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佛陀所宣讲的三法印,不论是大小乘佛法中的一切典籍或论著,如有违背此三法印,即不名佛法。佛陀所宣扬的大小乘法,无不是围绕着三法印来谈,从证悟的菩萨观之,原来本为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世尊分为三乘说法。有许多佛错会三法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我们要谈三界六道呢?因为三界六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所生活的世界的面貌。我们要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自己在法界里面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我应该要如何做,我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来前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系,我们有做一个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系表:阿赖耶识 如来藏 ---阿赖耶识-如来藏---三界六道境业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劫成坏示意大劫成坏之相示意 前大劫中空劫已满,新世界又得产生(以娑婆世界为例)。过去无量劫无量佛出世成二十小劫空中布大重云,注大洪雨,滴如车轴无数千年,水遍大千空中,乃至二禅光音天而止复灭。水为大风轮所住持,吹波鼓沫,沫聚自然坚固而成七宝天宫,即初禅梵天宫成。彼大水聚退下,有大风阿那毗罗吹掷水沫复成宫殿,欲界六天宫殿次第而成。大水再减,大风吹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道主要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天道世界各种宗教,几乎无不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思路:根据经论,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这部分对现状的描述,可以参考十方论坛有过的一个帖子,对照了现代天文物理所观于佛经的描述,非常一致,推断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须弥山的所指;这里就会涉及到神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辨析佛教对神通的态度;关于器世间的描述和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可以引申出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可以参考甘愿做菩萨系列的内容),引申一切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篇概说三乘菩提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人间,而其所流传下来的法语,被记载成为「佛经」,这些对后世学佛的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中观察到佛陀的言行举止,祂所开示悟入晓谕大众的法语,而了解到何谓生命的实相,存在的实相。而对于不接受这生命实相看法的人,佛陀以善巧方便开演了人天乘,让大众安止于善法,不堕入三恶道中,以维持「后有」在这三善道中,等待未来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二乘人所入的寂灭,已经无有身智,如何更说救护众生,推弘佛法,其尚且无有「后有」,何有能说法传法之未来身智可言?既然无有,则此灰飞湮灭,如何说其能够承继?2.二乘人连自己所学的二乘法都无心于护持,何有法道之可说!所以大乘法义之永不入涅盘,而得大涅盘,二乘人永不得解,乃至一切凡夫也无可理解,所以佛陀在许多的地方,已经明说能够受持菩萨藏的有情,只有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就同不知道整个数学原理的人,明明只会小学的加减法,还强要去编纂如同大学数学的课本一样;这大小乘法义之间的差异,也是如此天差地别,如同可以由二乘人来编纂其所不知不解不修不证的大乘法义,这样编纂出来的书籍能够不令阅读者出生知见歧路吗?2.只有后世的不把修证佛法当作是一回事的人,才会毫无忌惮,以为自己的证量最高,以为世上除了我以外,众生里面学佛的最有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之人,自所当知;当不生诸妄想,当知大乘经典即是如来所说,以三乘法本小乘经典已经有说,又当信受大乘经典必定是菩萨所集结,不当于此,更生凡夫无知见解!由此更说大乘经典不是后人凡夫长年累月地集结:1. 世间人对于大乘经典常见的误解是:这些经典不是一人一时一地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当然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这当然是本文所说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鬼神部鬼神部分十一部分来讲:1、述意部2、会名部3、住处部4、列数部5、业因部6、身量部7、寿命部8、好丑部9、苦乐部10、贵贱部11、舍宅部一、叙述大意部分鬼神的特性,大多是这样的。他们特别喜欢妖里妖气,邪而不正。在不为人类所知的暗冥隐密的生活里,造作许多的罪过。他们或住在幽隐而寒气袭人之地,或栖息于高山峻岭,深山丛林、绝壁涧水之间,或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鉴于此类争论长期普遍存在于学术领域和佛教界,末学也对其做了一个不全面了解。目前对佛教历史的考证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通过对佛教经论断章取义的引用,武断片面的论证或批判;二是站在教派分支的立场,以维护教部权威为根本目的的论证或批判;三是结合客观的社科考证以及教理教义,不预设目的,试图究其本来的论证。学术界常见的论文多是第一种;佛教界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义纲要】佛法与你的紧密关联:1.你探究哲学后有没有成果?(玄学?义学?)2.哲学与佛学之关联。(宇宙万有及生命之本源)3.你愿意被误导吗?(救护众生与人身批评之异)4.你学佛后,学得快乐或痛苦?(前途茫然←→次第实证)讲记: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佛法必须具足三德〉,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但是在讲述人间佛教时,在说明人间佛教的真实义之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欲有种种过患,就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舐者贪著甜味而没有察觉会有伤舌的过患,众生贪爱五欲之乐亦然,为了追求短暂的五欲乐受,甚至造作种种恶业亦所不惜,却不知五欲无常终将失去而受痛苦。而对于贪著五欲的爱味,只会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乃至造恶堕落三涂而使未来世受无量苦,所以有智慧的人自当选择远离。五欲就是指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事,以及色、声、香、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常说,遇事要懂得忍,忍是人生功夫。然而,忍字心上一把刀,可见自古以来忍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事实上,很多习惯了忍、坚持忍的好人,最终忍出了一身病,忍垮了自己的身体。可是,忍真的需要那么痛苦吗?其实,问题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忍:是恨忍,还是乐忍?是硬忍,还是柔忍?也就是说,你遇到需要忍的事情之时,是带着怨恨不得不忍,压力的硬忍,还是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份爱,从来情有多深,承诺有多真,恨就会有多浓,毁灭自己、毁灭他人、毁灭世界的能量就有多大!这份无以言表的痛,竟然这样的触目惊心,这样地熟悉又熟悉,一定不止重复了一生又一生,曾经有多少世上演着这一幕一幕恨爱情仇——每一次每一次,牵手时爱的承诺,全变成了松开手时恨的伏笔,承诺背后的系缚,一个又一个的结,爱恨情仇,绵绵不绝、生生世世把彼此系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门,《心经》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所以在寺院里被列为早上及晚上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通常也会将《心经》列为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师、居士们对《心经》能够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仅佛门早晚如是课诵着,而且道教也列为课诵及常用的经典之一,更不用说民间信仰的阿公阿婆们,也会将《心经》列为课诵的经典。可见《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对不相干的人客客气气、彬彬有礼,对亲近、呵护自己的人却毫无顾忌、任性无礼。很多人对亲人发了脾气,事后很懊恼,可下次还会如此。究其原因,是亲人的包容让我们太放肆。假如对领导、同事等外人发脾气,很可能损害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亲人是比外人更稳固的一种关系,我们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们也不会计较、不会记恨;即使拿他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