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楼主 | 收藏 | 举报 2018-07-20 15:25   浏览:776  

02 第一章 绪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源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乃是修定学禅者必读经典,简称“楞严经”。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后由文殊师利菩萨评论,认为对于此世界众生而言,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
  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活方式,再要寻求以前农业社会的那种安闲清静生活似难可得。是故现代人若修耳根圆通法门,每日最多亦不过一至二小时而已。除非善修静观之人,并能寻找到若干方便善巧之方法助行,否则不易成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在楞严经中之评论,认为是仅次于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末学以为此法最适合忙碌的现代人,而这个念佛法门在近代也得到许多人的提倡,不乏教界大德著文叙述或发行录音带。
  末学以禅为宗,初期摸索多年不能得入。盖因执行业务极为繁忙,心识散乱。虽然每日抽空打坐,至多亦不过一小时。稍有所得,亦只是静中的工夫;才下,纷然失念,是故,连个禅边亦摸不著,遑论参禅。直至一九八八年末,修得此无相念佛法门之后,才算找到禅门所谓的“无门之门”。自一九年五月起,开始参禅,凭藉此念佛圆通之工夫,锲而不舍,睡不知眠,食不知味,达十八个月之后,才能进入禅门。
  近代人参禅之所以不能得力,多因定力不足所致,尤以动中工夫之缺乏为甚。且举话头禅为例:依虚云和尚开示录所载:
  “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换句话说,必须有能力安住在一念未生之际,才有可能看话头。也就是说,必须有能力看见自己所参的那一句话的前头,才叫看话头。若是嘴念或在心中默念,或以心识推敲“念佛是谁”,就叫看话尾,因为“念佛是谁”这一句话已经过去了。所以虚云和尚说:“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于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
  行者若有看话头的能力,即有能力参禅。若犹不能,便应赶快增强定力,修学动中的工夫,使自己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看话头的能力,再来参禅,可使道业迅速增益。
  公案与话头,是二而一,需有一念不生之工夫始得。是故,虚云和尚又说:“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人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做不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
  接著又说:“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作’;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又说道:“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其实都一样;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末生前,就是话头。”
  从以上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便知参话头、参公案,皆需具备一念不生的工夫才叫参禅。而这一念不生,是对一般人而说的。真有这种工夫的人,便知其实是“一念相续不断”。
  禅门是无门之门,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念念之中不离语言文字、心识思惟,如何能悟呢?即使有幸在具眼禅者的逼拶引导下得悟,也大多不能保任;不过几十分钟、几个时辰或几天之后,悟境就退失了。其故安在?在于定力不足,也就是动中工夫不够。
  对于修净土的人而言,动中工夫一样重要。现今,修净土法门者极多。不论持咒、持名、修十六观,若缺乏动中的工夫,便不容易成就。
  偶见持名念佛十几年的老菩萨,被问及:“有没有把握往生极乐净土?”时,往往面色凝重,不敢答话,似乎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心中笃定而有自信者,究有几人?经中明载:“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迥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又说:“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执持阿弥陀佛圣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私下打量自己念佛之时,能不能十念之中达到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迥向发愿往生,或修得一心不乱的工夫?平时若犹不能,何况临命终时,诸苦逼迫呢?于是心中旁徨忧虑,不可终日。
  念佛人如此,持咒、修观的净土行者亦复如是。其根本原因乃是缺乏定力所致。三藏十二部:佛所说者为经,主要是教人修定。(律是佛所说戒,论是菩萨说慧)所谓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在在莫非教人修定,可知定力的重要。若具备定力者,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并非难事,何惧不能往生呢?而这种动中及静中的工夫要如何修?依末学之经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最好的方法。
  此外,念佛应当从有相到无相,由权宜入实相。是故念佛人应当了知念佛有三种:
  一、念化身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载持名念佛。若得持名念佛三昧,感应时即见阿弥陀佛化身。
  二、念报身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修法。若得观想念佛三昧成就,便见阿弥陀佛报身庄严相好,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至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
  三、念法身佛: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无相念佛。若得无相念佛成功,因“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但发至诚心、深心、迥向发愿心,必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也。若未见性,但能善解方等经典之义趣,而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迥向往生者,可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中生也。虽未见性,亦不解第一义,但能不谤大乘,深信因果,而发无上道心者,亦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下生也。(注一)
  但上品下生人在极乐世界修行时间极长远,所得境界亦复远逊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行者当自审察。
  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若无更殊胜之法门时,当“老实”持名念佛。若有胜于持名念佛之法而有幸得闻,当求殊胜之法,以求上品上生;莫以上品下生或中、下品往生为足。心大之故所见则大,谓之大念见大佛,非大声念佛也。
  又:念法身佛非仅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一法,尚有多法亦属念法身佛,皆是无相之念佛法门。限于篇幅,仅举佛藏经(大正藏、经集部第二卷)所载部份为例,可窥一斑: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无质量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
  “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毕竟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如是法中,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
  “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贪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
  “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
  以上所录皆是实相念佛的境界。若佛子悟明心性后,见佛无身根相貌,无一相可得,而随顺众生持名念佛者,便可道:“一句佛号概括事理。”若未见性、动辄便道:“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便是妄语。何以故?念佛之事与理、二俱未明故。本书所述无相念佛法门则以权宜善巧之法帮助行者从有相到无相;乃至部份行者随其善根慧根因缘,有朝一日得入实相念佛境界,非无可能。
  【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萨根性之人,上自见性,下至发无上道心,皆可得生。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各具九品往生也。】
 

(原标题:02 第一章 绪言)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