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1 17:20   浏览:877  

略说三乘菩提之异同

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
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可谓彼彼皆是;更有穷尽毕生精力用功修行,而毫无进展,于己遂生小根劣器想,不敢进求声闻乘的见道,对于大乘贤圣自觉圣智境界更是不敢奢望;只能私下怨叹自己慧根浅狭、福德未具、业障深重;对于如何进求佛道,真是一点把握都没有。由是种种缘故,乃使今日《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说》出版因缘得以成熟;为帮助广大佛法修行者,使其能突破佛法修行上之瓶颈与困境,发心进求佛菩提道,乃略说三乘菩提异同之梗概,以建立学佛者之正知见。
佛法概分为三乘菩提,约略的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解脱道,就是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义理与行门。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
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证,只能使人成阿罗汉,并不能使人成佛;所以 佛陀入灭后,没有一位证得解脱道极果的大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而自称成佛。解脱道是 佛世尊为了接引畏惧生死轮回,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轮回的二乘人,而从佛法中,把较易成就之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抽出来先行宣讲,先让有缘的众生可以亲自证实而出离三界生死,也让其他佛相信出离三界生死是可实证的,所以就专教他们出三界的方法,这就是二乘菩提;亦即是阿含解脱道的义理与行门,也就是断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亦是 佛世尊在初转时所教授的成阿罗汉之法。在这初转时所宣说之法能使人解脱生死苦恼,但却不足以使人成佛。
当许多众生证得解脱果,实证二乘菩提解脱果真实非虚假之后,就会相信 佛世尊所说的法是真实可证的法,真的可以使人出离三界生死。由于信受佛语故,当后来 佛世尊宣讲如何成佛之正理时,众生才会真的信受。而这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义理,也是修学唯一佛乘的,这当中包含了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这就是 佛世尊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所教授的成佛之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须具足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并不是单修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解脱道,就可以说为成佛之道。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不停地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了就是涅槃境界。误以为如此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出三界,而是由于断尽我见与我执的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者,而结果却仍然还在三界轮回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无我、无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解脱。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除见惑、思惑烦恼及我所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世间禅定而能使人证得解脱。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受想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仍是依智慧而得解脱,禅定只是助缘而已。
三乘菩提中的解脱果有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处涅槃。二乘无学唯证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方便说为证),菩萨初地满心位容得前三种涅槃而不思求证有余、无余,三地满心则必能证得前三种涅槃,而仍不取证有余、无余。明心七住位者必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只有 佛才能具足四种涅槃。一切凡夫异生有情及二乘无学圣人,同样都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中,却不觉不证,但这却不是未证藏识之人所能臆想揣测,唯有证悟藏识者方能知之。地后菩萨能证无余涅槃而起受生愿,永不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所以也可以说菩萨皆不证有余、无余涅槃。
二乘决定不回心的无学圣人,舍寿则必永住无余涅槃,永不受生于三界中。诸佛则是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已,进断藏识中一切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并断尽所知障之一切无明随眠,故其第八识中种子流注变易已灭,永不变易,名为已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复已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入初地时所发十无尽愿度化有情而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亦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此唯诸佛证得,如是究竟解脱之果并非二乘圣人所知、所证,是菩萨三大阿僧祇劫中所修而证知者。以上所说,解脱果的四种圆寂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无住处涅槃,唯在大乘佛菩提智中方能证得,无余涅槃和有余涅槃则通三乘;如是异同,学人应知。
声闻和缘觉在证得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之后,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仍然不证不知佛菩提的内涵,仍然不能晓了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真如与佛性的内涵。但是,大乘菩萨却一样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提而出三界,但因大悲心故而留惑润生。由此可见,解脱道是三乘与共的法道。但是在大乘法中,菩萨修学佛菩提,要成就佛地的大菩提果,这却是不共二乘的。
佛菩提果的究竟是佛地,而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第八识的七种性自性、人无我与法无我,以及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因为祂含藏着将来成就究竟佛道而成为如来的功能,也就是含藏着能使众生未来成为如来的种子,所以祂也叫作如来藏。大乘菩萨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把如来藏中七识心相应的贪瞋痴慢疑等现行修除掉,证得解脱道,能出三界;但却发起受生愿,继续轮回生死,自度度他,一面修除七识相应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一面修证如来藏中含藏的一切种子,直到无生法忍究竟,成就一切种智,然后成佛。那时的第八识就改名为无垢识,又名佛地真如。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涵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心破参入七住位的修行人进入初地,其间若有善知识的指导,在一生中就可以完成;入初地后修学第三转法轮的唯识诸经法义,则可以使菩萨次第迈向佛地;第二、第三转法轮诸经的法义,涵盖二乘法的解脱道,而大乘菩提则不是不肯回小向大的二乘人所能知之,它唯大乘所有,不共二乘,故名为别教——有别于二乘菩提。这亦有别于大乘通教专修解脱道的菩萨们,他们求证佛菩提而仍无因缘接触佛菩提妙法:尚无因缘得遇大乘胜义菩萨僧,故无因缘修学大乘法,仅依悲愿而在实证解脱以后,继续发起受生愿而世世住于人间广度众生修学大乘通教解脱道——通于二乘解脱道。
大乘佛菩提增上慧学之修证,须由大乘真见道入手——破参明心,证得如来藏而发起般若中道智,方能渐修而入初地,正式修学增上慧学,是故一切未证得如来藏之大乘行者当务之急乃是亲证自心藏识;当知无有不证藏识而能契会般若中观者,实相般若及中道观行,都依万法根源而且恒时显现中道性之如来藏而说者故。如果不能契会般若、中观,就无法熏修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修学初地的无生法忍而实证初分道种智,正是以般若智及中道观行之智慧作为基础故。
然而,菩萨明心证悟之后,虽得般若智及中道智而能现观,亦唯入别教七住位而已;纵使已能眼见佛性而证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现观,亦唯是十住位菩萨,尚未得阶初地,原因有四:第一、未发起圣性,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需入十行位中,行种种行,修除凡夫异生性,藉以发起圣性,令思惑永伏不现;以成就圣性故,名为性种性成就。第二、未发起修道性,仍不得修十地之道,因此须入十回向位中,藉种种回向之行而发起能修十地法道之修道性,成就道种性。第三、未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学——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因此须依止大善知识熏修《般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令见地通达,而由大乘真见道位转入相见道位,证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第四、未发广大心,是故当依《华严经?十地品》,于 佛前以至诚恳切之心,勇发十无尽愿,并修集入地所需广大福德。已经证悟之佛子,悟后进修如是四法;因此四缘具足的缘故,方能成为初地圣人;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是具足这四法,即能无畏于二乘圣人之质难或请法,无畏于一切外道之法义质难,就能够真实的绍继如来家业使其永不断绝,故名之为生如来家,成真佛子,如此之人即是大乘胜义菩萨僧中之圣者,非如大乘三贤位中之胜义菩萨僧只成贤者。
大乘别教菩萨证得如来藏时,虽已胜妙于声闻教中的初果圣者,但只是大乘无生忍之人无我智而已,未得法无我智,所以只是别教七住贤位,未入初地圣位,这只是真见道位之习种性菩萨;此意即是说,他与声闻初果人一样,习气仍然很重;也是说他尚须修除大乘无生法中的异生性,尚须熏习大乘法的修道性,尚须熏习增上慧学,所以名为习种性菩萨。证悟明心只是真见道,尚有相见道位的般若别相智慧待修;别相智了,才有能力进入初地心中;因此,能证悟明心,才能够依序而修进初地。如果有人尚未明心,未亲证如来藏,而说他已入初地,或者能入初地,这都是不如实说;因为大乘别教之法,是以般若实相智慧的生起为根本;而般若实相智慧的生起,则是以如来藏的亲证为根本。未能证得如来藏,就不可能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即不可能修入初地乃至诸地;如是正理,一切佛子应知,才不会为人所诳惑而不自知,也才能真知自己修行之浅深程度,才不致生起增上慢而造下未证言证之大妄语业。假使有人能真悟如来藏,复能依前所述四法如实而修,在大善知识指导下,一生即能进入初地,超第一无量数劫。
如是略说三乘菩提之异同,令诸有缘佛子闻已能作思维,并能略知大乘佛菩提道之次第梗概,知已当思如何下手?如何突破?如何转进?如何迈向成佛之道?则知大乘佛菩提道修证之枢纽——亲证法界实相——真如与佛性,能觅得如来藏,并能眼见佛性,方能步步迈向佛地。期盼一切有缘之佛子,皆能由此书之因缘,得入大乘真见道,从此步入修道之坦途,永不为邪见、谬见所误导,永不入佛法之歧途。
——摘自 《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说》
《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说》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uddha Dharma—Sketch on the Three-Vehicle Bodhi
【作者】方竹平
【出版日期】2012-09-01
【书号】9787548603955
书 摘
佛法浩瀚无边,烟云如海,难以理解,由是佛学随之难知难解;举凡佛学之研究,不得外于实证,否则一切研究必如飘萍无根,终究只能戏论而无真实义可得。是故若欲确实深入佛学者,唯有依止于实证者所造之论著,方能得其义而广其理,依之研究及传授者,方得契佛法之主旨,免于戏论之言。本书始从粗浅之二乘菩提,末至胜妙深密之佛菩提,希皆一一举述。令人藉此浅深次第渐渐熏习,终至能将佛法之成佛之道了然于心。
目 录
【第一篇】总论
【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
第一章 声闻菩提
第一节 声闻菩提概说
第二节 略说四圣谛
第一目 苦圣谛
第二目 苦集圣谛
第三目 苦灭圣谛
第四目 苦灭道圣谛
第三节 略说八正道
第一目 世间八正道
第二目 出世间八正道
第四节 声闻菩提之内涵
第一目 五蕴概说
第一款色蕴
第二款受蕴
第三款想蕴
第四款行蕴
第五款识蕴
第六款非五蕴所摄的意根
第二目 略说十二处
第三目 略说十八界
第四目 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第五目 五蕴之空相及苦患
第六目 五蕴空相之证入
第五节 四加行之修证
第二章缘觉菩提
第一节 缘觉菩提概说
第二节 缘觉菩提之内涵
第一目 略说缘起法
第一款顺观十二因缘
第二款逆观十二因缘
第三款十二因缘不许离十因缘而存在
第二目 略说缘起性空
第三节 从他人闻十二因缘者亦属声闻菩提
第三章二乘菩提之证入——解脱果
第一节 二乘菩提之证人
第二节 解脱之实际——依如来藏方有解脱
【第三篇】 略说佛菩提
【第四篇】 三乘菩提之异同
【第五篇】 藏传佛教应成派的中观思想
【第六篇】 综论

(原标题:什么是佛法?——略说三乘菩提之异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