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陀开示说:【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或有业能令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三宝的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因缘作法布施时,除了对法义的通达与否很重要之外,态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即使说的是如实语的正知正见,也要能善观因缘并注意说话的口气技巧以及态度,不可以强势先否定对方;即使有理也要以爱语来摄受对方,这是身为菩萨的人所应该身体力行的一课。所以平实导师也常常教导我们,爱语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方便善巧,《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说:「爱语摄事,于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本期内容:佛陀藉引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于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成为毒龙之身,为众开示嗔恚的种种过患罪恶:嗔恚乃是由于无明愚痴所生之粗重烦恼,嗔恚会烧灭种种善根,嗔恚会增长众多恶业,嗔恚所引生后世之果报,将会堕入地狱中遭受尤重纯苦之报。须菩提因造作何种善、恶业,虽得人身,却又是心怀嗔恨恚恼而且无法止息?而今又是以何因缘而能值遇佛陀世尊,并能够出家修行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多久?是否可长可短?是否看各人的精进与否?答:劫有大、中、小劫,若无特别指明,一般所指的劫通常是指大劫。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此为增劫;人寿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此为减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一小劫共计约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中劫含二十小劫,共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一大劫则含成住坏空四中劫,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命解剖学》自序(上)摘要生命解剖学亦名生命结构学。解剖学是验证生命结构的动态性方法与过程,而结构学呈现一切生命结构有其不变性的事实。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解脱于生死流转重病,非世间医师之所能为,故称为大医王,即是采用高超优雅的解剖方法解剖身体与心理,发现生命结构而获得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生命解剖学亦名生命结构学。解剖学是验证生命结构的动态性方法与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福从心生这一节我们谈大福从心生,说布施时要发大慈悲心,以及要将布施的功德回向自己早日成佛,同时也要回向给一切众生能够早日成佛。举出这些经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说菩萨成佛就是要摄受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萨道有四摄法,除了布施之外还要爱语、利行和跟众生同事。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法——回向成佛是让福德暴涨无量倍的方法您知道福德要怎么累积才会比较快吗?如果自己的力量很小,布施的财物或能力又有限,那要怎么样用少善根而得到无量的果报呢?平实导师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中的道理来教导我们,《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中说: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我们会去哪里?在《中阿含经》卷39:【尔时,世尊告比丘曰:婆私咤!有时此世皆悉败坏。此世坏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升于虚空,净色久住。】(《中阿含经》卷39)佛陀告诉梵志婆私咤说,在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欲界损坏;欲界损坏的时候,欲界的人间乃至畜生道有情、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是如何变丑的?我们看一段经典里面这样的描述:【若彼众生以手撮此地味食已,如是如是,身生转厚、转重、转坚,若彼本时,有清净色,于是便灭,自然生闇。婆私咤!世间之法,自然有是,若生闇者,必生日月,生日月已,便生星宿,生星宿已,便成昼夜,成昼夜已,便有月、半月,有时、有岁。彼食地味,住世久远。】(《中阿含经》卷39)这里佛陀又告诉我们一个律则:如果说身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供养父母的方法除了供养财物和生活必需品之外,恭敬礼拜、赞叹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 | admin 2018-07-23 |
![]() |
2010年六月底,第一次购得《优婆塞戒经讲记》,当时也是家母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之时,读到讲记中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布施,心里总有很多的澎湃与感想,却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心里的思绪,因为太粗心;而在同时,身边却有件事情发生而有所心得。家母是一位不喜吵闹、人声鼎沸环境的人,当最后在医院时,家母总是告劝家人不要找人来探病,她想要安安静静的休息。住家周围的邻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度集经》卷3记载: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鹿王,大约有几千只鹿跟从着它。有一天国王出宫狩猎,鹿群被狩猎的队伍冲散,死伤非常严重。鹿王看见这种惨状,忍不住悲从中来,哽咽地说:我身为这群鹿的首领,应该深思熟虑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大家可以栖息;但是我却草率地为了丰美的草原,把大家带来这里,使得整个族群凋落衰败,这是我的罪过啊!因此,鹿王决定亲自去觐见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大智度论》中也有提到布施有许多利益。布施从音译来说,又称为檀,布施的福业就像宝藏,常常追随著施主;布施可以破坏痛苦的过失,能够让人得到快乐;布施是善法,能够摄受善人,与善人结缘;布施能够让众生安隐,临终的时候心无恐惧怖畏;布施就像大将军,能够降伏悭吝的敌人;布施是善妙的果报,天人都很爱乐布施;布施是清净的法道,贤圣们所追求的道路;布施是积善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波斯匿王时代,有一位婆提长者,生了重病因此而命终。然而婆提长者因为没有孩子,遗产无人继承,所有的财宝都得纳入官府之中。而波斯匿王就亲自前往收取这些财宝,婆提长者的遗产非常多,单单纯金就重达八万斤。这里面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婆提长者虽然非常富有,但是他在世的日子里,平日所吃的饮食都极为粗弊下劣,从来不吃精美细滑的食物;所穿的衣服也是垢秽脏乱不净;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布施之意义及功德布施二字从梵文Dāna转译而来;檀那为Dāna之音译,意译为布施。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网络上有一段「巴西儿童恳求不要吃肉」的影片,妈妈因感受到小朋友实在太慈悲而掉下泪来,这段影片是一段非常赞的「法布施」,因为这不是事先排演,小孩能讲出这些话也是过去生熏习而来。看了这段影片,若有人开始戒杀、茹素的话,这位小菩萨及信受而去实践戒杀、茹素的人,他们的未来就开始一点一点慢慢转变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如来藏」,纪录着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菩萨成就十法能具足檀:何等为十?法施具足,无畏施具足,财施具足,不望报施具足,怜愍施具足,不轻心施具足,尊重施具足,恭敬承事施具足,不求有施具足,清净施具足。……具此十事,是名具足于檀。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