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1 18:41   浏览:847  

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不愿再来人间利乐众生,那也是正常的,一点儿都不奇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说:哎呀!明心了还会退转?那一定不是。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
所以说,就像众生他本来没有菩提心,但是后来有因缘熏习了,才会有菩提心啊!菩萨的心性也是一样,所以菩萨性也是先无后有,所以不可说菩萨性一定有:不可说众生本来都有菩萨性。有哪些人是这几世才刚开始熏习佛法的呢?我遇到过一件事情,有个邻居在十余年前被人家拉了去佛光山,在游览车上听了法师许多话,回来路上又同样听了法师同样的许多话,回到家以后就抱怨:开口也是要钱!闭口也是要钱!他心中生起烦恼了,就不愿再去任何佛教寺院了。但是他下一辈子会不会发菩提心呢?还是会!因为多多少少听到一些佛法了!虽然他这一世绝不可能再去了,因为他回来一直在骂法师劝募的事,只是他没有想到去那边有佛法可听可学啊!这只是因为他过去世没有熏习过佛法嘛!他不懂:去人家道场学佛法就是要护持人家嘛!即使法师在路上一直在讲资金劝募的事情,他也不该起烦恼的,多少随缘随力也好,总是种了一个善根啊!但是他回来以后一直骂!这就表示他这一世是首次接触到佛法,过去世还不曾接触到。假使是有善根的人,他最多只是听了心中笑一笑就算了,一定不会开骂。这就表示说,佛法的熏习并不是每人都一样的,不应该等视同观。菩萨性当然也如此啊!所以不该说菩萨性是人人定有。
因此说熏发三种菩提之心时,并不是一定的,还要看外缘;纵使你有利乐众生的心,但是遇到的缘不一定是佛菩提的缘;因为想要遇到大乘是不容易的,大部分所谓的大乘法义往往是错误的,多数是以错误的二乘法来替代大乘法的。在大乘法中熏习而又遇到胜义菩萨僧,那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的发愿文才会求愿不遇声闻缘觉师,原因就在这里。
佛接着又开示说:为什么这个人发心了就叫作菩萨呢?为什么不说他发心了叫作声闻,叫作缘觉呢?因为他是求大智慧的缘故啊!他所求的并不是二乘小法,二乘法的解脱道、因缘法在我们同修会来讲,它算很粗浅的;但是在外面,大师们都已经弄错了,都把解脱道误会了,都想要把意识的粗心进入无余涅槃中,或者要把意识细心进入无余涅槃中,连小法的解脱道都已经误会了。但是菩萨不一样,他要求的是佛菩提的大智慧,对二乘法虽然仍是很尊重,但是他的目的不在这里,志向是在佛菩提!所以求大智慧的人才能叫做菩萨,如果得少为足,得到个解脱道、缘觉法,他就满足了,这就表示他还没有发起菩萨性,所以他在法上的心量还不够广大。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集会品>第一

 


(原标题: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