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著自序对一般佛而言,所谓念佛,系指称念佛菩萨圣号。因虔诚地不断唱念或默念,至心信赖归向,而获得佛菩萨之冥感或显相之感应。其普遍而主要的目的在求将来舍此报身时,得蒙佛菩萨接引往生极乐净土。而十方诸佛净土,包括本师释迦世尊的净土,其实无量无数,不可称许,非仅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而已。此外,净土亦有唯心净土与诸佛化土之别。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一节三皈依及三福净业行者(注九)若尚非正式的佛,应当就近选择正统的佛教寺院,接洽办理三皈依仪式。三皈依仪式很简单,要件是应在寺院中、佛像前,由佛教比丘或比丘尼见证,并传授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佛所说法、归依贤圣僧及住持佛法之贤圣僧与凡夫僧团,并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二节拜佛之要领行者已经三归依,并且学会拜佛之动作后,练习纯熟。每日早晚在家中拜佛,每次十至二十分钟。拜佛时不需佛堂,不需佛像,仅需清洁处所,无人打扰即可;诸如书房,无人的客厅,乃至收拾整洁的工作房、卧房均可。若家中设有佛堂、供有佛像则更佳,每日早晚上香后,便可礼拜十至二十分钟。无相拜佛:拜佛时,动作极缓慢,不贪多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三节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拜佛无相忆念拜佛:行者于拜佛前,先选定一尊佛或菩萨做为礼拜之对象。一般人多选择本师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其他佛菩萨亦可,但觉有缘,心能相契便好。选择一尊后,永不改变,直到将来无相念佛修成时,仍是同一尊。选定一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四节从无相忆念拜佛到无相念佛之十种修学次第一、每天早晨及晚上各用十至二十分钟时间来拜佛,依本章第三节所解说的方法来练习无相忆念拜佛。拜时不唱念圣号,亦不在心中出现圣号的声音或文字,只要在心中忆念佛菩萨、想念佛菩萨,专注于一尊佛菩萨。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而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忆念那一尊佛菩萨,明明白白地知道在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跋、跋后再记、续貂三记>>>跋<<<一、无相念佛修成后,心中极为踏实。于修行路上不再傍徨,自知行法无误,自然得力向前。二、若行者原本学禅而转修此法者,于第七阶段修成时,已有看话头之能力。此时亦可看话头;但应仅止于尝试一至二次即可,仍应以无相念佛及无相忆念拜佛继续增强工夫至第九或第十阶段成功后,再转回参禅之路。此因无相拜佛念佛,具有佛菩萨之加持力及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释<<<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九品往生一览表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整理 修学资粮往生瑞相见佛闻法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 | admin 2018-07-20 |
![]() |
一、信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们必须相信行善之后,在未来世将可得福报,或可才会行善。如果缺乏信的基础,人们便很难自动去行善了,念佛也是一样要有净信做为基础。1、信念佛法门必定真实欲求生诸佛净土,或者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有个信,没有信,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信是愿与行的基础。信是信什么?信是相信释迦世尊四智圆明,告诉我们这些念佛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的是,三福净业里面第二部分里面的具足众戒的部分。具足众戒,我们已经说了三归依戒,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的戒法。譬如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我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我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福田简述田是生长的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者。二、福田种类福田分为几类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5-6)。(一)报恩田什么是报恩田呢?报恩田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种福田目录一、福田简述二、福田种类1、报恩田2、功德田3、贫穷田三、种福田应以智慧为先导(一)种福田要做到三净1、物净2、心净3、福田净(二)种福田应如法回向(三)种福田同时要严防损福(四)种福田同时要注重修慧一、福田简述田是生长的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福净业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1、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0616a07]我闻如是:[0616a07]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0616a08]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0616a10]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是一句佛号,也是最好的祝福!阿弥陀佛是一尊佛,也是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即是空间,寿就是时间,空间与时间交叉这一刻,就是您生命存在的当下,这是最好的祝福,是无量的祝福,一切平安、健康、吉祥、快乐等等,都包含在里头;所以诸位听到这一句佛号,应该欢喜信受。不要像有一位,他母亲病危送回家里等待命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第十六>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九品往生表一依《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整理 往生需要的条件往生时接引的佛菩萨及称叹往生时的坐台上品上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极乐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西方三圣接引阿弥陀佛如来与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礼佛是佛修行功夫之一,不但礼敬诸佛,也用以摄心观行,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健身运动。仅就礼佛时身体的形状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在此暂且假名为(一)圆背拜佛功、(二)平背拜佛功。功字之义是指多次重复一套动作,因而成就某种结果。例如练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练举重功可能成就举重色身、举重生涯,练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讨二种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1、enis6699菩萨问:因为一天之中总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作些简单的事情时忆佛可以一直提起,但如果作些较复杂、须动头脑、须专心的事情时,就没办法全时都能提住了,可能只有刚开始时提住一段时间,或想起时再忆起而已。如果一整天都是如些做这些复杂的事时,则可能就把忆佛的念头给忘了!jade99菩萨答:这种过程是正常的,请勿一直放在心上而自障圣道。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