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作者】刘正莉老师等合著【出版日期】西元2020年6月30日【书号】978-986-98891-4-8【开本】32开【定价】NT$300 【内容简介】 在距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后的末法时代今天,谁知此生可以有机会破参明心?遥望祖师大德,历来找到自己本来面目者几希!望著那不知所云的祖师公案,不知叹气过多少回;阅过现代诸方大师解释公案,更是唏嘘!而人人朗朗上口的《心经》:“ admin

2020-03-03

布施表面上看来是他人得利,但其实自己的道业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就是把贪瞋痴布施出去,就这样从利他之中,渐渐地把自己的贪瞋痴去除。俗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利他就是利己。众生在世间的福报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一只鸡它想要吃到一滴水,想要在地上找到一粒米来吃,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一个人固然要努力 admin

2020-02-21

我们继续来讨论业的报偿与转变。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已经说明了业的意涵,就是指过去造作的善行或恶行,而形成了一种会感生未来苦乐果报的势力,就是业力;而业力在没有失坏之前,必定会依着它的势力,去报偿该有的果报。在《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优婆塞戒经》卷7)就是依着所造业受报的时间来区分业有 admin

2020-02-21

明白了业种、业力与众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间的关系,接下来要探讨业报偿的问题。释迦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告诫弟子们:【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57)就是强调业力是无可逃避的,不管善业或恶业在没有失坏灭除以前,有业就会有果报;今生不受报,来生不受报,就是千千万万生,业力照样存在,只要因缘和合还是要受报的。像学佛人 admin

2020-02-21

《成唯识论》中也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成唯识论》卷8)是说众生之所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一生又一生不断在三界六道中相续流转,都是由于惑、业、苦这三个法,会引发种种业行而滋润未来世生的烦恼,就称为惑。能感生未来世继续存有于三界世间的种种业力,就称为业。业力所引生的种种苦果,就称 admin

2020-02-21

我们今天将延续上一集的题目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上一集我们有提到道与业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作和无作的戒罪差别;我们也作了总纲的说明,也就是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也提到如果只是在意业上面有贪瞋痴,但是没有落实到口业和身业上面,那就只有业而没有道。也提到一切微尘,次第而住,亦念念灭,灭已无住。若无住者,尚无有作,况有无作?这个说法不对,也说 admin

2020-02-21

经常听到父母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不能太老实,否则会被人欺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这孩子,太单纯,到了社会上可怎么办!我自己也是被这么告诫着长大的。从上学、参加工作、找男朋友、嫁做人妇,直到近几年,四十出头的人了,这种声音才渐渐听得少了。也许父母的那颗殷殷护佑之心终于松了口气吧,我在他们一路小心注视下,也终于没改了那单纯而憨直的性情,如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维,是恶思维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为我们开示,一切众生都有杂心,因为众生善恶 admin

2020-02-21

众生的第八识在因地最初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就是执藏、能藏的意思,祂是解脱道有学位三乘圣人和一切凡夫异生的真实心,虽然于六尘万法皆无分别,却仍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摄藏一切杂染法不丧失,也就是含藏着会引生令众生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转生死的分段生死种子,称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这些会障碍众生解脱的四种烦恼就是烦恼障。但是一切众生唯除成佛,否则各自的第 admin

2020-02-21

今天所要谈的是旃阇摩暴志谤佛,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生经》卷1的开示,其中旃阇摩本是婆罗门名,翻译为暴志,今世出家为比丘尼,于过去久远劫以前,因为买卖不成起瞋,而于今世毁谤佛陀的真实故事。所以佛借这因缘,诉说往昔的因果关系,其内容大致如下:有一天,世尊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两百五十位弟子在一起,当时波斯匿王请佛及比丘们前往宫中,接受波斯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谈第二个,这些缘都会如影随形跟着,于未来因缘成熟时,就会现行而受果报。为什么这些缘会如影随形跟着?最主要的原因是,众生自己所造的种种行,包括了身行、口行、意行,也包括了善行、恶行在内,从来没有离开自己真心如来藏所含摄的范围。为什么?这牵涉到共业有情的真心如来藏,共同变现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间,以及自己的如来藏,变现了五根身来摄取外境,这两个部分来 admin

2020-02-21

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这是说,接着又观察,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来藏,以及众缘和合而有,业果都不会失去。不论是什么业,善业、恶业或无记业,不论是什么法,善法、恶法或无记法,都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因,以意根与法尘为缘而生起意识,再由意识了知法尘为缘,才有一切法出生;所以,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来藏,以及众缘和合而有。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如来藏中 admin

2020-02-21

我们看经文上怎么说,经文说: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优婆塞戒经》卷1)有的菩萨他生起悲心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众生五根不具足,他的生活很惨淡。五根不具足的人----例如盲、聋、喑、哑,这些大多都是过去世谤法的地狱罪等等所剩下来的余报势力;当他五根不具足的时候,他的意识功能是会降低,他谋生的时候也会增加很多的困难度。也许有人说:我们很少看见五根不具的人啊!其实我们 admin

2020-02-21

释迦牟尼佛就曾经对弟子们说:外道们有三种邪见,修学的人如果信受了,虽然他的德行本来并无亏损,因为信受这些邪见的关系,就必定堕落到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境况。这三种邪见是什么呢?首先就是,有一种出家修行的沙门和在家修行的婆罗门他们主张:人今生所受一切苦乐,纯粹是由于前世所造业因来决定的。第二种修行人则主张:这一切都是大自在天的意旨所决定的。另外有一些沙门 admin

2020-02-21

在《法句譬喻经》卷1〈双要品〉第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舍卫国的国王,名字叫波斯匿王,有一天他来到佛陀的精舍住所,下了马车之后,卸却了幡盖跟身上的配剑,脱去了鞋履拱手作揖,直接向前来到世尊前方,向佛至诚礼拜,行五体投地的稽首接足礼,而后长跪于佛前至诚表达了来日要在城镇的街道上,用素宴来供养佛陀及所有的僧众。在佛陀应允之后,国王就亲手跟大众一起 admin

2020-02-2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与福德,乃至最后究竟成佛。也许有人说:我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什么是了生脱死?就是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的问题。生从何来呢?从自己的如来藏中出生,父母只是提供藉缘,其实是自己的如来藏生了这个 admin

2020-02-21

我们来介绍业是怎么来的呢?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地埋怨自己,老是说自己的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呢,但是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了也使不上力,这叫作业障。 admin

2020-02-21

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 admin

2020-02-21

今天略谈的题目是: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在佛陀快入灭时,身边有许多的弟子们围绕着,而且都非常的悲泣,佛陀就说:我要离开了。你们还有什么在法上的或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赶快问我。当时身边的弟子们都只顾着伤心,大家默然无语。这时候佛陀就主动的开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3)佛陀说完这句偈颂后,就跟这些弟子们说:你们应当知 admin

2020-02-21

佛陀说的第三句偈颂,生灭灭已,如何是生灭灭已呢?就是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无明痴、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欲爱,以及一切的烦恼相。因为断了对三界的无明痴,对于三界的欲爱、烦恼能够灭除,一切苦就能够消灭了,而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蕴、六入、十八界,于当中的自我贪爱以及邪执的断除,是必须历缘对境深心体察,不能只是在知见上。当一个人在修学当中,他是以现观、亲证去看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