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1 19:16   浏览:767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今天讲的是“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请各位菩萨翻开课本《成佛之道》第28页。
我们经常听到善知识提到“佛菩提道”这四个字,可是佛菩提道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清楚,因此藉这个机会加以说明。所谓的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是菩萨成就佛道所必须经过的五十二阶位,这五十二阶位是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
哪五十二阶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首先谈的是十信。十信就是十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尤其是菩萨法,能长养学人迈向成佛之道。由于菩萨不断地听闻菩萨法、思惟菩萨法,对佛的开示就产生了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就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因此得以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然而要圆满十信位,则需要一个大劫,乃至一万大劫才能成就,才能转入十住位。
接下来谈十住。十住就是十种为趣向佛菩提道而修的六度万行的阶位,须经由不断地闻、思、修、证菩萨六度万行而得。也就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譬如在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持戒,三住位忍辱,四住位精进,五住位修禅定,而且随缘、随分、随力修禅定,于五住位快圆满前就会思惟“难道修学佛法,单单只有修集福德吗?”思惟的结果知道佛是福慧两足尊,不仅只有福德而已,而且还有智慧。因此去寻找善知识,去依止善知识,得以圆满五住位,进入六住位。在六住位修般若,依善知识教导去熏习佛法的正知见,譬如熏习五阴虚妄、六入虚妄、十二处虚妄、十八界虚妄,有一真实心不虚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祂有八个识,祂离见闻觉知等等。有了这些正知见的建立,未来才有机会破参。菩萨于六住位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去参禅,亦即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破参,圆满七住位。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
【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
解释如下:于十信位修行,对佛开示产生具足信心后,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经过初住的布施、二住的持戒……一直到第六住的般若,得以熏习般若正知见,于般若的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于参禅时一念相应慧,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找到了第八识,又经过佛菩萨善知识加以摄受,得以圆满七住位,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称为退分菩萨。
于破参后,圆满七住转入八住,由于不断精进修行的结果,得以转入十住位,于十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而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以及培植救护众生广大的福德,于定、慧、福德圆满时,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就了“如幻观”而圆满十住位,转入了十行位。
十行就是十种长养我们成为地上菩萨应有圣性的阶位,也是让我们具足菩萨种性的十个阶位。由于不断地长养的结果,于十行满心成就了“阳焰观”,现观能取的六尘心犹如阳焰一样虚妄不实。圆满阳焰观以后,转入了十回向位。
接下来是十回向位,十种不畏惧艰难去摧邪显正、去救护广大众生的阶位。能够这样去摧邪显正,去救护众生,未来就能够发起圣性而入十地,因此于十回向位满心前,具足了四个条件就能入初地。哪四个条件?就是定、慧、福德以及佛前发十无尽愿。定的部分要有顶级初禅的功夫,亦即要有初禅遍身发不退的定力,成为最顶级的三果人,也是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慧的部分要修学百法明门,也就是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有了初分的道种智。福德的部分,将近一大阿僧祇劫,不断地救护广大的众生,不断地去摧邪显正所培植的广大福德。于定、慧、福德圆满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就可以圆满十回向位,成就“如梦观”,现观过去无量世所行种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犹如梦中所作的一切事情一样。
接下来是十地,十种修行无生法忍而成就道种智的阶位。于初地圆满可以慧解脱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在三地满心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于满心可以取证俱解脱而不取证;于六地满心,可以取证灭尽定而不取证,继续留惑润生;到了七地的时候,能够念念入灭尽定,这时候心寂静的结果,就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就出现了,传授七地菩萨一个三昧,叫作“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所有三昧,所以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到了等觉,于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内财、外财,祂统统布施,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百劫圆满之后,上生天上,于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见佛性,而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也就是说,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佛道。可是坦特罗佛教行者,却教导众生在性高潮快乐的觉受遍全身,称之为乐;观此乐受无形无相,称之为空,说之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成为引以自豪的“报身佛”。这样的说法完全不如法!为什么?因为有乐受就不离受阴,有知就不离想阴,既然落入受阴与想阴,当然不离五阴;既然不离五阴,表示我见未断,连声闻初果也无,连菩萨七住明心也无,怎么有可能成为究竟佛呢?原来坦特罗佛教所谓的“报身佛”,是男女抱在一起的假佛。所以,坦特罗佛教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以及报身佛之说法,是误导众生的说法,不应该修学;是恶知识说法,应该要远离。以免与恶知识共同成就恶业,未来要受无量苦。
从上面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成就佛道主要的关键在七住明心,是外门修六度万行、内门修六度万行的主要关键。所以大乘见道明心见性对菩萨而言,当然很重要,所以菩萨应该要勤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接下来,探讨学人对开悟的几个看法。
第一类是二乘人。声闻人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无余涅槃。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到底入了涅槃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 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由于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就入无余涅槃。由此可知,声闻仅是了知蕴处界虚妄而已,并未触及生命实相。
缘觉则是从十因缘、十二因缘观察。首先是从十因缘来观察来逆推,也就是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的结果知道有个“识”,这个识就是“入胎识”,绝不是意识,唯有入胎识能够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长,这个入胎识就是 佛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因为无法再超过,所以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一检查的结果完全正确无误啊。接著,再从十二因缘观察,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的结果:名色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这个“识”的关系,这个识就是过去世的识阴六识,才会有今世的名色出现;而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乃是过去世造作了种种善行、恶行的缘故,而有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然而会有过去世的种种善行、恶行的造作,是因为有无明的关系。知道有无明以后,已经推究到顶,无法再超过,因此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一检查结果完全正确无误。由于缘觉知道,十因缘的“识”是指入胎识,不是识阴六识;十二因缘的“识”是过去世的识阴六识,而不是入胎识。这两种是不同的,应该要加以分别,以免误解佛法而与佛道越走越远。然而,缘觉所观察的都是在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虽然他知道有个入胎识,可是这个识在哪里,他不知道;但也如同阿罗汉一样,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我消失,不愿意在三界现身意,因而灭尽了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
第二类是新学菩萨。学佛不久,修学佛法时间才不过一劫两劫,时劫很短,因此不知道有明心见性的法。或者修学佛法三、四年,知道佛法只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而已,问他明心见性——不知道。或者有人说:“明心见性是大菩萨的事,我算哪根葱!”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妄自菲薄,不敢发大心求明心见性。这都是心性怯懦的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
第三类是久学菩萨。修学佛法已经经过多劫,不是仅有一劫、两劫而已,对明心见性很有兴趣,因此勤求大乘见道的明心见性;明心前,外门修六度万行;明心后,内门修六度万行,以真见道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于别相智圆满以后,在修道位修道种智;于道种智圆满,成就一切种智。
由此可知,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因此《六祖坛经》惠能大师曾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因此,菩萨应该勤求明心见性,未来才能够广度众生,才能够成就种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既然开悟很重要,到底是悟个什么?是物质吗?物质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悟绝不是物质。既然不是物质,当然是心;到底是哪一个心,当然要加以探讨。如同以往,引经据典加以说明:
《入楞伽经》曾开示:“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入楞伽经》卷八)也就是共有八个识:前五识、意识、意根及阿陀那识——阿梨耶识——阿梨耶识就是第八识。既然有八个识,到底是哪一个识才是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对象,当然要一一加以探讨。
是前五识吗?前五识能够分别色等五尘,然而五识是五根、五尘相接触而有,是以五根、五尘为俱有依而出生的法。这有经典为依据,《中阿含经》曾开示:“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中阿含经》卷五十四)解释如下:眼根、色尘相接触,出生了一个识,这个识叫作眼识,同样的道理,其他的四根、四尘相接触,出生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由此可知:前五识是五根、五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张:“师父台上说法这念心,徒弟台下听法这念心,就是真心。”你就知道他错了。因为听法这念心是耳识所摄,这样的心,怎么会是真实心呢?由此可知,他说法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接下来,是意识吗?意识能分别法尘,不仅能分别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五尘上所显示法尘的细相。然而意识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当然不是常住法。有经典为依据,《中阿含经》曾开示:“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中阿含经》卷五十四)解释如下:意根、法尘相接触,出生了一个识,这个识叫作意识。既然意识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当然不是真实法,是生灭法。这可从教证及理证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教证的部分。《大宝积经》曾开示:婴儿在母胎第二十八周就有了八种颠倒想;在《阿含经》说佛曾开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别完成,可以证明,意识在怀胎第二十八周一定会出现的。这也告诉我们,意识是今世五根发育完成以后才出现的,不是本来而有,所以祂无法来往三世,无法从过去世来到今世,也无法从今世来到未来世;祂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能来往三世,是常住法,不是生灭法”,你就知道那是满口的荒唐言。如果出自于出家人口里,那是误导众生的大恶业,未来的果报非常严重。
理证的部分。医学已证明,婴儿少则三四个月,一般五六个月,意识就出现;所以意识是后来才出现的法,是生灭的法,不是常住法。为什么?因为胎儿的五根身还没有发育完成,所以无法藉著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须待五根身发育完成,才能藉著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才有后来的识阴六识出现;因为识阴六识能分别六尘,所以才有后来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出现。由于意识不是本来而有,是藉著五根身发育完成后才出现的,不是常住法,所以是生灭法。又如果意识是常住法,应该人生来就懂得种种法,也就是说,不管哪一种法,你应该生来就知道了,不应该去熏习、去学习才懂;可是大家所见所闻并不如是,都是要从头开始学习,于学习后才懂得这个技艺、这个知识等等,才能够在世间里面生活、生存。由此证明:意识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既然意识是生灭法,你就知道坦特罗佛教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以及在性高潮快乐的觉受遍全身而成就报身佛的说法非常荒唐。为什么?因为在男女性高潮的快乐觉受与能了知诸法,都是有境界的法,都不离意识心,当然是虚妄法,不是常住法。所以坦特罗佛教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以及快乐觉受遍全身而成就报身佛的说法真的很荒唐,骗得众生团团转,不仅失财失身,而且毁戒大妄语。
又有人主张: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之性,就是六识的自性,就是真心。这样的说法,也与佛所说的颠倒。为什么?因为六识的自性,是依于六识而有,不能自外于六识。前面已说,六识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六识而有的自性,更是虚妄法。此外,在重度麻醉的时候,这六识的自性究竟到哪里去了?统统不见了。由此可知:依于六识而有的自性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
接下来是意根。意根有处处作主的体性,虽然无始劫以来,意根一直与第八识在一起,可是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意根还是会灭的。因为阿罗汉灭尽五阴十八界入无余涅槃,无有一法存在,包括意根在内,只剩下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处于极寂静的境界,所以意根是生灭法。如果有人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就是真实心”,那是错误的说法,根本不符合佛说。
既然不是前七识,第八识当然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也是 世尊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于摩诃迦叶。”所以第八识才是 佛所说的正法,也是禅宗祖师所证悟的标的。如果有人主张“六识足矣”, 你就知道,他是在谤佛,已经成就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
最后作个结论:成佛之道有五十二阶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是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的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然而要成就佛菩提道,主要的关键在大乘见道明心见性,它是外门修六度万行、内门修六度万行的主要关键,因此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此外也分析,证悟祖师所悟的心就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才是佛所说的真心,也是菩萨所要亲证的标的;能够亲证这个第八识,才是证悟的菩萨,也称为菩萨僧、胜义僧。
既然菩萨所悟的心是第八识,当然是三界九地、四圣六凡的真心。正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解释如下:佛说的真心以及佛地的无垢识,都是一样那么清净,同样的道理,佛的无垢识与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一样都是那么清净。所以,佛说的真心、佛地的无垢识,以及一切有情的真心这三者,都是一样那么清净,没有差别。因此,不论如何下劣有情的真心,乃至佛地的无垢识,都是同一个心,因此第八识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如果有人主张:“第八识就是妄心的根本,就是无始无明。”你就知道这个人在胡说八道!根本不懂佛法!如果有人主张:“第八识是佛的方便安立。”你就知道那是在谤佛!是恶说,那是不可承受的异熟果报!
“第八识到底是不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如同以往引经据典来加以说明。《契经》曾开示,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解释如下:佛说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邪恶、不正、寡慧的人不能知藏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的清净藏,就是佛地的无垢识,也是世间有情五阴身中的阿赖耶识,就好像金子与金指环——金指环是由金子打造成的,它的法相与原有的金子不一样,是金子经过一段人工打造的过程,而与原有的金子法相不一样,所以称之为展转,可是它们的本质还是金子,所以称之为无差别。
基于上面所说,分为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第一点,经典告诉我们:第八识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第八识是 佛所说的真心,无垢识是佛地的真心,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佛已经明白告示: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都是同一个心,不是三个不同的心。所以 佛开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可是有人不融会贯通经典所说,却提出很荒谬的说法,他们主张:如果经典没有出现“第八识”这三个字,代表这部经没有谈到第八识,所以这部经没有第八识存在。譬如有人在网路上这样主张:“由于 龙树菩萨的《中论》、《大智度论》没有谈到‘第八识’这三个字,所以 龙树菩萨的《中论》、《大智度论》第八识是不存在的。”这样说法真的很荒唐!佛在不同的经典,将真心以不同的名相加以宣说,譬如 佛曾说到“本际、如、我、如来藏、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都是指同一个心,只是在不同阶位所施设不同的名相。难道一定要有“第八识”这三个字出现,第八识才存在吗?如果没有“第八识”这三个字出现,就代表第八识不存在吗?所以说,提出这样主张的人,真的很荒唐!
第二点,“恶慧不能知”,偏斜、不正、寡慧的人不能知藏识就是阿赖耶识。譬如二乘人仅观察蕴处界虚妄,无法现观第八识、藏识、阿赖耶识的运作,也无法现观祂分明显现,所以这不是二乘人所知、所行境界。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况是凡夫所能知!这都证明只有菩萨才能知。为什么?因为第八识祂很微细,而且究竟边际,七住的菩萨能少分了知,地上的菩萨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愚于大乘法的声闻、辟支佛以及凡夫、外道,穷尽定力与慧力,也无法了知菩萨所悟的第八识于一丝一毫。
第三点,“展转无差别”。如来的清净藏,亦即是佛地的无垢识,也是世间有情五阴身中的阿赖耶识,就好像金子与金指环,金指环是由金子打造成的,它的法相与原有的金子不一样,所以称之为展转;可是它的本质还是金子,所以称之无差别,这是在说本体清净无差别。这正如经典的开示:“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大方等如来藏经》卷一)解释如下:因为佛地的无垢识与凡夫的阿赖耶识本体都是那么清净,但是凡夫的阿赖耶识含藏了七转识染污的种子,不是像佛的无垢识那么究竟清净,所以称为好像清净如我无异——究竟还有一些与佛不同,然后本体都是一样,都是清净的。
可是却有人违背佛说,提出:“如来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的色彩。”可是 佛在经典开示:祂所说的如来藏就是第八识,外道所说的就是意识——第六识。佛所说的如来藏常不变异,外道所说的意识是无常有变异,怎么会一样呢?会有这样的主张乃是应成派中观的出家人及一分的学术研究者,不相信大乘法是 佛亲口说的,因此提出“大乘非佛说”的说法,诬赖大乘法是 佛涅槃后,佛弟子为了缅怀 世尊而由佛弟子长期结集出来的。这样说法,乃是毁谤 世尊所说的最胜妙法,使得佛法不再胜妙,这样否定的结果乃是破佛正法,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又譬如有人提出:“阿赖耶识是妄心妄识,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可是 佛在经典都开示了: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不是后来才出生的。既然是本来而有,怎么会是妄心妄识?怎么会是生灭法呢?因此,提出这样主张的人,当他面对菩萨的质问“阿赖耶识何时生?阿赖耶识何时灭?”只能口挂壁上,无法回答菩萨的质问了!由此可知:阿赖耶识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
又譬如有人提出:“第八识在大乘学理上是存在的,但是那是虚妄的存在。”他们认为:第八识是妄心妄识,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可是这样的说法,却是与 世尊的说法颠倒,因为 世尊说:第八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出生了一切有情蕴处界及万法,所以祂是万法的根源!怎么会是妄心妄识呢?因此,他们的说法成就了谤菩萨藏的大恶业!要弥补这样的大恶业,乃至扭转大恶业,唯有弘扬正法,别无他途。正如《大般涅槃经》开示:
【若有毁谤是正法者,能自改悔,还归于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惊惧、惭愧,除此正法,更无救护,是故应当还归正法。】(《大般涅槃经》卷十)
经中已说明:凡是毁谤正法的人,唯有弘扬正法,才能改变如此的大恶业。世亲菩萨就是最好的例子;世亲菩萨早期弘扬小乘法,毁谤大乘法,后来受到哥哥 无著菩萨的劝导,才知道已经成就毁谤大乘法的恶业,因此想割舌谢罪。无著菩萨告诉 世亲菩萨,割舌是无法免除下堕三恶道的大恶业,唯有弘扬正法才能免罪。此后,世亲菩萨就以毁谤大乘法的舌头专门弘扬大乘法,而有后来“千部论主”之称,于舍寿时不仅免除了下堕三恶道,而且还成就邻近初地的证量。从 世亲菩萨的例子,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凡是毁谤大乘法的人已经造下未来要下堕三恶道的大恶业,将来要受无量的苦,那是不可承受的苦,而且是长劫,不是短劫。第二个重点,凡是弘扬大乘法的人,他的功德非常大,不仅可以扭转恶业,而且还可以让自己的菩提资粮快速增上,作为未来大乘见道的机会,乃至在佛菩提道上能够迅速成就。如果 世亲菩萨早期没有毁谤大乘法,而一开始弘扬大乘法,于舍寿时,其证量早已超过邻近初地的证量,是地上菩萨所行境界。所以说,弘扬正法有大功德!因此,后学在此劝请大众:千万不要毁谤大乘法,以免未来要受无量苦!
接下来谈:“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是蕴处界及万法的根源”。意根携著如来藏投胎,藉著父精母血、母亲的四大长养了这五色根;五色根加上意根就有六根,六根中的五根接触外五尘,由第八识变现内六尘,由于六根、六尘相接触,六识就出现了;六识的意识分别诸法,万法就出现了。由此可以证明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是万法的根源。这证成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也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共业有情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来;万法都是八个识和合运作而出生的。所以,如果没有第八识为万法为依止,就成为断见外道。
譬如,应成派中观的出家人主张“如来藏是缘起性空”,不承认有第八识存在。可是缘起性空是依第八识所出生的蕴处界而有,是依蕴处界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的一个名相,是意识思惟下的一个概念,说之为缘起性空,是虚相法,不是实相法,与 佛说的如来藏是实相法完全颠倒!由于不承认有一个能生蕴处界及万法的阿赖耶识,所以就成了断见外道,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
接下来谈:“第八识与三转法轮的关系”。在初转法轮曾经谈到:本际、我、如、“齐识而还”的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在二转法轮谈到: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在三转法轮谈到: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因此,接下来探讨这些名相后面的真实内涵。
首先,在初转法轮谈到“本际”,也就是阿罗汉灭尽五阴十八界入无余涅槃,剩下的第八识处于极寂静的状态。正如《心经》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也就是没有五阴十八界存在的无余涅槃本际。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本际即是原始的时间边限,这边限是不可得的。”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
接下来谈“我”,就是真实我。如经中开示:五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五阴本来就不是真实我,因为它有生住异灭的现象,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不是真实我。然而经中又说五阴不异我,也就是五阴是真实我,因为五阴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摄属于真实我,不能外于真实我,所以五阴是真实我。然而五阴与真实我和合运作,故称为不相在。既然前面已说,五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同理可推十八界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以此类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亦复如是,都是非我,非异我,不相在。
接下来谈“如”,法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诸法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如”来,所以称为法不离如。然而又称为法不异“如”——诸法就是“如”。可是诸法有生住异灭的现象,为何是“如”?当然要将诸法摄归于“如”,才能不异“如”,因此诸法都是“如”的局部体性,当然是“如”啊!这样才能够审谛、真实、不颠倒。既然法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同理可推,五阴十八界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以此类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都是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
接下来谈“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从十因缘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的结果:因为有这个识。这个识就是入胎识。缘觉知道有一个识,所以这个叫作入胎识;知道这个不能超过这入胎识,因此,就必须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事,这也是佛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
接下来谈“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有这个识——第八识,才有名色出现;如果没有名色,识不住名色;既不住名色,识就无所住,也就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事,这就是缘觉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啊。
在二转法轮谈到“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非心心:不是众生所认知的心,因为众生所认知的心,有见闻觉知。无心相心是对诸法不分别。无念心就是不念一切法。无住心:不会六尘,于六尘无所住。所以二转法轮所讲的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其实都是在讲第八识。
在第三转法轮谈到“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由于阿赖耶识体内有染污的七转识种子,因此将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断除,就能断除分段生死。也就是说,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惑、思惑现行,就能断除分段生死而改名为异熟识,只改其名,不改其体啊;但仍有种子在变异,也就不离变易生死。如果再将异熟识的种子的变易生死断尽,异熟识就改名佛地的无垢识,也只改其名,不改其体。所以三转法轮所讲的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其实讲的都是在讲第八识。
接下来,“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持种识”。吾人不能自外于如来藏而生、而死。经文曾开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要有如来藏持种,才有因果可言;否定了第八识,否定了持种识,因果是无法成立的。可是应成派中观的出家人,却自创“业果报系统”,是凭想像而不可知、不可证的虚相法。既然不可知、不可证,应回归如来藏可知、可证的实相法才是啊!
接下来谈:“禅宗所悟的心就是第八识”。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一念相应找到第八识,现前观察共有八个识。所以古德说得好:“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八个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个识。“一个伶俐一个呆”,“伶俐”的就是指末那识,“呆”的就是指第八识,祂离见闻觉知;“五个门前作买卖”指的就是前五识,祂在现前境界作分别;“一个家里把帐开”指的就是意识。当菩萨找到第八识时,可以现前观察祂分明显现,正如一首偈说得好:“头角混泥尘,分明露此身。绿杨芳草岸,何处不称尊”。尽管祂的头、祂的角沾满了泥土,沾满了灰尘,可是祂还是分明的显露;不管在绿色的杨柳树下,芬芳的草地上,乃至在岸边,祂都是唯我独尊——何处不称尊呢?
可是却有人主张:禅宗祖师所证悟第八识的公案,说是野狐禅。更有人主张:明心见性好像没有次第可言,完全靠师徒之间彼此的自由心证。这样的说法完全将自己没有悟的事实昭告大众,让大家知道他是一只大野狐啊!
又,生死都是依第八识,菩萨转依了无生的第八识,所以菩萨乐于生死,不畏惧生死。如《大宝积经》开示:“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一)解释如下:生死没有边际,可是生与死都依于实际的表面而有,不能自外于实际;如果一念相应慧,证得到实际,转依祂无生的体性,根本就没有生死可言,也没有疲倦可言。由此可知:菩萨转依无生的第八识,乐于生死,不畏惧生死。
又,菩萨明心后,不论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是出家人,都是黑衣、都是大丈夫、都是胜义僧所摄。既然明心了,就要简择善知识说法,要学赵州八十岁犹行脚,到处去摧邪显正;学禅宗证悟祖师“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进得禅门就要分辨有主、无主,也就是有悟、没悟,当著面就要分辨黑衣、白衣,也就是有没有亲证第八识。
结论:第八识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祂是蕴处界及万法的根源。祂与三转法轮的关系:在初转法轮就是本际、我、如、“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也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在二转法轮谈的就是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在三转法轮谈的就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都是同一个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祂也是持种识,更是禅宗所证悟的心体。
由此可知,第八识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吾人不能自外于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而生而死,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更是三界九地有情的真心。如果你想要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想成为大乘菩萨僧、胜义僧,欢迎来到“正觉”共修。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知见2第22-23集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游正光老师 主讲 
(原标题: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