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六度集经》卷1[1]:昔者菩萨,其心通真;睹[2]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布施。天帝释睹菩萨慈育群生,布施济众,功勋巍巍,德动[3]十方;惧夺己位[4],因化为地狱,现于其前曰:「布施济众,命终魂灵入于太山地狱,烧煮万毒为施受害也。尔惠为乎?」菩萨报曰:「岂有施德而入太山地狱者乎?」释曰:「尔其不信,可问辜[5]者。」菩萨问曰:「尔以何缘处地狱乎?」罪人曰:「吾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因为佛陀有大神通力,能够观察并且了知一切众生的善恶果报。佛陀教导我们:1、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2、远离了穷困,才能避免一生都只能为生存来奔忙,无暇修行或自助助人。3、贫穷导致众生相互之间的侵夺、杀害,造下沦堕三恶道的因。4、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提心的三个层次概述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证真如是真见道位的菩萨境界,要由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现观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方能如实了知证真如之义。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请回答下列四个问题:1、您所悟之心是常?或无常?答:2、您所悟之心是有变易?或无变易?答:3、您所悟之心是有作用?或无作用?答:4、您所悟之心是下列诸心中哪一心?(1).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灵知心。(2).无思惟之灵知心。(3).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作主之心。(4).无分别之明觉心。(5).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6).遍满虚空无见闻觉知的心。(7).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8).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公案引发佛弟子生起参究的疑情,进一步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真我31,并且有其实证智慧的具体内涵。《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第38〉: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禅?雪窦重显禅师有一次上堂,进了堂还没上座他就讲了:“如果要说禅这个本分事的话,我雪窦进堂还没上座之前,本分事诸位应该就要知道了。会么?有什么人道得么?”结果没有人说话。不得已,雪窦禅师上堂坐定,手指在空中一画就讲:“诸人随山僧手看,看我这个手指头,十方国土十方世界都在老僧指头上现前。”又交待:“诸人随山僧手指看哦!&r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诸法‘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心的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作“空相”。真心的法相也是“空”,但是祂的法相虽然是空,却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而叫作“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具有“空”的法相——空无形色,所以合在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门经典中有关的语句处处表明,禅宗所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同古同今契物契我。正体一如非生非灭。所以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夫如是则生未尝生。灭未尝灭。去未尝去。来未尝来。都卢是个如来藏体真如正性。敢问。提举中奉。即今在什么处。还委悉么。无生无住着。处处是全身。……檀越请小参。师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阴中色受想行这四个阴,要如何观行它们的虚妄不实的呢?首先来看色阴的部分:色阴其实就是我们的色身。如果更细一步来看,色阴就是我们四大所成的一切,都叫作色阴,四大就是:谓地界,水、火、风界----《中阿含经》卷7。地,指的就是坚硬的坚性,包含我们的骨骼、牙齿、内脏,都算是地所指涉的范围;水的部分,就是湿的部分,包含我们的血液,这个就是水性的部分;火性,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我们要谈三界六道呢?因为三界六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所生活的世界的面貌。我们要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自己在法界里面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我应该要如何做,我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来前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系,我们有做一个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系表:阿赖耶识 如来藏 ---阿赖耶识-如来藏---三界六道境业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断我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什么是众生所执着的我;二是思考为什么这个我是虚妄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只有先认识了我,才能进一步去确认这个我的虚妄。只有认清敌人是谁,才能消灭他。所以要真断我见,就必须从认识我做起。众生所理解的我,可以简单分为色身我与觉知心我。前者可以称为身见,后者才是真正的我见。觉知我包括六识觉知心,所以认识六识觉知心我才是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一、何谓道共戒及定共戒?又我见、我执及身见的差异为何?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引用《成唯识论》(四)及《大乘义章》(六)解释「我见」,据其说法则我见即身见即我执。又导师在《楞伽经详解》第五辑(第10~12页)中说:「俱生身见为俱生我执?-?-妄想身见故名分别我执,见道所断之我见」,据此则身见即我执。(第10页)「对于五阴之见闻觉知性及能取六尘性,生于我见,执我不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末学观行时往往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一种很令人沮丧的想法:当下的意识我还有色身,都是假的,暂时存在必然会灭掉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修行、修福德,都是交给一个如来藏存放起来。可是既然我是假的,我们苦苦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意识我死后就断灭了,虽然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在,但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知道如来藏躲在什么地方;而且下一世的意识已经是另外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断我见,不等于把意识断灭,是把意识所拥有的邪见断灭,不是连意识的正知正见也断灭,所以断我见的圣人当然会于生活中生起意识心行,但不会再生起意识是常住不坏的真实我的邪见(我见)心行。断我见的真实含义用现代白话语是否就是:是对人类执着自我意识为常、为真、为永恒的这种虚妄想邪见的打破。我见中,最主要的是执着意识是真实常住的我,但是还有其他的我见:把蕴处界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辨正1、执着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尘、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复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沉不住气!这是同修对我的指责!有天,在家里,看到同修又将木板床打的一个个洞似的,已经跟同修讲了好多次:不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可以选择放在其他的地方。您若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就轻一点放,这样皮带上的铁片才不会敲打在床板上,使木板上出现一个一个的凹洞。结果同修根本不把我跟他讲的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有天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床板上的凹洞越来越多,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讲的是,那这个当然也包括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前末学是一个从来不肯原谅别人的人,恨就是恨,讨厌就是讨厌,即便自己想改变,但就是做不到。学佛后,这方面也在慢慢转变。因此也有一点小心得和大家分享,总结为三个小步骤:第一,相信因果。不好的缘分来了,因为相信因果,知道一定是自己从前亏欠过这个人,所以才会有恶因缘现前。真心地接受,这时就不会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