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有深浅,智有广狭,所以禅宗设有三关:破初参明心,过重关眼见佛性,破牢关成慧解脱而证尽智。
错悟之人不证实相本际,不能眼见佛性,不得涅盘尽智,而执坛经之方便说,每谓:“一悟即至佛地,明心证悟已,则同释迦佛,故悟后不必修行。”便否定禅宗之三关。
若人言悟后必须修行,彼则加以破斥,并谓人曰:“主张悟后起修者,皆是未悟之人。”如是邪见之人,不能忍于平实诸书所说“悟后起修”之理,便派人来误导我会中早期重要同修数人,于内颠覆我法,遂有《正法眼藏--护法集》之出版流通、广益佛子。
悟有深浅者,谓三乘菩提之悟,各有浅深不同。如声闻法中,有人证悟蕴处界空相而得初果,有同一类证悟而得二三四果。如缘觉乘人证悟者,有人深解“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密意;有人唯得最粗浅之因缘正观,是故辟支佛亦有十品,品品差别,非皆六通具足也。又如声闻法中有慧解脱者,有证俱解脱而无五神通者,有俱解脱而六通具足者。
综上事实,可知二乘法之证悟亦有深浅差别,不可等视而观也。
大乘所修佛菩提果亦复如是有深浅广狭之别。复次,佛究竟位之佛菩提果,亦必具足四种涅盘--具足二乘解脱果之有余及无余涅盘。既已现见二乘菩提之证悟有深浅之别,当知佛菩提果之修证过程亦必有其深浅之异,佛菩提果函盖二乘解脱果故。
复次,菩萨六住位中,现观能取所取皆空;如是印定随顺二取空已,般若正观犹未现前,直至触证自心真如--第八识阿赖耶,在此大乘真见道位亲自领受真如之有性与空性,中道正观方才现前,发起般若而入七住不退,是即禅宗之破参明心--真实证悟。
菩萨于真见道位中亲自领受真如体性已,般若正观现前,虽名为悟,仍未能知初地证悟之般若--道种智,是故仍须进修,并非破参之时已至究竟佛地。如是,别教七住以上及初地、八地、十地、等觉,一切位中皆是证悟般若之贤圣,非未悟证真如之人而能发起般若中观智也。既皆已悟,应皆已成究竟佛,云何于七住起尚有如是证悟层次深浅差别?是故,坛经所云“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说--入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之佛地也,非是究竟佛地也。亦谓依理而言,与佛无异;同此类心,无别异故。由是可知:禅宗三关,非虚设也。
禅宗明心者破参之后,当应转入相见道位,依四圣谛十六心作法空观;亦应依《楞伽经》修学五法、三自性...等,此亦真见道后之相见道位所应修学者,若不修此,永无进入初地之资粮。然初地所修所证,是无生法忍道种智,修此非易;大善知识难值遇故,自身慧力多有未逮故,自身福德资粮亦多未具足故,心量不够广大雄猛故;是故初地难阶,自古已然。禅宗祖师之已入分证即佛位者(其数甚少),有鉴于此,遂有种种三关之设,不求初地无生法忍,但求解脱之果--取证声闻尽智。乃有牢关之设,令弟子中之有缘者,得于一念之中取证尽智,成慧解脱;如是已显破参明心之异于牢关也。
复次,破参明心之人,及破参后径破牢关者,终未能证眼见佛性境界,是故偏空乐寂,性好寂灭涅盘;虽已亲证般若中观,仍未能知眼见佛性境界,是故难以亲受“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境界;由是之故,亦难发起广大心及雄猛心,不能为诸佛子而做众人所不敢为之事。
破参明心之人,每将眼见有情真如运作之性,误认为眼见佛性,便将初参明心与重关见性混为一谭,以此求余印证。然眼见佛性实非如此,若如是破参明心即是见性者,则见性之人于定力退失后不应丧失眼见佛性境界,而明心者之观见有情真如体性境界永不丧失,迥异见性者之因于定力丧失而不见佛性;亦不应于回复定力后,复得眼见佛性,是故重关见性迥异破参明心,两关非一,不可混为一谭也。
禅宗三关,自古以来,历经投子大同、岩头全豁、罗山道闲...五祖法演、克勤圜悟、 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禅师以来,皆同余说。余诸祖师虽亦偶然别有三关之设,而不同于此三关者,悉是别别施设,非是祖祖相传、众所认同者,是故于此略不陈述;后若有缘,当于公案拈提中别叙。
至于近来有一“密宗大法王”仰谔益西诺布者,谓禅宗之过重关,即是具有神足通而能穿墙入壁及穿越荆棘林者,已成佛教界茶余饭后之笑谭资料,有智者哂之,不须于此评论也。
(原标题:禅宗三关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