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果有人主张:龙树菩萨的《中论》里一定要有‘如来藏’这三个字存在,才有如来藏存在;没有‘如来藏’这三个字存在,就没有如来藏存在。你就知道,这个人说法非常颠倒,根本没有佛法正知见,今生根本不可能证悟;唯除他公开忏悔,跟随真善知识努力修学以及弘扬正法,今生才有可能明心见性,今生才有可能领受龙树菩萨所说的八不中道的道理。既然龙树菩萨在 | admin 2020-06-08 |
|
![]() |
也因此在中国古德,建安七子之一,有一位叫作徐干的,他依世间道理写了一本《中论》,这《中论》和龙树菩萨的《中论》不一样,因为这个《中论》,主要是在讲世间的道理,那您看是不是通用呢?我们来念一下: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再回头来看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也就是说:外道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有一种人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龙树菩萨的说法和世尊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下《大智度论》当中的说法。龙树菩萨说:【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杀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主张透过观想可以成佛,实属荒唐!藏传佛教中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承袭了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的八识论如来藏正法。什么是他空见?是说一切有情都有真心本体第八识如来藏,而如来藏真实存在、常恒不变,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藉缘而生,世人所感知的外境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影像,假使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五蕴与各种外境。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 | admin 2020-02-20 |
![]() |
龙树菩萨的说法和世尊是完全一样的。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不了解自心本性如来藏,是从无始以来就是不生不灭、本来清净的;一般众生也没有足够的智慧以及福德来找到祂;所以就会非常宝惜自己每一期的生命,很害怕会失去生命。也因为众生最为看重自己性命的缘故,所以持不杀戒的功德是最为第一的,而杀业的恶果也同样是最为重大的。所以,我们在放生之前,应该 | admin 2020-02-20 |
![]() |
】(《大智度论》卷13)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不了解自心本性如来藏,是从无始以来就是不生不灭、本来清净的;一般众生也没有足够的智慧以及福德来找到祂;所以就会非常宝惜自己每一期的生命,很害怕会失去生命。也因为众生最为看重自己性命的缘故,所以持不杀戒的功德是最为第一的,而杀业的恶果也同样是最为重大的。因此,我们应该要去受持五戒,吃素、不杀 | admin 2020-02-20 |
![]() |
在上上次的讲次里面〔编案:第2集〕,我们有谈到说,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面,有谈到字入门陀罗尼,就是透过梵语的四十二个根本字〔编案:《大智度论》的开示乃是针对陀罗尼来说这些字音是根本,故此四十二根本字音,不必然与现今学界对梵文字母的研究看法完全一致。〕,来把佛教的义理摄持进去;所以用单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陀罗尼,就代表了一种的佛教的义理。那么从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再回头来看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也就是说:外道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有一种人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主张透过观想可以成佛,实属荒唐!藏传佛教中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承袭了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的八识论如来藏正法。什么是他空见?是说一切有情都有真心本体第八识如来藏,而如来藏真实存在、常恒不变,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藉缘而生,世人所感知的外境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影像,假使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五蕴与各种外境。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 | admin 2020-02-18 |
![]() |
也因此在中国古德,建安七子之一,有一位叫作徐干的,他依世间道理写了一本《中论》,这《中论》和龙树菩萨的《中论》不一样,因为这个《中论》,主要是在讲世间的道理,那您看是不是通用呢?我们来念一下: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 | admin 2020-02-18 |
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不是正面陈述,而是以指出错误知见的方式显示如来藏空性中道正理,所以后期学者,多有“错悟”。公元5、6世纪期间,印度佛护论师学习龙树菩萨之中观思想。但佛护论师并末如实理解龙树如来藏说《中论》正理,他以六识论为前提,主张胜义谛、世俗谛一切皆空,不许佛法名言中有自相,并且不立自身宗派的宗旨,以一法不立的立场专门破斥其他宗派,由此而 | admin 2018-11-07 |
|
![]() |
五欲的不净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欲的方向迈进。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再回头来看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说: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也就是说:外道他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说有一种人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他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1、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11〈1序品〉中也有提到布施的利益: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因此在中国古德,建安七子之一,有一位叫作徐干的,他依世间道理写了一本《中论》,这《中论》和龙树菩萨的《中论》不一样,因为这个《中论》,主要是在讲世间的道理,那您看是不是通用呢?我们来念一下: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著一个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龙树菩萨的说法和世尊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下《大智度论》当中的说法。龙树菩萨说:【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杀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则虽能开显一派宗论义,亦将功过互见而瑜不掩瑕矣!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创造者,到后来,佛护、清辩等人,打着龙树菩萨的旗号,创造了应成派中观、自续派中观。月称邪师所继承的是佛护的应成派的中观。此派的特点:1,是不承认《解深密经》等佛陀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是了义经。2,否定阿赖耶识的自证分,也就是否认有阿赖耶识的可证,否认万法唯识、三界唯心。3,并以此邪见组织& | admin 2018-07-22 |
![]() |
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创造者,到后来,佛护、清辩等人,打着龙树菩萨的旗号,创造了应成派中观、自续派中观。月称邪师所继承的是佛护的应成派的中观。此派的特点:1,是不承认《解深密经》等佛陀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是了义经。2,否定阿赖耶识的自证分,也就是否认有阿赖耶识的可证,否认万法唯识、三界唯心。3,并以此邪见组织“大乘佛菩提道次第”,误导众生。此派的 | admin 2018-07-22 |
![]() |
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创造者,到后来,佛护、清辩等人,打着龙树菩萨的旗号,创造了应成派中观、自续派中观。月称邪师所继承的是佛护的应成派的中观。此派的特点:1,是不承认《解深密经》等佛陀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是了义经。2,否定阿赖耶识的自证分,也就是否认有阿赖耶识的可证,否认万法唯识、三界唯心。3,并以此邪见组织“大乘佛菩提道次第”,误导众生。此派的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