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一篇概说三乘菩提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等。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人间,而其所流传下来的法语,被记载成为「佛经」,这些对后世学佛的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中观察到佛陀的言行举止,祂所开示悟入晓谕大众的法语,而了解到何谓生命的实相,存在的实相。而对于不接受这生命实相看法的人,佛陀以善巧方便开演了人天乘,让大众安止于善法,不堕入三恶道中,以维持「后有」在这三善道中,等待未来的缘 三摩地

2018-07-22

1.二乘人所入的寂灭,已经无有身智,如何更说救护众生,推弘佛法,其尚且无有「后有」,何有能说法传法之未来身智可言?既然无有,则此灰飞湮灭,如何说其能够承继?2.二乘人连自己所学的二乘法都无心于护持,何有法道之可说!所以大乘法义之永不入涅盘,而得大涅盘,二乘人永不得解,乃至一切凡夫也无可理解,所以佛陀在许多的地方,已经明说能够受持菩萨藏的有情,只有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1.就同不知道整个数学原理的人,明明只会小学的加减法,还强要去编纂如同大学数学的课本一样;这大小乘法义之间的差异,也是如此天差地别,如同可以由二乘人来编纂其所不知不解不修不证的大乘法义,这样编纂出来的书籍能够不令阅读者出生知见歧路吗?2.只有后世的不把修证佛法当作是一回事的人,才会毫无忌惮,以为自己的证量最高,以为世上除了我以外,众生里面学佛的最有成就 三摩地

2018-07-22

学佛之人,自所当知;当不生诸妄想,当知大乘经典即是如来所说,以三乘法本小乘经典已经有说,又当信受大乘经典必定是菩萨所集结,不当于此,更生凡夫无知见解!由此更说大乘经典不是后人凡夫长年累月地集结:1.     世间人对于大乘经典常见的误解是:这些经典不是一人一时一地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当然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这当然是本文所说的,是 三摩地

2018-07-22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鬼神部鬼神部分十一部分来讲:1、述意部2、会名部3、住处部4、列数部5、业因部6、身量部7、寿命部8、好丑部9、苦乐部10、贵贱部11、舍宅部一、叙述大意部分鬼神的特性,大多是这样的。他们特别喜欢妖里妖气,邪而不正。在不为人类所知的暗冥隐密的生活里,造作许多的罪过。他们或住在幽隐而寒气袭人之地,或栖息于高山峻岭,深山丛林、绝壁涧水之间,或是 三摩地

2018-07-22

鉴于此类争论长期普遍存在于学术领域和佛教界,末学也对其做了一个不全面了解。目前对佛教历史的考证大概有三个方向:一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通过对佛教经论断章取义的引用,武断片面的论证或批判;二是站在教派分支的立场,以维护教部权威为根本目的的论证或批判;三是结合客观的社科考证以及教理教义,不预设目的,试图究其本来的论证。学术界常见的论文多是第一种;佛教界常 三摩地

2018-07-22

【讲义纲要】佛法与你的紧密关联:1.你探究哲学后有没有成果?(玄学?义学?)2.哲学与佛学之关联。(宇宙万有及生命之本源)3.你愿意被误导吗?(救护众生与人身批评之异)4.你学佛后,学得快乐或痛苦?(前途茫然←→次第实证)讲记: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佛法必须具足三德〉,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法,但是在讲述人间佛教时,在说明人间佛教的真实义之前, 三摩地

2018-07-22

五欲有种种过患,就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舐者贪著甜味而没有察觉会有伤舌的过患,众生贪爱五欲之乐亦然,为了追求短暂的五欲乐受,甚至造作种种恶业亦所不惜,却不知五欲无常终将失去而受痛苦。而对于贪著五欲的爱味,只会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乃至造恶堕落三涂而使未来世受无量苦,所以有智慧的人自当选择远离。五欲就是指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事,以及色、声、香、味、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常说,遇事要懂得忍,忍是人生功夫。然而,忍字心上一把刀,可见自古以来忍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事实上,很多习惯了忍、坚持忍的好人,最终忍出了一身病,忍垮了自己的身体。可是,忍真的需要那么痛苦吗?其实,问题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忍:是恨忍,还是乐忍?是硬忍,还是柔忍?也就是说,你遇到需要忍的事情之时,是带着怨恨不得不忍,压力的硬忍,还是懂 三摩地

2018-07-22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三摩地

2018-07-22

一份爱,从来情有多深,承诺有多真,恨就会有多浓,毁灭自己、毁灭他人、毁灭世界的能量就有多大!这份无以言表的痛,竟然这样的触目惊心,这样地熟悉又熟悉,一定不止重复了一生又一生,曾经有多少世上演着这一幕一幕恨爱情仇——每一次每一次,牵手时爱的承诺,全变成了松开手时恨的伏笔,承诺背后的系缚,一个又一个的结,爱恨情仇,绵绵不绝、生生世世把彼此系缚 三摩地

2018-07-22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门,《心经》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所以在寺院里被列为早上及晚上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通常也会将《心经》列为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师、居士们对《心经》能够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仅佛门早晚如是课诵着,而且道教也列为课诵及常用的经典之一,更不用说民间信仰的阿公阿婆们,也会将《心经》列为课诵的经典。可见《心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对不相干的人客客气气、彬彬有礼,对亲近、呵护自己的人却毫无顾忌、任性无礼。很多人对亲人发了脾气,事后很懊恼,可下次还会如此。究其原因,是亲人的包容让我们太放肆。假如对领导、同事等外人发脾气,很可能损害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亲人是比外人更稳固的一种关系,我们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们也不会计较、不会记恨;即使拿他 三摩地

2018-07-22

当我看到人们举止粗鲁,我很生气,因为这种行为刺激了我虚伪的素质。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透过行为看到他们心灵空虚。当我看到人们怒气冲冲,我很生气,因为它暴露了我心胸的狭隘。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悲观失望。当我看到人们满腔仇恨,我很生气,因为它揭开了我曾经的伤疤。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内心深受的伤害。当我看到人们冷酷强硬,我不舒服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所说的管住自己,是指我们能按照自己的理智思维和判断去做某些应该做的事;管不住自己,是指我们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强制性力量所牵引而不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或者去做那些与自己的理智思维相违背的事。你能管住自己吗?这个话题看似不起眼,但是只要我们细心想想,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和事情:清楚地想要做某些善事、好事及应该做的 三摩地

2018-07-22

我一直很喜欢菩萨之,声闻缘觉法虽也很好,但是太过狭隘,尤其听到善知识上课说:当天花散落,菩萨无妨任其落下而不沾黏,阿罗汉就是会黏沾的;我就好羡慕这些大菩萨们,原来声闻人是害怕外法,想要远离外法;害怕烦恼,想要远离烦恼的。菩萨倒是无所谓,因为以菩萨深利的智慧来看,根本就无内外法、烦恼不烦恼的问题,就是唯一实相──如来藏。但究竟要如何行菩萨行呢?为何许 三摩地

2018-07-22

我是为你好。是我们常常用的借口。我们不会为不相识的人好,不会为邻居好,也不会为一位泛泛之交好,我们只为我们所爱的人好。因为出发点是如此崇高,于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要再跟那个人来往了,他讨厌。你不要穿这种衣服,难看死了。你不该上这个课程,只有傻瓜才会认为有用。你不可以看些比较有深度的书吗?这些全都是垃圾。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价值和喜好强加于喜 三摩地

2018-07-22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我自己?小和尚抬起头,睁大了眼睛,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直直地盯着师父,渴求点化。是呀!老和尚笑了笑,其实你刚刚听说的孤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