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众所周知,《入楞伽经》是极其重要的方经,也是达摩祖师法脉传承印心的法本。可最近论坛中有师兄公开否定《入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在众生位时在缠的圣教,否定《入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非外道神我的圣教。所以,末学认为非常必要和各位师兄讨论下如下一段《入楞伽经》的含义。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易。具三十二相。在于一 三摩地

2018-07-21

《密严经》云:「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大乘入楞伽经》佛云:「真如、空、实际,涅盘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皆(是阿赖耶识心体的)异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9)T06,p1068a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若谓如来应正等觉有来有去亦复如是。当知是人愚痴无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善男 三摩地

2018-07-21

《楞伽经》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能善巧方便 三摩地

2018-07-21

内容简介:本著是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是:如来藏系经典的汉译以及重要的如来藏经典文本所包含的思想之研究。书中重点研究分析的如来藏类佛经和论典为《如来藏经》、《央掘魔罗经》、《不增不减经》、《鼓经》、《胜鬘经》、《无上依经》、《大云经》、《大般涅槃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起 三摩地

2018-07-21

前一集说明:在现象界上,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可是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心,诸法也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 三摩地

2018-07-21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摩地

2018-07-21

马鸣菩萨说:【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大乘起信论》卷1)而所谓的妄念之相,其实所说的就是我们众生的虚妄想,这个妄念的无相,指的就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虚妄想,完全灭除了。也就是说,众生对于法界实相到底是如何?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个器世间?为什么会有我们众生?为什么会有我们这样的生命现象?其实这是法界里面最大的一个秘密,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三摩地

2018-07-21

一、请回答下列四个问题:1、您所悟之心是常?或无常?答:2、您所悟之心是有变易?或无变易?答:3、您所悟之心是有作用?或无作用?答:4、您所悟之心是下列诸心中哪一心?(1).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灵知心。(2).无思惟之灵知心。(3).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作主之心。(4).无分别之明觉心。(5).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6).遍满虚空无见闻觉知的心。(7).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8).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法中不共二乘的涅槃有二种,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为佛地始有之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三贤位中的第七住不退位即有所证,直到妙觉位都是同证此一涅槃;入地时已证二乘的有余、无余涅槃而不取涅槃,回心大乘依十无尽愿发起受生愿,故不取证声闻法中的二种涅槃,故说始从第七住位直到妙觉位,都只证第一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得大乘第一种涅槃之前,必须有大乘见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的有情都有八个识,这八个识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有三界的有情在世间生存与活动。在这三界中,欲界人间的众生有八个识,但是到了色界初禅天的众生就只剩下六个识,那是因为色界不需吃东西,那里的众生以禅悦为食,所以不会有鼻识和舌识。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接下来来看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接下来的论文:【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大乘起信论》卷1)论文说,前面有提到,一念相应、觉心初起,这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就在描述一个菩萨他六住位 三摩地

2018-07-21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中的「法」是指什么意思?就一般人对于「法」的认知,「法」是指一种范式、一种原则、一种道理。然而在佛法中,我们说「法」这个字,这个范围那就大多了。简单的来说,「法」是指有漏世界的现象界,就是说我们凡夫所了知的一切世界中的一切种种的现象,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看得见的、摸得到的、还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还是心中想象的影像等等,统统都 三摩地

2018-07-21

《深密解脱经》卷1开示: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我说身证法,第一离言境,离觉观诤相,无言第一义。翻译如下:昙无竭菩萨!堕在现象界种种觉观的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衡量、不相信,自身内有一个离种种觉观的第一义谛真实心存在。于是佛重颂一首偈:我释迦牟尼佛亲身所证的法,是离种种语言文字的境界 三摩地

2018-07-21

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总持咒涵盖一切法,此一切法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义净大师曾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十余年(公元673—687年),义净大师考察印度佛教后言:(印度)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唯识)。中观则(言),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言,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中观、唯识)并咸遵圣教。(《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义净大师著)可见中观与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公元二、三 三摩地

2018-07-21

(一)误会中观之举例自古及今,每有大师在未证实相中观之前,以自己曲解的中观来批判唯识,认为唯识讲有不究竟,而中观讲毕竟空,方是究竟。然若问其何为中观时,不是现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具有的八不中道体性(中道观行),而是将三界万法所具有的无常空、一切法空、缘起性空的性质当作是中观。如是误会,略举例说明。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章引言在第九期的电子报,末学以「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为题,简单的叙述了末那与意识的互动状况。文中对于由意识所启动的「应酬式的微笑」以及潜意识(末那)所直接传送出来而自动产生的「真正的微笑」(DuchenneSmile)作一简单的剖析。其中借用了法国解剖学家杜胥内(Duchenne,Guillaume1806~1875)以神经科学的观点,发现这两种微笑所牵动的脸部肌肉是大异其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