这样对自己约定:我如果没有定期的供养三宝,忘记了,就要处罚自己在事后补作加倍的供养。这样约定以后,自己就依照约定去做,就会谨记在心,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做,将会损失一倍。这样想一想就不会忘记了!同样的道理:我如果违戒了,就得要加倍供养父母财物,就这么处罚自己。这样处罚下来,算一算真是划不来,我还是好好的受持戒律、正常的供养父母。这样就一定会好好受持戒律,善法就可以积聚成就。因此 佛说:这个人如果能这样约定自己,他的福德将会日夜增长。白天也增长,晚上也增长,就好像恒河的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增长。
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
就像这个道理,五戒有五种果报:第一是无作果;前面讲过无作戒,未来世没有受戒也照样可以不犯性罪,不堕恶道,这就是无作果。第二、报果,报果就是正报;持五戒者未来世一定可以保住人身,这就是报果;不持五戒而杀盗淫妄,一天到晚醉醺醺的,舍寿后就会堕落三恶道;但是受持五戒不犯,一定可以保住人身。第三是余果,余果是说,持五戒的人保住人身,未来世在人间不会有横逆之灾,这就是余报;日子可以过得很平安,心安理得。第四、作果,作果是说,持五戒以后,大家知道他是持五戒的人,不会害人;因为戒的行为,使身口意的清净造作,导致作果的成就。所以大众都会相信他,知道他不会骗人,因为他已经持五戒了,这就是作果,是由身口意行造作出来的果报。第五、未来世乃至这一世得解脱果;五戒若能好好的受持,就表示对于自我得失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众生有没有因为我持五戒而得到利益?这样无我无私的人,怎么可能不得到解脱果呢?因为我与我所都不存在了,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因为持五戒而施予众生无畏,因此有这五果。如果有人能具足受持五戒不犯,我们就知道他一定会快速的得到这五果。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如果在家居士们能常常外出而去到寺庙或者僧宝所居住的处所,亲近诸比丘等,并且咨问法味:如何是解脱之道?如何是佛菩提道?如何是菩提、涅槃?要这样咨问法味。问法以后,僧宝开示了,就得要以至诚心听受;听受以后要记持住,不可忘掉;并且还要自己能加以分别,也就是加以思惟、整理。思惟、整理好了以后,还要转过来度化众生同样的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学习正法,这样的优婆塞就是能自利利他的佛。如果优婆塞不能这样熏习修学,并且还轻慢于比丘众,甚至有人心态更不好,是为了寻求某某比丘的过失而去听法,然后到处去宣扬那位比丘的过失,他就是对三宝没有信敬心的人。我们到任何道场去,都是为了听法学法,虽然今天你们有正知见了,去到别的道场听法时,不会故意起一个心念:我故意去听师说法,若是正巧听到讲错法了,回来以后就写文章破斥他。所以不是为了求过失而往听法,这就是对三宝有信敬心的人。我们不要存着找碴的心态去听法,也不必为了破斥人家道场而去听法。
优婆塞如果奉事外道:以外道为他所皈依的对象,是奉事而不只是供养。供养与奉事不一样,这两者要分清楚。供养是对家中父母、亲属乃至不相识的人都可以供养,但奉事则是以其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也就是奉以为师而侍奉之。如果是奉事外道,又因为看见外道在世间法上的有为功德,就深信外道所奉事的日月天子、五星、诸宿(诸宿就是二十八宿),以这些天神、灾星作为皈依的对象,这位优婆塞就不能称为坚固的如法住,就是说他的三皈依戒没有具足,心仍然犹豫不定,不能坚固的如法安住于佛法中。
如果优婆塞自己不去做五恶之业(就是自己不毁破不杀盗淫妄酗酒等五戒),但是却教别人去做,那么这位优婆塞虽然没有破戒,但已经不是如法住了。换句话说,受了三皈依及五戒而成为优婆塞了,就必须要有菩萨的威仪;自己不能做、不愿做的事情,就不应该教别人去做。如果教别人去做,就不是如法而住。
【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违官、私制,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心不念恶,名如法住。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若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观一切法皆是无常、无我我所;于一切法心无取着,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虽闻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名人身。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一切世乐,常与苦俱,虽复受之心不染着,犹如寒月求火自暖,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言,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悉不为之;是名以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
语译:我们学佛以后得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身口意行。 佛在这里交代大家一些细节,希望大家都能检点,心地就会更清净,在菩提道上就可以往前再推进一大步。这些看起来好像很啰唆,也许有人会这样说:佛世尊说法,干嘛讲得这么啰啰唆唆的?但是既然讲戒律,而这些微细相也很重要,所以 世尊不厌其烦的为我们细说了这些戒相,其实都是我们想要迅速超越一大无量数劫时应该用心的地方,要让自己习惯于 佛所交代的清净境界相。
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佛说:如果有优婆塞先从别人那里取了财物,然后才允许为别人完成某一件事,他就是不如法住。还没有完工就先收款,这叫作不如法住。所以不可以先取他物,许为了事,许就是允许,先取钱财而允诺为别人把一件事情完成。应该照规矩:事情办好了再收钱。当然可以先收取部分订金。
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如果优婆塞典知官津,就是在官府中任职而主办钱财税务等事,有些事情应该注意到。以前课税的官吏常有一种现象:你应该缴二十万的税,他却先把你灌水,说你要缴一百万,然后让你来谈条件,说你要送他二十万元,他就让你只缴二十万税款。这十几年来可能比较少了,在三十年前是很平常的事,这就是违官、私制。
有时因为当事人没有钱缴税,税官就从当事人家中拿一样较有价值的物品去拍卖抵税,这个叫作税卖估物;古时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古时人们很穷,把他家里的物品拿来卖了,他可能就没办法生活了!因为那都是基本生活的用物,情况与现在不一样。现在一方面法律有规定,而且有法律的程序,必须取得执行名义才可以拍卖,那是依法执行的,情况又不一样了。以前往往是鱼肉乡民,也是很常见的事;身为菩萨优婆塞,还这样做,叫作非如法住;换句话说,他已失掉了慈悲心。
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如果菩萨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也是不如法住。在古时,菩萨帮人治病都是义务的,现在为人治病必须先有医师执照,否则就是违法的密医;现在纵使没有收诊断金,国税局照样要跟你扣税的。古时的医师治病,是诊断处方之后奉上诊断金,因此没有先计价再治病的;往往因为病患是穷人而免费诊治的。除非很有名的医师,才会公开声明:我出门诊病至少要一锭银,否则不出门。除非是那种名医,所以一般都没有计价治病的,现在仍有这种人。也常常有人举办义诊,可是义诊后就卖贵药或物品,诊断处方完了就推荐:我这里有某某药,很有效。这叫治已卖物,菩萨这样做,也叫作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违官、私制,非如法住。
如果菩萨优婆塞违官和私制,那也是不如法住。违官就是违背官府规定、法律规定。譬如现代为人治病得要有医师执照,否则可别开药方,不然就违反了医师法,这叫作违官。私制,譬如官家规定挂号费一百五十元,他却私下规定:我这里挂号就是要一千元。额外超收费用,就是私制。别的行业也一样,若是违官及私制,都是不如法住。也就是说,你要合乎社会上的规矩,不能自己乱制定。
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心不念恶,名如法住。
如果菩萨优婆塞自己不做恶事,也不教他人做恶事,并且心中不想恶事,想的都是如何利益别人,这就是如法住。
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
优婆塞如果是因为客烦恼所产生的罪,做了以后不生惭愧之心,也不忏悔,这就是非如法住。什么是客烦恼?为什么烦恼还要加个客字?因为在佛法中,烦恼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中的两个烦恼,就是见惑和思惑,就是我见与我执,这是两个烦恼。第三个烦恼叫做上烦恼,也叫做无始无明;但这个无始无明虽然只有一个,它很深细、很广泛,所以又称为尘沙烦恼。除了这三个烦恼以外的烦恼,都叫作客烦恼,因为都是在我们自身烦恼以外的来来去去犹如客人一样的烦恼,所以叫作客烦恼。常住不离的烦恼就是刚刚讲的见惑、思惑、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尘沙惑;其余的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力等,这些都是主要烦恼(见、思惑)以外的、属于自我所有的身外法,是在我们心中来来去去而不是常住不断的烦恼,所以叫做客烦恼。换句话说,追求世间的财物、名利和享受,因此而生起了烦恼,去做不利别人的事,就叫做客烦恼;因为客烦恼而引起的罪,往往是不利别人的。如果是因客烦恼而利益众生,那不叫烦恼,所以只有贪着五欲而生的烦恼才是客烦恼。由于客烦恼所引起的罪,做了以后不生起惭愧心,就是不如法住。
若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
如果优婆塞为了身命的缘故,譬如受威胁:你如果不去诽谤某一个人,我就要把你杀掉。在身命受威胁的情况下,去做了恶事,也叫作非如法住。换句话说,如果是不如法的事情,有人以性命来要挟,我们也不应该接受。假使有人来要求我诽谤广钦老和尚,我不会接受,如果他威胁说:你若不把他写成没有悟的人,我就杀掉你。我会当场答应他,但事后写出来时反而赞叹他无师自悟。我们要有智慧,思索一下、衡量一下:诽谤贤圣,不是只有一世的果报,那是未来很多世在地狱受苦的,以后再回到人间是要等很多劫的。再想想看:地狱的一天,我们是这里多久?不说阿鼻地狱,光是第一层地狱,时间就够长了。然后,经过很久的痛苦而离开了地狱,还要到饿鬼道去,饿鬼道的时间也比我们人间长。饿鬼道的苦受完了,还要当畜生,任人宰杀或支配,然后回到人间时,前五百世盲聋喑哑,成为残障者,根本与佛法无缘。如果不接受无理要求而被对方杀害了,不过这一世头落地,就没事了!若是诽谤贤圣,下堕以后可就不得了。所以,要命一条,要我故意诽谤贤圣,门儿都没有!菩萨一定要这样做,不应该为身命去造作恶事。
若优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
如果菩萨优婆塞已经得到了人身,可是行于非法,那就不叫作人,因为他失去了人的格了。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的格,那就是畜生、饿鬼、地狱。行于非法是指行非梵行,换句话说,与畜生女(畜生男)行淫,或与尊亲属、卑亲属、长上,非法行淫,都已失去了人应有的格,所以不名为人。前些时不是有一位教授在网站贴了人兽交的图片而被检察官起诉吗?后来法官判无罪,说这是言论自由。虽然她在法律上无罪,可是在法界中有大罪;因为在法界中,这会导致诱惑部分众生行于非法;自身虽然不做,但是会诱惑众生去做,让部分众生失去保护人格的观念,这就是失于人的格。当一个人没有人格时,就不能称之为人。就好像神一样,正神都很重视神格,所以在神法界中,他们的层次高低分得很清楚,阶级分得很清楚,乱不得的。人也是一样,不能失掉人的格,否则就不叫作人,只能有三个格:不是畜生,就是饿鬼,或是地狱。所以“行于非法不名为人”,虽然表相上看仍有人身,来世已经不是人了。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观一切法皆是无常、无我我所;于一切法心无取着,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
如果从三宝得到信心了,因此能做种种福德的事情,并且善修正念。善修正念的意思是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观察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我”是指我见与我执所说的“我”,就是五阴自我。我所是指:我所有的身体、名声、财产、眷属、权力,这些都是我所,凡是五阴之外所拥有的财物或享受、领受都叫作我所。如果要比较严格的界定,从识阴及受想行阴来看色阴,色阴也是我所;但这是修行人的看法,一般人大多不这么看;因为色阴若不存在了,人间的受想行识四阴也无法现前,所以通常我所是说五阴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名声、财产、眷属、名誉等,这都叫作我所。一切法中没有我,一切法中没有我所;因为一切法无常,乃至我、我所全部无常,能如此现前观察,就是善修正念。
由于这样观察的缘故,所以心中于一切法都没有取受和执着。没有取受执着的意思要弄清楚,因为我们与二乘法不同;二乘法的圣人是托了钵、用过斋,回到安止的地方,洗了钵、脚洗过,他就入灭尽定去了。你特地送一件天衣给他穿,他也不要;你若是在他入了灭尽定时,帮他披在身上而供养他,他一出定看到了,会犹如被毒蛇所咬一样,马上丢出去,他出定后的下意识动作就是丢掉,没有经过思惟就丢了,二乘人就是这样。但是菩萨不然,菩萨是:我如果是正当赚来的,如法取财,去买了来穿也可以。你们看看  观世音菩萨戴的璎珞,价值百千万两金,你如果拿下来给阿罗汉挂在身上,他们浑身不自在,俱解脱及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们都会浑身不自在。可是菩萨都没关系:送给我,我戴!戴过几天:“这串璎珞价值百千万两金,你们谁若有钱,就买了!”甚至于打折卖给你,又拿去利益众生,菩萨是这样接受供养的,所以他们对别人的供养都没有负担二字可说。
《维摩诘经》不是这样讲吗?天女散花供养,菩萨都无所谓:花飘下来留在头顶或身上其他地方都无所谓,正因为无所谓,所以就不会粘着,就掉下去了。但阿罗汉很怕:“这些天花飘下来,万一停在我身上粘住了,那可怎么办?”他们心中动了念,身体也摇动,希望天花掉下去,可是越怕就越会粘住。所以菩萨与二乘圣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天魔波旬故意送来一万二千位天女给阿罗汉,赶也赶不走,阿罗汉很烦恼。不料 维摩诘居士来了说:“来!来!来!你这一万二千天女都送给我,我是居士,应该领受。”天魔也拿他无可奈何,菩萨就度这些天女都成为菩萨,再回魔宫度人入菩萨道,天魔是偷鸡不着蚀了好多把米!
从这里,我们要懂得:别被语言文字所拘束,拘泥于它的表相,而要探究它的真实义。菩萨与声闻不一样,声闻是一切法无取着,他们要离开一切法;菩萨不是,菩萨是于一切法都无所取着,又何妨拥有一切法!所以菩萨无妨有无生法忍诸法伴随着来利益众生。阿罗汉是要把一切法都舍掉,二者是大不相同的,三乘菩提有此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要因为说:“既然于一切法心无取着,那我就把职业辞掉,不要再赚钱了,我什么都不要了。”那你就变成声闻种性了。所以应该是示现菩萨的广大福德,钱仍然大赚特赚,只要合情合法合理就可以,但都可以拿来利益众生、护持正法,用来作修学正法的资粮,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有钱也很好啊!有钱就能用,可以多利益一些众生。若是没有钱,心中也没有烦恼;因为赚钱不是为自己,所以菩萨于一切法心无取着。
又为什么而心无取着呢?因为看见一切法本身都不自在:所有的法,一一法都不能自在,没有一法可以自在的。你们不要误会这一句话的意思──自在──有很多语言文字都被引申来用,后来都变成引申出来的意思,原意都失掉了!“自在”被引申出来用的意思是说:“可以无所恐惧的安住叫做自在。”其实这已是被引申后的意思了,已不是经文中原来所说自在的意思了。经文中的自在二字,八九成讲的都是“自己可以独自存在,不必依靠他法而存在”,也就是“自己本来已在”,这才是自在的真正意思。自己可以独自存在而不必依靠他法,所以这个法就对他法的失去或存在,都无牵挂,所以成为自在法。
于一切法心中无取,也没有执着,因为看见一切法都没有自在性,因为一切法都要依他法才能生起,所有法都一样的无常,都是依他起的体性,非常就不必执着了!因为所有的法都不离意识,而意识本身就先要依于意根、法尘为缘才能从如来藏中生起及存在,所以意识就已经是依他起的无常法、不自在法了!而一切法又是从意识辗转而生的,所以一切法不得自在。
一切法也是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一切法全部都是有生之法,没有一法是本来自己就存在的,从意识以下都是所生之法。意根是意识的所依,但意根都还要从如来藏中出生,何况依意根而生起存在的意识辗转所生的一切法,当然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则有灭,只有本来不生的才可能是无灭的,所以有生的一切法当然一定是有灭的。有灭的就是无常,无常所以是空,无常所以是苦。而这一切法的出现,都只能在三界的六尘当中出现,不可能离于六尘而存在。诸位想想看:这一切法有哪一个法可以离开六尘而存在?不可能有!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做过这个观行?观行过了,知道一切法都不能离开六尘而存在。真能离开六尘而存在的,只有一个法就是如来藏。既然一切法都不能离六尘而存在,与六尘同在一处,当然是吵闹的,不是寂静的,所以一切法除了不得自在以外,并且还是生灭、苦、空、无有寂静的。
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名人身。
人身是很难得的,纵使得到人身了,也不一定就能具足五根:意根是一定有的,但是五根就不一定能具足。纵使有时能具足六根,也很难得有正见。以前一般人读到这一句,大概不太会接受,但是现在大家都接受了,因为正见确实很难得;不说佛菩提的正见,光是一个解脱道的正见都已经非常难得了,所以说诸根纵使具足,要得到正见也是很困难的。纵使有人有因缘亲近善知识,已经得到正见了,但是要具足信心,也很困难;善友难遇,纵使遇到善友,善友也不见得就会为他说正法,因为有时善友会观察他的因缘可能还不很具足,所以还会再等一段时间才会为他说法,所以想要闻受正法也不容易。
纵使听到正法以后,就能信受吗?那也不见得!为什么不能信受呢?都因为我见断不了。当善友告诉他:“觉知心就是意识,离念灵知就是意识,而意识是无常的,是依他起性的。”可是他们不信。“虽闻正法,难得受持”。一百个人听闻正法以后,大概就只有一两个人能接受、奉持,其他人还是继续执着灵知心的自我为真正不坏的心;我见总是断不了,所以难得受持。
菩萨优婆塞就要像这样观察:观察一切法有生有灭,不得自在;乃至最后观察:纵得人身虽闻正法,难得受持。但前面有一句话作为前提:若得信心能作福德,才能善修这些正念。所以福德还是要摆在最前面作为基础,如果福德够了,这些自然会有因缘能修;福德若不够,这些都无法修。能像这样来观察,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叫作什么?叫真人。但不是道家那个真人,因为道家的真人其实还是假人,因为都是假合而成的五阴身,怎么能叫作真人呢?不管是张三丰,或是老子、《抱朴子》的作者等人都一样,都是假名为人,因为都是五阴所成;然而五阴无我、无人、苦、空、无常,都是缘起之法,怎能叫作真人呢?换句话说,不能这样观行的人都不是人身;换句话说,都是假人,只有证悟后的诸位才是真人。
(实修重要知见——“以‘三不坚’易‘三坚’”)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一切世乐,常与苦俱,虽复受之心不染着,犹如寒月求火自暖,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言,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悉不为之;是名以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如果有人能观察欲界无常,乃至欲界六天再上去的初禅、二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些境界及境界中的有情也全部是无常之法。由于这样观察的关系,所以不会去追求导致沦堕三恶道的事业,也不会起心作意想要追求欲界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若有人不信,硬说天堂是永恒的,所以要天堂挂号,要地狱除名。那么问题来了:地狱的死者名籍是谁在掌管啊?天堂是谁在掌管挂号的事啊?其实天堂没有人在管你挂号不挂号啦!地狱也没有人在管你什么生死簿的名字啦!都是谁在管呢?都是我们自己在管。造作了十善业而不造恶事,如来藏都把你记下来,不必别人帮你去欲界天堂挂号,你自己已经自动挂号完毕了。不造恶业、不破重戒,地狱中本来就没有你的名字,你要去除什么名?所以正法之理绝对不同于外道所说。
也许有人讲:“这句话,佛说的好像不太正确吧!天上是永恒的。”请问有哪一个天是永恒的?没有啊!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最多也不过八万大劫的寿命,中夭的可能只有一万大劫、两万大劫寿命就死了、下堕了!如果生到四王天,它的一天等于我们这里的五十年,照样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他们天寿五百岁,那还是会死啊!这是四王天中不中夭的天人,还是要死啊!死了下来呢?福报享尽而剩下小恶业,那就去畜生道受报了!因为大善业先报,福德都享尽了,剩下的小恶业就去当畜生给人家当宠物了,这样生天堂有什么好处?都是无常,而且苦恼正在下下世等着呢!所以天堂挂号的事情,大家就免了,我们绝不去天堂挂号;我们有很多福德,但是到了一个程度,觉得够用了就不再赚钱了,把其余的福德留到后世去,一世一世累积起来,将来作为地地增上的资粮,这才是聪明人:福不要享尽。但这不是世俗法讲的“福不要享尽”,我们讲的是菩萨所修的种种福果要留到未来世去,一直累积到未来可以让我们成佛。既然从欲界天到非非想天全部都是无常,那又何必去求三恶道的果报呢?等而上之,也就不必去追求天堂二十八天的果报了。
这样观察以后,就可以亲眼看见有三法是不坚固的:色身不坚固,性命不坚固,财物也不坚固。世间人还没有接触到佛法时,他们最难舍的就是财;但是,就算整个世界都让你赚到手了,舍报时还能带到未来世去吗?一物都带不走啊!所以财物是不坚固的。那么性命呢?性命在我们现在人间是以百岁为期,通常百岁算是最长寿的,可是百岁到时还是没命啊!所以性命也是不坚固的啊!性命在人间要依什么而有呢?得要依色身,色身坏了,性命也不在了。可是色身比机器好用,因为机器会一直磨损,但是色身虽然不怎么磨损,不论再怎么好用,也不过百岁啦!所以色身、性命、财物这三法都不坚固;既然不坚固,我们应当以不坚身易于坚身,把这个不坚固的色身来转变交换(“易”就是交换),交换一个坚固之身。坚固之身是指法身。法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讲第八识,另一个是说你修到佛地时,成就自性法身,也就是诸佛都有的自受用身,因为这个自受用身永远不坏,并且以五法为身,所以称为法身。诸佛的自受用法身永无坏灭时,这叫作坚固身。还有第八识法身,也是没有毁坏时,所以也是坚固身。
我们的色身是不坚之身,要怎么样用这个不坚固之身,拿来做个工具去换取未来三大无量数劫后的坚固法身?乃至在这一世就要先换得第八识法身,那要怎么换呢? 佛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应该要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以及亲执福事。礼拜供养,就是对三宝、对尊长,应当要礼拜、供养。礼拜供养时总得要用色身来做,总不能只出一张嘴,那要如何礼拜、如何供养呢?当然要透过色身来做。若有僧宝来了,要赶快站起来迎接,尊师、长辈来了,要赶快起来迎接;他们要离开了,就站起身来送行:“来迎去送”。对众生行施时,应当要自手施与。我们前面有讲过布施的五个要领,对自己未来世最好的行施五个要领,不可以忘掉;其中一个就是自手施与,自手施与就表示你有至诚心。有的人布施时总是有一副大老板的架势:“张三!拿个什么东西送给他!”口气还带点轻蔑。菩萨都不这样做,自己亲手去拿,再以至诚心送给他;他从你手上接过来,也很欢喜啊:“这是某某人亲手送我的。”这与叫人送他的不一样,这是自手施与。
修福德时要自己亲自去执行:福德事业要自己亲自做,别像某些人,专门出一张嘴打发人去做;旁人做了他若不满意,还要说几句闲话,使得做事的人心里老大不高兴,一般人大多是这样反应的:“你会做!你来做!”他一转身就走了!这在各大道场中做义工时常常会看见的。我们这里比较少,其实还是有的;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讲布施的福德与要领,以及性障的修除,大家谨记在心,所以我们这里比较少,只是偶然会出现一两次。我们若能以上面讲的这几个方法去做,就是用不坚固身来换取未来世的坚固身,这四件大家可要记住。
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财物,叫作换取法财。不坚固的财物,譬如我们在人间所拥有的:自己手上的食物、钱财、珠宝、黄金、田产等等,这些都是自己的财物;但是这些财物都不是坚固的财物,特别是指食物。食物最容易坏,纵使是罐头,放个半年还可以啦!超过了大概也就不容易用了。如果不是做成罐头,炒好的菜,你连筷子都没动它,放上三天、五天,照样长霉坏掉了!所以都是不坚之财。不坚之财,我们可以自己食用,但是也可以拿来布施:供给生病的人。因为他自己无法准备食物,我们可以供给;或者对很瘦弱的人,可以供养他;乃至半路上行路之人,他没有食物时,我们可以布施给他。古时常常有人在路上施粥,就是给过路人不方便时食用。我们小时常常看见乡间道路上,乃至现在中南部的小市镇中仍然有人弄个木架子,放个很大的水壶,里面泡了茶叶等人来喝。在那个年代,有很多挑夫,自己出产的食物、农产品,都得用担子挑去卖的,不像现在车子一开,一溜烟就走了。所以现在乡下奉茶时没什么人在喝了,因为车子一开就过去了,在自己车上也都会准备水。但以前大部分是走路的,那时连自行车都很稀奇,如果看见有一辆自行车,就会注意观察:“啊!这辆是五顺牌的。”就认为好得不得了了。但现在已经不稀奇了,现在阳春级的法拉利也要三四百万元台币,配备齐全的可就不只此数了!但也是开着满街跑。但是古时物资缺乏,所以古时食物的布施是非常重要的,饮水奉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古时常用这些来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以及供养沙门、婆罗门等,也包括前面所说的病瘦行路等贫穷下贱之人,这就叫作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这叫作七圣财的修集。
当我们舍报到未来世去,七圣财就跟着我们去;就好像这一世的般若智慧一样,虽然来世换了个五阴,出世时都忘了,但是出世以后就是会想要找个东西,找什么呢?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找到一个不久又丢掉,找到另一个也是丢掉,一直丢到后来遇到明心见性时:“啊!这才是我要找的。”然后就一头栽进去了!从此以后打死不愿走了!这就表示过去所熏习的净业种子生长了!所以一遇到了正法就马上开花结果,舍报前会比过去世的花更大、更漂亮,果实更甜美,这就是以不坚财易于坚财。如果过去世不肯供养三宝、奉事善知识,这一世别想开悟;甚至于亲自遇见善知识时都不会信受,转头就走了。所以来了而能够安住下来,悟了能不退转,这都是过去世以不坚财转易了法财,这一世才能得到这个极胜妙的果报。所以有智慧的人观察食物、钱财都不坚固,因此自己一生所要用的足够了,剩余的就用来换取未来世所要的坚固法财;因为这个坚固财能带到未来世去,还会伴随着不坚固的世间财在后世让我们享用:具足行道资粮。
还有,要以不坚之命来转易坚固的慧命。慧命是生生世世永远不断的,会随着菩萨一直到未来成佛时,而且成佛之后更没有断的时候,所以慧命叫做坚固命。那应该要怎么修呢?要修于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并且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要依大乘法的般若来证四圣谛,不是以缘起性空来证四圣谛;是以般若、以如来藏的实相来证四圣谛;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善能观察生老病死。二乘人不善于观察生老病死,因为人之所以出生,是怎么出生的?那个因缘与过程都不善于观察,他们只知道因为无明、因为业种,所以不断的出生,但是无明和业如何导致在人间受生成长以及出生?这些道理他们都不懂。但是菩萨能善于观察如何生?从如何投胎到入胎以后是如何出生的?为何入胎后就能生长?菩萨都善于观察。不但善于观察,菩萨还要善于为人解说,所以这个生与死,我们在《瑜伽师地论》课程中讲得很详细,但是阿罗汉不知道这里面的详细过程。“老”他们可以观察,但是为什么会老?他们又不懂了;“病”他们可以观察,但是病的真正原因,他们又不懂了。所以只有菩萨才能善于观察生老病死,并且很深入的明了而且信受:善业有善业果报,恶业有恶业果报。并且确实的了知:一切眷属的恩爱终究都会有别离时,就因为这些缘故,所以一切众生都无法得到自在──这里的自在才是讲“无所恐惧的自在”。
还没有证得圣道之前,生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没有证悟之前,每天惶惶然不可终日,一天到晚想:学佛就是要了脱生死,可是生要怎么了?死要怎么脱?都不知道。连证个须陀洹果都完全没有把握,都不信自己能证须陀洹果。不信的话,诸位出去外面,随便找个佛弟子说:“你这一世有没有把握证初果?”他一定向你说:“你别跟我开玩笑!”他连初果都没有把握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把握能断我见、三缚结。光是最基本的初果圣道都很难得,所以生死对他们的影响力量是非常大的。那你说:“明心了就没有生死了。”我说:“不!于没有生死中无妨有生死。”可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明心之后更惶然:“我明心了以后,到底生要怎么了?死要怎么脱?”所以许多人想要知道生是怎么生?死是怎么死?那我们以前在《瑜伽师地论》中都已经讲过了,虽然有一些深细的地方受到警告而不能讲,但毕竟也讲了很多了!悟后如何了生脱死,也讲了三四个钟头。所以证得如来藏之后,生死就了了吗?也不尽然!理上是了了,事上还没有了!所以未得圣道,生死力大;但是证得圣道以后,生死力是降低了,没那么大了,因为知道说生死与我了不相干,可是了生脱死毕竟是中国学佛人千余年来最重要也最看重的事。但是其实说句老实话:生也不必了,死也不必脱;何须你去了生?不必你去脱死!其实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你们破参后就懂了!但对一般未悟的人来说,了生脱死是学佛者最大的盲点,因为他们的学佛其实是学罗汉,不是真的学佛;但你证得如来藏以后,我这么轻轻一点,你就懂了:不需要了生脱死。
几年前有人悟错了,所以后来公开忏悔。他公开忏悔的起因是什么?是因为所悟的离念灵知心无法抵抗生老病死。但是我们说句老实话:正是想要抵抗生死,所以他走错路了。真正的佛法是不与生死抵抗的:生一任生,死一任死,全无所谓。这才是真的了生脱死。死时到了,轻轻松松的走了,心无牵挂的走了;到了中阴阶段时再找个有缘的父母,再投胎去,生死的痛苦都不在意。但这个不在意,不是因为意识的常存而不在意,而是由于有法界实相智慧的关系,所以导致不在意。有哪一个人可以用意识心来抵抗生死?没有!因为意识永远是缘起生灭法,意识永远只是一世,永远不是从前世来,也永远不能去到后世,是只能存在一世的断灭法;想要用这个一定会断灭的意识来抵抗生死,那不是愚痴吗?意根和如来藏可以三界六道随意去来,想要去地狱也很简单,只要每天辱骂 佛菩萨、诽谤正法就够了,死后一定可以去,这个最简单。生天堂就比较难一点,因为要持五戒并且修十善;想要去地狱就很简单,拿着刀子街道上乱砍一通,只要有人死就一定可以去。所以不管去哪里都容易,但是永远都是意识心的作意,而意识心永远都是只有一世;所以想要靠着证悟,想用证悟的功德而在大病痛来时不会生病,那是愚痴人。如果那个说法可以通,那么 佛的脚趾头被提婆达多推了巨石下来砸到流血了,那是不是谤  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佛?所以佛法不是这样修的!所以《楞伽经》中说应化身佛得要有威力极大的金刚护法来护持着。
真正了生脱死的人绝对不跟生死对抗,而是超脱于生死之外,生生世世何妨死死生生?但祂如来藏于生死之中从来没有生死,这样才是真正的了生脱死啦!不必每天全部时间都在那边打坐,腿熬到快断了,希望可以生死来时跟它对抗,可以不死,那叫做愚痴人。所以如果悟的是要跟生死对抗的法,那是一定会与生死相面对的,不是常在生死之外的,那一定是错悟;所以,如果是悟得离念灵知,那就完了!因为离念灵知是一定要面对生死的,是一定常住于生死之中的心。可是意根和如来藏不必面对生死,意根带着如来藏又投胎去:生是你意识有生,我意根和如来藏没有生;将来成佛了,还是这个意根,还是这个如来藏,但是无妨世世行菩萨道时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于世世无量的生死当中,何妨没有生死?这样就不必跟生死对抗了!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诸位应当建立这个观念,应当如是学、如是修、如是证,这样一来,生死就与你无关了!就不必了生死了嘛!悟后转依如来藏了,意识知道自己这一世死了就永远断了,最多不过去到中阴身,在中阴身阶段投胎后就永远断灭了,已经自己认命了,那时愿意先把自己杀了,认命了就没有痛苦。人在死亡的阶段会有痛苦,就是因为恐惧:未来不知道怎么样。不知道意识自己还能不能存在,也不知道意识去到未来世会怎么样?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意识去不了未来世。可是当你证实意识只有一世──这个觉知心去不了未来世──你一旦证实了,只好认命。不认命,还能怎么样?事实就是这样,只好认命了。认命了,到舍报时间到了,该走了,就认命走了,那就走得没有挂碍:又不是断灭,还有意根的我带着如来藏自内我到未来世去,何必在那边哭哭啼啼掉眼泪,两只脚迈不开?都是因为意识觉知心不肯认命,所以意根就不肯舍寿。
有很多人弥留的时间拖很长,以前某佛寺中有一位比丘,人家帮他助念了三天三夜佛号,他就是不愿走;大家轮班助念三天三夜,本来人很多,助念到后来变成两三个人,各轮两三个小时,这样拖上三天还是没走成。第三天晚上看看是走不了了,大家就各自回家,不助念了。可是大众刚到家就接到电话说他走了,又赶去助念。这就是心有挂碍走不开,就是不肯认命,就是想要跟生死对抗;所以未得圣道的人,生死事大。即使二乘证得圣道者,生死对他来讲已没有那么大;即使是初果人,我执虽然还在,但他至少知道意识的我是假的,就认命了!所以得圣道的人,生死力就降低了;没有得圣道者,生死力量就很大。
但是如果是生死力大的人,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来对他讲,说一切世间法的快乐常常都是和痛苦同在一起的。他刚开始想不通,你就告诉他:你为了想要听一套好的音响,要很辛苦去赚钱;想想看,买来五十万一套的音响,你要辛苦多久才能赚到那个音响?如果你不是用已经赚到的钱,而是现在准备要赚五十万去买一套音响,你在赚这五十万的过程中,观察看看:是不是很痛苦啊?纵使痛苦已经过去了,赚到五十万去买了,买时也是苦:“这一套五十万,还真贵!我赚了好几年呢!”买回来在听时,有时候也会想起来:这一套音响要五十万元,真贵!所以说“一切世乐常与苦俱”,不都是这样吗?因此菩萨虽然在世间不离人身、不离众生,所以一定不离五欲色声香味触。虽然知道五欲中有苦,但却照样与众生一样接受这五欲,可是接受时心无染着。也就是说他不会贪着:万一五欲失去了,他不会痛苦。不会像世间人一样,色声香味触法中若有一法失去时,就心中惶惶然不可终日,每天用眼泪来洗脸;所以说菩萨“虽复受之,心不染着”,只是像寒冷的冬天求火来温暖保身一样;即使是为了活命而不得不求一个温暖,但是在求火温暖时也不会造恶业:为了保命,也不造恶业,不会为了自己要活命就把别人杀害。
并且修忍辱及布施:忍就是无畏施,布施就是财施与法施,用忍和财法二施,来润泽众生,让众生心灵得以依止,并且离开不需要有的痛苦。还要深入的观察苦与乐的体性其实平等。苦与乐的体性怎么平等?你说:“明明就不平等,你乱讲!”但是我告诉你真的平等,看你从哪个方向来看嘛!苦与乐二法都是相分,相分都是如来藏所生,所以它是平等的。苦与乐,从世间法来说也是平等,因为受苦与受乐都是唯人自招;所以别人受乐时不必欣羡,自己受苦时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都是个人自己所造的业果。如果下一辈子不希望受苦,这一辈子就要造善业、修福德。所以三界中的众生是很平等的:生为天人受乐,是因为他往世曾修善业;生为地狱众生受苦,是因为他往世曾造大恶业;所以苦与乐其性平等,都是唯人自招。从一个破参的人来看,如来藏出生了苦、乐相分,生出来以后都由意识觉知心去领受,如来藏从不受苦乐,所以从祂来讲平等。换句话说,从实相来看,苦与乐平等,没有差别。
这样深观完了以后,再来深观自己开口说话得体不得体、如法不如法,能否利益众生?这些都是以不坚之命来交换坚固法身慧命的方法,所以都不能忽略;因此“凡所发言”开口说话应当柔软。还要善于度化众生,换句话说,度众生不可以用强拉的。但我做的事都是死拖硬拉的,因为我的目的不是要劝他们来这里开悟,我的目的是要把邪见赶出佛门。所以我都用强势的手段:我不先去找他们,不先与他们谈。你既然谤法,我就直接破斥了!他们毁谤正法,并且抵制,是希望我去向他们巴结,去与他们对话。门儿都没有!我的目的不是要他们来学法证悟,但他们若愿意放下身段来学,我一样会帮他们证悟;可是,我只是要把邪见赶出佛门,我的目的在这里,不想去巴结他们。可是诸位不要跟我一样,你们要用柔软的方法去度众生,除非笔战。笔战打起来一定是很惨烈的,但是接引别人学法,当然都是要用柔软的口吻和身段。
可是我在破斥邪见时,在身段很强硬的姿态下,其实我所写的东西确实是很柔软的:因为古时禅师把你破斥时,他们绝对不会向你说明理由与内容的。但是我把那一些理由与内容,很详细、很细腻的一一说明;自古以来像我们这样做的悟者,找不到一打。所以我的作略是金刚性的,但心态与作法却是很细腻、很柔软的,这也叫做善化众生,令众生如法住于佛法之中。所以现在外面离念灵知已经没什么卖点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离念灵知就是意识我。只要他已经开始学禅,读过我两三本书就懂了,这也叫做善化众生,令如法住。
身为佛弟子还要注意的就是远离恶友,若不能远离恶友,就会被恶友拖着离开正法。恶友常常会找你做什么事,你们知道吗?会找你泡茶:泡老人茶。如果是偶然来泡一趟,我们应该要很欢迎,不可拒绝;然而恶友是三天两头就来泡茶,泡茶时当然专讲是非,并且还是编造的是非,那就是恶友了!这些茶泡下来一定是心放逸了!大家要记得远离恶友,心才不会放逸。至于世间人饮酒、博弈、射猎,那就要赶快远离。饮酒就是一天到晚找了你,随便找个小吃摊,一瓶米酒就喝起来了;常常喝酒,是妨碍佛弟子威仪的,所以不应该喝酒。如果生为学佛人,却让人每天看到脸都是红彤彤的,都有酒味,那就坏了正法了。至于博弈,博就是赌博,弈就是下棋,一天到晚赌博或下棋,心思都会在赌博与棋法上面,会把佛法忘了;因为下棋要输赢的,虽然不一定有彩金,但是一定有输赢;为了赢棋,有时晚上睡觉都在想下一着棋该怎么走,那就放逸了。射猎就更不可以做,学佛人还拿着猎枪去打猎,人家说:“这么没有慈悲心,还说他心好!”讲不通了嘛!这些事情都犯了律仪戒,是学佛人所不该做的事,所以“悉不为之”。能像前面所讲的去修行,就叫作“以不坚之命来转换为坚固的法身慧命”。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中略)】——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
语译: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
“如果已经获得人身,并且财物富饶,还能在世间法上得自在,不受制于人;这样的人应该先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和持法之人。”父母还摆在师长之前,如果为了先供养师长,却是克扣了父母的供养来做,那就叫作其心颠倒,堂上二老等同两尊活佛,家中两尊活佛不供养,却先来供养师长,师长若知道是克扣了堂上两尊活佛来供养的,受得也不痛快;所以先应供养父母,然后供养师长。供养师长是说:从你初学佛,他就一直教导你正知见,纵使他没办法帮你开悟,至少接引你入了佛门,至少给你正确的观念,也没有害你大妄语,也没有害你破坏正法,这样的师长很难得,难道不应该供养他们吗?如果不是有这些师长,你能遇到帮你证悟的和上吗?正因为有这样的师长告诉你:“离念灵知是不对的,意识境界是错误的,应当离开意识境界。但是你想要开悟,我帮不上忙,你现在有了基本的知见了,再去找一位真善知识求悟,就有机会开悟了!”像这样的师长是很难得的,不会让你堕于大妄语业中,也不会让你落到谤法恶业中,这种师长非常难得,当然应该先于和上而供养;除非他已害你大妄语,除非他误导你学佛的方向,害你走错路,否则应该先供养他。
纵使后来你找到大善知识帮你开悟了,但原来的师长还是应当先供养,然后才来供养帮你证悟的和上。和上在密教中称为根本上师,也就是帮你证得实相的那位上师,他是你修学正法的根本,所以叫作根本上师──和上。耆旧则是跟你熟识的老人或故旧,他们有世间法上的道德,所以称为耆旧。持法之人就是除了你的和上以外,他们常以正法在弘扬度众,就是持法之人。
除此而外还要供给远至及初行之人疾病所需,这是说,从远方来拜访的人,或者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此地,只是经过此地要去到另一个地方的远行者;或者有人即将去远方,但是身上有疾病,所需的医药也应该供给。对这些人,我们在应对时,说话应当柔软,而且要常常怀着惭愧心,总是想自己不能回报父母等人。于对待这些人时,不要偏于自己所信敬的某一位有道德者,而是应该普同供养。我们在做法事时不也常常这样吗?从三宝到饿鬼都是普同供养,并没有供养三宝时而不供养饿鬼的;同理,供养父母、师长、和上,乃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需,不该偏于其中自己所信敬的有道德者,所以对僧宝、父母、师长的供养,应当平等普供,对于堂上二老也要平等供养。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缘,绝对不会专门供养母亲而不供养父亲的,所以对于有德之人也是不偏心供养自己所信敬的某一人。如果看见有贤圣、持戒和多闻的人(贤圣是说有证道的人,持戒是说他受戒不犯,以及多闻佛法者,虽然还没有悟,但是多闻佛法),遇到这些人能以房舍、田宅、饮食、病药而供养之。
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
并且还要常常为别人详细的说明:僧宝之中多有功德。因为僧中确实多有功德,但是 佛特别交代要“深言”;不要只说到表相的僧宝,否则就成为浅言了。僧宝有胜义僧、有菩萨僧,不是只有声闻僧一种,所以应当深言僧中多有功德。有很多人只看表面,可是实际上的情况都忽略了!所以有很多人一天到晚礼拜,求佛菩萨指引明师;可是指引他遇到明师了,他却因为明师示现居士相而不肯学;在家菩萨好意要把证悟的妙法传给他,他却推辞:“你不是僧宝,我不要跟你学。”可是回到家,又继续礼拜  观世音菩萨,求  观世音菩萨帮他找到善知识,却不知道他跪求的  观世音菩萨还是有头发、戴天冠、穿天衣的。当他翻开根本论研读而想要理解,可是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是谁造的?(大众答: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如今在天上有没有留头发?(大众答:有!)还是有啊!等到后来有一天被人点醒了,才知道原来大乘胜义僧宝的实质是这样的。所以胜义僧的范围是很广的,想要深知还真的不太容易呢!华严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变成等觉大士,他参访了一位八地菩萨的婆须蜜多,你看她的表相只是一个高级妓女,她的庄园其实就是红灯户;但是善财童子去礼拜她、学法,后来成了等觉大士还是怀念她的功德,因为她把无生法忍传给他,她也是大乘法中的菩萨僧。所以说僧中多有功德,这个“僧”还得要深言,不能浅言,所以 佛说“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不可以浅言。
除此而外,还要说什么呢?说僧中有修集、有向道、有得道的不同。修集什么?修集须陀洹果、修集二果、三果、四果,是还在修集的。除了修集以外还有向,譬如向须陀洹:我见断了,暖法生起;可是他还没有完全转依自己的观察所得,还不肯认定自我虚妄,所以成为向须陀洹,就是向初果,还没有真入初果;因为他对自己观察五阴我虚妄,还没有完全认定,还在犹豫,这就是向须陀洹;后来确定不移了,就成为初果人;所以有向、有道,得初果就是得道。我见断了,还没有如实转依他的观察,那就是向初果,向须陀洹。声闻解脱道中有四向四果的不同,所以有向二果、二果,乃至向四果、四果的差别,但都是有功德的。可是“僧中多有功德”,不是只有声闻道的僧宝而已,还有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的胜义僧宝。如何是金刚三昧?从事于如来藏的修证,证得而不退转时就是证得金刚三昧;这是最浅的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在实相上说的;从如来藏的转依而往上进修,修证“相见道”位的种种别相智慧,也是金刚三昧;再往上进修,修一切种智,也是金刚三昧。
金刚三昧的范围很广,但金刚三昧都是在实相上修的。从实相上面修,还得要在虚相上面修;什么叫虚相?就是修电光三昧。也有人解释电光三昧,说是电光见道,也可以通啦!但不是真正的电光三昧。什么叫电光见道?譬如说,暗夜之中乌云笼罩,又加上正是黑月的二十八、二十九日,若再加上乌云笼罩,真是纯暗而无明的;可是突然间雷电一闪,在那一闪当中,眼前的道路不就很清楚显现出来了吗?此时就这么一闪,你就知道原来路是通到那边去,一闪就看清楚了。同样的,大乘的见道就只是一刹那间,突然间一念了知:“啊!原来如此,如来藏就是祂。”接下来成佛之道,你就能渐渐地懂了,所以这也叫电光三昧。
但是电光三昧,主要是在说明:蕴处界犹如电光,因为从如来藏的不可说、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祇劫永不坏灭的常住性来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都犹如电光一样,一闪就过去了。诸位没悟之前,说今天来听法听得很欢喜,时间晚了该回家了,下一次要再听法还得再等一周:“七天好长喔!”但这个长是因为你还没有见道。你如果从如来藏来看,不说这七天,连一世都很短;不说一世,好几个大劫过去了,都算很短。因为从如来藏的常恒而不生灭来看,以及从眼见佛性时的佛性真实来看,这一生就像只是一刹那一样;如来藏、佛性恒不生灭,过去无量世、未来也是无量世,这样相待于这一世,就像电光一般一刹那就过去了。如果你再有更好的证量,有了如梦观,你来看往世过去的某一世,就像是南柯一梦,都是很短就过去了!一世又一世这样过去,犹如电光,这就是电光三昧。有了电光三昧,你会对这一世的得失看得很清淡,只有一件事情你会看得很严重:就是道业,就是佛教正法的永续流传。其他都会看得很清淡,因为都只像电光一样,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就是电光三昧。
所以菩萨不但要修集向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而且还要修实相金刚三昧,虚相电光三昧,因为虚相法也很重要。如果不是虚相法的现观,对世间法的执着就很难修除,所以修了声闻道,还得要修菩萨道的金刚三昧及电光三昧;这样现观了以后,就能平等奉施。能平等奉施的人,奉施以后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由于这个缘故,我  释迦牟尼佛在《鹿子母经》中向鹿子母说明:‘虽然奉请了佛及五百阿罗汉,还不能称为请僧之大福德。假使心中完全平等,在僧团之中,布施给一位看来似乎是极恶的比丘,一样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似像极恶比丘”,是说有一位比丘说话粗鲁、贪财无厌,叫作似像极恶比丘。为什么供养这样的似像极恶比丘,仍然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因为这种比丘虽然戒律守持的不怎么好,看来似乎是僧中的恶人,他这个人虽然无戒可是却能多闻,多闻之后虽然不修善法,所以有时恶口、有时贪财,但他也能为人演说三种菩提,并且演说三乘菩提时不离因果:有因有果。他也不曾诽谤佛宝、法宝、僧宝,并且能执持如来的无上胜妙正法之幡,他的正见没有丝毫的错谬。所以供养这样的似像极恶比丘,看来似乎很恶劣的比丘,还是一样得到无量的福德;正因为他护持正法,为人演说三种菩提而无错谬。从这段 佛陀的开示中,大家要注意:供养有大福德的对象,是演说三种菩提,而不是单只演说一种菩提的人。说只有一种菩提,是指什么人呢?有人猜到了!当然就是印顺法师他们嘛!也是台南大愿法师等一类人,他们总是说成佛之道就是解脱道,没有什么明心、见性、一切种智,他们说解脱道就是般若、就是实相。但是,如果照他们这样讲的话,那就应该没有三乘菩提,只有一乘菩提;而他们的一乘菩提却又不是 佛说的唯一佛乘;因为 佛说的唯一佛乘是具足三乘菩提之法,而三乘菩提之法讲的就是声闻道、缘觉道、佛菩提道。可是他们说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那就是主张只有一乘菩提:只有解脱道的声闻菩提。可是这个说法,问题非常多,简单地说两点就好,如果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请问:“阿罗汉解脱了没有?”请问:“辟支佛解脱了没有?”当然必须要答“解脱了”,不然就成为谤法、谤僧了。既然阿罗汉、辟支佛都解脱了,为什么  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那些阿罗汉们没有一个人能成佛?所以显然成佛之道不是由于证得解脱而成佛的,而是另外还有别的法,那就是说:除了声闻法以外还要具足因缘法及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诸地无生法忍具足圆满,若一切种智没有具足圆满,就称为道种智,就是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
可是一切种智的智慧要从哪里来?要从亲证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是从如来藏的一切功能差别的具足亲证而有。这一切种子都含藏在如来藏中而流注出来,既然是从如来藏来,显然一切种智的修证必须要广证一切种子,而一切种子修证的前提当然是要先证如来藏,这就是佛菩提道的见道;否定了如来藏而不肯亲证,就是否定佛菩提道的正法。所以印顺法师虽然看来慈悲、慈祥、戒律清净、年高德劭,似像极善比丘;可是似像极善比丘说出来的法却是在破坏佛教根本大法的,他的追随者星云、证严、昭慧法师也都同样否定如来藏。这些否定如来藏的人,你要不要去供养他?你供养他就是帮助他破法,你护持他就是帮助他破法,那倒不如来供养这位似像极恶比丘:又是恶口、又是贪财、又没有好威仪的凡夫比丘。不如供养这种极恶的年少比丘,因为至少他还能演说三乘菩提,不谤法宝。可是年高德劭、慈悲、慈祥的似像极善比丘却是谤法者,你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这得要有智慧。这个智慧不必很好,用膝盖来想就懂了。所以宁可供养年少的粗言恶语而又贪财的年少比丘、极恶比丘,也不要去供养印顺、证严、星云法师那些否定如来藏者,应当如是。
你供养越多,他越有能力谤法、抵制如来藏,这样的年长、慈悲、慈祥,看来似乎戒律清净的极善比丘,我们去供养以后却以善因而得来世恶果。所以大家要注意 佛这一句话:“亦能演说三种菩提。”不是只有演说一个解脱道。而且说法时有因有果,若是否定如来藏就成为无因无果,三世因果就不能成立了!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再发明一个意识细心来连接三世因果,所以昭慧法师不得不再发明一个“业果报系统”来联系三世因果。但是业果报系统是什么?这是她自创的“佛法”嘛!能成立业果报系统的就只有一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嘛! 佛已经讲过了,不必她再去另外发明新佛法。她舍弃可证的如来藏,去发明另一个玄想的、玄学的、妄想出来的业果报系统,那不是愚痴到极点了吗?所以否定了如来藏以后就变成无因无果了,无因无果就是谤法。
如来藏也是三乘菩提的根源,没有如来藏就不可能有三乘菩提,所以他们否定了如来藏,就是谤法嘛!所以我们宁可去供养恶人年少似像极恶比丘,也不要去供养星云、证严法师……那些抵制如来藏的人。因此我们所供养的人应该是能执持如来无上胜幡的比丘,而不是去供养那些否定如来藏正法的人;因为当他们把如来藏否定了以后, 佛的正法就变成一无是处了,连外道都可以来破你。但是有如来藏正法时,不但一切外道不能破,乃至任何已经知道如来藏密意的人也无法破,这样才是护持 佛的正法。所以应当供养贪财恶口粗言恶语的似像极恶比丘,别供养错了,因为他能执持如来的无上胜幡,而且他有正见而无任何错误,如果能这样供养僧,那就是供养佛与僧二宝。
如何是供养法宝?这里没说到,我们来补充一下。供养法宝有两个部分:第一、修学及亲证:如实履践,如实亲证。第二、护持及为人解说,这就是供养法宝。不是像有些寺院请来《大藏经》放在经橱中,然后在经典前面供上香与茶;那不叫作供养法宝,那白纸黑字没有用,要有人研读它而证悟,要有人证悟后拿它来用,才是真实供养法。所以供养法宝在于护持正法、如实亲证、为人解说、加以宣扬,这才是供养法宝。 佛降生人间的目的是在利乐有情,我们若能亲证而为人演说,就是供养法宝。以正法帮助修学大乘的凡夫僧宝悟入,就是供养僧宝、供养法宝,就等同于供养佛宝了,这就是对 世尊而作的法供养。
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佛接着说明:如果能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就是具足供养三宝了!因为你能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就表示已有能力如法修行了,就是供养法宝了。怎么样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呢?你必须要先亲证嘛!如果没有亲证,如何知道佛法的功德微妙呢?特别是要亲证大乘菩提!亲证了以后,你会发觉原始佛法的四阿含经典也能懂,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典、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种智经典也一样可以通达;从大乘的明心证悟而可以通达三乘菩提,就会知道:“佛法还是真的微妙,功德真实广大。”既然如实的观察到佛法的功德微妙广大,当然要护持,当然要为人宣说,那就是具足供养法宝了。这样供养了法宝、供养了僧宝,也就是供养了佛宝,就是具足供养三宝了。
如果有人布施时,心中不求未来世的世间法果报,那就是供养无上菩提,这样的人就具足成就了布施波罗蜜,也能真实修学佛菩提道。因为这个布施到彼岸,不是未悟的人所能做得到的。还没有悟的人在布施时,明明看见有自己在布施,有别人在受施,还有布施这回事,三轮都在;可是菩萨证悟之后布施,不妨同时有施者、有受施者、有布施,但是同时也观见正在布施的同时,这三件事都无实法,无妨三轮具足而又三轮体空,互不相碍。这就是“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不坏世间法而证空性,这样在布施当中而又同时能到涅槃彼岸(因为三轮体空就是涅槃),所以说他这样的布施是成就布施波罗蜜的──布施到彼岸──也是真正的修证佛菩提道。这样的菩萨、这样的佛子,能获得未来世的无量功德,当然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
并且能修慈悲心:不但能拔除众生的苦恼,也能给予众生到彼岸的安乐,也能破除自己和众生的种种痛苦,并且宁可舍弃自己在世间法上的快乐,来破除众生的痛苦。像这样有正知见的菩萨,纵使他还没有开悟,在还没有证得菩提之前,也能生生世世行之不辍、心无忧悔。这就表示他已经很多劫以来在修学菩萨道了,已经成为久学菩萨了!即使后来证悟了,而菩萨善知识指示他:“虽然悟了,但是想要成就佛菩提,还有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所以佛菩提久远难得。”但是他听闻之后,内心从来都不曾退转过;为了一切的众生,宁愿无量世中受种种的大苦恼,心中也不觉得疲倦厌恶。并且乐于如法修行而不追求世间法中的快乐,也乐于处在寂静的境界中出家修道。如果没有出家的因缘所以未能出家,虽然在家中居住,他的心行、身口之行也如同已经证得解脱的人一样,不造作种种的恶事,而且可能和出家的菩萨们一样获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戒戒就是取相戒,依十无尽戒、依声闻戒的戒相而受戒,就是取相为戒。定戒,又名定共戒,就是证得禅定的功夫而自然不犯戒。譬如获得初禅的人自然不犯淫戒、或者出家以后不犯淫戒,这叫做定戒,是由定而产生的心性的清净。无漏戒就是道共戒,由于见道(不管三乘菩提中的哪一种见道,或者具足三种法的见道),乃至修道而断思惑的缘故,所以心性清净而自然不犯戒,这叫作无漏戒。菩萨能这样修行,那就是真实的佛弟子,也是真实的供养三宝者。
(原标题: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