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1 17:36   浏览:1621  

《成佛之道》

目录
一、前言
二、大乘的解脱道
三、佛菩提道的内涵
 甲、佛菩提道之宗通
 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
 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
 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
 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
 庚、宗通之究竟——圆满四法
 辛、说通
四、结语
 
────────────────────────────────
 
一、前言
欲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道及解脱道;证解脱道者,在于断除我见及我执等烦恼,不因观想成佛之法而得成办。证佛菩提道者,在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起般若总相智;复由此般若之总相智,进修般若之别相智;由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故,即可据以进修一切种智;未具足一切种智之前,名为道种智,即是地上菩萨之般若慧也;若得圆满具足般若之一切种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圆满,如是进修次第之内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91,正智出版社。)
成佛之道有其进阶次第, 佛说菩萨于三贤位之第六住修四加行及学般若,证悟藏识,生般若慧,渐渐通达而入初地,修学百法明门满足而入二地;二地持戒清净及修学千法明门而入三地,三地修增上心学 四禅八定及四无量心,将至满心位方修五神通。此是真正成佛之道,首要乃在明自真心——成就中观,而后随入初地无生法忍及二地三地无生法忍,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而修禅定,禅定成就具足之后始修习五神通;乃是以般若慧为主,未得三地无生法忍前,不修五神通。(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1—22,正智出版社。)
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别相智——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复又进断异生性,发起金刚心,进修种智——第三转法轮诸唯识系经义,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之十度行,渐次迈向佛地。此是佛菩提道,以修证自心第八识为根本,而后次第渐修,地地转进,不得躐(liè )等躁进,是名佛菩提道。(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5-6,佛教正觉同修会。)
 
二、大乘的解脱道
二乘解脱道与大乘解脱道共通——所以大乘法的菩萨们也必须修学解脱道。大乘法中的解脱道,在见道的部分,可以和佛菩提的见道一起完成,因为佛菩提道的见道必定会同时断我见——不以觉知心及作主心为常住不坏我;在破无始无明时,我见必定会同时断除。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名为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从哪里来?从我见为根本而生。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
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著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一处住之地。
第二个烦恼名为“欲界爱住地”,就是贪著欲界的五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而以贪著男女欲为主要。
第三个烦恼名为“色界爱住地”,就是贪著色界的境界——禅定及色界的神通等有为法,贪著色界天的种种境界。
第四就是“无色界爱住地”,经中名为“有爱住地”;有爱住地的“有”是什么意思呢?自古以来,众生修得四禅八定的人很多,却仍然不能出离生死,就是因为这个有。什么有呢?就是在四空定中已经除去了种种粗细念之后,所剩下的一念不生的极微细觉知心,这个极微细的定中觉知心就是无色界有;由于执著这个觉知心我,不肯自我舍弃,不肯自我灭除掉,所以不能进入涅槃,不能出离三界生死;如果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听善知识开示这个道理而能信受奉行,便可以断除“有爱”,成为慧解脱者,舍寿时便可以不再贪著自己,便可以进入无余涅槃。这四种住地烦恼断除了,就是大乘的解脱道,成为无学菩萨。(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48-49,佛教正觉同修会。)
解脱果有四种:谓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无余依涅槃者,谓众生之七转识已修除分段生死之烦恼种子,令烦恼种子不再现行,故于舍寿时,能令意根我灭除,故令如来藏不再出生中阴身;或者于中阴身灭后,不再受生,而将中阴身与中阴阶段之十八界法灭除,唯余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亦无思量,不复出现于三界中,永无一切三界行苦;依如来藏所处如是境界,说名为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亦复如是,依如来藏中分段生死烦恼现行之断除,未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前,施设有余涅槃之名,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涅槃也。
大乘别教诸菩萨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复如是,依第八识于生死流转中,恒常显现如是体性: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之境界,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言有此一涅槃境界。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悉依自心藏识而言,谓佛地之第八识已断尽分段生死之现行,并断尽烦恼障之种子随眠,永离变易生死;亦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明,故改名无垢识,亦名佛地真如;于一切境界,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悉皆真实如。如是佛地真如,由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证量故,永不住生死;由断尽无始无明随眠故,现观一切法唯是自心真如所显,现观一切无为法亦是自心真如所显,涅槃即是无垢识之真如性故,由如是亲证故,诸佛永不入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如是不住变易生死亦不住无余涅槃,故名无住处涅槃。(摘录自正圜居士著,《护法与毁法》,页131-132,佛教正觉同修会。)
二乘定性不回心无学圣人,舍寿则必永住无余涅槃,永不受生。诸佛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已,复断尽藏识一切烦恼障之习气种子,断尽所知障之一切随眠,第八识中种子变易流注已灭,永不变易,名为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中,复已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无尽愿度化有情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唯佛证得,此解脱果亦非二乘所证。
如是,解脱果之四种圆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唯在大乘佛菩提智之所证得,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通于三乘;如是异同,学人应知。(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43-144,正智出版社。)
 
三、佛菩提道的内涵
佛乘菩提之通相有六:真实义通、得通、说通、离二边通、不可思议通、意通。除说通外,余五皆属宗通。《楞伽经》卷三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又云:“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宗通之教示,乃为真正修行之人而说,所说皆是第一义——法界之实相;令诸证悟佛子于般若慧日益增上,乃至成就佛菩提果。说通之教示,乃为接引及度化初机学人解知佛法;犹如塾师为诸学童授三字经及百家姓等,说通之目的乃在启发佛法中之童蒙,建立正确知见,为未来之证悟而作准备。菩萨通达自宗(自心藏识)已,当以般若慧为依,而为初机学人说法,是则应修说通,以启童蒙,是故佛云:“说者授童蒙。”
三世一切诸佛成佛时,必定具足二种法通:宗通与说通;菩萨少分或多分成就,皆未具足圆满,唯 佛具足圆满宗通与说通。(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4,正智出版社。)
菩提果的圆满是究竟佛地;而佛菩提果之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著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也就是种子,所以祂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因为祂含藏著未来让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叫“如来藏”。(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3,佛教正觉同修会。)
 
甲、佛菩提道之宗通
宗通有二:明心与见性。
明心者,证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之真实心——如来藏也。由已亲证如来藏故,渐生般若慧,亲证中道实相观,非诸错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臆测其般若慧也。(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30,正智出版社。)
见性之宗通者乃谓眼见佛性,如是证量极难描摩,唯证者自知,迥异于明心者之观见自他藏识体性。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菩萨应具之福德。此三若缺其一,必不能见,不唯善知识不能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
见性之层次有四: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前一乃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非是宗通,后三乃外圣内凡佛子及圣人之见性宗通。(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35,正智出版社。)
明心之宗通复有二种:一者大乘般若之法智类智,二者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
大乘般若之法智者,如《大乘入楞伽经》佛云:“……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此即禅宗之破初参——开悟明心。此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能忍知觉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未来无灭,故名大乘般若之无生忍,依此忍故,能忍色身之我为无常苦空无我,能忍有念及无念觉知心之我为生灭变异、为假我,能忍“受想行觉”等知觉性为假合幻有,如是名为大乘般若之法智忍,依此忍故而生法智,名为大乘人无我智。然此唯是法智,仅知如来藏之总相与别相智,不知种智。如是法智乃依自相起观,观已复于一切有情作观,观一切有情同具如是自心藏识共相、同具如是蕴处界共相,与己不异,心得安忍,名为类智忍;依类智忍故,证得类智。而此类智,仍唯了知如来藏识之总相与别相智,不证种智。
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者,如《大乘入楞伽经》 佛云: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
如是宗通者,名为初地菩萨明心宗通,了知《楞伽经、如来藏经、解深密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成唯识论》等宗旨义趣,并能一一证验领受之,此即法相唯识宗之宗通,非禅宗一般祖师之所弘传者。(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44-45,正智出版社。)
宗通复有五种: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不可思议通,意通。
真实义通者,谓宗通明心之人,于佛及菩萨所说般若之中观与种智,如实证解名句文身之真实义,如实通达,名为真实义通。
得通者,谓于般若之中观种智,证解其真实义,而生中观智与种智:依此二智之生起,说此二智本无今有,故名为得。此得,通于一切证悟者间,故名得通。
离二边通者,谓证得藏识之菩萨,亲自现观及领受藏识之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得不失……等中道体性而证中观,由是之故,见地显发,依般若智故远离二边,不堕有无俱不俱四句之中,是名离二边通。
不可思议通者,谓菩萨依此自心藏识之亲证,所得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等智慧,深妙无方,非唯外道及凡夫不知不解,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共聚,亦不能思议之,是名不可思议通。
意通者,谓自宗通者若有表意,虽然隐覆密意而说般若中观种智,彼诸通宗者互相会意,侧闻之人所不能知,故名意通。
如是宗通虽有多名,皆依亲证领受自心藏识而立诸名,以诸亲证者由于领受其自性之深浅广狭差别及自共相等种种别异,故有诸名。欲知自身是否已得通宗者,且待佛子之自我检查印证;谨胪(lu)列如上。(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46-47,正智出版社。)
 
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圆满,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圆满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究竟圆满。
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脱果,三乘无学通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果位,显示解脱果修证之位次,故名通教。是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分四果四向,非唯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无过于阿罗汉与辟支佛之解脱境;三乘无学之无余涅槃皆同一境,无过其上故。此谓二乘菩提乃解脱果,三乘修证俱通此果。
一切种智乃是佛菩提果——大菩提果;唯大乘别教有,不共二乘定性行人。大乘除依通教解脱果显示修证位次,复依佛菩提果之修证,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如是菩萨位次,乃依佛菩提果(增上慧学)之修证而建立,如是佛菩提之修证不共二乘,故名别教。(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41-142,正智出版社。)
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
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性为最适宜,修学一切种智时,较易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见所见诸解,故不障碍法无我之继续修证)。此十住菩萨随后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槃、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
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亲证、现前领受,即证初地无生法忍,起初地道种智而入初地,此亦自宗通,名为圣种性菩萨。
复次初地菩萨亲随善知识修学,深解菩萨十无尽愿,了知诸地之对治及断愚,勤修布施波罗蜜,勇发十无尽愿,誓愿弘传及护持正法眼藏——一切诸佛心——自心藏识第一义般若。以法布施及护法为主修,余法随缘随力修持。
初地菩萨复于五位百法明门具足证验领受,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能取所取之功能差别;如镜现像,非有真实六尘相分为自心意根意识所触;亦无真实自在之蕴处界我,名为亲证“犹如镜像观”,成满心菩萨。
初地应修之福慧满足,若蒙 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是人能游百佛国土等。其后随佛修学,亦得诸方上地菩萨指导,即可渐入诸地,此亦宗通也,得证上地无生法忍故。
若未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则须随真知识修学而入二地;于三地渐修,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以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修定故,所证诸定皆成无漏妙定;然后修五神通,而得转化神足通等为三昧乐意生身。复于四地五地满足熏禅修禅;六地圆成灭尽定,七地念念可入灭尽定。七地因 佛加持,成就“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故,不入无余涅槃,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成八地心,于相于土随念变现自在,不须于变现前先作加行故。入于九地重又熏修四无碍辩,具足圆满众善妙慧,得佛四无碍辩,九地满心而入十地,此等亦是宗通也,然于九地已兼具说通,几至圆满。
于十地满心将届时,得蒙十方诸佛宝光加持灌顶,转其原有神通为大神通境,并圆成大法智云,成一生补处。乃至降神母眙出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学佛修道,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此时方得名为诸佛随顺佛性。凡此皆是自宗通也,是故宗通非仅中国禅宗之明心及见性而已,其实有诸深浅差别,不可一概而论。(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4-27,正智出版社。)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
初转法轮二乘法,如是必须真实践履;二转法轮般若中观,亦复如是必须实际践履;实际践履者谓:亲证中道心——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三转法轮之法无我智,绝非单依唯识佛学名相之熏习而可证得,必须以二转法轮所悟自心藏识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方能修证;此是菩萨相见道位之修证,必须双俱虚妄唯识门及真实唯识门之实际践履,方可成就,非唯虚妄唯识门之践履而可成就,亦非未证如来藏者之所能臆想也。故说大乘宗通首重实践,若未如实践履,必因比量臆度而堕非量;以无证量故,不解圣教量,处处误解,以是缘故说法有差,难免误导众生之恶业。(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22,正智出版社。)
成佛之道者,其中心思想乃是一切种智之修证;一切种智之修证者,唯在法界万法之根本心——第八识实相心蕴含一切种子之智慧。世间及出世间之一切法,都因有情之根本心如来藏体,以及藏识中所蕴藏之无量无数种子,故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法,再由此十八界法与如来藏中所含藏之无数种子,辗转而生十法界一切凡圣万法;由此十法界一切凡圣万法,故显出种种出世间之无为法。由是缘故,说法界之实相,即是众生本具之自心如来藏——凡夫位中名之为阿赖耶识。
此阿赖耶识,即是中国禅宗证悟者所悟得之第八识真如。然而自古以来,禅宗门中,一向皆有初悟之人,尚未解知成佛之道,随于错悟、浅悟之人不实言说,堕于狂禅之中,人云亦云,每言“开悟即是已成究竟佛”,于经中所载已经证悟之诸大菩萨悟已而未成佛之事实,不知检点,不知探究其故,遂有种种违背佛语之言说,误导当时及末法今时之学佛人。
凡此过失,皆因不能真实了知禅宗之证悟境界,复又不知在般若智慧之修证上,究竟应如何定位所致,复于第三转法轮之般若修证位阶产生误解、误判,不知第三转法轮诸经所开示者,乃是地上菩萨所修证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复又误会佛法之道次第,不知成佛之道所应进修之法道次第。复于阿含诸经密意不能证知,随于大师们误解阿含诸经意旨者之所说而信受之,故于阿含经旨生诸误会,便遭邪见之笼罩,随之步步皆邪。《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页1-3,佛教正觉同修会。)
华严中亦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即可获得本觉之智,则可证实:证得阿赖耶识者即是大乘法中之开悟者,即是大乘法中之真见道者,经中又说证得阿赖耶识而能转依此识上所显之真如法性,能安忍而不退失者,即是圣人,当知亲证阿赖耶识时即是开悟见道也,当知除此以外,别无大乘别教正法之真见道也。非唯此理极明,复有经文为证,如《密严经》云: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又如经云:
〔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于如来;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于正觉。〕
是故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方是真正之开悟者,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在万法上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转依之,而不自我否定退失者,方是大乘法中之真正见道者;若有人别求识外之真如作为阿赖耶识之本体者,若有人别求能生阿赖耶识之真如或如来藏者,即是心外求法之外道也。(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427-428,佛教正觉同修会。)
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
因有如来藏阿赖耶识故,能有大乘菩提,方有胜义谛。云何大乘菩提名为胜义谛?此谓万法悉从如来藏中出生;若无如来藏出生蕴处界,则无世间万法出生,尚无世间万法及众生我,何况能证得识上所显之真如法性而转依之,何况能证知如来藏中所蕴藏之一切种子?何况能证一切种智而得成就佛道?故如来藏即是万法之根源,故如来藏即是一切法界之实相。而此万法实相心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由是故知如来藏是胜义谛,谛者谓如来藏是法界万法之根本,若无如来藏者即无任何一法可得,此是法界究竟道理,无可改易或代替,故名为谛;此谛为世间出世间道理之最究竟义,为一切法界之真实相,故名胜义谛。(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真假开悟》,页352-353,佛教正觉同修会。)
第一义谛智慧有三:一者般若总相智,谓禅宗真悟者之开悟明心——触证领受自心藏识,能亲现观,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真见道之根本无分别智;二者般若别相智,谓证悟者于悟后,依般若总相智,多方领受及体验藏识之中道性,因而发起种种别相智如《大般若经》所说者,因之而起中观智,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相见道后得无分别智;三者般若种智,谓依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之一切种智,未圆满具足前名为道种智,圆满具足者名为佛地一切种智。如是三智名为第一义谛之智慧,函盖三乘一切佛法。而第一义谛智慧以自心藏识(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若不触证第八识,皆唯能于外门修菩萨行,不能入第一义谛而生般若慧,永劫不能成佛。(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49,正智出版社。)
 
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
亲证如来藏是现量境界,亲证者是意识觉知心与意根末那识,于亲证当时意识与末那识及相应之心所法所缘,皆能显了分明所缘的自相即是如来藏心体。由于是现量境故,所以意识与末那识能够时时现前观察领纳:如来藏于闷绝……等五位意识断灭时仍然运行不断,当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要依于众缘方能生起了别六尘时,如来藏却一向都安住于不分别六尘、不取舍贪厌之清净无染自性中。
色、受、想、行、识五阴虽然是无常虚幻不实,然而五阴十八界的法皆是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之种子功能差别,五阴之造作、有为、生灭相中,却更能显示如来藏之涅槃体性。一切法皆由五阴十八界展转所生,五阴十八界则是由如来藏所生;但如来藏心体一向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体如虚空故无上下四维方所可言,故无所从来亦无所趣向。菩萨因为亲证如来藏,所以能够如实了知一切法相:色、受、想、行、识虚妄之法相,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尘六识虚妄之法相,如实知五阴十八界有为法相空、无相、无作之无我性,更如实知如来藏与所生之五阴十八界法和合运作但是永远都不执著为自我之无我性。由于了知五阴有为法自性空之无我性与如来藏之无我性,如实知如来藏于三界现行时所显现之真如法性,如实知如来藏于三界六道中出生五阴而轮回受异熟果报时所显现之平等性,如实知如来藏本来就在、非是因缘所生法之离生性,因此而使意识觉知心转依如来藏清净自性而不执著一切法,乃至亦不执著如来藏自身之功能性与清净自性,因此转依之故,能去除末那识之恒执如来藏为自内我之我执习气。
菩萨由于如实知一切法生灭之根本因即是离生之如来藏,于一切法相皆能不执著,此等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之法,纯是智慧相,绝无境界相之所得,即是无所得法,以亲证如来藏之涅槃境界故,以了知如来藏所安住之寂静涅槃境界,无五阴人我之法、不与万法为侣故,既不与万法为侣,当然是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的,这样子证悟,才是真正证解般若经中所说无生可度……乃至无法可学的贤圣,而不是一般人以觉知心的境界作为证悟内涵,而自认为无生可度乃至无法可学,误会般若太严重了。有五阴才有人我,有人我才有众生,有人我众生才有烦恼,有众生断尽二障烦恼才有佛可成,而这些智慧境界都必须经由亲证如来藏才能够证得的,只有如来藏的本来无我性,才能亲证这个智慧境界,因为人我众生是不得解脱、不得成佛的,也因为有人我众生,才会有解脱道与成佛法门可学故。菩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从如来藏所生,而如来藏本来清净涅槃,体如虚空却无来去可言,体如虚空而具金刚性,永不变异毁坏,而一切法都摄属如来藏所有,因此故说一切法亦无来去可言,亦不变异毁坏,但这是必须亲证如来藏才能生起的智慧。菩萨以此无所得为方便,修学六度波罗蜜多,从一地趣向一地,如是对治我执习气、修学如来藏种子功能差别智慧之地上道业,却能够不执著“此是何地、彼是何地”。如经中所说,菩萨一定是亲证如来藏而如实了知一切法相,因此才能不执著故。(摘录自正德居士著,《真假禅和》,页45-47,佛教正觉同修会。)
《金刚经》中佛所说,菩萨应当要如何来降伏其一向取人我相而作分别之觉知心呢?菩萨亲证了如来藏以后,现观其五阴十八界的虚妄不实,能够断除其意识觉知心之分别我见;自身之五阴既然缘起生灭、无常住性而无人我相,返观一切三界四生有情之五阴也是一样没有常住不坏的人我相,当然就没有众生相,众生相是因于五阴生起人我之见解而显现故。五阴一向都是刹那刹那无常生灭变异不断,因为有人我计著五阴为实,所以众生不能觉察此无常生灭变异相,而以五阴之生与死而说有寿者相;五阴既然无人我、众生相,则依五阴而有的寿者相亦是计著而有故。然而亲证如来藏之菩萨,不仅能从五阴之空相来观无人我众生寿者相,更能够从如来藏阿赖耶识于三界现行时,与五阴十八界诸法非一非异之中道第一义谛观,而从法界实相上来了知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如来藏阿赖耶识出生了五阴十八界,与五阴十八界和合运作但却远离五阴十八界之生灭无常相,从来不于五阴十八界取舍计度为我与我所;菩萨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智及道种智,能够现前观察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非是五阴人我之法,更于五阴之空相法中离善恶取舍而任运的生现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中显露其本然之法无我真如相。因此,从如来藏阿赖耶识自身而观,决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可言。
菩萨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除了处于无余涅槃位以外,于三界六道四生中与所出生之五阴非一非异而和合运作时,其心体本身仍然是处于涅槃寂静境界中,从来就不触六尘而绝对的寂静,心体从无生灭;菩萨尚未灭除十八界我之时,就已证知无余涅槃境界中即是这个涅槃而又绝对寂静的如来藏,所以菩萨不入无余涅槃而能实证无余涅槃境界,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
有生相者是众生五阴,能灭坏者亦是众生五阴,而五阴本无人我众生相,灭除五阴所有十八界以后的众生已不存在,而入了涅槃以后仅存的如来藏却又是本来就住在涅槃境界中的,并没有哪一个众生的五阴中的一阴或具足五阴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没有十八界中的任何一界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如来藏却又本来就涅槃,所以《金刚般若经》中 世尊说能令三界四生无量无边有情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却又说灭度一切众生之后其实并无众生得灭度者,真义正是如此。
菩萨更清楚了知:要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法无我,得要利益有情众生、还得要成就佛菩提道业,才可能成就。但是这些都不得离于如来藏所摄藏的五阴十八界种子,也不得离于如来藏的功能差别之观行与修证,许多人却不懂这些道理,纯凭意识觉知心住于不明白的无知境界中,就自以为可以成就佛道,诚恐现在与将来都不免无知之讥。菩萨以如是亲证如来藏而现证中道第一义谛观,因此而使意识觉知心生起实相智慧而可除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能够领纳 世尊所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摘录自正德居士著,《真假禅和》,页48-50,佛教正觉同修会。)
法无我之内容如下:五法——分别(觉想)、名、相、正智、真如——三种自性及七种性自性。另有七种第一义般若,但此段经文没有提到,因为已在卷一之中开示过了。这一切我们都已在《成唯识论》之中广说,你能够观察并透过日常生活四威仪中去体会证实——它确实正确,法无我境界就证入了——证知这一切法之中根本没有一个我;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真正无我,离见闻觉知复不作主故、不自觉我故。但如来藏生出许多法——蕴处界及衍生之万法,这些法之中有没有我呢?你去了知、观察、证实。证实时你就能不被外境所转——你知道法无我智时,你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心外之境界,都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的境界,这样你就可以实证法无我;证法无我后安忍不退,名为无生法忍,初地就是如此。实证初地法无我,可逐渐了知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十地,这样就可以进到初地满心百法无我境界——你能加以体验。(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明心与初地》,页22-23,佛教正觉同会。)
 
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
悟后若意识觉知心不能长时期的现前转依根本无分别智,习气必定导致意识觉知心仍然纷乱而不能堪忍所悟无生之自心如来无所得境界,意识与意根之我执习气未断除故,意识心之心行现起必定随习气而不得自在,刹那刹那的了别皆随于我执习气而分别故;不但是真悟之后不肯用功进修者都是如此,探听明心内容而不是自己参究出来的人更是如此。倘若所悟的内容是意识觉知心之一念不生离念灵知境界,那就一定会误解克勤圆悟禅师所说的话,误认为所悟之真心本性会有不现前的时候;由于自心如来无始以来一向都现前运作、从来不曾打失过,证悟者得能时时起心观照而转依祂,才能成就意识心念念皆能缘于根本无分别智而渐渐伏除我执现行乃至习气种子随眠。
由于习气烦恼属于事修之范围,非于刹那顿悟时所能消除的,《楞严经》中 佛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摘录自正德居士著,《真假禅和》,页170,佛教正觉同修会。)
复次,菩萨证得解脱果之后,由于“烦恼障之现行”断除,而“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尚未断除,故菩萨必须再依第八识本有之赖耶缘起,方能受生于人间,一再历缘对境而修除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然而欲求成佛者,非唯断除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即可成佛,尚须历缘对境证知第八识含藏之一切种子,方能分分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如是分分证知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已,则能令第八识中之一切功能差别分分现起;如是三大无数劫中,渐渐具足断尽尘沙惑、具足生起第八识中一切种子已,方能成就究竟佛道;如是过程,仍须仰赖第八识之赖耶缘起,方能继续受生修道而至成佛。
证得解脱果后之赖耶缘起,改名异熟缘起;所受三界生死,唯名异熟果;以断集藏分段生死之功能故,不复名为赖耶缘起,改名异熟;此阶段之菩萨所有色身及其心所法之现行,皆是异熟果所生,而非业种之果报生,故不名赖耶缘起,但仍依第八识而有。若无第八识之具有赖耶缘起、异熟缘起等功德性,则证得解脱果后,便无来世,便不可能再进修成佛之道,则三界中便永无佛出世,便唯有阿罗汉而永无佛。赖耶缘起及异熟果,既皆依第八识而有;所修证之佛法一切种智,复依第八识种子之修证而得,则一切佛法之修行皆须依第八识而修,何可外于第八识、否定第八识而言佛法之修证?无斯理也。(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308-309,正智出版社。)
 
庚、宗通之究竟——圆满四法
大乘别教——唯一佛乘——之宗通究竟,须具四法圆满,若有一法未能满足,即非究竟,即非圆教之“究竟即佛”,即非别教之妙觉如来。四法者谓:福德,无量三昧,四种圆寂,一切种智。
福德一法,始自十信凡夫修集资粮,续入十住位再修集之,十行十回向位赓(geng)续修之,初地更以财施法施为六度万行之主修,地地增上不断修集,乃至等觉位中,百劫专修三十二相及无量随形好,由广施外财内财而得;若有求者,无不遂其所愿,如是广施百劫满已,福德方满。
无量三昧者,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续修四无量心、五神通、灭尽定,配合无生法忍之道种智而地地增益之;详如《华严经》十地品之所宣示,彼诸三昧无量无数,修证完成者,方能令无生法忍究竟圆满;所知障之无数随眠,须于一切所知境中一一证入而后一一断除故。51
四种圆寂者,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前一乃别教七住所证,不共二乘无学;中二者,别教七住有能证之者(如二乘无学及通教无学菩萨回心者),有至初地二地乃至六地方证者,然皆不取无余涅槃,故不名证无余涅槃。佛具足四者,分段生死烦恼障种及与习气已经断尽,乃至变易生死异熟果种亦已断尽,是故虽然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亦名已证无余涅槃。既证无余涅槃而不入涅槃境中,利益众生永无穷尽而不住一切处,故名无住处涅槃,此唯佛得。具此四种圆寂之修证,方名别教妙觉如来,方名圆教究竟即佛。
一切种智者,谓无生法忍之圆满也。无生法忍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之修证须以菩萨人无我智为依,方能修证。菩萨人无我智与二乘无我智有异有同,同者谓皆现观蕴处界无我相,异者谓菩萨亲证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此无我性,现观蕴处界空相;此乃以如来藏法为根本,方能渐至佛地;通教菩萨若不回入别教中修证无我如来藏,终不能入别教七住位,解脱果虽同初地六地(慧解脱者同于初地,俱解脱者同于六地),终不能知别教七住位之般若中观智,何况成佛?
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六住位中,于般若中观唯名熏习,不名为证,不能于般若中观起诸胜解及胜行故,不入胜解行位,所思所言皆依臆想而得故,必为证悟者所破故。一切种智圆满成就者,圆满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然一切种智之圆满成就,不得离于无我性如来藏及三界境界而修;一切法界之本体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种智即是了知所有法界之体性故。此诸法界之体性既不离无我如来藏,故证知如来藏而生之智慧,即名法界体性智,此是别教七住位之般若总相智。一切种智之修习圆满,不得离于三界而修,三界外无法无智故;此智乃依八识心王之体性,于三界九地一切所知境中观行,方能断尽所知障中过恒河沙数随眠,如是方得名为正遍知觉,圆满一切种智。
然欲断尽所知障中过恒河沙数随眠者,须先证四种圆寂;欲证四种圆寂者,须先具足无量三昧;欲具足无量三昧者,须先具备福德资粮。十信及六住之福德资粮未满足者,尚不能遇真善知识,所遇皆是假善知识,不破正法不入歧途已属万幸,何况能修能证无量三昧?七住般若总相智之三三昧尚不能得,遑论初地乃至佛地功德?(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55-257,正智出版社。)
 
辛、说通
吾人既已证得自心藏识,于唯识二门之唯识性,已得胜解及与胜行,不论已得通达入地,抑未通达入地,若禀性调柔无私无我,智慧通利口才辩给,当起悲心怜悯众生,于正法中发大誓愿,救度众生同入正道;则应善观缘之熟与未熟,若缘已熟,则出而弘法,演教利生,令了义正法久住,人天获安。此乃通宗而具缘者所应为之事,不应图一己安逸,回避此责。(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79,正智出版社。)
说通者,谓通宗之人随其前述五通之深浅广狭差别,能随分为人宣说种种法义,不堕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中,是名说通。
说通亦有层次浅深差别——依于菩萨所证般若慧之深浅而有差别。然诸真悟菩萨所说者,法同一味,无二无三;所说虽有深浅广狭之别,法味无异,皆依所证自心藏识为本而宣说故,是名宗通者之说通也。
菩萨说通者,有唯能说般若空性者,有能兼说声闻菩提者,有能兼说二乘菩提者;有唯能说般若总相智者,有能兼说般若别相智者,有能兼说种智及十地道者,有能兼说解脱道之四种圆寂者,乃至有能具足宣说十地成佛之道而钜细靡遗者,是故说通菩萨境界非一,不可一概而论。
然而说通之证得,要依前说真实义通等五而起,不具如是五通者不能证得。如是五通则须依于宗通而得,宗通则依大乘菩萨之亲证自心如来藏而得;所以者何?此谓佛法第一义谛宗旨,悉依自心如来藏之亲证领受而建立故;佛法四种解脱道宗旨,悉依自心藏识所住解脱“境界”差别而建立故;由是故说:三乘菩提悉以自心藏识为根本,证得如来藏者方得名为宗通之菩萨。(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133-134,正智出版社)
说通者,其要有三:一为大乘别教七住菩萨,已经初入宗通之境,能为他人宣说自心藏识体性故,已经现前领受藏识自性故,般若中道观已因证悟自心而现前故;然此说通者,犹非《楞伽经》中 佛所说之说通也。二为初地无生法忍位,已能为人宣说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及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故,已起初地道种智故,名为说通。三为初地满心菩萨,已具百法明门般若慧故;依其道种智,能具足宣说八识心王之五位百法种智故。
如是第三种说通者,谓通宗已,能自通达教门,能为佛子宣说十二部经(楞伽经云:宣说九部种种教法),下自苦空无我无常、缘起缘灭、声闻涅槃寂静、三法印、缘觉十二因缘正观;上至菩萨所修第一义谛如来藏无生忍之法智类智——禅宗之开悟明心;以及证悟菩萨所修,不离如来藏之人无我——自心藏识从来离见闻知觉及从不作主;不离如来藏之法无我——蕴处界等百法千法无有实我不坏;皆自心藏识所生;乃至自心藏识所显之四种涅槃寂静。如是之理皆能为人宣说,乃是初地满心菩萨之说通,非戒定直往之初地二地菩萨所能宣说。人间之宗通与说通菩萨,通常皆为如是三种,佛子若有福德智慧,偶尔能值遇之。
复次,若有不离八识心王种智,而为人宣说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四种圆寂、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三昧、十二因缘正观、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如幻三昧意生身、九地四无碍辩、十地十八不共法及大神通境等大法智云、佛地四智圆明……等,复能具知众生之应所知量而为众生宣说者,如是名为具足说通,名为成佛。
菩萨虽悟,有能说禅而令人证如来藏者,如禅宗祖师之令人开悟、得大乘无生忍者;有能教人动中定力,令得眼见佛性,永不取证声闻无余涅槃者;有能教人悟后修证初地无生法忍,分证法无我者;凡此皆名说通,然皆未得具足。唯佛力能加持初地菩萨入于大乘照明三昧,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唯佛力能加持七地满心菩萨,授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使入八地,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唯佛力能加持十地菩萨,为之灌顶,令受佛职,得成等觉;故名佛为究竟说通,具四无碍,四智圆明;具四圆寂,究竟涅槃。
说通者,下自各宗诸派祖师证悟者之能开示大乘见道——证得如来藏——之正确知见与方法者,上至诸地等觉十方诸佛之能开示入地乃至成佛之正知见者,皆得名为说通,然唯佛地具足圆满,故《楞伽经》卷三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此言菩萨亦有二通,以未具足圆满故,名为未来诸佛有二种法通。(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7-29,正智出版社。)
 
四、结 语
大乘成佛之道,非唯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系诸经所说实相般若总相智、别相智,亦须再进一步求证一切种智增上慧学。般若既以亲证如来藏为始,依所证如来藏才能现观如来藏的中道实相义;而一切种智增上慧学,则是第三转法轮诸经所说如来藏自性妙义,以及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等增上慧学为本;以亲证万法根源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之一切种子已具足故,名为圆满成就一切种智,名为成佛。
如是,合解脱道智慧、般若总相智、般若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智慧,方可名为成佛之道。《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自序,页4,正智出版社。)
人天乘法及二乘菩提之法,唯依蕴处界空相,说灭十八界已,成无余涅槃;说灭尽十八界执著已,成有余涅槃;唯说涅槃有本际阿赖耶识不灭、故阿罗汉命终非有非无,而不明述涅槃本际藏识空性,乃至《增一阿含经》中隐覆空性密意而说如来藏。以欲令人天得证二乘菩提故,以二乘菩提法不明述藏识空性密意故,诸弟子众得广说法,令诸人天得证解脱果。
大乘中之《般若经》,虽依空性藏识而说般若中道了义正理,然系宣示藏识之法性中道,未曾明述藏识密意。如是宣示,能令别教悟道者以之自我印证所悟是否真正,亦不泄露密意而令慧缺者诽谤,故《般若经》及《维摩经》等二转法轮诸经皆有咐嘱,应广流通。
三转法轮之唯识方广经典,则异其趣;乃至禁止为外道及信不具足之佛门弟子宣说密意。此非佛陀于法吝惜不施,乃因藏识极为平凡实在,极为现成,极为亲切,故难思议;若未先修四加行、断除我见,若无参究之过程及领受自性之体验,加以多世熏修之善根慧力,闻之往往不信,便生嫌谤,谤正法故,成地狱罪,难以救度;悯此众生,防其谤法, 世尊故作遮止,不许弟子明说密意。
是故向上一路,自古以来千圣皆不明说,不可思议故,难信难受故;是故一切弘法者必须谨防密意泄露与缘未具足者。……(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374-375,正智出版社。)
当你把佛菩提道和解脱道的正知正见与实际,加以亲证和贯通之后,就已经很清楚的了知佛法的内容与次第;从此以后,此法通彼法,彼法通此法,一一法互通;有一句台湾谚语说:“一理通,万理彻。”正是这个写照,这样才是佛法的亲证功德。当你这样实证佛法以后,出世弘扬这两个主要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完全依照 佛陀的真实意旨去弘扬,这样的佛法布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甘露法施。(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60,佛教正觉司修会。)(完)
────────────────────────────────
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抵制说法是:“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得。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既已证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诸经所说的法义而实证、弘扬,各大道场都找不出本会的修证及所弘扬的法义与经教不符之处,又都已承认自己的法义与正觉同修会不同,这已证明他们的“修、证”都是不符经教的,才会与正觉的法义不同。
─正觉同修会─
─────────────────────────────────
佛菩提道之修学,应求大乘般若之实证──见道;见道已,便得次第进修而正式进入初地通达位,然后可入修道位中,次第迈向佛地。大乘般若之见道,即是禅宗之破初参明心──亲证本来离念、本性清净之自心如来藏。欲求亲证如来藏者,应依真正之善知识修学。真善知识之助人见道,所言所授之法,必须有明确之次第与确实可行之法,学人方有得悟之可能。若亲近假名善知识,虽有大道场、大名声、广大徒众、身穿僧衣,然所说所授者皆属似是而非之法──同于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纵使学人以毕生之身口意供养之,所得唯是常见与断见本质之相似佛法而已,必将浪掷一世于相似佛法上,殊堪扼腕!
─正觉同修会─
〔注:转载自2009.05.印刷的纸版本〕

(原标题:《成佛之道》)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