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8]魔扰在佛世时也是普遍现象,《杂阿含经》中有诸多记载。以佛是实语者、不妄语者之故,这些记载在经中的佛语必定皆是佛所传世,以令佛弟子警惕。在佛经中,有些记载仅是文字表面,其中实意需要后世佛弟子以戒慎的心来善护自己的身口意行,方能从普遍的魔扰现象中有所观察而得远离。正法大善知识平实导师所做说明,值得诸多学子自我勉励及观察:“凡是想要远离五阴境界的 admin

2023-04-19

但是在道理上,学人有许多已经能够得到信转,对真如心能够信受不疑,或者是有些人在实证上已经亲证到而能得到证转;可是为什么在修止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是会有魔扰呢?这中间的原因在哪里呢?这个我们要回到在《大乘起信论》前面马鸣菩萨所说妄念这两个字。也就是说: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如何将意识的虚妄分别、末那识由见爱痴慢所起的恒 admin

2020-02-21

《楞严经》可以说是在三乘佛法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楞严经》当中不但详细演绎了真心与佛性的体性,也解说五阴区宇的内涵,并且细说了五阴习气种子断尽时的境界相,以及五十种魔扰与邪见的内容,并且把宇宙的起源以及成佛之道的次第作了完整的说明。我们可以说:除了《楞严经》之外,找不到其他的经典能够把成佛之道的内涵说得如此完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楞严经》 admin

2020-02-20

但是在道理上,学人有许多已经能够得到信转,对真如心能够信受不疑,或者是有些人在实证上已经亲证到而能得到证转;可是为什么在修止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是会有魔扰呢?这中间的原因在哪里呢?这个我们要回到在《大乘起信论》前面马鸣菩萨所说妄念这两个字。也就是说: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如何将意识的虚妄分别、末那识由见爱痴慢所起的恒 admin

2020-02-18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三摩地

2018-07-23

这些种种的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并不是行者自己有多么伟大,全部是仰赖如来的慈悲加持以及摄受啊!所以,行者如果见到瑞相,其实更应该更为感恩,更为恭敬,更为惭愧,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以灭罪,得以起信,得以劝发,能够继续的努力用功,来依于圣教而如说修行;并且透过智慧的简择,而更能够增益道业上的进步,使得道业进步;千万不可以因为执著而生起憍慢、烦恼,乃至招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目魔扰与魔境魔境的产生是因为知见不正,或者求有或者下意识里面喜欢有,然后魔就会示现境界来引诱。知见不正是什么?一个参禅的人,误以为真如法身有一个身体形象,所以参究的时候就一直希望看见佛的形象。或者把知觉心当作是真如,然后一直往知觉心里面去深入追求。因为知觉心不是真如,不是绝对,所以它就会相对的出现一些现象。我们心里追求某一些境界现象,魔就投其所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心中贪着定境,便会妨碍定力的增进,甚至受到魔扰,导入歧途。然而对于一个能够眼见佛性分明的菩萨来说,他就能够把从静中修来的定力带到动态当中来,因此在动静之中都能够制心一处、正念分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静一如的境界。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想要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定力的锻炼不但是在静中要做,在动态当中更要做,最后能够在动静之中都能够心不散乱、制心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修学四禅八定,最好在进入三地之后再修,否则容易产生魔扰,反倒影响修行。所以,接下来本文重点只讲述从欲界定开始到未到地定修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四禅八定和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只依照佛门经典和善知识的开示进行简要的描述。况且,以笔者微薄的定力证量,也没有资格对四禅八定的修习内容进行个人的阐述,只能依经典和古今善知识的开示进行一个基本知见的传播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由于佛门修行多了出世间智慧和正确的世间智慧的指导,所以在禅定修行过程中,善知转进,不以追求神通和其他禅定境界为目的、为满足,所以更容易增进定力,而且少有魔扰,不易出偏。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佛法中的禅定的修证,至少要已经确实断了我见之后再来修习,才是安全保险的作法,因为已经能如实了知五阴的虚妄,不会再执着于种种境界或定境,便不会有魔扰的情况发生。大德既然有心修学禅定,即应修学佛法中的禅定,不应修学外道禅定,则大德应以断我见、甚至开悟明心为首要;待断了我见后,努力伏除性障五盖的障难,于因缘成熟且有善知识教导、摄受之时,再来修学禅定,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心中贪着定境,便会妨碍定力的增进,甚至受到魔扰,导入歧途。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禅宗之禅,指的就是禅那,是静虑之法,是借助定力进行思维修,以实现对法界实相的顿悟。其修行目标是引导佛子明心见性,发起般若智慧。禅宗之禅是般若,不是定。但是禅宗的修行不离禅定,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就无法通过参禅而明心见性。禅定的核心是定学,是修定之法。禅定之力是证得 三摩地

2018-07-23

若要修行顺利而可以远离魔境或魔扰的话,其实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而且要用智慧为先导。如果我们的心里追求某个境界现象,那魔就会投其所好,引诱我们成为他的眷属,而示现出魔境;所以,这就是因为求取三界有的关系,内心喜欢三界有,这样而遭遇魔境。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有正知见,依于圣教而用智慧来抉择,才不会落入魔境而有这样的魔考。阿弥陀佛!------《三乘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种种的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并不是行者自己有多么伟大,全部是仰赖如来的慈悲加持以及摄受啊!所以,行者如果见到瑞相,其实更应该更为感恩,更为恭敬,更为惭愧,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以灭罪,得以起信,得以劝发,能够继续的努力用功,来依于圣教而如说修行;并且透过智慧的简择,而更能够增益道业上的进步,使得道业进步;千万不可以因为执著而生起憍慢、烦恼,乃至招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种种的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并不是行者自己有多么伟大,全部是仰赖如来的慈悲加持以及摄受啊!所以,行者如果见到瑞相,其实更应该更为感恩,更为恭敬,更为惭愧,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以灭罪,得以起信,得以劝发,能够继续的努力用功,来依于圣教而如说修行;并且透过智慧的简择,而更能够增益道业上的进步,使得道业进步;千万不可以因为执著而生起憍慢、烦恼,乃至招 三摩地

2018-07-20

这些种种的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并不是行者自己有多么伟大,全部是仰赖如来的慈悲加持以及摄受啊!所以,行者如果见到瑞相,其实更应该更为感恩,更为恭敬,更为惭愧,诸佛菩萨的加持得以灭罪,得以起信,得以劝发,能够继续的努力用功,来依于圣教而如说修行;并且透过智慧的简择,而更能够增益道业上的进步,使得道业进步;千万不可以因为执着而生起憍慢、烦恼,乃至招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目魔扰与魔境魔境的产生是因为知见不正,或者求有或者下意识里面喜欢有,然后魔就会示现境界来引诱。知见不正是什么?一个参禅的人,误以为真如法身有一个身体形象,所以参究的时候就一直希望看见佛的形象。或者把知觉心当作是真如,然后一直往知觉心里面去深入追求。因为知觉心不是真如,不是绝对,所以它就会相对的出现一些现象。我们心里追求某一些境界现象,魔就投其所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